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爾文,曾被多少中國人「誤讀」

2021-01-07 鳳凰網

《中國與達爾文》[美]浦嘉珉 著/韓永強 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009年有些特別,剛剛過去的2月12日是達爾文誕辰200周年,將要到來的11月24日則是《物種起源》發表150周年。在今日之中國,仍有許多人嘗試著製造永動機、反對相對論,卻很少有人再懷疑人類的祖先是猿猴。可以說,達爾文和他的《物種起源》在中國的認可度已遠遠地超過了孕育他和它的英國。甚至,在上海還有一條「達爾文路」,這在中國實屬殊榮。耐人尋味的是達爾文在中國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並非緣於《物種起源》,而是與進化論相關的另一本書:《天演論》。

嚴復譯《天演論》本是英國人赫胥黎維護進化論的著作《進化論與倫理學》。奇怪的是作為著名翻譯家,嚴復在翻譯這本書的時候並沒有遵守相應的翻譯規則——忠於原文,而是在借鑑部分原文的基礎上,添加了許多個人的理解與發揮。同時,還加入了他本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特有的體悟,以至於連原作者本身的學術立場都變了味道。因此,《天演論》更像是嚴復借著赫胥黎舊瓶裝了自家理解進化論的新酒。然而,這瓶在翻譯界被當作反面案例的新酒,卻醉了整整幾代中國人。從康有為到梁啓超,無論是孫中山還是毛澤東,都將《天演論》中呈現的進化論當作引領中國走出陰霾、重建國威的一線天光。作為興於異邦的生物學說,進化論是怎樣同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命運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的?它在被稱為東方睡獅、飽受戰火和外族侵略的古國崛起歷程中又扮演了何種角色?恐怕,這絕非兩三句話能說得清楚。

浦嘉珉,一個有著中國名字、中國妻子的外國人,正試圖用《中國與達爾文》來回答這個問題。

《中國與達爾文》長達505頁,主要源於浦嘉珉師從費正清與史華慈時做的博士論文,歷時13年。此書無論拿在手裡,還是讀在眼裡,皆能感覺到其深厚的學術功底。尤為可貴的是,讀這樣一部純學術、大部頭的譯著時,竟絲毫沒有翻譯的生澀和學術用語的晦澀,反而如行雲流水一般酣暢,著實讓人平添了幾分驚喜。

任何一個學說在異域的傳播,似乎都需要一個合適的契機。嚴復意譯《天演論》恰逢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中國內外交迫之時,以康有為為首的維新派正在「公車上書」要求變法,進化論主張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為竭盡心力給舊中國尋求新出路的知識分子們指明方向。按理說來,進化論本是強者的福音,但恰恰是物種滅絕的「威脅論」給羸弱的中國帶來了希望,那就是:如果中國人起而抗爭,就能給自己希望。

顯然,嚴復在此時翻譯《天演論》,也同樣出於一個知識分子的責任和思考,這或許是他選擇意譯的原因之一。不同的是,嚴復激進一些,將抗爭目標定為「聖人」,包括中國傳統的思想統治者和政治統治者。在他看來,正是「聖人」阻礙了中國民眾作為一個種族的對外抗爭,使其失去「進化」為適者的機會。而同樣備受「進化」一詞鼓舞的康有為則更多地藉助於中國的傳統文化,將「進化」設想為一場合乎理想的「彬彬有禮」的改良。他提倡的「師夷長技以制夷」,要中國人向西方學習,並且團結一心、服從領導、一致對外。

作為晚清知識分子,康有為的思想不可謂沒有前瞻性,但作為政治家他顯然忽略了國不強、民不振背後更根本的原因——政治體制。有人形容封建王朝到晚清已是一座外表宏偉實則脆弱不堪的廟宇,剩下的只是千百年來留在百姓心中的一點信仰。鴉片戰爭以來,隔海的堅船利炮轟開了廟宇的大門,先覺者開始張開眼重新看這世界,於是達爾文成了他們救中國的一根稻草。

