9項氣象行業標準發布 涉及防災減災、綜合觀測、人影等領域

2021-01-08 中國氣象局

中國氣象報記者王若嘉報導近日,中國氣象局發布《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致災閾值雨量等級》《氣象臺站元數據》《人工影響天氣安全 地面作業空域申請和使用規範》和《氣象觀測資料控制 地面》等9項氣象行業標準。該批標準涉及氣象防災減災、綜合氣象觀測、人工影響天氣等多個專業領域,將從8月1日起實施。

《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致災閾值雨量等級》規定了致災閾值雨量等級的劃分,有助於對暴雨誘發的中小河流洪水、山洪災害開展監測及風險預警、評估、區劃等工作,提高相關業務服務能力與災害風險管理水平。

《氣象臺站元數據》規定了氣象臺站元數據的描述方法和內容,便於對地面、高空、氣象輻射、農業氣象、大氣成分、酸雨等氣象臺站元數據的採集、存儲、服務和交換,不僅適用於氣象行業,也適用於交通、環保、水利等多領域。《氣象觀測資料控制 地面》規定了地面氣象觀測資料質量控制的內容、方法和步驟,充分考慮標準的適用性和可擴展性,不同時期各類地面氣象觀測站、各類觀測儀器採集的地面氣象觀測數據都可統一到該標準,推進強化觀測數據質量控制。

此外,《人工影響天氣安全 地面作業空域申請和使用規範》氣象行業標準對地面高炮、火箭對空射擊作業的空域申請和使用作出進一步規範,推動提高空域使用效率和作業效果,保證航空飛行安全和地面作業安全。

