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夢田間的南農水稻碩士:用科技種一方良田

2021-01-08 荔枝網新聞

  5月,北太湖之濱,綠油油的麥田正旺盛灌漿,對於34歲的壯族小夥子黎泉來說,這是水稻育秧之前的重要準備期,趁著麥子未成熟,他要做的是每天開著拖拉機翻整土地,早上5點起床,之後一直忙到天黑。從2013年南京農業大學農學院研究生畢業,他在距離家鄉2000公裡外的這片江南沃土間,已經忙碌了整整7年。

  研究生畢業了還來種田?

  如今,在位於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望亭鎮的御亭農產園,說起黎泉,幹活兒的大爺大媽們並不感到陌生,「小夥子是研究生,也來種地。」

  2012年,還在南京農業大學讀研的他,被學校派到蘇州迎湖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實習,配合研究太湖稻區高產栽培課題。雖然是農業院校的研究生,但是小夥子踏實、肯幹,55歲的公司董事長朱偉琪一眼就相中了。

  在黎泉的廣西老家「九分石一分土」的特殊環境下,農業機械化很難推廣。他記得,小時候一早跟隨母親上山幹活兒,到太陽高照時就下山。家裡的地雖然不太多,但卻分散在山裡五六處。

  實習期間,他看到當地的機械化種植,學習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專業的他被深深吸引:「機械化程度高、地規範平整、靠近太湖、魚米之鄉」,黎泉說,這裡的一切,符合自己對於理想農田的所有想像。

  在老家村子裡,考上大學並讀研的年輕人很少,黎泉是其中一個,這一度讓父母引以為傲。可一個碩士生跑到離家2000公裡外的農村種地,父母起初並不理解。

  可是從小就喜歡農田風光、有著農業情節的他,已經下了決心,「我就是想做自己專業的事,我要種的田,和父輩不一樣。」

  水稻好比人生長 科學方法來測量

  黎泉說的「不一樣」,是指理念和方法。

  小時候跟著父輩下田幹活,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憑經驗、拍腦袋的。研究生期間,在導師丁豔鋒教授團隊,經過精確定量栽培技術的系統學習與實踐,再說起種田,黎泉腦子裡首先想到的是,水稻是有生命的,要充分了解其生長規律才行。

  他舉了個例子,「葉齡模式」,就是根據水稻的出葉數,來判斷水稻的生育時期,因而採用合適的管理措施,比如根據葉齡來精確判斷什麼時候施什麼肥、施多少肥。

  上學的時候,丁豔鋒教授打了個生動的比方,「跟人的生長一個道理,早餐、中餐、晚餐吃多少要定量,吃多了會虛胖,吃少了又營養不足。」

  水稻精確定量栽培技術,就是給水稻科學定製「營養餐」,根據作物的生育規律,以最少的作業次數,在最佳的生育時期,使用最適宜的培育技術,最終達到「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綜合效果。

  可是,在農村想要推廣一項新技術本就不易,周圍的農戶大多是種了二三十年地的「土專家」,憑什麼要聽一個剛剛畢業的毛頭小夥的?

  說幹就幹,黎泉用事實說話,一年下來,用上新技術種植的農田不僅產量高、品質好,還少施了化肥。原先固執的農戶跑來一看,不由感嘆,「這田,看起來舒服!」

  而自己的父母,也從當初的不理解,變成了如今的引以為豪,「我兒子,在江蘇搞農業,他是用科學種田,種的是機械化、大規模的田!」

  在一線,不會實戰操作就沒有發言權

  為了實現田間有效管理,黎泉從2013年畢業時開始學習農機操作。如今,他熟練掌握了拖拉機、收割機、插秧機、植保機等操作,成為公司最出色的農機手之一。

  雖然畢業多年,但是與學校和導師的聯繫從未中斷,導師研發了新技術想要在田間推廣,黎泉積極踐行;黎泉在生產中遇到了問題,有些是自己專業領域之外的東西,學校也會搭橋牽線、協助聯繫。

  這兩年來,從蓖麻、香根草的殺蟲作用,到利用雌性激素的生物防治方法,從油菜花旋耕入地,到土地翻耕等土壤肥力提高法,黎泉像在實驗室裡一樣,不斷嘗試、不斷創新,很多東西在他手裡「出了新花樣」。

