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報訊(記者陳敏娜馮雙通訊員王蕊胡梟峰王婷吳婧)10月8日,也就是昨天,是「全國高血壓日」。今年的高血壓日宣傳主題是「18歲以上知曉血壓」。據相關數據統計顯示,我國18歲以上居民高血壓患病率為25.2%,也就是說,每4個成年人中就有一個是高血壓患者。高血壓如果控制不規範、治療不及時,不僅對人體健康是個巨大的隱患,嚴重的還會造成多器官損壞,危及生命。
其實,高血壓病是可防可治的疾病,積極倡導健康生活方式,防治結合,可減少高血壓病的發生率和高血壓引起的多種併發症。昨天上午,浙江省心腦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浙江醫院聯合舉辦第22個「全國高血壓日」宣傳活動啟動儀式暨大型義診活動,旨在積極宣傳心腦血管病防治知識,提高公眾健康意識。
中國高血壓患者達2.7億
近年呈明顯年輕化趨勢
最近,一名23歲的女孩小玲,在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成功接受腎臟移植。在大二時,小玲在學校組織的體檢中發現血壓有點偏高。那時候,小玲對高血壓的概念稀裡糊塗,加上沒有發現其他問題,就一直拖到高考結束再檢查身體。這一檢查,竟然發現尿常規異常,也就是腎臟出現了問題。
事實上,小玲體檢時的高血壓已經是身體其他疾病的一個徵兆,但對此她幾乎是一無所知。
浙大一院心血管內科副主任醫師王齊齊還經常會碰到這些令她「頭疼」的年輕人。「有一些患者,尤其是年輕人,即便體檢出血壓已經超過140,還是存在僥倖心理,覺得只是臨界血壓,而且自己年輕,身體好,並不重視,依舊延續以往的作息習慣,不加節制。」王齊齊總是苦勸他們,這樣的行為非常危險。
她介紹,高血壓是猝死的高危因素,許多熬夜患者因為突發高血壓而失去了寶貴的生命,其中年輕人比比皆是。
現下,高血壓在我國年輕人群中越來越高發,根據《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8年修訂版)》,我國18歲-24歲、25歲-34歲、35歲-44歲的青年高血壓患病率分別為4.0%、6.1%、15.0%。王齊齊表示,相比國際平均值,我國高血壓在年輕人中的發病率明顯偏高。
在我國,高血壓患者達2.7億,18歲以上居民高血壓患病率為25.2%,並且這一數字仍在增加,已成為全國性社會問題,《健康中國行動計劃(2019-2030)》提出要提高居民高血壓知曉率和高血壓患者規範管理率、治療率、控制率。
高血壓危害有多重?
臨界值更應提高警惕
血壓是血液在血管內流動時對血管壁產生的側壓力,是推動血液流動到全身各部位的動力。維持身體內臟器的正常供血需要一定的血壓,但如果血壓太高,就會對人體造成不利的影響。
臨床上,18歲及以上成年人,非服藥狀態,非同日三次測量,收縮壓≥140mmHg或舒張壓≥90mmHg,即可診斷為高血壓病。
但很多人覺得,只要數字沒到140/90,就可以不在意,「我還是正常的血壓值。」殊不知,這種臨界值是一個信號。
王齊齊表示,高血壓患者不僅會發生心血管風險,如腦卒中、冠心病,還會損害心臟、腎臟、大血管、眼底、腦等靶器官,合併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血症等代謝問題,必須要引起足夠的重視,積極預防、及早治療、綜合管理。
不僅如此,不重視早期高血壓問題,五年十年之後,很可能引發心臟肥厚甚至心衰。
五種藥物也降不下血壓
治療高血壓對症下藥很重要
高血壓可防可治,它好治,也不好治。
60歲的楊先生患有高血壓30多年,每日服用的降壓藥多達5種,但這並未控制好他的血壓。前段時間他到浙江醫院就診,該院高血壓中心主任俞蔚主任醫師接診分析認為,4種及以上的藥物都控制不好血壓,可判斷為難治性高血壓,而從病史來看,20多歲就已患有高血壓,很可能是繼發性高血壓。俞蔚表示在所有的高血壓類型中,有5%左右的高血壓屬於繼發性高血壓,該症是由其他疾病所致。
果然,經過一系列檢查後,俞蔚確診楊先生的高血壓是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症引起的。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症是由於腎上腺皮質增生或腫瘤而導致醛固酮自主性的分泌增多,引起瀦鈉排鉀,體液容量擴張,臨床表現為高血壓和低血鉀症候群群。
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後,楊先生的血壓得到了平穩控制。「30歲以下的年輕人得高血壓,很大可能是繼發性高血壓,這類高血壓只要找到病因,對因治療,血壓通常能有效控制。」俞蔚強調。
(責任編輯:王治強 HF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