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阿爾茨海默病 Vertex「老藥」獲得積極動物實驗結果

2021-01-08 健康一線視頻網

VX-765是十多年前Vertex公司開發的一個前藥。設計VX-765的初衷,是通過抑制半胱天冬酶1(Caspase-1)與減少神經元炎症來治療癲癇。但在這一治療領域的臨床試驗中,VX-765沒有顯效。之後,又在其它疾病領域開展了測試,例如關節炎、阿爾茨海默病、幫助心臟病發作後的恢復等。

近日,來自加拿大麥基爾大學(McGill University)Andréa LeBlanc教授團隊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Vertex公司這款「老藥」,能夠在阿爾茲海默病症狀發作與老化之前,延遲小鼠認知障礙。這項研究結果發表於9月11日的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在之前開展的研究中,LeBlanc博士已經確定了Caspase-6酶與認知能力降低之間的相關性,但由於沒有Capase-6抑制劑,不得不尋找其它潛在的候選治療藥物。她想到了VX-765,通過降低Caspase-1水平,可以阻止Caspase-6以及其它破壞神經元的蛋白酶的生成。

圖片來源:參考資料[2]

在實驗中,研究者使用的小鼠在4月齡時顯示出阿爾茨海默病跡象。為了確定是否存在相關性,研究者在2月齡時開始採用VX-765治療小鼠。治療方案持續1個月,在小鼠達到3月齡時停藥。之後,研究者檢查4月齡小鼠的認知能力下降程度,每月繼續進行這些評估,直到到達8月齡時為止。研究結果顯示,在首次檢查時,治療組小鼠的行為正常,並通過後續測試顯示出比安慰劑更高的認知能力。即使在8月齡後,一些接受VX765的小鼠仍保留了認知功能,症狀延遲明顯。

這項研究可以為未來的阿爾茨海默病的防治提供基礎。LeBlanc博士認為,8月齡小鼠仍然顯示服藥效果,令人印象深刻。如果將其外推到人類,相當於大約10到15年。這意味著,如果知道有人會得阿爾茨海默病,在開始出現嚴重症狀之前,可以用這種藥物來治療。也許需要服藥一兩年,之後停止治療,或許患者10年內症狀都將得到延遲。將結果轉化為人體試驗將是一項巨大的工程。但LeBlanc博士並不擔心該藥的安全性。在其以前的試驗中,VX-765顯示出良好的耐受性,這是她最終決定在這項研究中使用VX-765的原因之一。

參考資料:

[1] Max Gelman. An old Vertex drug gets new life as an Alzheimer's treatment, but human studies still far off. Sept 11, 2020. Retrieved Sept 12, 2020 from https://endpts.com/an-old-vertex-drug-gets-new-life-as-an-alzheimers-treatment-but-human-studies-still-far-off/

[2] Joseph Flores et al. (2020) Pre-symptomatic Caspase-1 inhibitor delays cognitive decline in a mouse model of Alzheimer disease and aging. Nature Communications,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0-18405-9