  「因為不賺錢,一般農戶不願種油菜花,更不願直接旋耕入土。其實,把土地改造好,種出的大米口感更好。」黎泉介紹,他們嘗試用米糠作肥料,把米糠均勻地撒在水稻田表層,將土層封閉起來,使雜草不能生長。

  在整個水稻管理上,他們做到不用化肥、不用農藥,終於種出不撒一點兒農藥的有機米。為此,他所在的公司在2014年拿到了蘇州第一張有機大米證書。

  7年來,從初出茅廬、紙上談兵的毛頭小夥,到育秧到成米的每個環節都能全程介入,黎泉看著親手培育的水稻一點點長大,直到開鐮收割,脫粒成米。

  「農業有奔頭,眼光要放長遠」

  早上5點,一路忙到天黑,黎泉說,4、5月份是兩季作物的過渡期,4000畝地,20天內要完成施肥、旋耕、平地、插秧多個程序,機器助力之外,就是苦幹。

  2014年,黎泉被派到東北考察兩個月。為了能全程跟蹤水稻生長,他堅持和農場工人一同勞作。凌晨1點多,他和工人們一同運秧苗,晚上7點才收工。因為太困,他常在等待運秧車的間隙躺在編織袋上睡著。

  相比其他行業,做農業辛苦,學農的學生一般不願到一線去,黎泉說,公司也來過不少有文憑、有學歷的畢業生,但時間不長,都沒能安心留下來。

  「做農業,眼光要看得長遠」,黎泉說,「現代農業的概念和以前大不相同,穿著皮鞋一樣在地裡幹活。」

  據黎泉介紹,公司去年採購了一臺無人駕駛的插秧機,通過設定好的程序和路線,插秧機自己在田裡運作。

  這就是未來農業的圖景,解放人力和雙手,讓機器在田裡忙活。

  「行業缺人,」黎泉坦言,周圍大多是五六十歲、沒有接受過專業知識的培訓、對新技術、新知識不接受、難上手的農戶,「很需要新型職業農民加入到我們的隊伍中來。」

  近幾年,隨著「鄉村振興」戰略推進,政府對農業人才、農村基礎設施的投入不斷加大。2015年,黎泉獲評「陽澄湖農業突出貢獻人才」,獲得30萬元安家補貼。2018年,在蘇州望亭鎮舉辦的首屆豐收文化節活動上,黎泉被評為望亭鎮十佳農民。

  「專業學生,畢業了在一線從事專業的工作,一點不浪費。」說起自己的這位學生,南京農業大學水稻栽培團隊負責人丁豔鋒教授非常驕傲。

  在學校讀書時,黎泉想著,如果能天天走在田裡,看著一望無際的風光,該有多好。如今,操控著無人機、穿上了西裝皮鞋,他成了一位不同於父輩的「稻田守望者」。

  黎泉說,「我希望通過我們這一代青年人的努力,把科技基因不斷注入傳統農業,讓農業煥發新生機。」

  (來源:江蘇廣電融媒體新聞中心/王堯 徐華峰 通訊員/許天穎 編輯/國正)