康有為之後,梁啓超、孫中山、毛澤東無一不將進化論作為引路明燈,可最終引領中國走出困境的卻是馬克思和馬克思主義。然而,達爾文仍然功不可沒,他不僅為國民黨找到了推翻清政府的理論依據,也正是進化論為馬克思進入中國創造了條件,並為革命鋪平了道路。

浦嘉珉的這一說法很值得玩味,他似乎暗示,發生於20世紀的中國大革命中,各個相互競爭的政治黨派之間,實際上共享著同一種文化觀念。並且,其中的一部分沿襲至今,已經融入了當今中國的時代精神。從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改革開放、市場經濟,中國大地處處透著「進步」和「競爭」的影子。

不過,隨著「科學主義」與「反科學主義」之爭,人們已經開始重新審視「進化」是否就意味著「進步」,「競爭」的內涵也開始慢慢地從之前中華民族一致對外的「群」間競爭轉變為現在的群內「個體」之爭。應該說,這更為符合達爾文的本意。但在百年前的中國,嚴復和康有為等將「群」這個中國儒家文化中特有的概念糅入進化論,卻更為符合當時的中國國情。

正如浦嘉珉所言:中國人最初是通過道家、儒家、法家和佛教的眼睛來看達爾文的。但是,當他們這樣做的時候,他們似乎保存了中國傳統哲學裡的所有精華,將達爾文和進化論透過中國的傳統思維和文化內涵去理解和重新詮釋,並為中國所用。

達爾文在中國落地生根前,播下的便是本土化的種子;達爾文也未必決定了中國救亡圖存的道路與成敗。浦嘉珉只是用詳實精確的史料,將達爾文在中國的歷史進程中留下的腳印、將意味深長的細枝末節娓娓道來。可以說,達爾文與其進化論對那些前僕後繼為振興中國而勵精圖治的仁人志士們來說,是書寫歷史的槍與劍——銘刻下溝壑,成為他們的呼吸與骨血。

 

