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向左四毫米……」隆冬時節,夜色下的重慶新田長江大橋,寒意襲人。伴隨著一個利索的手勢,中交一公局集團萬州環線項目三分部副總工程師方鵬程洪亮的「遠程指令」,劃破靜謐的夜空。
凌空鋪展在百米江面上的大橋主纜,在燈光的照耀下,遒勁有力的外表透露著優雅輕柔的別樣神韻。氣溫接近零下,冰涼的江風吹拂著青春的面龐。利用夜間相對恆定的氣候條件,對大橋主纜進行測量調試、安裝索夾,是方鵬程和他的團隊近段時間的常態化施工內容。
「白天架索、夜間調索」、晝伏夜出的施工組織模式,對已經從事一線測量工作9年的方鵬程來說,並不是一件難事。一旦作為參照物的基準索精準就位,長約1660米的索股在卷揚機的作用下,從100多米的高空區間,驕傲地牽引過江,橫跨一江碧波。
夜間再苦再累,都要趕在天明前完成索股測量調試,絕不影響次日白天架索。這是方鵬程與團隊成員的共同目標。白天與夜間不同板塊施工有機緊密對接,架設班組與測量團隊密切協同,一同克服江風乾擾、暴雨襲擊等不利因素,不怕疲勞、連續作戰。
近一個月內,採取「雙線往復式牽引」,順利完成182根通長索股和12根背索架設,創下最多調整12根索股的記錄,整體提高工效近2倍,這是屬於項目團隊集體奮鬥的喜悅和收穫。「差不多當了一個月的夜貓子,隨身都揣有眼藥水!」揉著布滿血絲的眼睛,測量組長劉宸安如釋重負。
兩根總重量達7200噸的主纜橫空出世,一跨過江,分別扼守上下遊、左右幅,呈現出懸索橋「脊梁」優雅的儀態。誰持彩練當空舞。高度為177.5米的南北兩岸主塔,如同隔江相望的「巨人」,威嚴地俯瞰著175米的江面。「兄弟塔」以各自身後的重力式錨碇為建強後盾,用雙手緊緊拉著主纜,仿佛在進行一場無聲的拔河角力。
千米級大橋、毫米級管控。主纜成功架設完畢的背後,是方鵬程和小夥伴們一邊熟練操作全站儀、水準儀等測量儀器,精準調試;一邊獨自品嘗夜空的清冷與孤獨,度過無數個不眠之夜。
其實,從2018年底大橋樁基開始實質性施工的第一刻起,方鵬程帶領測量組就已經保持了足夠的專注度。翻山越嶺,餐風宿露,測量放樣,圖紙覆核,無數組基礎大數據新鮮出爐。在經過系統收集、逐一整理、審慎分析、充分研究和覆核確認後,深度應用在橋梁每個重點施工環節,監控並引領著大橋建設不偏航。
大到主體結構的尺寸控制,重點結構件的安裝放樣和錨碇上方危巖山體的蠕動監測,小到無數組預埋件的精確定位,都離不開測量保駕護航、精準導航。根植於內心的敬畏感和責任感,使方鵬程對每一次測量作業都「如履薄冰」。
「差之毫厘,謬以千裡」無論經歷多艱苦的磨礪,保證大橋的每一個結構物,嚴格按照設計標準、走向來執行落實,是一件容不得半點馬虎,開不得丁點玩笑的事情。對每一個階段、每一個細節、每一組數據,都納入全天候、全方位、全過程的監控中,保持絕對精益求精,確保絲毫不差,是引領大橋建設的基礎和決定性保證。
夜空璀璨,繁星點點。密切監控索夾的安裝精度,為即將展開的鋼箱梁吊裝工序做充分準備,方鵬程、劉宸安絲毫不敢懈怠。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重慶頻道】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