相關焦點

  • 農技人員田間理論測產 為水稻持續高產篩選優質品種
    農技人員田間理論測產 為水稻持續高產篩選優質品種 發布時間:2019年07月15日 來源:蒼南新聞網  在浙江省水稻新品種展示示範基地,目前種植有早稻示範品種3個,早稻展示品種20個。農技人員深入到田間,對水稻新品種進行考察,現場觀察記載長勢長相、抗倒性等情況。
  • 視頻|防控田間害蟲,惠州展示綠色農業「黑科技」
    害蟲誘捕器、水稻害蟲交配幹擾器、昆蟲信息素智能測報系統、色板黏膠誘捕器......日前,在惠州博羅的水稻、蔬菜和柑橘等種植生產基地,一系列綠色植保技術產品亮相田間。在技術人員的介紹下,這些不用「農藥」防控害蟲的方法,讓參觀人員興趣盎然。惠州展示綠色農業「黑科技」。
  • 雜交水稻的「送子觀音」
    綽號的背後,是困擾水稻研究多年的雜交水稻不育難題。科學界普遍認為,利用水稻秈粳交的雜交優勢可以至少提高15%—30%的單產,但是同時會出現花粉不育、小穗結實率低、子粒不飽滿等雜交不育現象。也就是說,秈粳雜交水稻看起來莖稈粗壯、枝葉繁茂,稻穗上粒子也很多,但大部分卻是空殼子,沒有產量。
  • 回顧水稻全種植期的田間管理,來年再戰!
    水稻從種子萌發開始,經過髮根、長葉、分櫱、拔節、長穗、開花、結實等一系列生長發育過程,最後形成新的種子,稱為水稻的一生。水稻的生育期內,田間管理非常重要,今天我們就來回顧一下 分櫱期田間管理 分櫱前期以促櫱為主,促使水稻早生快發,達到高產指標所要求的有效分櫱數。分櫱中後期「穩控結合」,穩住有效分櫱,提高分櫱成穗率,控制無效分櫱,確保穗足穗大。水稻移栽時,由於根系受傷,植株吸收水肥能力降低,地上部停止生長,葉色變黃,直到新根發生後才開始繼續生長。
  • 造良田用良種 施良法——中央財政著力構建完善支持農業和糧食生產...
    著力支持「用良種」,加快現代種業發展和創新。穩定農作物良種補貼政策。繼續支持小麥、水稻、玉米和棉花良種全覆蓋,青稞良種在四川等西部藏區全覆蓋,在優勢產區支持推廣使用大豆、油菜、馬鈴薯原種、花生和天然橡膠等優良品種。良種補貼政策深得農民群眾擁護,為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加快優良品種普及推廣,促進農業穩定生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 有人說:雜交水稻養活了全國人口,甚至全世界!他同意了嗎?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不同的糧食種類也造就了不同地區的人口千百年來各自不同的飲食習慣。像我們東北人就不習慣吃南方的秈米,我們當地人只吃常規品種:東北大米,並且東北大米不僅供應東北人食用,吃不了的東北大米還供應輻射全國。
  • 有人說:雜交水稻養活了全國人口,甚至全世界!袁隆平同意了嗎?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不同的糧食種類也造就了不同地區的人口千百年來各自不同的飲食習慣。 像我們東北人就不習慣吃南方的秈米,我們當地人只吃常規品種:東北大米,並且東北大米不僅供應東北人食用,吃不了的東北大米還供應輻射全國。
  • 專訪南農食品創始人朱瑞華: 一個人,一隻雞,16年
    2000年與南京農業大學食品科技學院進行項目合作,創辦南京為農科技開發公司,開發南農燒雞市場。2009年創辦南京南農食品有限公司。2016年創辦江蘇益生園健康產業股份有限公司。】朋友們提起朱瑞華,都會戲謔地來一句,「本來是個搞飛彈的,卻賣起了燒雞」。朱瑞華也笑言,自己是一不小心踩到雞窩裡。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
  • 我國的雜交水稻種植技術,有突出貢獻的人很多,他都幹了啥?
    現在來捋一捋,那個著名的「雜交水稻」究竟是怎樣誕生的?作出突出貢獻的到底是誰? 60年代,袁隆平從報紙上閱讀到有關國外新型水稻育種技術的文章,受到啟發,他也發布了一篇內容相似的科普文章,並且宣稱自己已經發現了雜交水稻的育種技術。於是被調到湖南省農科所工作,但幾年過去,毫無進展。
  • 水稻高產攻關再創佳績 畝產最高達1019.33公斤
    幸好,在大半天后水退了,何其龍立即用各種方法防止病害發生。直到7月18日,在農技推廣研究員孫永飛的指導下撒施生石灰後,病害終於止住了,水稻又恢復了良好的長勢。在實割驗收時,驗收組人員一看到沉甸甸的稻穗就預估可能達噸糧標準。
  • 世界上「最神奇的樹」,能將「沼澤」變「良田」!
    早已創下眾多沙漠變良田、沙漠變綠洲、沙漠建水庫等等眾多沙漠奇蹟。對於滿是黃沙、氣候極度乾旱、極度缺水的沙漠,中國都能將之變為人類能夠開發使用的土地資源,還有什麼奇蹟是不能發生的呢? 這不,最近中國發現了一種樹木,將這種樹木種植在沼澤之中,能將沼澤變為良田,還可以種植水稻。這種神奇的樹木,就是杏仁桉樹。
