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藥物所發現點擊化學操控新策略

2020-07-30 小材科研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黃蔚課、楊偉波課題組Angew. Chem. Int. Ed.上發表了題為Manipulating the click reactivity of dibenzoazacyclooctynes: from an azide cliker to a caged acylation reagent.的文章,報導了點擊化學試劑二苯並氮雜環辛炔(DBCO)的銀催化重排和轉醯胺反應,通過其「籠縛」醯化反應性,實現蛋白/糖蛋白修飾和抗體定點偶聯

疊氮-炔環加成反應的點擊化學,被廣泛應用於有機化學、藥物化學、化學生物學、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等多學科領域。銅催化疊氮-炔點擊化學反應是一類高效的生物正交反應,但銅催化體系在生物體系中具有較差的生物相容性。環張力炔基如DBCO、BCN等可以在無銅催化的溫和條件下實現疊氮-炔基的環加成,極大地促進了點擊化學在活生物體系中的應用。

上海藥物所發現點擊化學操控新策略

圖1:DBCO的點擊化學反應性操控:(1)與疊氮的無銅催化環加成反應;(2)酸催化重排反應;(3)銀催化轉醯胺反應。

研究團隊發現環張力炔基DBCO結構可以在酸性條件下重排喪失其點擊化學反應活性。通過研究進一步發現,銀試劑AgNTf2或AgOAc可以在中性條件下促進DBCO快速重排生成四環產物,並且當反應體系有胺類化合物時,會發生轉醯胺反應,形成新的醯胺產物。在此過程中,銀試劑催化轉醯胺反應具有「籠縛」醯化試劑屬性:無催化劑條件下其醯化活性「束縛」在DBCO「籠狀」結構中,而在銀催化下從「籠」中釋放其醯化能力。在與疊氮基團的競爭反應中,銀試劑催化轉醯胺反應效率遠高於疊氮點擊化學反應,醯化產物產率高達95%

研究團隊選擇了不同的含有氨基的小分子化合物、多肽、糖肽、蛋白、糖蛋白等,對該反應進行了底物反應活性和選擇性的探索(圖2)。研究發現,銀催化條件下,DBCO可以快速的醯化氨基官能團;針對三種包含20種天然胺基酸的多肽底物的研究發現,DBCO醯化反應高選擇性地發生在Lys的氨基上,而不影響其他胺基酸。同時,銀催化DBCO醯化反應可以高效地修飾糖肽、BSA蛋白、糖蛋白RNase B和IgG抗體等,表現出較好的底物適用性。此外,銀催化醯化反應可以實現Ph.D.12商業噬菌體庫的修飾且不影響噬菌體侵染活力,說明該方法具有應用於活生物體系中的潛力。

上海藥物所發現點擊化學操控新策略

圖2:銀催化DBCO轉醯胺反應的底物適應性。DBCO結構包含Succinyl-DBCO、FITC-DBCO、Cy5-DBCO等;氨基底物包含胺基酸、多肽、糖肽、蛋白、糖蛋白和噬菌體。

該研究團隊還設計了一種DBCO標記的抗體Fc靶向肽,實現了抗體上特定Lys的定點醯化修飾(圖3)。利用靶向肽與抗體Fc的親和力,將其DBCO標記基團運輸到K249附近,在此過程中,DBCO的醯化活性處於「籠縛」狀態而不會與抗體發生隨機偶聯。而在銀催化下,DBCO重排,相應醯基選擇性地修飾Fc區域的K249,高效實現了抗體的定點偶聯,為定點抗體藥物偶聯物的設計提供了新的方法與思路。

上海藥物所發現點擊化學操控新策略

圖3:DBCO標記的Fc靶向肽應用於曲妥珠單抗上K249的定點偶聯

綜上所述,銀催化下DBCO重排醯化反應,改變了DBCO的點擊化學反應性,從一個疊氮點擊反應試劑,轉變為高效、溫和、可控的「籠縛」醯化試劑,且具有很好的生物兼容性,可以應用於多肽、糖肽、蛋白、糖蛋白、噬菌體等多種生物活性底物。此外,DBCO標記的Fc結合肽可以選擇性地醯化抗體上的特定Lys,實現抗體的定點偶聯。該方法在化學生物學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可以用於配體導向的靶蛋白定點修飾、配體-受體共價捕獲、相互作用蛋白-蛋白交聯等。

黃蔚課題組一直從事蛋白糖基化調控與修飾(Nat. Protoco. 2017, 1702; Org. Biomol. Chem. 2016, 9501; J. Am. Chem. Soc. 2012, 12308)、細胞表面糖鏈編輯(Nat. Chem. Biol. 2020, doi.org/10.1038/s41589-020-0551-8)、糖結構藥物(Angew. Chem. Int. Ed. 2019, 6678; J. Med. Chem. 2018, 286)等方向研究;楊偉波課題組聚焦天然產物啟發的大環庫構建新方法學研究,包括過渡金屬催化碳氫活化、卡賓偶聯以及重排等。黃蔚課題組博士生施偉和博士後唐峰為文章共同第一作者,黃蔚和楊偉波為共同通訊作者。該項目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大新藥創製」專項等項目資助。

