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結腸癌怎麼辦?臨床上針對結腸癌,主要有這幾個治療方式!
但實際上,近些年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患者能在早期發現癌變,並根據醫生建議進行科學治療,不僅壽命有所延長,甚至有部分還能達到臨床治癒的標準!就我國居民易患的癌症統計數據來看,以消化道癌症尤為高發,比如「結腸癌」就是其中一種。結腸癌的出現和生活習慣、遺傳、飲食等多方面有關,臨床上由結腸腺瘤性息肉發展為結腸癌的尤為多見。
-
43歲男演員因結腸癌去世,結腸癌難治癒,4類中年人最易中招
雖然肺癌、肝癌和胃癌才是國內癌症三巨頭,但結腸癌近年來也成為了不可忽視的增長勢力。結腸癌是一種好發於直腸和乙狀結腸交界處的消化道惡性腫瘤,主要發生在結腸部位。結腸癌的高危人群凡年齡在 40 歲以上,有以下任何一種表現者應列為高危人群 :①父母、親兄弟姐妹有結腸癌史者 ;②本人有癌症史或腸道腺瘤或息肉史者 ;③大便隱血實驗結果為陽性者;
-
Nat Med:臨床試驗表明術前免疫療法對結腸癌患者是有效的
在一項創新性的稱為NICHE的II期臨床試驗中,來自荷蘭癌症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現患有結腸癌但沒有遠處轉移的患者,在等待手術的過程中,可以通過短期的免疫治療來獲益,這是因為這可以使得腫瘤在很短的時間內大幅縮小或清除。患者自身的免疫細胞會清除掉癌細胞。
-
結腸癌多是「拖」出來的,身體的這4個「信號」,或許早已告訴你
結腸癌是很常見的消化道慢性腫瘤性疾病,現在患病率越來越大,死亡率也相對較高,是多種致癌因素下發生的惡性病變。也是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結腸癌以中老年發病率最高,這跟老年人身體抵抗力下降有關係。結腸癌與其他癌症有所不同,結腸癌早期會有一些明顯的臨床表現,可以讓患者早發現早治療。
-
ESMO局部結腸癌臨床實踐指南8大推薦要點一覽!
本指南在2013版ESMO臨床實踐指南基礎上進行了更新,本文整理了指南推薦要點,供讀者參考。 結腸癌(CRC)的風險因素可分為生活方式或行為特徵和遺傳因素兩大類。應根據CRC個體發生風險調整篩查試驗。年齡被認為是散發性結腸癌的主要不可變危險因素:近70%患者年齡為65歲以上,40歲之前散發性結腸癌很罕見,有研究顯示,40-44歲年齡組發病率有所增加。
-
結腸癌術後能活多久?醫生說,除了治療外不要忽略結腸癌術後飲食
癌症的發生率仍然不斷在增加,結腸癌就是其中一個。腸癌臨床上稱為結直腸癌,是直腸癌、結腸癌的統稱。據統計,我國大腸癌發病人數已較10年前增長了1倍之多。在中國惡性腫瘤中,大腸癌發病率迅猛上升至第3位,每年約37.6萬人診斷為大腸癌,平均每天約1000人被確診!我們都知道大腸有一定的長度,因此在發現結腸癌的時候通常會採用切除治療,那麼結腸癌術後能活多久呢?
-
研究發現核轉錄因子對結腸癌的重要作用
結腸癌是全球第二位的癌症死亡原因。當前的治療通常採用手術結合化療,治療幹預後,患者通常獲得緩解,可持續數月或幾年。30-40%的會復發,大部分主要轉移到肝臟或是肺臟。雖然在過去幾十年中結腸癌的治療技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結腸癌的分子病理機制仍未被了解清楚。 在這篇文章中,研究人員發現Pax2在結腸癌中的表達也異常增高。
-
Cell:抑制TAK1蛋白促進結腸癌細胞凋亡
近日,美國波士頓大學醫學院藥理學和實驗療法部助理教授Anurag Singh博士在芝加哥召開的美國癌症研究屆年會上公布了他最近有關靶向治療結腸癌的工作進展每年,有超過一百萬的結腸癌病例被確診,在全世界範圍內結腸癌會造成約60萬人死亡。這些病例中有一半以上發現有KRAS基因的突變。在美國,結腸癌患者的KRAS基因突變是非常常見的,但靶向KRAS基因的治療藥物臨床效益卻不甚樂觀。因此,KRAS基因突變的患者通常都面臨非常有限的治療選擇,並且臨床預後很差。
-
科學家發現新的結腸癌抑癌基因
本報訊(記者黃辛)近日,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院營養科學研究所陳雁小組新發現了結腸癌的一個抑癌基因PAQR3,並從細胞、動物和人群三個層面
-
患上闌尾炎竟是結腸癌作祟 需做大便隱血試驗
昨天,市民萬先生就非常幸運地在做闌尾炎手術的時候及時發現了結腸癌,因為發現和手術都很及時,萬先生也因此避免了更大的健康損失。 急性闌尾炎手術中發現結腸癌 今年49歲的萬先生,是南京一家公司的銷售經理,昨天因為右下腹痛轉移性疼痛被家人送往醫院就診,被確診急性闌尾炎後,醫生對其進行了闌尾炎切除術,但是憑藉多年臨床經驗,該院外科專家在萬先生的回盲部發現腫塊,在手術探查的過程中發現疑似結腸癌,手術醫師立即與萬先生的家屬溝通後對其進行了
-
6年前被確診為結腸癌晚期,癌細胞先後多處轉移
金先生(化名)是一名結腸癌晚期患者,癌細胞先後肝臟轉移、腹膜後轉移、肺轉移。就這樣的一名癌症晚期患者,已與腫瘤抗爭達6年之久。這6年中,他先後接受了根治性手術、術後化療,復發後再次化療、再次手術等一波三折的治療。
-
篩查結腸癌,糞便DNA檢測靠譜嗎?