  • Communications Biology | 中國農科院作科所發現水稻中表達玉米GLK基因可實現田間水稻大幅增產
    在線發表了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耕作與生態創新團隊題為「Maize GOLDEN2-LIKE genes enhance biomass and grain yields in rice by improving photosynthesis and reducing photoinhibition」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發現表達玉米GLK基因的水稻植株較野生型穗長增加
  • 病蟲害科普丨水稻泥苞蟲的危害與防治
    4種均屬毛翅目,其中前2種屬長角石蛾科,後2種屬於沼石蛾科。二、危害水稻泥苞蟲,幼蟲期俗稱煙筒蟲、截蟲,是我國東北地區寒地稻作區水稻苗期的主要害蟲之一。在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等省都有發生。在黑龍江省呼蘭縣多發生於新開墾的水直播稻田和高低不平的老稻田。主要危害水稻幼苗,還危害稗草、茅草、鹼草等雜草嫩芽。該蟲主要以幼蟲危害水稻幼芽、幼根和幼苗。
  • 「十三五」農業十大科技成果 | 水稻基因組學研究及應用
    「十三五」農業十大科技成果 | 水稻基因組學研究及應用 2020-11-23 15: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鹽鹼地上生長的新希望,農業科技浮現「大安模式」
    其中,土地平整是為了達到水耙地標準;土壤改良過程中加入有機肥和改良劑,三年內水稻產量達到穩產高產水平;水稻育苗採用膨化沙和秸稈基質,流水線統一育苗,育苗前要曬種和浸種,苗棚管理控制好溫度和水分;培育好的水稻苗在施肥、耙地之後插秧,施肥主要以有機肥為主,配合生物菌肥,耙地要求均勻深淺,薄水插秧;田間管理是為了保證水肥供應,減少病蟲害,主要操作是施肥、水層管理和病蟲草害防治;9月下旬開始排水
  • Nature:第一種低甲烷排放的水稻問世
    而英國《自然》雜誌在7月23日公開發表的一項植物科學研究中,介紹了一種新開發出的高澱粉水稻品種SUSIBA2。它有望在增加糧食產量的同時,減少人為因素導致的甲烷排放。這是第一種高產量低甲烷排放的大米,能為稻田產生的強效溫室氣體問題提供可持續的解決方案。  水稻田不可避免地產生並釋放甲烷。
  • 中國誕生全球首張水稻全基因組育種晶片
    中國中化集團公司下屬中國種子集團有限公司聯合華中農業大學、北京大學近日共同研製出全球首張水稻全基因組育種晶片,將大幅提高種子真實性檢測準確性,有助提高育種效率,杜絕假種子危害。中種公司生命科技中心喻輝輝博士表示,目前業內判斷水稻種子真實性通常採用國標推薦的24個SSR標記檢測結果,而新的水稻基因晶片能用分布於全基因組的約5000多個位點來判斷,可使品種真實性檢測結果更加準確可靠。同時,該基因晶片在育種材料背景分析方面的優勢,能準確判斷育種中間材料的背景並對其精確控制,從而幫助育種家根據需要快速選擇材料特性,顯著提升水稻育種效率。
  • 南農/華農合作團隊揭示生長素穩態調控水稻氮肥利用效率的機理
    12月29日,南京農業大學李姍教授研究組和華南農業大學王少奎教授研究組合作在The Plant Cell發表了題為Natural Allelic Variation in a Modulator of Auxin Homeostasis Improves Grain Yield and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in Rice的研究論文,揭示了生長素穩態調控水稻氮肥利用效率的機理
  • 南農85後女博士用科技守護...
    原來,她還有另一個重要「角色」,南京博思科環境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14年前,秦春燕考入南農植物保護專業,一路本科畢業,保送研究生,創業當老闆,直到2017年,她又回到母校繼續讀博。 科技「蓄航」,走上環保創業路
  • 武進區:試點施行田間拋投赤眼蜂技術
    水稻是常州武進區的主要糧食作物,在蟲害治理方面,過去基本是「水稻防蟲患、農藥備齊全」,隨著農業綠色化發展的進程加快,越來越多的綠色技術被應用於水稻病蟲害防治。今年,武進在全市率先引進並試驗田間拋投赤眼蜂技術,對付稻縱卷葉螟、大螟、二化螟等水稻害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