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忘集 學習筆記-117-【佛教十五題】-11-【第五講】吐火羅文-佛的勝利

2021-01-13 STONE的學習筆記

【本課提要】

       「浮屠」這個詞是從印度直接來的,所以,史家記載的時候,都是用「浮屠」這個詞;後來,西域高僧來中國譯經,就把「佛」這個詞帶過來了,於是,「佛」這個詞就出現在了佛教初傳時期——這是吐火羅文帶過來的這麼一個詞,就是,阿富汗文帶過來的詞。它不是漢詞,然後逐漸傳播開。


佛教十五題主題課,文字基礎稿由群主【安端】及群友團隊整理、校對提供。

群友團隊名單如下:

【安端】、周志華、王增惠、始料不及、

大東135*****220、


本節課音頻首次上線:2018-3-13


本節課講《佛教十五講》的第五講——浮屠與佛。


《佛教十五講》的第五講和第六講都是語言學問題,討論的都是兩個字(詞)——浮屠一個詞;佛一個詞。這兩個詞都是佛教裡稱呼「佛陀」的,但是,第五講和第六講成文相差了四十多年。這第五講是在一九四七年寫的。


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就是這個「浮屠」,是最早稱呼「佛陀」的一個詞。還有一個詞就是我們日常用的「佛」字。「浮屠」也好,「佛」也好,這兩個詞都是外來詞,而且他們在中國文件出現的先後順序,是在學界是有很大爭議的——就是,對於普通信徒來說,或者對於普通有佛教信仰的來說,討論這兩個詞是沒任何意義的,「浮屠」和「佛」指的都是一個東西,就是:佛陀。


但是,為什麼季先生一定要討論這兩個字(詞)的先後順序呢?是因為這兩個字的先後順序,影響到兩個重大問題:


第一個問題,印度的佛教到底是從哪一條路傳進中國的?根據這兩個字可以找到線索;


第二個問題是,中國最早的一部經書——《四十二章經》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因為,在上個世紀早期,關於《四十二章經》的真假,在學界是有激烈爭論的。我們都知道,季先生是語言學家,所以,第五講和第六講可以說在語言學上,他是具有權威性的——就是這篇文章最後決定下來的這個結論是有權威性的。


我們來看我們日常說的這個「佛陀」。「佛陀」在中文裡是有很多名字的,比如佛陀、浮屠、浮頭、步他、復豆、佛圖、步陀,有二十多種音【原文:釋迦牟尼成了正等覺以後的名號梵文叫做Buddha。這個字是動詞budh(覺)加上語尾ta構成的過去分詞。在中文裡有種種不同的譯名:佛陀、浮陀、浮圖、浮頭、勃陀、勃馱、部多、都陀、毋陀、沒馱、佛馱、步他、浮屠、復豆、毋馱、佛圖、佛、步陀、物他、馞陀、沒陀,等等,都是音譯】。


我們最常用的有三個:浮屠、浮圖和佛。第一個浮屠是屠夫的「屠」;第二個圖是地圖的「圖」;第三個是佛陀的「佛」。還有一個就是最古老的啊——就是在佛經裡出現最古老的,其實是四個,還有一個叫:復豆——複數的復,豆子的豆。就是說,在佛經裡出現的最古老的關於「佛」的詞有四個:浮屠,屠夫的「屠」;浮圖,地圖的「圖」;復豆——雙數這個「豆」和佛。就是這四個字(詞)。


這四個詞呢,很顯然前三個詞它是一組,最後一個字是獨立一組。為什麼?前三個詞都是倆字,而且發音都很像——佛圖啊,浮屠啊。根據瑞典的一個印度學家叫:高本漢(BernhandKarlgren)的研究,這個浮屠(屠夫的「屠」)和浮圖(圖畫的「圖」)包括復豆,他們都是印度的俗語、地方音。但是,浮屠它是東印度口音,復豆是西印度口音。但是,為什麼這個「佛」跟他們又不一樣呢?中國人一直認為——就是從來沒有考慮過「佛」這個詞——認為「佛」這個詞是「佛陀」的簡稱,因為中國經常這麼簡稱,比如說,美利堅合眾國——美國,法蘭西——法國……中國就這麼簡稱,一直認為佛「佛」就是「佛陀」的一個簡稱,沒人懷疑過這件事情。