至此,由中國氣象局組織制定的氣象行業標準已有548項。

相關焦點

  • 中國氣象局發布13項氣象行業標準
    中國氣象報記者王若嘉報導 近日,中國氣象局發布《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網站傳播規範》《飛機人工增雨(雪)作業流程》等13項氣象行業標準,涉及防災減災、農業氣象服務、安全生產等多個專業領域,將於9月1日起正式實施。
  • 【氣象雷達:洞悉莫測風雲,助力防災減災】
    多年來,我們研製的氣象雷達參與了多項國家重大工程,為氣象現代化、防災減災等作出卓越貢獻。  氣象雷達的工作是「追雲逐雨」,給大氣中的風場和雲層做CT掃描,實現精細化氣象探測。今年6月以來,中央氣象臺持續多日發布暴雨預警;7月2日,長江2020年第1號洪水形成。
  • 風雲四號:氣象防災減災前哨
    在我國南方,持續強降雨呈現出影響範圍廣、持續時間長、極端性強、局地強降水重疊度高的特點,這給防汛抗洪帶來極大壓力,對氣候監測預警和氣象災害風險管理也帶來很大挑戰。  作為我國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的前哨站,風雲四號氣象衛星基於其領先世界的卓越性能,提供了豐富、精細、精準的氣象數據,有力支持了氣象防災減災工作。
  • 氣象雷達:洞悉莫測風雲,助力防災減災-光明日報-光明網
    【一線講述】        作為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的雷達專業研究所,23所矢志以航天技術服務國計民生,把氣象產業做大做強。多年來,我們研製的氣象雷達參與了多項國家重大工程,為氣象現代化、防災減災等作出卓越貢獻。
  • 保山市氣象服務發揮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
    原標題:我市氣象服務發揮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十三五」以來,保山市氣象部門按照「服務引領、創新驅動、提質增效、開放合作、跨越發展」思路,不斷加強氣象基礎設施建設,氣象預測預報預警能力全面提升,充分發揮氣象服務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
  • 國際氣象防災減災裡的「中國貢獻」
    而針對俄方海拔高度偏低、幹流堤防抗洪能力不足的事實,中方氣象部門也同樣積極提供監測數據,得到俄方高度認可。俄羅斯代表團成員在黑龍江省氣象臺氣象科普基地體驗氣象科普小遊戲。圖/中國氣象報黑龍江記者站國際防災減災合作離不開科技合作。
  • 牢築防線守福祉——「十三五」期間氣象防災減災工作綜述
    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氣象災害佔各類自然災害的70%以上。氣象防災減災關係經濟社會發展與人民安全福祉,是國家綜合防災減災救災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也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撐。
  • 中國衛星:織就對地觀測天網 助力國際防災減災
    中國衛星:織就對地觀測天網 助力國際防災減災 原標題: 風雲氣象衛星時刻密切關注其動向,為防災減災提供了強大的天基信息支持。同時,中央氣象臺向國際社會全面開放氣象衛星雲圖和相關數據,為西太平洋區域的其他國家和地區跟蹤防範「利奇馬」提供了便利條件。   中國經過多年努力,織就一張對地觀測的衛星天網,不僅大幅提高了自身防災減災能力,而且通過相關機制,積極參與國際合作。中國衛星為國際防災減災、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了卓越貢獻。
  • 煙臺市氣象局舉辦山洪氣象防災減災培訓會
    煙臺市氣象局舉辦山洪氣象防災減災培訓會 2020-09-30 11:09:04 來源:水母網
  • 多個重要國家標準發布,涉及工業製造、電子信息等領域
    義烏作為「世界小商品之都」,近些年在標準化工作領域取得了顯著成效,此次發布的國家標準不僅涵蓋多個消費品領域的國家標準,同時與經濟社會發展、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涉及工業製造、環境保護、社會服務、電子信息、家居服務、農業安全等諸多領域。
  • 中國衛星:助力國際防災減災
    風雲氣象衛星時刻密切關注其動向,為防災減災提供了強大的天基信息支持。同時,中央氣象臺向國際社會全面開放氣象衛星雲圖和相關數據,為西太平洋區域的其他國家和地區跟蹤防範「利奇馬」提供了便利條件。  中國經過多年努力,織就一張對地觀測的衛星天網,不僅大幅提高了自身防災減災能力,而且通過相關機制,積極參與國際合作。
  • 中國氣象科技躍升至世界一流 助力全球防災減災
    風雲系列氣象衛星在天氣預報、防災減災和應急氣象保障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據統計,風雲氣象衛星投入產出比達1︰40 ,是中國民用遙感衛星中應用範圍最廣、效益發揮最好的衛星。助力全球防災減災經過40多年的發展,中國風雲系列氣象衛星在國際上的品牌影響力日益提升,特別是成功實現了升級換代之後,已經當之無愧地成為國際民用遙感衛星中應用範圍最廣、效益發揮最好的衛星之一。中國「風雲」作為全球對地觀測氣象衛星中的重要成員,觀測數據也面向全球開放、實時共享,在天氣預報、防災減災等領域發揮重要作用。
  • 德陽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全面推進氣象現代化建設工作的通知
    三、主要任務(一)不斷提升氣象防災減災能力。堅持以人民群眾滿意為標準,全面加強氣象防災減災工作,切實提高應對氣象災害及引發的次生、衍生災害的能力。進一步完善「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氣象防災減災工作機制,加快健全「功能齊全、科學高效、覆蓋城鄉」的氣象防災減災體系。加強部門之間的協同合作,建立氣象防災減災綜合協調的管理機制。加快推進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體系建設,提升氣象預警信息發布能力,統籌推進人員密集區和公共場所以及農村社區氣象信息發布系統建設,確保氣象預警範圍全覆蓋。
  • 風雲衛星國際用戶應急保障管理辦法出臺 規範應急保障機制管理 促進防災減災國際服務
    來源:中國氣象新聞網中國氣象報記者王亮報導 通訊員龐晶 鹹迪報導9月7日,記者從中國氣象局獲悉,為進一步規範風雲衛星國際用戶防災減災應急保障機制的管理,加強對風雲衛星國際用戶防災減災應急需求的支持,《風雲衛星國際用戶防災減災應急保障機制運行管理辦法
  • 防災減災救災交流發言材料
    今年,防災減災救災職能劃轉我局後,為增強應對和防範自然災害的能力,xx縣應急管理局採取措施,紮實做好防災減災救災工作。一是加強災害風險監測預警。成立了xx縣減災委員會,作為全縣綜合防災減災救災協調指揮機構,根據減災救災工作實際,將有關單位納入成員單位,更好地發揮在全縣性防災減災救災特別是災情會商、救災應急指揮等方面的組織協調作用。
  • 市政府辦公室關於印發《常州市氣象災害防禦規劃(2018-2025年)》的...
    一、氣象災害防禦工作進展和面臨的形勢  (一)氣象災害防禦工作進展  在常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各級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對氣象災害防禦的重視程度和支持力度進一步加大,以人為本、關注公共安全和民生的防災減災理念日益堅定,科學防災、綜合減災的防災減災思路日益強化,氣象災害防禦能力和水平顯著提高,氣象災害防禦效益十分顯著。  1.
  • ——2016年全國氣象局長會議工作報告(摘編)
    氣象防災減災組織體系和工作機制不斷完善,以預警信號為先導的重大氣象災害停課停工應急聯動制度初步建立。在國務院應急辦支持下,經中央編辦批准,國家預警信息發布中心成立運行,第一批8個部門27種災害預警信息入網發布,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能力得到加強。首次與水利部在央視新聞聯播天氣預報節目中聯合發布山洪風險預警,與國土資源部聯合成功預報452起地質災害,避免兩萬餘人傷亡。
  • 中國氣象局發布十三項行業標準1項標準
    近日,中國氣象局發布《氣象衛星數據編目規則》等13項氣象行業標準和1項氣象行業標準修改單。  《地面大氣電場觀測規範》規定了地面大氣電場觀測的內容、方法、儀器、場地與安裝、數據記錄與傳輸以及維護與檢查等技術要求,適用於地面大氣電場的自動觀測和資料應用。
  • 當動物保護面對防災減災,氣象人能做點啥 | 微聊天
    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受災嚴重,其所屬9個子湖泊及草洲全部被淹。這讓鄱陽湖越冬候鳥所依賴的食物生長受到較大影響。對此,江西林業部門採取在候鳥食物短缺時適當進行人工投食等五項措施,保障候鳥在鄱陽湖安全越冬。
  • 廣東省氣象災害防禦規劃(2011-2020年)
    加強部門合作,建立氣象災害高敏感、高影響行業的氣象服務平臺,拓寬氣象預報預測服務領域,提高為各領域、各行業、重大工程建設、重大社會活動等的氣象保障能力。加強區域數值天氣預報模式的研發和應用,為全面提高氣象災害預報預測能力提供科技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