來源:上海藥物所

論文連結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anie.202009408

相關焦點

  • 上海藥物所發現點擊化學操控新策略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黃蔚課、楊偉波課題組在Angew. Chem. Int.  疊氮-炔環加成反應的點擊化學,被廣泛應用於有機化學、藥物化學、化學生物學、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等多學科領域。銅催化疊氮-炔點擊化學反應是一類高效的生物正交反應,但銅催化體系在生物體系中具有較差的生物相容性。環張力炔基如DBCO、BCN等可以在無銅催化的溫和條件下實現疊氮-炔基的環加成,極大地促進了點擊化學在活生物體系中的應用。
  • 上海藥物所等發現小G蛋白Rho亞家族不可逆變構抑制劑
    由於底物與蛋白親合力達pM級,導致傳統的藥物研發方法難以發現直接靶向,現有小分子抑制劑極度匱乏。因此迫切需要發展新的策略,以實現靶向性包括RhoA在內Rho亞家族成員的抑制劑開發。  上海藥物所研究員羅成、復旦大學研究員黨永軍、哈爾濱工業大學副教授劉川鵬以及廣州中醫藥大學研究員劉博為該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上海藥物所與哈爾濱工業大學聯合培養博士生孫中雅、上海藥物所博士張豪、副研究員張元元、博士生廖麗萍以及廣州中醫藥大學博士生周文為該論文共同第一作者。
  • 上海有機所發現新的高通量有機合成方法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有機氟化學重點實驗室研究員董佳家課題組在尋找新的SuFEx反應砌塊的過程中,意外發現一種安全、高效合成罕見的硫(VI)氟類無機化合物FSO2N3(氟磺醯基疊氮)的方法,他們同時發現該化合物對於一級胺類化合物有極高的重氮轉移反應活性和選擇性。
  • 上海藥物所等抗急性肺損傷先導化合物發現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張翱課題組聯合溫州醫科大學藥學院梁廣研究團隊在基於天然產物的抗急性肺損傷藥物先導化合物發現研究方面取得進展。ALI的發病機制錯綜複雜,目前臨床上尚無有效治療該疾病的藥物。近年來的研究表明,減輕患者肺部炎症反應是一種潛在有效的治療策略。  天然產物沙爾威酮(salviadione)是從鼠尾草屬植物中分離得到的一個結構獨特新穎的生物鹼,為迄今為止唯一一個天然來源的苯並[def]咔唑四環類化合物。
  • 上海藥物所等發現與細胞死亡相關的新型離子通道
    迄今為止,哺乳動物中僅有兩類通透鎂離子的通道被發現。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高召兵和上海科技大學助理教授王華翌的研究團隊聯合攻關,證明程序性壞死執刑蛋白MLKL(The mixed lineage kinase domain-like protein)形成一種新型陽離子通道,首次將離子通道、鎂離子與細胞程序性壞死聯繫起來。
  • 上海藥物所等在FTO抑制劑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4月15日,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楊財廣課題組與美國陳建軍課題組和錢志堅課題組合作研究,在化學幹預RNA甲基化(m6A)修飾方向上取得新進展。  靶向DNA甲基化酶或者組蛋白修飾酶的數個新藥獲批用於治療癌症,表觀遺傳學影響基因表達的化學幹預研究已經成為國際上藥物新靶標研究的活躍領域。以m6A修飾為核心內容的表觀轉錄學研究尚處於早期階段。發現高質量化學探針,靶向性幹預m6A修飾,不但可以加速表觀轉錄學基礎研究,同時將推動m6A調控蛋白質的靶標成藥性確證,在生命科學和新藥發現領域同時展現重要科學意義。
  • 2018ACS美國化學會上海藥物化學會議——臨床藥物研發新進展
    2018ACS美國化學會上海藥物化學會議——臨床藥物研發新進展ACSShanghai
  • 化學家們開發了一種新的藥物發現策略,用於「不可藥物」的藥物靶點
    由科學院化學系李曉宇博士率領的一個研究小組,與重慶大學藥學院李益洲教授和上海第二軍醫大學藥學院嚴草教授合作,開發了一種針對活細胞膜蛋白的新藥發現方法。事實上,膜蛋白佔所有FDA批准的小分子藥物目標的60%以上.G蛋白偶聯受體(GPCR)超家族作為最大的細胞表面受體,是所有臨床藥物中~34%的靶點.然而,儘管具有重要意義,抗膜蛋白藥物的發現卻受到了極大的挑戰,這主要是由於其自然棲息地的特殊特性:細胞膜。此外,膜蛋白也很難以一種孤立的形式進行研究,因為它們往往會失去基本的細胞特徵,並且可能被失活。
  • 聚焦抗體研發新思路新發現——2018新型抗體藥物論壇
    抗體工程等新技術的應用將抗體藥物研髮帶入了新的發展空間。目前人們通過對抗體結構的改造,發展出了抗體藥物研發的一些新方向,如抗體偶聯物、雙特異性抗體、單域抗體(又稱納米抗體)等新型抗體。多個新型抗體藥物已經在歐美同期註冊或開展臨床。
  • 上海藥物所苯環間位硝化反應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張翱課題組首次報導了過渡金屬催化的苯環間位直接C-H鍵硝基化反應,他們採用十二羰基合釕作為金屬催化劑,以三水合硝酸銅作為硝化試劑,化學專一性地在苯環的間位進行精準的硝基化。機理研究發現零價釕在催化過程中形成了18電子的八面體釕複合物活性中間體,並在鄰位形成Ru-C間,繼而選擇性地在間位進行親電取代反應,從而實現間位硝基化過程。