結腸癌的篩查,通常有結腸鏡篩查以及糞便篩查兩種方式。此外,結直腸在癌變過程中還會發生一系列DNA改變,而這些DNA也會脫落在糞便中,因此,近年來臨床上誕生了一種篩查結腸癌的新方法——糞便DNA檢測。 什麼是糞便DNA檢測? 糞便DNA檢測是一種檢測糞便樣本中,細胞DNA改變的非侵入性方法,是篩查結腸癌的一種新方法。
-
結腸癌去化療,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 陳功教授深度解讀免疫評分
ESMO指南建議以下兩個分期的結腸癌患者進行Immunoscore檢測:II期結腸癌、低風險(T1-3 N1)III期結腸癌; 2. II期結腸癌進行Immunoscore檢測:輔助臨床決策是否有必要進行術後化療(FOLFOX),約69%的機率可能免去化療; 3.
-
基因測序解釋RAS基因突變位點對於轉移性結腸癌患者復發率和生存率...
基因測序揭示RAS基因突變位點對於轉移性結腸癌患者復發率和生存率的影響在過去30年中的科學研究中,科學家們發現更清楚地了解癌症基因突變及其在癌症發生發展當中的影響,對於評估癌症發展程度,轉移風險及疾病預後有著極其積極的作用。
-
醫生:讓超級英雄都受不住的「結腸癌」,離我們並不遙遠
「『超級英雄』也遭不住的『結腸癌』,離我們並不遙遠」 在最近的幾天,接連有兩位名人因為疾病而上了熱搜。一位是因為「潰瘍性結腸癌」而辭去日本首相一職的安倍晉三,一位是因為「結腸癌」過世的《黑豹》主演查德維克·博斯曼。兩位患上的疾病中,都有「結腸」一詞,其實這兩種疾病,也的確有所聯繫。
-
Nature子刊:手術前的免疫療法對結腸癌有效
荷蘭癌症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進行了一項NICHE研究的新發現,是一項創新的II期臨床試驗。醫學腫瘤學家Myriam Chalabi及其同事在4月6日將研究結果發表在《自然醫學》雜誌上。研究發現,患有結腸癌但遠處無轉移的患者可以在等待手術的同時接受短期免疫治療,患者自身的免疫細胞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縮小或清除癌細胞。
-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正在患上結腸癌,為什麼?
在得知電影《黑豹》的男主角 Chadwick Boseman 最近因結腸癌去世的消息後,許多人感到非常的震驚。結腸癌通常被認為是老年人的疾病,而Boseman只有43歲。希望之城外科部結直腸手術系臨床助理教授Mark Hanna博士認為,將結腸癌當作是「老年癌症」其實是人們的一種誤解,對於年輕人來說,結腸癌是致命的。
-
Cancer Res:科學家揭示結腸癌發生及轉移的分子機制
2018年9月19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ancer Research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盧森堡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闡明了一種負責癌細胞擴散以及結腸癌患者癌症轉移發生的分子機制,相關研究或能幫助研究人員開發有效抑制腫瘤生長的新型療法。
-
Carcinogenesis:陳雁等發現一個新的結腸癌抑癌基因
近日,國際腫瘤領域知名雜誌Carcinogenesis發表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營養科學研究所陳雁研究組的最新研究進展,揭示了PAQR3是結腸癌發生過程中的一個新的抑癌基因。陳雁研究組長期致力於PAQR3即RKTG的研究,發現PAQR3能通過在空間上調控細胞內關鍵信號通路,影響多種細胞功能,但是關於PAQR3是否在結腸癌中發揮作用還不清楚。
-
腸道菌群有助於結腸癌篩查?
患有腺瘤或結腸癌的患者會大量消耗腸道正常菌群,細菌學試驗利用這一點將他們從正常結腸黏膜中區別開來,他們補充道。在非侵入式結腸癌篩查方法中,愈創木脂FBOT被廣泛應用。該試驗可以檢測出晚期腺瘤和惡性腫瘤。但是陽性結果也可以表明其他疾病,也就是假陽性結果。此外,FBOT特異性很高,但是敏感性差。一些研究顯示其敏感性低於10%。研究人員繼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