但是季先生呢,語言學家嘛,他想法就跟大家不一樣。他提出了一個語言學上的慣例,這個慣例是什麼呢?他說:任何一種語言如果使用一個外來語的假借詞——就比如說,日語裡使用大量的英語,中文裡使用大量的英語——第一步,假借詞都是保留音,不翻譯,那就是說,寫的這個音,就像我們上次說有個城市叫:呾叉始羅,這個「呾」字特難寫(冷僻),為了保留音,專門找了這麼一個奇怪的漢字。所以說,漢語裡最早的這種假借字,那個字一看,我們就知道是個外來戶——它與本地字格格不入。尤其是佛教裡,也是說,甭管是什麼,呾叉始羅也好……就是一堆地名,那些字都特別難認,就一看就知道這不是中國字。只是後來越來越習慣,大家就以為是中國字了。而佛這個字,它就不是中國字。


「佛」這個名詞是隨佛教從印度傳到中國來的。到中國的時候,如果「佛」,理論上傳到中國來的時候,佛教徒翻譯的時候一定是要保留原音的——按照中國的老規矩要保留一個原音。比如說佛教裡:補特伽羅,這個詞大家都不知道什麼意思,但是實際是為了保留音翻譯過來的。所以說,如果中國佛教裡最早就使用了「佛」這個單音的話,說明什麼問題呢?說明翻譯的原本就是個單音。因為按照中國的老規矩,他是不可能把一個兩音節詞縮成一個一音節詞,用一個中國字來表示的。因為,「佛」這個詞,它梵文念Buddha,Buddha這個詞對佛教徒來說非常地神聖,他們翻譯的時候絕對沒有勇氣敢把它攔腰斬斷,說「佛陀」我就翻譯一個字——「佛」,這是絕不會略寫的。國翻譯,你一看就知道了,比如說:布爾什維克、蘇維埃……它一定要翻譯全音。


所以,根據這個理論,季老指出一個問題:那麼,我們三國以前的佛經,如果有「佛」字的,說明這本經書一定不是從印度來的,為什麼呢?因為如果這本經書從印度來的,沒人有膽子敢(這麼幹)。如果翻譯的佛經就直接用「佛」字,那就說明從印度到中國期間,佛經出現過一個過渡版本,我們沒有按印度的原版翻譯。為什麼呢?因為印度原版裡,這個「佛」,西印度口音叫:浮屠,東印度口音叫:復豆——我們都沒這麼翻,我們用了「佛」,說明我們一定是從中間過度版本翻的。


那,這個過渡版本的佛經到底是什麼文字呢?好!犯到季先生手裡了。我們都知道季先生是僅存世的吐火羅文專家。吐火羅文,就是古阿富汗文,那,這僅存世的(專家)就是他。所以,這個佛經應該是屬於吐火羅文。然後,季老比照了一大堆佛經,這個大家就不要了解了,比如說,《妙法蓮華經》啊,比照了《妙法蓮花經》的多個版本;比照了《大藏經》,最後確定這個「佛」字來源於吐火羅文A。什麼叫吐火羅文A呢?我們知道阿富汗這個地方——就是以前課裡說的帝國墳場嘛,很多民族都在這兒——大月氏也到過這兒,安息人也到過這兒,咱中國人也到過這兒,所以阿富汗這地兒古文字很多,遊牧部族很多,所以,吐火羅文分為A、B、C……幾種。