相關焦點

  • 被中國誤讀的《物種起源》
    毛澤東有可能也誤讀了達爾文     「如果真的要說達爾文的學說能和某個社會學理論相呼應,我覺得那更像是亞當·斯密的經濟學理論。」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大衛·科恩教授這樣解釋達爾文對生物多樣性的分析。     亞當·斯密的《國富論》第一章即為「論分工」。
  • 被誤讀的達爾文,進化論應該改名
    被功利主義曲解的進化論,達爾文的學說不該叫進化論,而應該叫演化論。達爾文現代漢語詞典的對進化是這麼說的:生物是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複雜進化的。嚴復就是這樣一本新瓶裝舊酒的天演論,燻醉了幾代中國人,從康有為到梁啓超,從孫中山到開國元勳,都講其中呈現的進化論
  • 達爾文曾把《物種起源》「捂」了15年
    達爾文的爺爺從愛丁堡大學和劍橋大學畢業,之後做了醫生,他提出了一系列治療精神病人的原理和方法,很快成為全國醫學界的權威;而且,爺爺不僅醫術高明,在機器設計和改進等方面也很有研究,他還是當地有名的教育家、文學家和社會活動家。而達爾文的爸爸也是非常有名的醫學專家。當時英國很多貴婦人生病,這些病都不好意思對醫生講,而達爾文爸爸卻能讓這些貴婦人敞開心門,為她們治病。「達爾文爸爸是一個大智若愚型的人。」
  • 龍漫遠談達爾文的意義:從消除誤讀開始
    此次講座名曰「達爾文的意義──基因的女兒們如是說」,由芝加哥大學演化生物學系終身教授龍漫遠老師主講。主持人為科學松鼠會內容總監小莊,並有特邀臺灣著名科普作家王道還老師作嘉賓。  來到現場聽講座的百來號同學大多並非生物專業,更有一小半是文科生,年輕而單純的求知熱情令人尤為珍喜。但是,科學與藝術的距離,真的很遙遠麼?
  • 進化論150年那些與達爾文 無關的「進化」(組圖)
    達爾文在中國的誤讀由此開始。  《天演論》出版後,風靡中國思想界。梁啓超因之宣講「進化者天地之公例也」;而一位名叫胡洪梓的安徽人也因之取「適者生存」之意改名為胡適;五四時期,陳獨秀則進一步發揮:「進化論者之言曰:吾人之心,乃動物的感覺之繼續。強大之族,人性獸性同時發展……」  一些研究者認為,從中文對「evolution」一詞的翻譯上看,也存在著誤讀。
  • 獨家:三問租賃達爾文港99年的中國人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圖為在達爾文參加北澳投資論壇的嵐橋集團董事長、總裁葉成和嵐橋基建澳大利亞公司負責人邁克·休斯。 中國經濟網記者下意識地走向中間那位:「我也是中國人,我們換張名片吧。」  記者換到的名片上寫著「嵐橋集團葉成,全國政協委員、山東省人大代表、嵐橋集團董事長、總裁。」這是記者在達爾文換到的第一張中國企業家的名片----最近因斥資5億澳元獲得達爾文港99年租賃權而身名大振的中國老闆。
  • 真理:達爾文的進化論又被推翻了?(上)
    進化論被普遍誤讀大多數人第一次學進化論是在初中的生物課和政治課上。實際上關於進化論的理解,我們接觸到的內容裡,有很多廣為流傳的錯誤,比如:生物的進化是從簡單到複雜,由低等到高等,這就是個典型的錯誤;優勝劣汰、適者生存,也多少有一些誤解,或者是進化會讓生物越來越完善。
  • 專家:達爾文沒明確提出「適者生存」
    他年輕時畢業於南京大學地質系,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攻讀完碩士後,於1982年赴美,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芝加哥大學等眾多名校進修,現在是美國堪薩斯大學自然歷史博物館館員兼生態學與進化生物學系教授,還是唯一獲得「北美古脊椎動物協會羅美獎」的中國人和亞洲學者。既然是進化生物學的教授,苗教授不僅對達爾文的《物種起源》爛熟於心,而且通曉達爾文前後撰寫的6個不同版本。
  • 紀錄片《達爾文進化之路》引入中國
    達爾文像。 資料圖片在近代中國的社會思想發展史上,達爾文的「進化論」可謂舉足輕重,它是最先對中國人造成衝擊的重要西方思想之一,改變了彼時中國人對宇宙和歷史的整體想像,並因此成為支持近代中國革命的重要理論之源。
  • 你看的《物種起源》是達爾文的第幾版?看錯版本可是要會錯意的喔
    雖然美國生物學家科伊恩曾開玩笑地說:「讀沒讀過《物種起源》,應該成為衡量一個人是否受過正規教育的標準之一」。但事實上,這本書充滿專業的例證和論述實不易讀。譯者苗德歲是美國堪薩斯大學自然歷史博物館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教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客座研究員,早在1986年就獲得了古生物學界最高獎項「北美古脊椎動物協會羅美爾獎」。
