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藏養宜早睡 入冬進補有「膏」招

2020-11-24 北青網

古有諺語「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立冬節氣已過,想要來年身體好,別忘好好休養生息補一下身體的元氣了。11月7日立冬當天,省中醫藥學會「2020年嶺南膏方節」啟動,名醫義診、體質辨識、養生諮詢、膏方體驗等活動吸引了眾多街坊「趁墟」。省中醫院副院長、治未病專家楊志敏教授現場給大家提供了不少冬藏進補的「膏」招。

冬天藏養宜早睡

楊志敏教授說:「每年的冬天是人們『養藏』的季節,就像每天晚上睡覺也是一個『養藏』的概念,現代人的生活緊張,很多人晚上熬夜,造成每個晚上『養藏』的時間不夠充分,所以身體就容易被透支。」

「在冬天必須把身體保養好、儲備好,養精蓄銳,這是所謂『固本』,做得好了,來年春天之後,一整年的身體狀態都會好。冬天服用適合自己的膏方,就是一種很好的調理補益。」如何做好長期的身體養護?除了用膏方之外,冬天也要注重睡眠調整,不要熬夜;還要調節情緒、曬曬太陽也是很好的方式。

廣東人多氣虛陽虛痰溼體質

膏方進補的傳統來自江南,但近十幾年老廣也十分推崇。楊志敏教授團隊也一直通過臨床實踐追蹤尋訪老廣服用膏方的效果。她的研究發現,嶺南獨特的氣候特徵和人群體質差異之下,適應不同的膏方。

「我們建立了專門的資料庫,追蹤大家吃膏後身體狀態的變化。統計發現,連續三年用膏方調養的效果明顯,說明用膏方調整身體機能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另外,臨床觀察發現,有不少人說自己的胃口變好了、睡眠質量提高了、抗病能力增強了,還有女性朋友覺得自己皮膚好了,變靚了。」楊志敏說。

而近些年楊志敏的研究還發現,嶺南地區尤其是城市裡生活的老廣,氣虛、痰溼、陽虛體質的比例增加,主要原因是人們戶外活動少了,熬夜多了。

楊志敏介紹,膏方是中藥複方最基本的劑型之一,由數十味中藥和阿膠、鹿角膠、龜板膠等膠類組成,最適合秋冬服用。針對每個人不同的體質特點,適合不同成分組合的膏方,中醫師可以做出個性化定製。市民可前往門診掛號,找醫生開膏方。對於一些身體狀態不太穩定,或者某些症狀特別突出者,根據醫生建議,可在開膏方前先以中藥湯劑調治1-2周。

膏方進補知多少

適用什麼人群?

膏方在調治亞健康狀態(如體虛、怕冷、易感冒、疲勞、失眠、健忘等),更年期前期,多種慢性疾病如過敏性鼻炎、哮喘等及病後康復等方面均有顯著優勢,尤其適用於體質偏頗、體弱的人群,及注重調養的健康人士。

什麼季節最適用?

四季皆可用膏方調養,但以冬季為最佳,尤其冬至前後是最關鍵的調補時間,對下一年的身體狀況有重要影響。其他季節也可根據醫生建議運用膏方調養。

什麼情況下不適合服用膏方?

1. 新近患有感冒、咳嗽,宜暫時停服;

2. 胃腸不適者,應停服一二日,若腹脹可衝服陳皮水等。

3. 已明確懷孕後不建議繼續服用膏方。

4. 急性病和感染者,慢性病急性發作者,暫停服用。

服用膏方有何「忌口」要求?

1.服用膏方的常規「忌口」要求是:避免進食辛辣、肥膩、生冷等不易消化及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

2.服用滋補性膏方不宜飲茶、咖啡等;人參膏忌服蘿蔔。

3.陰虛體質者,需忌食辛熱食品,如狗肉、牛肉、姜、蒜、蔥等,同時也需忌食海鮮之類發物,如黃魚、帶魚等。

4.陽虛體質者,需忌食寒性食品,如蟹、柿子、黃瓜等,忌用或避免過用厚味膩滯之品。(全媒體記者周潔瑩通訊員何明坤、查冠琳、宋莉萍)

責任編輯:任芯儀(EN063)

