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A,嗯,就或者美國男子職業籃球聯賽都有一個叫、叫、叫、叫……」在央視體育頻道4月11日上午播出的一場籃球比賽中,一向口若懸河的主持人楊健和評論員徐濟成頻頻結巴,因出錯而尷尬地笑著。他們在從NBA到「美國男子職業籃球聯賽」的改口中顯得有些適應不良。這段解說以《到底是NBA還是美國男子職業籃球聯賽?央視主持鬱悶了》為名被上傳到多個視頻網站,點擊率頗高。
主播們的手足無措,源於4月初國家廣電總局向央視等媒體下發的通知,要求主持人口播、記者採訪和字幕中,要屏蔽外語及縮略詞,如NBA等。如遇特殊情況必須使用,要在外語及外語縮略詞後加中文解釋。實際上,不僅限於體育領域,GDP、WTO、CPI等外來詞也在「屏蔽」範圍內。目前,地方電視臺尚未接到正式通知。央視主播們還需時間來適應這一禁令,而眾多網友早已發出調侃和質疑之聲。
新浪微博上,名為「貓撲」的用戶以一幅漫畫調侃「屏蔽」之後的籃球比賽解說——畫中,一名解說員說:「大家好。接下來為您帶來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電視臺體育頻道為您直播的美利堅合眾國男子職業籃球聯賽2009~2010季後賽第一場……」另一解說員頭冒冷汗地想:「完了完了,第一節比賽已經結束了……」更有網友列舉出GSM、CDMA、WCDMA、TD -SCDMA、MP3等外來詞的漢語直譯,看得人不知所云。
4月14日,廣電總局宣傳管理司副巡視員高長力在接受媒體訪問時作出表態——外界稱廣電總局「屏蔽」NBA等外語縮略詞,是一種「誤讀」,「其實不是屏蔽,就是規範使用,我們並非排斥外來文化,而是要求外來語進入漢語後應規範使用」。
「誤讀」說一出,更多人一頭霧水了:如果「屏蔽」外來詞是媒體「誤讀」的結果,那麼外來詞究竟還能不能用?《南都周刊》北京採訪中心副總監張守剛在個人微博中質疑道:「沒看明白為何是誤讀。廣電總局昏招頻出,又埋怨什麼誤讀!」
「中國人說話滿嘴英文不是好事,但現在這趨勢很難矯正。」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一學生于越說,「當年錢學森先生回國講課,不用一個英文單詞;如今老師講課,動不動就冒出『要有一個新的idea』。」
對於「屏蔽令」,著名語詞收集人黃集偉4月16日接受中國青年報採訪時表示,語言的形成是一個自動篩選的過程。「比如從禽流感到豬流感,到墨西哥流感再到最後的H1N1,我們對語詞的選擇有一個自動矯正選優的過程。對尚未定型的新詞進行建議是可以的,而對於已經形成的語言習慣,硬性規定是逆潮流而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