吐火羅文A又叫:焉耆文。還有一種更古老的吐火羅文叫吐:火羅文B——龜茲文。這裡再提醒大家一下啊,不要老揪著「龜茲」念「qiuci」,這個地方古代就念「guici」。它的梵文拼音叫Kucina,我們念「qiuci」是漢語避諱了,不是因為這個地兒念「qiuci」,這個地方就應該念「guici」。


但是,吐火羅文的經——中間,中國人翻譯的這部分吐火羅文的經是從哪兒來的呢,那理論上我們簡單一想,季老既然已經說明這個問題了,說:我們翻譯的佛經是吐火羅文的——我們覺得肯定應該是梵文的吧,但是,季老說:這個我們不能確定。不能確定——就是我們翻譯的吐火羅文A這個本,就是,焉耆文這個本(的)原本是梵文,為什麼?第六講會講。


季老這個人治學非常嚴謹,他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是一九四七年,但是,當時他就有這麼一個疑問。其實這不算疑問,我們一想就覺得吐火羅文肯定是從梵文來的,但是他就提了一個疑問,並且在(就)這個疑問,他在四十年後又重新寫了一篇文章。


從吐火羅文找完證據之後,季老又從中文的文獻裡找證據,說:「佛」不是「佛陀」的簡寫,它就是吐火羅文的單音,我們翻譯過來,只有「佛」,沒有「佛陀」這個詞。那,「佛陀」這個詞是哪來的呢?他從三國之前的文獻看,證明,在後漢三國之前,所有的佛經裡,只有「佛」這個音,沒有「佛陀」這個詞——在「佛」這個名詞出現之前,我們找不到「佛陀」。說明什麼呢?說明不是「佛陀」的簡寫是「佛」,而是先有了簡寫「佛」,再複寫變成了「佛陀」。就是等於「佛陀」這個詞是中國人憑空創造出來的,我們翻譯的時候只有「佛」,「陀」這個詞是不知道什麼時候加進去的,就「陀」這個字。


最後的結論是什麼呢?浮屠、復豆這個是印度古音,而「佛」晚於「浮屠」這個詞,它已經是個間接音,它來自於吐火羅文。


這個結論聽著很簡單吧,但是,季先生指出,它背後的事情不簡單。最早發現這個問題的其實不是季先生,是一個法國學者叫:烈維(SylvainLévi)。他發現漢譯佛經的術語跟梵文大部分——有相當部分對不上,說明,漢語佛經不是從梵文直接譯過來的,經由一個媒介。因此,得出一個結論,佛教不是從印度……即,印度僧人直接從印度帶進中國的。它是先間接傳到了西域,一直到現在,然後在西域發展以後,最後都是形成了譯本,然後再進入中國。一直到現在,學者都承認這個看法。


這個看法聽著是——就從邏輯推理是很合理的,看著地圖也很合理啊,這個路線也很合理。但是問題來了:既然「浮屠」這個詞是比「佛」更古老的,是從印度直接翻譯過來的,那我們已經說佛教是經由西域傳進來的,那麼我們佛經裡還有一些帶著「浮屠」的詞怎麼解釋呢?不是應該都是「佛」了嗎?季老根據湯用彤先生的——湯用彤先生有幾本特別有名的,跟佛教相關的書,最有名的就是《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這套書,他是根據這套書裡的結論,說:印度佛經有可能是經過海路進來的。這,一直有一種說法,說有一部分印度佛經是經過海路,從南邊進來;還有一部分佛經就是沒有停留,就是說,從印度直接進來,沒有停留。如果佛經從印度傳來,中間沒有停留的話,這就涉及到佛教理論上另一個重大的問題,就是這本《四十二章經》——就是中國最早的佛經《四十二章經》到底是印度的?還是在西域成書的?或者是,即,他背後的隱含的意思是——這本《四十二章經》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