相關焦點

  • 中美專家攜手發現新基因 成阿爾茨海默病等防治潛在新靶點
    研究示意圖中新網上海11月13日電 (陳靜 孫國根) 中美兩國醫學專家經過4年多的合作研究,率先發現全新基因(FAM171A2)與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發病風險顯著相關。該基因通過調節血腦屏障和神經炎症等方面的功能,參與了神經變性疾病的發生。
  • 利用幹細胞有望治療阿爾茨海默病
    3個月後,2017年情人節(2月14日)那天,默沙東的阿爾茲海默症新藥Verubecestat也被告知「幾乎不可能得到一個積極的臨床結果」而終止其臨床試驗,這給業內萬眾矚目的新藥研發領域潑了好大一盆冷水。那麼如果我們換種方式,用幹細胞來治療是否可行?
  • 褪黑素可改善阿爾茨海默病腦微血管病變?
    來自中國醫科大學的賴紅教授團隊最新研究發現,褪黑素可在Aβ介導的退行性認知障礙疾病中通過改善腦部微血管的異常病變,從而改善阿爾茨海默病的認知功能,該作用可能是通過調節血管內皮生長因子相關信號通路在發揮作用。
  • 炎症反應與阿爾茨海默病關鍵蛋白的聯繫
    基於這些結果,科學家們也在爭論,β澱粉樣蛋白在阿爾茨海默病中究竟扮演了怎樣的角色。 近年,人們對阿爾茨海默病的病理有了新的認知。一些研究發現,β澱粉樣蛋白具有抗病毒,或是抗微生物的特性,表明感染引起的免疫反應,可能與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病有關。雖然先天免疫反應與這種疾病有著關聯,但免疫系統的激活究竟如何影響了β澱粉樣蛋白的產生,之前還不得而知。
  • 阿爾茨海默病會傳染?
    但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朊蛋白幾乎對所有,或者說對至少包括阿爾茨海默病、亨廷頓病、帕金森病等疾病在內的、由錯誤摺疊蛋白聚集而引發的神經退行性疾病皆有影響。直到不久前,科學家都認為,造成此類嚴重神經退行性疾病的錯誤摺疊蛋白,並不會在人與人之間進行傳播。然而今年9月,《自然》雜誌上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首次向人們展現了此類蛋白在人與人之間進行傳播的可能。
  • 《自然》熱議:阿爾茨海默病的根源是微生物感染?
    ,結果發現不少基因表達的改變,似乎和病毒感染有關。比如一些病毒學家無法重複Neuron期刊的研究結果,另一些科學家指出該研究的樣本來源可能存在問題——這些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在死亡前,健康情況都不容樂觀,大腦組織的保護也已不完全,微生物可以輕易入侵。關於Science Advances的研究,同樣存在太多不確定因素。
  • 治療阿爾茨海默病,要多早開始?
    治療阿爾茨海默病,要多早開始?圖片來源:123RF阿爾茨海默病(AD)會造成記憶力下降、認知衰退等問題,而早在臨床症狀出現的幾年、甚至幾十年前,患者的大腦中就已經悄悄發生一連串的病理性變化
  • 衛材展示阿爾茨海默病和痴呆方面的管線產品的最新數據
    第一次報告將介紹在臨床前阿爾茨海默病(AD)患者中新啟動的III期臨床研究AHEAD3-45的臨床研究設計和初始篩選結果。第二次報告將介紹在早期AD患者中進行的II期臨床研究(研究201)獲得的澱粉樣蛋白相關影像學異常-水腫(ARIA-E)表現的最新分析結果。第三次報告將介紹研究201正在進行的開放性擴展(OLE)研究前12個月治療期間觀察到的腦部Aβ總量變化和ARIA-E表現的初步分析結果。
  • 突觸修剪失控:阿爾茨海默病的病因?
    請點擊標題下的 解碼醫學,關注我們吧。 一項對小鼠的研究顯示,在阿爾茨海默病和其他神經退行性疾病早期,大腦在發育過程中修剪多餘突觸的過程可能出現了異常。 對許多人來說,阿爾茨海默病是一種常見熟悉而可怕的疾病。僅僅在美國,就有約530萬人受到它的影響,這種疾病緩慢但無情剝奪著患者的記憶力、辨別力還有認知力,使得他們最終甚至無法完成日常工作。
  • 禮來阿爾茨海默病抗體療法達到2期臨床主要終點
    眾所周知,阿爾茨海默病是老年人中最常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不但對患者本身,而且對他們的家庭、社區和整個社會都有相當嚴重和深遠的負面影響。不過去年渤健公司宣布,其β澱粉樣蛋白抗體aducanumab在3期臨床試驗中展現出積極臨床結果,其監管申請已經獲得美國FDA的優先審評資格,有望在今年春天獲得回復。如今同樣靶向β澱粉樣蛋白的donanemab的數據在獲得關注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疑問,同樣靶向β澱粉樣蛋白,禮來的donanemab與其它靶向療法有什麼不同?我們是否找到了靶向β澱粉樣蛋白的「訣竅」?
  • 阿爾茨海默病與tau蛋白
    哈佛大學阿爾茨海默氏症的研究人員首次在健康受試者大腦中掃描 tau蛋白,這種標誌性蛋白會形成有害的神經纖維纏結,這是與這種致命疾病相關的。新完成的掃描是所謂的無症狀阿爾茨海默氏症抗澱粉樣蛋白藥物(或簡稱 A4)大型臨床試驗的一部分,這是第一個旨在發現和治療記憶力衰退開始前的早期阿爾茨海默氏症患者的試驗。  哈佛大學阿爾茨海默病的研究人員首次在健康受試者大腦中掃描 tau蛋白,這種標誌性蛋白會形成有害的神經纖維纏結,這是與這種致命疾病相關的。