相關焦點

  • 初冬進補 醫生推薦養生「乾貨」
    國家中醫藥領軍人才「岐黃學者」、嶺南名中醫、省名中醫王小雲教授表示,根據廣東的氣候特點,初冬進補以清補甘溫之味為宜。  進補宜清補甘溫  立冬後,市民可適當食用一些熱量較高的食品,但也不宜燥熱。王小雲教授分析指出,因為我國幅員遼闊,地理環境氣候狀況差異巨大,人們的生活方式也各不相同,同屬冬令,西北地區與東南沿海的氣候條件就迥然有別。
  • 好身體,冬天要藏起來
    冬天來了,樹葉飄落,花兒凋謝,很多小動物都躲起來冬眠。人雖然不需要冬眠,但也要根據此時的節氣進行活動,不論是精神上的還是身體上的。冬季氣候嚴寒,寒為陰邪,易傷陽氣,須避寒就暖,斂陰護陽,以收藏而養腎氣。
  • 冬天宜養精氣 養好腎助「收藏」
    近日,重慶一秒入冬,中醫認為,冬屬水,其氣寒,主藏,與腎相應。因為腎是一個主「藏」的臟器,養腎也要適應時節變化,故冬天宜養精氣為先,生活上做出一些調整,以收藏能量,養護身體。「收藏」好過冬冬季養生的基本原則是以「藏熱量」為主。中醫理論認為,冬天應當「早臥晚起,以待日光」,即較早睡覺,待早晨太陽出來之後再起床,早睡可以保養人體陽氣,晚起可滋養人體陰氣,如此延長睡眠的時間,減少劇烈活動,才能起到收藏能量的效果。
  • 冬季養生最宜養腎臟 順應節氣安排飲食起居
    原標題:冬季養生最宜養腎臟 順應節氣安排飲食起居   編者按:《黃帝內經》載:「腎臟為封藏之本,精之處也。」既藏先天之精,亦藏後天之精,具有藏精和主管生長發育與生殖的功能,與自然界冬季相應。冬季自然界陽氣內藏,天寒地凍,萬物閉藏,最利於人體陽氣與腎精的閉藏。
  • 後日小雪|小雪養生,講究兩個字「養」「藏」
    小雪之後,養生應以「養藏」為原則,具體應該怎麼做呢?現在就教您一套詳細的養藏計劃! 一候虹藏不見。 小雪進補好食材 冬季進補,不能只靠補藥,應該用日常飲食達到身體補益的效果。一日三餐進補更為有益。 五穀:適當吃黑芝麻、黑米、黑豆、核桃、花生等有助補腎的食物,吃這些食物不僅能迅速補充熱量、防感冒,還能滋補肝腎、保養肌膚。
  • 【科普】冬季進補有三句口訣五道菜
    (健時)俗語「冬季進補,上山打虎」,但是也不能盲補。如何進補?中醫專家和營養專家給了三句進補口訣和五道營養菜。三句口訣:少年重養,中年重調,老年重保人有男女老幼之別,體(體質)有虛實寒熱之辨,中醫養生原則,應該是:少年重養,中年重調,老年重保。
  • 冬天就來東山島進補吃海鮮!
    這周末就是小雪了小雪過後氣溫會逐漸走低這時候少不了進補養生那麼冬天如何養生呢?下面小編給大家推薦幾種冬補海鮮帶魚冬天的帶魚為了過冬體內積蓄了脂肪,所以肉厚油潤,味道特別好。東山島的帶魚一般有兩種,一種是白鰭帶魚,一般是黃鰭帶魚,肉質鮮甜,無論怎麼烹飪都非常好吃,清蒸、醬油水、紅燒都可以。
  • 中醫專家送七大冬「藏」妙招
    比如,寒冷的冬天,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高發季節,又是常見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高發的季節,平常的感冒,又常常會誘發和加重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等呼吸道疾病。所以,心腦血管疾病、呼吸系統疾病等基礎病患者,在入冬後要特別注意養生保健,防止舊病復發。
  • 今日立冬|冬天來了,這些事情一定要注意,才能安穩度過寒冬!
    截至11月5日,我國東北地區大部、內蒙古、甘肅、青海、寧夏、陝西北部、山西大部以及河北北部等地都已被冬天攬入了「懷抱」。今年北方省會級城市入冬進程普遍較常年偏早,像太原10月17日就已經入冬,比常年提早約4天,而北京也在11月3日開啟了入冬的進程。
  • 老人說:「冬不藏精,春必病溫」!