這裡就要談到最早來中國傳教的僧人,這在「佛教通史」課裡講過,最早來中國傳教的三個僧人,安世高,講過;支謙,講過;支婁迦讖,也講過——就是最早來傳教的那些人,從這些人的國籍來推測呢,他們根據的本子,肯定不是梵文原本,因為前面課裡說過,這幾個人都是區域國家的,他們一定是用了本國的語言。而「佛」這個詞出現,一定就是在這個時期。實際上,關於《四十二章經》的真偽——因為《四十二章經》就是這個時間帶過來的嘛,而這個時間,幾位來中國的高僧都是西域的,不是印度的。所以說,當然,有的說他們(來自)所謂中天竺、上天竺,實際他們都是西域的。所以說,關於《四十二章經》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近代佛學大師都參與下場討論了這個問題。到今天為止,應該說是沒有定論的。但是總體傾向於湯先生的觀點——就是傾向於真。傾向於假的呢,主要是梁先生——就是梁啓超先生。


湯用彤先生推測,《四十二章經》前後有兩個版本。為什麼有人——就是梁啓超先生懷疑是假的呢,就是因為它那個翻譯太優美了,那不像是個印度人或西域人能寫出來的東西。湯先生說,現存的這個版本,是文辭很優美,確實不是像翻譯者能寫的,也不像是西域人能寫的,所以說,懷疑《四十二章經》前、後存在兩個譯本:第一個譯本比較古樸比較老,但是已經失去了;第二個版本是東吳支謙譯的,就是根據舊本譯的,然後呢,因為他比較了解中國,所以他的行文就比較優美,所以得以流傳。這就是今天我們看《四十二章經》覺得整體比較好的一個原因。


季先生說,我支持湯先生這種觀點,我也認為是真的。但是,如果你要繼續看他說的話,你就覺得他這種支持像一個圈套,為什麼呢?他說:《四十二章經》是從西域翻譯過來的——間接翻譯過來,對吧,我也承認它是真的,但是,剛才已經推測,就是,剛才已經有結論了——凡是間接譯來的佛經,該用「佛」字,為什麼呢?因為西域這個地方用的是「佛」字,但是,《四十二章經》裡沒有用「佛」字,用的全是佛圖——就是浮屠這個詞。那,這是什麼原因呢?不是說《四十二章經》是從西域過來的嗎?於是,他引用了一本更古老的書,叫《理惑論》。這本書對佛教理論研究是非常重要的,這是中國最早的佛教理論書就是——《牟子理惑論》,它又叫《牟子》,是佛教初傳中國時期最重要的佛教資料,也叫《治惑(論)》【牟子書原名《治惑》,唐人避諱改『治』為『理』】。


在《牟子理惑論》裡非常明確地說,於大月氏寫佛經《四十二章經》,那說明什麼?說明《四十二章經》是在大月氏寫的。大月氏就是前課裡說過的,最早在伊犁附近,後來又被轟到阿富汗附近,那這都是西域。說明《四十二章經》是從大月氏傳到中國的,那它的原文肯定不會是印度梵文,它肯定是當地的阿富汗俗語,就是——吐火羅文。但是,為什麼在大月氏寫的這本《四十二章經》裡用的是「浮屠」這個印度俗語呢?這就是一個很大的學術問題了啊。然後,季老說,這恐怕是個未解之謎。在四十年後,他也沒有解這個詞。我覺得這個可能就留給後人去解了。


最後,季老對「佛」和「浮屠」兩個詞做了一個了斷,說:那,我們已經把所有的資料都懟在這了,我也分析完了,我估計以後也沒有更深的分析了……最後得出結論,就是說:「浮屠」這個詞是從印度直接來的,所以,史家記載的時候,都是用「浮屠」這個詞;後來,西域高僧來中國譯經,就把「佛」這個詞帶過來了,於是,「佛」這個詞就出現在了佛教初傳時期——這是吐火羅文帶過來的這麼一個詞,就是,阿富汗文帶過來的詞。它不是漢詞,然後逐漸傳播開。那,我們常說的「佛陀」這個詞,「」陀這個字是怎麼後來加到「佛」上面的呢?沒有說。只是我們相當於約定俗成的一個漢語俗語。最後,為什麼「佛」——我們都用了「佛」,而不用「浮屠」呢?很簡單的一個道理——語言學上的,因為它說起來簡單,念起來方便——因為它本身的優越性,它最終戰勝了「浮屠」取而代之。中國現在再說「佛」的時候,沒人再談勝造七級浮屠的這個「浮屠」了,都直接說「佛」了。

