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故事傳遞人與自然和諧理念

2021-01-08 中國環境

圖為江蘇建設的新概念幼兒園,實現了建築與村落的自然融合。

  一片小小的茶葉、一張全新的植物物種清單、一種瀕臨滅絕的鱷蜥、一種由中國人發現並命名的蝙蝠……這些是中外科學家、環境科普工作者,乃至普通人之間的連接紐帶,也是日前在全球播出的新媒體短片《相遇在中國》中傳遞出的綠色故事。

  ◎動人故事見證中國變化

  為講述新時代中國與世界連接、合作的故事,進一步闡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在國務院新聞辦指導下,五洲傳播中心攜手英國子午線影業聯合製作了新媒體系列紀錄短片《相遇在中國》。短片從11月19日開始在學習強國、人民號、新華視頻、央視頻等平臺上線;同一時間通過USA Today與美國觀眾見面;12月1日起通過CGTN紀錄片頻道黃金時段播出。

  在每集短短5分鐘~6分鐘的時間裡,紀錄片展示了35組中外拍攝對象,聚焦他們相識、相知的故事,以小見大,展現出中國改革開放進程中社會、人文方方面面的變化。

  從蘇州移步換景的園林到雲南茶香四溢的布朗村寨,從香港的維多利亞港灣到揚州的運河之畔,從廣西茂密的亞熱帶叢林到北京郊區人跡罕至的蝙蝠洞,從武漢大學的植物學課堂到肯亞首都奈洛比的青青草地,攝製組在一年多的時間裡橫跨五大洲、12個國家,走遍中國大江南北,採訪了包括音樂家、美術家、植物學家、教育學家、攝影師等諸多領域的人們,在講述他們動人故事的過程中,也向社會公眾進行了科普,細膩地呈現出近年來發生在中國大地上的綠色變遷。

  「今日之中國,不僅是中國之中國,而且是亞洲之中國、世界之中國,」拍攝團隊用這樣一句話來概括拍攝這一紀錄短片的初衷。

  他們解釋說:「紀錄片中的故事代表了各行各業的人們見證的中國變化,無論是設計領域古與新的碰撞、跨文化交融,動物領域的相互合作、共同推進,還是植物領域的互相幫助、資源共享,我們通過這一位位中外拍攝對象、一張張老照片、一件件紀念品,向觀眾展示了他們親眼看見、親身經歷的中國故事——關於跨國友誼,關於交流互通、合作共贏,以及一個日新月異、闊步向前的中國。」

  ◎綠色交流打開世界之窗

  在紀錄片《相遇在中國》中,這些跨越國界的溫暖情誼,印證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開放包容、美美與共的中國,各行各業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中外友人跨越山海,相遇在中國。

  在《植物界的中非合作》一集裡,來自肯亞的羅伯特來中國學習植物學,與武漢大學植物學家王青鋒教授相遇並建立了深厚的師生情誼。

  王青鋒說:「羅伯特對於他們本土一些生物多樣性背景的了解,促使我們能夠在非洲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的合作,這也要歸功於當初他到中國的這段經歷。」而羅伯特也說:「我從王教授那感受到的激勵和熱誠,足以支撐我這一生的植物學研究。」

  半生情系草木,他們通過跨國研究拓寬了視野,並在肯亞成立了中非聯合研究所,進一步開展中非生物多樣性的研究。

  在《鱷蜥的中德守護者》一集,有30多年的爬行動物養殖經驗的麥可,在來中國旅遊時無意中了解了古老而稀有的物種——鱷蜥:「它們值得被保護,我認為要盡一切努力去保護它們。」 於是,一段跨越國家和文化的合作開始了。

  2011年,保護區的鱷蜥得了未知疾病,廣西大桂山鱷蜥保護區的羅樹毅一張張拍照片發給麥可探討治療方案。在兩個人的共同努力下,鱷蜥的病痊癒了。麥可說:「我覺得這是一份承諾,需要熱情和專注。」多年來,在保護鱷蜥的過程中,他們已經成為了親密的朋友,「我們不必說一種語言就能互相理解。」

  在《情定茶鄉》中,布朗族少女蘇玉畝和美國人類學家布萊恩相愛,他們用傳統方法親手制茶,希望把生長在雲南良好生態環境中的茶葉介紹到全世界;在《築愛中國》中,德國建築師藍冰可和董灝志同道合,在江蘇鄉村設計了新概念的幼兒園,實現了建築與村落的自然融合。

  ◎同舟共濟構建和諧地球村

  將中國的綠色聲音傳播出去,最重要的是影響下一代。

  在《科考隊中的「蝙蝠俠」》中,原本在蝙蝠研究領域頗有建樹的張勁碩投身於青少年科普工作,並得到他的導師加雷斯的大力支持。

  「蝙蝠具有廣泛的生態功能,能夠反映出當地的環境狀況。」世界知名蝙蝠學家加雷斯·瓊斯和張勁碩實地考察了雲南、貴州、四川等9個省份,幾乎跑遍了大半個中國,只為研究蝙蝠。

  在2007年的一次實地考察中,他們有了驚人的發現——北京寬耳蝠,一個新的物種。這令張勁碩和加雷斯·瓊斯非常興奮。他們正式在美國《哺乳動物學雜誌》上發表文章,這也是中國科學家第一次發現一個蝙蝠的新種。