    說到冬天的養生原則就是養藏,現代人的生活條件太好,離自然越來越遠了。這裡就體現在夏天的冷與冬天的熱,完全是逆天而行。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一個問題:北方的冬天每年在來暖氣之後醫院裡的病人要比來暖氣之前多得多,尤其是兒科門診,兒童的感冒、腹瀉等病症全面爆發,這是為什麼呢?
  • 【走進中醫藥文化】冬終也,物終藏也
    「秋收冬藏」,萬物在冬季閉藏,冬季是享受豐收、休養生息的季節。立,建始也;冬,終也,萬物收藏也。冬天季節,陽退陰生,生氣閉蓄,萬物開始收藏。傳統是以「立冬」作為冬季的開始,秋季少雨乾燥氣候漸過去,開始向陰雨寒凍的冬季氣候過渡。
  • 歲時節氣丨小雪宜食指南,羊肉梨木耳柑橘蘿蔔……
    黃河以北的一些地區會迎來初雪,而南方冷空氣侵襲,冬天真正到來。古代人將小雪分為三候。一候虹藏不見:由於不再有雨,彩虹便不會出現了;二侯天氣上升地氣下降:天空中的陽氣上升、地中的陰氣下降,導致天地不通、陰陽不交;三候閉塞而成冬:萬物失去生機,天地閉塞而轉入嚴寒的冬天。
  • 「江淮名醫」曹奕:冬季養生關鍵要「養腎藏精」
    曹奕說,中醫強調生活方式和健康有著密切關係,主張以養生為要務,認為可通過情志調攝、勞逸適度、膳食合理、起居有常等,也可根據不同體質或狀態給予適當幹預,以養神健體,培育正氣,提高抗邪能力,從而達到保健和防病作用。第五,中醫藥使用簡便。「主要由醫生自主通過望、聞、問、切等方法收集患者資料,不依賴於各種複雜的儀器設備。中醫幹預既有藥物,也有針灸、推拿、拔罐、刮痧等非藥物療法。」
  • 「冬」來萬物藏 養生保健康
    寒風乍起,萬物收藏,立冬後,生活起居要以「養藏」為主。按照中醫理論:季節與人體五臟相對應,冬與腎是對應的,專家提醒,「立冬」後養生重在養腎。       專家建議:隨著季節變化,要早睡晚起,冬天寒氣入的比較早,人體早睡可以保住我們的陽氣,晚起,因為太陽升起時間比夏天要晚,人體的生物鐘隨著太陽升起,陽氣逐漸恢復,所以特別對老年人來說一定要注意
  • 藏陽藏精藏神,女性冬季進補需因人而異
    李俊玲解釋,紅棗從中醫講是健脾胃的,又有補血的作用,性味甘溫,歸脾胃心經,功效補中益氣,養血安神。另一方面,因為它有點滋膩,久服妨脾,所以脾胃虛弱體內溼熱過重的人,不建議服用,單純的補充紅棗會加重體內溼氣,更加拖累胃的運化。但是,紅棗總的來說可以補氣養血,大多女性都是陰血常不足的特點,可以適當補充一點大棗,一天3顆左右即可。
  • 寒冬進補攻略——人民政協網
    人們常說「冬日進補,來年打虎」。眼下已進入冬季數九天中最寒冷的「三九」,這時氣候寒冷,做好冬季進補刻不容緩,但切忌「盲補」。冬季吃什麼最養生,怎麼進補效果最好是有學問的。三類人群補之有「道」「中醫養生理念,講究『法於自然,順時養生』,冬季應順應自然界的陰陽變化規律以養護調攝。冬季進補講究『無擾乎陽』,應時而補。」
  • 2020年冬天的第一個節氣:立冬要會「藏」
    追根溯源,《廣韻》中有:「立,行立」,《禮記·曲禮》有:「立必正方」,《易經·恆》中有:「君子以立不易方」。可見,古人對「立」的理解與現代人一樣,是建立、開始的意思。 但「冬」字就不那麼簡單了,「冬,終也,萬物收藏也。」
  • 明日小雪,安全過冬最有用的法子,別錯過
    中醫認為,冬天宜懶,不宜出汗,要秋收冬藏。因此小編總結了一個最簡單的養生要點,那就是「懶」一點!那麼如何懶一點,才是最好的過冬方法呢?1懶點起床,否則傷腎傷陽氣!《黃帝內經》裡說,「早臥晚起,必待陽光」。
  • 冬季進補有3大禁忌,其中一個傷肝奪命!別再亂補了,命最重要
    轉眼2020年就要結束,即便是多次入冬失敗的南方地區,也能感受到了絲絲涼意。每年這時候,最熱門的養生話題當屬——進補!《黃帝內經》中說到:「故藏於精者,春不病溫」,也就是說,冬季進補能使「精氣」貯存於體內,到春天就不容易生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