 



學習筆記 源自整理喜馬拉雅音頻,閒者知無涯老師的《新佛學金剛經系列課》。

感謝 【安端】 的引領和指點!感謝 蘆葦、厚樸、辛昕、深海玫瑰-果琋、天心師兄、雙林居士、生顯、幸運花413、唐木、桌球SOD、松哥、天涼好個秋、小佔、質多醫伽阿羯羅多的幫助與支持!

相關焦點

  • 【第五講】吐火羅文-佛的勝利
    本課我們講佛教十五講的第五講——浮屠與佛。
  • 佛教常識:如來佛是不是釋迦牟尼佛?
    很多人對於佛教的了解,都是從小說、電視劇中得來的,所以他們雖然沒有去過寺廟,也沒有讀過經書,但他看過《西遊記》,所以對佛教多少也了解那麼一點點。你要問他佛教誰最大?他會說孫悟空都翻不過如來佛的手掌心,肯定是如來佛最大了。一聽這些話,你就知道他是外行了。這個如來佛到底是誰?
  • 佛教中佛、菩薩、羅漢有什麼區別?
    而菩薩、羅漢都聽命於佛。其實從佛教義理來說,「滿天神佛」是不對的,「滿天神仙」是正確的,因為道教是多神論。對於佛教來說,和西方基督教一樣,屬於一神論。也就是說,在佛教的領域中,只有一尊佛。現世來說就是如來佛,即釋迦牟尼佛,喬達摩悉達多。
  • 佛教是不是有神論?佛陀是佛教中的「神」嗎?還有佛?
    今天想聊一個有意思的事,那就是佛教到底有沒有所謂的神或上帝存在?如果有神,那神是誰?如果沒有,那佛和佛陀又算是什麼?小時候經常見別人佩戴玉佩,還有一句俗語這麼說「男戴觀音女戴佛」。所以一直以為觀音和佛就是佛教裡的神仙,而且還是多個神仙。但後來數次聽別人說,佛教是無神論的,更別說多神論。那就好奇了,什麼是無神論?是指沒有那所謂的神仙嗎?
  • 佛教小故事:丹霞燒木佛
    他原來學習的是儒學,但在科舉途中偶遇禪僧,轉入佛門。曾先後參學馬祖、石頭等法師。禪師已是廟裡的方丈時,有一冬天,天氣異常寒冷,廟裡又沒有柴燒。禪師就叫人把大殿上木刻的佛搬下來劈了,用來烤火。當家師出來一看,嚇得大叫說:「燒了佛,這個罪過有多大!要有因果的啊!」可奇怪的是,這個當家的鬍子、眉毛不久掉下來,還脫了一層皮。佛像是丹霞禪師叫人燒的,可因果反而到了當家師的身上去。
  • 佛教:道安說法般若、散徒傳法,使小乘禪法開始了大乘化之路
    在我國南北朝時期,從安世高與支婁迦讖開始,佛教的大小乘思想都傳播到了中國。道安在佛圖澄門下,主要從學小乘佛教,重禪數之學,同時也修學了大乘般若學說。他一生當中,也翻譯、研究、注釋了很多小乘經典。在襄陽十五年,每年要講兩次放光般若經,還為道行品、般若放光品、光贊般若等般若學經典寫了很多解析的文章。道安的般若思想,被稱為本無宗,也被稱為性空宗,主要是說明萬法之本性、本體的空或無,要眾生不要執著現象為實有,生出異想妄念。
  • 道教講「承負」,佛教講「因果」,儒教講什麼?
    承負」即佛教中的「因果」,但又不同於「因果」。可見道教的「無為」,並非消極避世,而是應該努力學習,積極進取,通曉自然和社會,善於處理人際關係。所以說「無為」並非無所作為,什麼事情都不做,而是應該按「道」行事,處世立命必須摒棄妄自作為,遠禍慎行,追求樸素節儉、清靜寡慾的境界。
  • 每月農曆初一和十五,對於佛教來說到底特殊在哪裡?