  • 中科院上海藥物所等優化新型藥物載體材料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張繼穩領銜中法合作團隊發明了一種快速、溫和的方法,顯著改善環糊精金屬有機骨架(CD-MOFs)在水中的穩定性
  • 上海科學家在蛋白質液液相分離領域取得突破 為小分子藥物治療提供新策略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生物與化學交叉研究中心朱繼東課題組與劉聰課題組合作,首次發現了非受體酪氨酸磷酸酶SHP2在人類發育性疾病,如努南症候群和豹皮症候群中的基因突變能夠導致SHP2蛋白的異常液液相分離,並將野生型SHP2蛋白招募至相分離體系中,激活SHP2的磷酸酶活性和下遊的MAPK信號通路
  • 創新藥物研發新趨勢——首屆「化學蛋白質組學與藥物發現」國際...
    來茂德校長表示,本次研討會旨在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頂尖科學家就創新藥物發現中的化學蛋白質組學和化學生物學等前沿技術進行分享交流,進一步深入探討如何將前沿尖端技術融入到藥物分子設計和創新靶標發現中,以期通過藥學、化學、生物學等多學科的交叉融合,打通創新藥物研發全鏈條,推動生物醫藥基礎研究向臨床一線有效轉化,造福全人類健康,追夢中國醫藥長遠未來。
  • 上海藥物所與同濟大學合作發現抗哮喘老藥新用途
    7月29日, Journal of Immunology在線發表了同濟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中科院上海藥物所合作研究的有關老藥新用的最新成果。  多發性硬化症(MS)是一類影響中樞神經系統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是造成青壯年人癱瘓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 上海藥物所等發現去泛素化酶USP21調控Nanog轉錄因子機制
    經華東師範大學、同濟大學、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國家新藥篩選中心研究人員的共同證實,去泛素化酶USP21通過使乾性轉錄因子Nanog去泛素化而維持幹細胞的乾性。研究人員運用雙報告基因系統篩選了46個去泛素化酶,並最終找到了能夠通過去泛素化並穩定Nanog蛋白水平的去泛素化酶USP21。
  • 科學家有望開發出針對「無成藥性」藥物靶點的新型藥物發現策略
    膜蛋白在生物學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其中很多膜蛋白都是醫藥行業正在深入挖掘探索的高價值藥物靶點,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Li等人開發的新方法就能提供一種有效的途徑來發現新的膜蛋白配體和抑制劑,然而傳統方法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無法解決這些問題。細胞表面的膜蛋白擁有多種生物學功能,其抵禦細胞和有機體的存活至關重要。
  • 中科院上海藥物所報導抗萬古黴素耐藥菌候選藥物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黃蔚課題組與藍樂夫課題組的研究成果,以Extra sugar on vancomycin: new
  • 上海藥物所郭躍偉課題組二萜生物合成研究取得最新進展
    點「推廣」了解一下,快速提升公司形象  導讀  上海藥物所郭躍偉研究員團隊長期與德、法、意、西學者合作,在中國南海無脊椎動物化學、化學生態學及生物活性/成藥性研究領域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  該文首次報導了一種從放線菌C.acidiphila發現的新型二萜合成酶CaCS,並深入研究了它的酶產物化合物1–3。通過詳盡的同位素標記實驗,科研團隊確證了1–3的生物合成途徑,並得到了它們的絕對構型。另外,一個雙鍵被還原的底物類似物被合成出來並成功的運用在該酶表達,表達產物的結構得到確證並進一步佐證了前述生源合成途徑的正確。
  • SuFEx點擊化學在生物方面的應用
    他目前從事「點擊化學」研究,是不對稱催化和點擊化學領域的奠基人。他個人學術生涯獲得許多重要科學獎項,其中包括1992年亞瑟•科普(Arthur C. Cope Award)獎,2001年美國富蘭克林獎章,2001年沃爾夫獎,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及2019年普裡斯特利(Priestley)獎等。
  • 上海藥物所通過活細胞表面糖鏈編輯技術實現藥物受體糖基化功能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黃蔚課題組在Nature子刊Nature Chemical Biology上發表了題為Selective N-glycan editing on living cell surfaces to probe glycoconjugate function 的文章,報導了一種選擇性編輯活細胞表面糖鏈結構的策略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