  • 專訪北京協和醫院張振馨:阿爾茨海默病的甄別、照護和突破
    早期發現患者行為異常的症狀,比如性格突然變得容易發脾氣或者比較固執,甚至有一定程度的抑鬱,這些並不是阿爾茨海默病造成的痴呆,大部分是重度抑鬱、腦血管疾病等造成患者額葉萎縮,最終表現出痴呆症狀。這幾類痴呆很容易被誤診為阿爾茨海默病。早期的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絕對不是行為不正當性出現,最早的行為是記憶方面出現異常,如短期記憶比較差,記不清半小時前發生的事。
  • 昆明動物所阿爾茨海默病基因表達譜與調控網絡研究獲進展
    昆明動物所阿爾茨海默病基因表達譜與調控網絡研究獲進展 2017-09-27 昆明動物研究所 該研究利用整合分析的方法,總結了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的腦組織基因表達譜及其遺傳易感基因名錄,並搭建了AlzData (www.alzdata.org) 資料庫,以促進AD研究領域相關數據的共享和利用。  AD(俗稱老年痴呆)是發生在老年前期與老年期的一種常見的神經退行性腦病,主要表現為認知和記憶功能逐漸喪失。其發病率隨著年齡增長而顯著增加。
  • 突觸修剪失控可能是阿爾茨海默病的病因
    一項對小鼠的研究顯示,在阿爾茨海默病和其他神經退行性疾病早期,大腦在發育過程中修剪多餘突觸的過程可能出現了異常。目前,產生這些症狀的機制還不完全清楚,阿爾茨海默病主要是由於蛋白質的異常積聚導致的,這些異常積聚會在大腦中形成β-澱粉樣斑塊和纏結,最終導致突觸這種大腦中的連接節點減少,這種影響主要與認知能力的下降密切相關。
  • 阿爾茨海默病的根源究竟是什麼?《自然》熱議「微生物感染論」
    兩年前,身兼免疫學家和企業家的萊斯莉·諾林斯(Leslie Norins)豪擲100萬美元,獎勵任何能證明「病菌導致阿爾茨海默病」的科學家。這個獎項設立的背後,是關於阿爾茨海默病病因長達數十年的爭論。比如一些病毒學家無法重複Neuron期刊的研究結果,另一些科學家指出該研究的樣本來源可能存在問題——這些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在死亡前,健康情況都不容樂觀,大腦組織的保護也已不完全,微生物可以輕易入侵。關於Science Advances的研究,同樣存在太多不確定因素。
  • 個案報告:糞菌移植後阿爾茨海默病症狀快速改善
    越來越多的實驗和臨床數據表明,腸道菌群與某些神經系統疾病的發病機制有關,包括自閉症、帕金森病和多發性硬化最近,在阿爾茨海默病患者中也觀察到了腸道菌群組成的改變,提示腸道微生物在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病機制中可能發揮作用。這一假設在動物模型中得到了證實,例如,與擁有正常腸道細菌的對照組小鼠相比,無菌的β-澱粉樣蛋白前體蛋白轉基因小鼠的腦內澱粉樣蛋白病變明顯減少。腸道中的某些細菌也能分泌大量的澱粉樣蛋白和脂多糖,這是阿爾茨海默病的一個顯著特徵。
  • 阿爾茨海默病是一種雙朊病毒病
    根據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一項研究,兩種對阿爾茨海默病病理學起重要作用的蛋白質起著朊蛋白的作用 - 畸形蛋白通過迫使正常蛋白質採用相同的錯誤摺疊形狀在感染組織中傳播。最初的朊病毒蛋白PrP在20世紀80年代由Prusiner鑑定為Creutzfeldt Jakob病(CJD)和海綿狀牛腦病(也稱為狂牛症)的原因,其通過食用受PrP朊病毒汙染的肉和骨粉而傳播。這是第一次證明一種疾病感染人類不是通過感染細菌或病毒等生物體,而是通過傳染性蛋白質,而Prusiner在1997年獲得諾貝爾獎。
  • 挑戰阿爾茨海默病,西湖大學PI獲BBRF青年科學家基金
    不久前的 9 月 21 日,世界阿爾茨海默病日,將很多人的視線聚焦到這個神經退行性疾病上——每 3 秒鐘,世界上就會有一人患上阿爾茨海默病;中國有 1000 多萬阿爾茨海默病患者
  • 基因解讀阿爾茨海默病
    阿爾茨海默病發病隱蔽 早期診斷難  近年來,阿爾茨海默病(AD)越來越被公眾所熟知,當身邊有老年人出現忘事多、算數越來越差、生活慢慢不能自理時,就很可能需要篩查一下阿爾茨海默病了。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體檢中心、特診中心主任陳慶瑜教授介紹,阿爾茨海默病是一種神經變性疾病,表現為認知功能(記憶力、計算力、視空間等)下降,並伴有日常生活能力的逐漸喪失,晚期甚至會出現精神行為異常等。  《2015年世界阿爾茨海默病報告》指出,全球約有4680萬阿爾茲海默病患者,平均每3秒鐘就有1例新發患者,預計2050年全球患者將突破1億3150萬人。
  • 國際學術會議:腦腸軸理論有望促成阿爾茨海默病研究新突破
    會議主辦方 供圖 中新網北京7月29日電 (記者 孫自法)俗稱「老年痴呆症」的阿爾茨海默病(AD)自100多年前發現首例患者以來,科學家對其發病機制探索從未停止。數據顯示,全球阿爾茨海默病及其他痴呆症患者在快速增長,相關藥物治療等研究備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