    每月農曆初一和十五,對於佛教來說到底特殊在哪裡?在《地藏經》中有:「複次普廣,若未來世眾生,於一日、八日、十四日、十五日……是諸日等,諸罪結集,定其輕重。」在農曆初一和十五兩日,均屬於十齋日,為四天王太子巡視凡間的日子,天神會按人們日常所作善惡,定其罪惡深淺,增減凡人福祿壽命。
  • 《西遊記》是揚佛禁錮道教還是佛教,宣揚道教?
    《西遊記》揚佛的說法由來已久,如果我們仔細研究原因,我們還可以在《西遊記》中找到很多細節,因為情節太多,我就簡單地說幾句:1、東部地區的大唐部隊是道教下的天庭部隊。大唐想尋找真正的解決方案,但是他沒有從道教中尋找,相反,他從跑去一直到佛教。
  • 初一學習方法:做筆記
    做筆記是門很少有人研究的學問。會做筆記的同學可能上課時記得並不多,但很有成效。有些同學的筆記只有自己看得懂,但也很有效。相反,有的同學筆記記得很多,上課時幾乎一直在記筆記,不僅效果差,甚至會影響聽課效果。所以學會有效地做筆記對於每一個同學來說都是很重要的。   1.如何記課堂筆記?
  • 佛教文化橫三世佛,東方藥師佛,娑婆釋迦牟尼佛,西方阿彌陀佛
    三世佛」有兩種說法,一種是依「三世」原本的時間意義而劃分的過去佛、現在佛與未來佛,而另一種是按地域劃分勢力範圍,此三世佛是指東方淨琉璃世界的藥師佛,娑婆世界的釋迦牟尼佛,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前一種三世佛稱為豎三世佛,後者為橫三世佛。
  • 佛教≠迷信,佛教是「無神論」!
    佛教能打通生死之門嗎?師父有神通嗎?師父,我獨自念經的時候老是感覺有冤親債主在我身邊!師父,我時常感覺自己不自主的去做一些事情,這是佛菩薩在指示我嗎?……佛教不是迷信,是在唯心之上的「無神論」!佛教本身就是一種信仰、一種文化、一種宗教形式,但是佛教與其他形式的文化不同的是,佛教是建立在唯心基礎之上的「無神論」。真如聖嚴法師所講:佛教所講的無神論,是在因緣之下的無神論,佛教並不承認世界是某些神或者神力所創造,而是依循世界的業力構建之後,形成的,所以:佛教是「無神論」。
  • 佛教:大日如來是佛教密宗中的根本佛?至高無上,能力強大
    在佛教的密宗中,有著諸多菩薩、天神以及佛,但是這些神靈都由一個至高無上的本尊佛所領導,這尊佛是大日如來。大日如來在佛教密宗有著非常高的地位,是其中地位最高的佛尊,也是佛教密宗中所信奉的最高神靈。無論是金剛界曼茶羅還是胎藏界曼茶羅中,大日如來都是處於最中央的地位,所有佛、天神、菩薩都由大日如來所出,所以大日如來是佛教密宗中的根本大佛,地位之高且無法動搖。大日如來,意為佛光普照的意思,也有意為無上榮耀還有光明照耀,在漢地可以意為毗盧遮那佛、毗盧舍那佛等等。這尊佛象徵著無上的真理,最為真摯的佛理。
  • 闡釋經典 | 聖凱法師:論唐代的講經儀軌
    生徒悉集,瑩夜讀書勞倦,不覺天曉。催講既切,遂誤持同房生趙郡李孝怡《曲禮》卷上座。博士嚴毅,不敢還取,乃置《禮》於前,誦《尚書》三篇,不遺一字。[15]可以看出,祖瑩身為都講,其職責即在經師開講前,誦所講的《尚書》。後來,佛教、道教也採用了儒家的都講制度。
