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北太湖之濱,綠油油的麥田正旺盛灌漿,對於34歲的壯族小夥子黎泉來說,這是水稻育秧之前的重要準備期,趁著麥子未成熟,他要做的是每天開著拖拉機翻整土地,早上5點起床,之後一直忙到天黑。從2013年南京農業大學農學院研究生畢業,他在距離家鄉2000公裡外的這片江南沃土間,已經忙碌了整整7年。
研究生畢業了還來種田?
如今,在位於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望亭鎮的御亭農產園,說起黎泉,幹活兒的大爺大媽們並不感到陌生,「小夥子是研究生,也來種地。」
2012年,還在南京農業大學讀研的他,被學校派到蘇州迎湖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實習,配合研究太湖稻區高產栽培課題。雖然是農業院校的研究生,但是小夥子踏實、肯幹,55歲的公司董事長朱偉琪一眼就相中了。
在黎泉的廣西老家「九分石一分土」的特殊環境下,農業機械化很難推廣。他記得,小時候一早跟隨母親上山幹活兒,到太陽高照時就下山。家裡的地雖然不太多,但卻分散在山裡五六處。
實習期間,他看到當地的機械化種植,學習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專業的他被深深吸引:「機械化程度高、地規範平整、靠近太湖、魚米之鄉」,黎泉說,這裡的一切,符合自己對於理想農田的所有想像。
在老家村子裡,考上大學並讀研的年輕人很少,黎泉是其中一個,這一度讓父母引以為傲。可一個碩士生跑到離家2000公裡外的農村種地,父母起初並不理解。
可是從小就喜歡農田風光、有著農業情節的他,已經下了決心,「我就是想做自己專業的事,我要種的田,和父輩不一樣。」
水稻好比人生長 科學方法來測量
黎泉說的「不一樣」,是指理念和方法。
小時候跟著父輩下田幹活,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憑經驗、拍腦袋的。研究生期間,在導師丁豔鋒教授團隊,經過精確定量栽培技術的系統學習與實踐,再說起種田,黎泉腦子裡首先想到的是,水稻是有生命的,要充分了解其生長規律才行。
他舉了個例子,「葉齡模式」,就是根據水稻的出葉數,來判斷水稻的生育時期,因而採用合適的管理措施,比如根據葉齡來精確判斷什麼時候施什麼肥、施多少肥。
上學的時候,丁豔鋒教授打了個生動的比方,「跟人的生長一個道理,早餐、中餐、晚餐吃多少要定量,吃多了會虛胖,吃少了又營養不足。」
水稻精確定量栽培技術,就是給水稻科學定製「營養餐」,根據作物的生育規律,以最少的作業次數,在最佳的生育時期,使用最適宜的培育技術,最終達到「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綜合效果。
可是,在農村想要推廣一項新技術本就不易,周圍的農戶大多是種了二三十年地的「土專家」,憑什麼要聽一個剛剛畢業的毛頭小夥的?
說幹就幹,黎泉用事實說話,一年下來,用上新技術種植的農田不僅產量高、品質好,還少施了化肥。原先固執的農戶跑來一看,不由感嘆,「這田,看起來舒服!」
而自己的父母,也從當初的不理解,變成了如今的引以為豪,「我兒子,在江蘇搞農業,他是用科學種田,種的是機械化、大規模的田!」
在一線,不會實戰操作就沒有發言權
為了實現田間有效管理,黎泉從2013年畢業時開始學習農機操作。如今,他熟練掌握了拖拉機、收割機、插秧機、植保機等操作,成為公司最出色的農機手之一。
雖然畢業多年,但是與學校和導師的聯繫從未中斷,導師研發了新技術想要在田間推廣,黎泉積極踐行;黎泉在生產中遇到了問題,有些是自己專業領域之外的東西,學校也會搭橋牽線、協助聯繫。
這兩年來,從蓖麻、香根草的殺蟲作用,到利用雌性激素的生物防治方法,從油菜花旋耕入地,到土地翻耕等土壤肥力提高法,黎泉像在實驗室裡一樣,不斷嘗試、不斷創新,很多東西在他手裡「出了新花樣」。
「因為不賺錢,一般農戶不願種油菜花,更不願直接旋耕入土。其實,把土地改造好,種出的大米口感更好。」黎泉介紹,他們嘗試用米糠作肥料,把米糠均勻地撒在水稻田表層,將土層封閉起來,使雜草不能生長。
在整個水稻管理上,他們做到不用化肥、不用農藥,終於種出不撒一點兒農藥的有機米。為此,他所在的公司在2014年拿到了蘇州第一張有機大米證書。
7年來,從初出茅廬、紙上談兵的毛頭小夥,到育秧到成米的每個環節都能全程介入,黎泉看著親手培育的水稻一點點長大,直到開鐮收割,脫粒成米。
「農業有奔頭,眼光要放長遠」
早上5點,一路忙到天黑,黎泉說,4、5月份是兩季作物的過渡期,4000畝地,20天內要完成施肥、旋耕、平地、插秧多個程序,機器助力之外,就是苦幹。
2014年,黎泉被派到東北考察兩個月。為了能全程跟蹤水稻生長,他堅持和農場工人一同勞作。凌晨1點多,他和工人們一同運秧苗,晚上7點才收工。因為太困,他常在等待運秧車的間隙躺在編織袋上睡著。
相比其他行業,做農業辛苦,學農的學生一般不願到一線去,黎泉說,公司也來過不少有文憑、有學歷的畢業生,但時間不長,都沒能安心留下來。
「做農業,眼光要看得長遠」,黎泉說,「現代農業的概念和以前大不相同,穿著皮鞋一樣在地裡幹活。」
據黎泉介紹,公司去年採購了一臺無人駕駛的插秧機,通過設定好的程序和路線,插秧機自己在田裡運作。
這就是未來農業的圖景,解放人力和雙手,讓機器在田裡忙活。
「行業缺人,」黎泉坦言,周圍大多是五六十歲、沒有接受過專業知識的培訓、對新技術、新知識不接受、難上手的農戶,「很需要新型職業農民加入到我們的隊伍中來。」
近幾年,隨著「鄉村振興」戰略推進,政府對農業人才、農村基礎設施的投入不斷加大。2015年,黎泉獲評「陽澄湖農業突出貢獻人才」,獲得30萬元安家補貼。2018年,在蘇州望亭鎮舉辦的首屆豐收文化節活動上,黎泉被評為望亭鎮十佳農民。
「專業學生,畢業了在一線從事專業的工作,一點不浪費。」說起自己的這位學生,南京農業大學水稻栽培團隊負責人丁豔鋒教授非常驕傲。
在學校讀書時,黎泉想著,如果能天天走在田裡,看著一望無際的風光,該有多好。如今,操控著無人機、穿上了西裝皮鞋,他成了一位不同於父輩的「稻田守望者」。
黎泉說,「我希望通過我們這一代青年人的努力,把科技基因不斷注入傳統農業,讓農業煥發新生機。」
(來源:江蘇廣電融媒體新聞中心/王堯 徐華峰 通訊員/許天穎 編輯/國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