  • 「達爾文誤導了整個人類起源」,這說法對麼?
    這個道理其實就和「達爾文的理論到底靠不靠譜」有關係,我們很容易發現,現代科學的學者們早就已經普遍接受了達爾文的理論,而且達爾文的進化論已經在學校裡普及開來。而生物領域的學者們其實本身就是這個領域的權威。也就是說,達爾文的理論其實已經被生物學領域的權威所接受,成為了主流的科學理論。
  • 太陽究竟有多少歲?達爾文的進化論,曾為這一研究做出了貢獻
    在那之前,有另外幾種太陽生產能量的方式曾被提出,從燃燒煤炭到彗星和隕石的不斷轟擊再到緩慢的收縮。所有這些方式最初看起來都頗具說服力,但當天文學家計算出它們能讓太陽保持這樣的亮度多長時間時,他們遇到了一個不太可能的對手:查爾斯 達爾文。
  • 達爾文的「進化論」如何導向叢林法則?
    那麼,作者對於達爾文理論的看法是否站得住腳?將時鐘撥回1859年,那一年,《物種起源》出版。它帶來了一種嶄新的,達爾文的同時代人從未預想到的關於生物進化問題的解釋。這一理論表明了一個物種如何產生另一個物種,這就要求西方人摒棄一些最根深蒂固和最珍視的信仰。問題在於,人們憑什麼相信達爾文的學說呢?原來,在十九世紀中期,大家早已習慣於談論社會和自然中的爭鬥、競爭作用。
  • 「適者生存」是達爾文的本意嗎?
    達爾文的《物種起源》不僅改變了一個學科,而且改變了全人類的思維方式、認識方式和行為方式,值得讀了再讀。它被譽為「科學界至今為止最重要的書。」    5年前在紀念達爾文誕辰200周年、《物種起源》出版150周年的時候,科學界曾發起倡議,請大家重讀這本書,其中最主要的考慮是,知道這本書的人很多,但真正讀過它的人很少,因此能領悟其深刻思想和廣袤內涵的很少。在西方是如此,在中國可能更甚。
  • 法國專家:西方人眼中的「悖論」緣於對中國的「誤讀」
    西方人眼中的『悖論』現象,其實源於西方對中國的『誤讀』。」李艾霞曾於2001年至2010年擔任巴黎政治學院中國代表處主任及該大學亞太中心主任,參與巴黎政治學院和中國高校的公共管理合作培養項目。根據自身在中國的經歷,李艾霞感嘆:西方人想像的中國與真實的中國相去甚遠。
  • 達爾文進化論是不是被推翻了
    達爾文進化論原文是什麼呢?準確的說,達爾文進化論是一個一直在發展的科學理論,從達爾文、華萊士、赫胥黎、胡克等,經歷了無數動物學、植物學、細胞學、遺傳生物學等研究,一步步不斷發展的學科。進化論是尋找生命演化規律的科學理論,所以其一直也在變化,一直在更新。可是達爾文的進化論卻一直被異化,尤其是社會達爾文主義。
  • 達爾文一次遠行成就一生(圖)
    老達爾文擔心,隨「貝格爾」號探險遠行,會造成達爾文人生志向的轉變。此外,他對遠洋探險之於年輕人有多少益處也表示懷疑。「貝格爾」號的艦長,貴族出身的菲茨·羅伊相當八卦,迷信相面術,他見到達爾文以後,竟然認為達爾文的鼻子不好,註定不會完成這次航行。  好在達爾文的舅舅喬賽亞支持他,並說服了他父親同意達爾文出行;菲茨·羅伊也改變初衷,接納了達爾文。
  • 達爾文在基督教堂外等妻子
    我說:洪秀全發動的太平天國就是打著基督的名義【[1]】,結果近2億中國人死傷,你知道嗎?他們也會反問:你為何不加入,信了基督就知道了。我說:我不信任何教,只信科學。他們說:達爾文是科學家吧,他也信!我無言以對。於是,我開始探尋達爾文。達爾文其實一生有兩事讓世人震驚:發表《物種起源》,放棄基督信仰。
  • 再說抹香鯨,莫要再「誤讀」
    各路媒體在直播過程中有過這樣或那樣的誤讀,使我們突然明白:作為深圳人,我們可能並不了解身邊的那抹「藍」——也就是使深圳以「濱海城市」命名的另一個「深圳」。 直播結束後,深圳商報讀創團隊特邀海洋環境講師大象爸爸,為讀創後臺小夥伴們上了一堂課:抹香鯨報導的媒體誤讀大匯總。同時,我們也走訪了此次參與救援行動的專家,為大家梳理了一些線索,解開心中的疑問。
  • 國家動物博物館科普講堂第51期預告:重新發現達爾文與
    【主要內容】  ·達爾文所闡述的進化論是19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之一。——恩格斯  ·如果沒有進化論之光,生物學的一切都將無法解釋。至於達爾文的理論,我即使赴湯蹈火也要支持。——赫胥黎  我們對最熟悉其名的事物往往最缺乏了解。比如「進化論」一詞並不能支撐起達爾文這個人物,比如「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也絕對不能概括《物種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