  • 佛教:阿彌陀佛是誰,許多人念了一輩子佛都沒弄明白
    清淨蓮花要介紹阿彌陀佛,有必要先說明一下「佛」的含義和佛教創立的緣由。佛,也稱作佛陀,是梵語音譯「佛陀耶」的省稱,意為覺悟者。這裡所說的覺悟是指了解宇宙人生的全部真相,具備了脫生死的圓滿智慧。佛教的創始人姓喬達摩,名字叫悉達多,又被稱為釋迦牟尼,意為釋迦族的聖人,出生於兩千五百多年前的古印度,與孔子同時代。
  • 中國風景:世界五大佛教聖地、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五臺山
    相傳五臺山是文殊師利菩薩講經弘法的場所。歷史上,印度、尼泊爾、朝鮮、日本、蒙古、斯裡蘭卡等國的佛教信徒,來此朝聖求法的甚多。是當今中國唯一兼有漢地佛教和藏傳佛教的佛教道場。每逢盛夏,海內外遊人香客前來遊覽觀光、燒香拜佛、絡繹不絕。每年6月舉行盛大的騾馬交易大會,進行物資交流、文藝會演和消夏避暑。
  • 「2019佛教英語培訓班」第五天:學習天台思想 掌握翻譯技巧
    ,廣東省佛教協會協辦,廣州光孝寺、珠海普陀寺承辦的「2019佛教英語培訓班」進入第五天。學員們除了進一步深入學習天台思想,還掌握了一些中譯英翻譯的技巧,以「一念三千」、「三諦圓融」等思想莊嚴自己,傳承優秀文化,堅定文化自信。上午,任教於香港大學的廣興教授為大家帶來了《天台宗講座》一課,廣興教授主要從事早期佛教、早期大乘佛教、中國佛教和佛教倫理學等方面的研究。
  • 新高一的同學,你準備好如何學習高中數學了嗎
    面對即將到來的高一學習生活,面對高一這個陡然拔高的數學學科,你做好準備了嗎?新教材高一數學足足五章,一般一個學期就學完了。另外,高一數學的函數部分是整個數學的主線,函數部分與初中比較,感覺一下子拔高,很多孩子的學習雲山霧罩,特別抽象函數,複合函數的引入都加大了學習難度。所以,到了高中以後,同學們要掌握以下基本學習方法。首先,要有「預習」。
  • 菩薩在佛教中是什麼「地位」?菩薩和佛是什麼關係?
    我們在佛教中最常見的就是菩薩了,特別是「觀世音菩薩」更是深入人心。那麼菩薩在佛界是什麼地位?達到怎樣的能力才能稱為菩薩呢?這就是佛和菩薩的關係。菩薩在度眾生的同時,也獲得佛的護念,由於如來的護念,菩薩才能在自度度他中,不斷提升自己,增長自己的智慧。也正因為有如來的威德力在,菩薩才能離開佛而行菩薩道,並且必須依佛的經典繼續修學,又依諸經典來教化眾生,這有點像是「理論聯繫實際」。這就是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 佛學智慧,什麼是佛教教義的基礎,什麼是感應道交
    佛祖的智慧無量無邊,我們一定要真心去學習,一心去參悟,多一些認知,提高自己,充實自己。佛祖降生在人世間,就是把宇宙萬法的真相,給眾生講清楚,普度天下的有緣眾生,離苦得樂。佛說:「真心本性,本不生不滅,本不來不去。」佛的智慧雖然無量無邊,但也不能一次度盡所有眾生,因為眾生根性不同,佛不度無緣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