  得益於早期加雷斯的專業指導,張勁碩已成為一名優秀的科普人士。如今,他在中國各地講述他對大自然的熱愛。

  對張勁碩和加雷斯來說,他們的研究合作意義非凡。「最重要的是要影響下一代,激勵他人。」加雷斯說,他很欣慰,張勁碩的工作是在保護生物多樣性。

  「地球是人類共同的家園,生態文明建設關乎人類的未來,保護生態環境需要世界各國同舟共濟、共同努力,共同建立起和諧美好的地球村。」拍攝團隊介紹說,在經濟騰飛的同時,中國堅持走「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從我們的片中可以看出,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了生態保護的重要性,生態文明建設關乎百姓福祉和民族未來。環境保護不僅僅是為了中國,也是為了全世界。」

  五洲傳播中心希望這部紀錄片能夠作為載體,將綠色環保的理念傳播出去,讓更多的人參與到環境保護中來,讓文明的交流超越國家、民族、文化、意識形態界限,共同構建起和諧、綠色的地球村。

相關焦點

  • 北京世園會踐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
    這篇講話讓我們更好地理解了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而世界園藝博覽會正是這一理念的極佳實踐。  人與自然關係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關係。;在發達工業文明階段,人類已經能上天入地下海,表面上徵服了自然,但是自然也猛烈地報復,這時人類開始修復自然,治理汙染,重新發現自然的美麗;在生態文明階段,人與自然的關係才真正實現和諧共生,自然的美麗與人類社會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交相輝映。
  • 牢固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內容。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今年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使進一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的現實緊迫性更加凸顯。
  • 圓明園「順木天」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
    我們接著聊圓明園,本文說的圓明園中一處最體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的景點「順木天」。順木天位於紫碧山房果蔬圃的東南,是一座八方二十四柱高臺大亭,東西南北四面皆設臺階,處圍環以清溪,東西各架一座石平橋,外簷懸乾隆帝御書「順木天」三字匾。
  • 推動綠色發展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推動綠色發展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訪談新華社發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十四五」規劃建議從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持續改善環境質量、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四個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
  •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三重意蘊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生態文明建設高度重視,明確提出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並將其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論述,蘊含著極為深刻的思想內涵。
  • 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王鳳才認為,走向生態文明必須進行生態治理,其積極內涵在於倡導綠色生產方式、消費方式、生活方式,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因此,要從觀念、制度、措施等多方面著手,通過多主體參與,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共建綠色發展的美麗世界。
  • 朔州四小:珍愛地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朔州市第四小學利用這樣一個特殊契機,進一步對學生加強人類生命共同體的教育,讓學生深刻理解人與自然、人與動物的生死與共、和諧相處的生命關係。為了引導廣大師生將關愛家園、保護環境的理念滲透到日常生活中,開展了「珍愛地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系列線上主題教育活動。主題活動從新冠肺炎肆虐全球入手,深化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認知,同時進行環境和生命教育,形式多樣,內容豐富。
  • 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
    作者: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劉建偉、許晴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將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目標化,提出了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具體要求。這集中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對現代化建設規律和生態文明建設規律認識的深化,標誌著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邁入新階段。
  • 申維娜 王從 劉麗紅:推動綠色發展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申維娜 王從 劉麗紅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堅持新發展理念、著眼推動高質量發展,強調「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對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等作出重要部署,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共築美麗中國注入強大動力。 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
  • 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第二,自然生態安全是事關我國高質量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經過幾十年的高速發展,我國經濟已經由高速增長階段走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在發展的過程中,人類活動已經觸及到自然生態邊界,守住自然生態安全底線刻不容緩。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綠色發展,使資源、生產與消費等要素相互協調,使經濟發展與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協調統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 觀點|深刻認識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內涵
    奉節夔門風光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提出到2035年,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後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的遠景目標,提出了「十四五」時期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的階段性目標,並對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進行了具體部署。
  •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價值意蘊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落實到人的行動上,轉化成為人們行動的信念,必然會形成「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道德態度,生成既對自己負責、亦對自然負責、「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的道德責任,產生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生態產品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又要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的行動方式。
  • 堅持綠色發展,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解決這一矛盾,從根本上說,必須依靠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依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首先要樹立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觀念。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生命共同體決定了和諧共生則存,衝突對立則亡。
  • 環保先行 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現代城市工廠
    近兩年來,方大集團萍安鋼鐵公司堅定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按下環保提標升級改造「快進鍵」,加快綠色環保建設步伐,投入10多億元對環境持續進行改進,對廢水、廢氣、揚塵、噪聲進行深度治理,全力以赴打造一個在環保上過得硬的鋼鐵企業,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現代城市工廠,為美麗中國添彩。
  • 科學把握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時代內涵
    比如,生態文明建設就是突出短板……這就要求我們盡力補上生態文明建設這塊短板,切實把生態文明的理念、原則、目標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人人都是生態環境的保護者、建設者、受益者,要處理好高質量發展與高水平保護的關係,在高質量發展中實現高水平保護,在高水平保護中促進高質量發展。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選擇。
  • 深刻理解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內涵
    我們黨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基本方略,全面部署和實施生態文明建設國家戰略並將其上升到「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可以說,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就是新時代的基本方略之一,就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要求,建設生態文明也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本質體現。人類高舉生態文明的偉大旗幟,也就是高舉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偉大旗幟,建設人與自然和諧、人與人和諧的社會圖景。
  • 推動綠色發展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
    推動綠色發展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訪談新華社發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十四五」規劃建議從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持續改善環境質量、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四個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
  • 世界地球日|北京市規劃自然資源委線上傳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
    今年主題為「珍愛地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採用線上宣傳活動,傳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地球日是宣傳我國自然資源國情國策、引導社會公眾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建立正確的自然資源觀和普及地球科學知識的重要平臺。2020年地球日主題宣傳活動周時間為4月20日至26日,主題為「珍愛地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 【學習貫徹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學習貫徹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2020-12-02 18: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青島生態環境保護領域人士談「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必須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來謀劃經濟社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