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輿論擔憂族群關係將更對立

2020-12-05 新華網客戶端

  巴黎連環恐怖襲擊發生三天之後,一些不安的情緒正在法國乃至歐洲上空蔓延。

  法國內政部長16日表示,考慮關閉兩座宣揚極端宗教思想的清真寺,法國極右翼政黨「國民陣線」則大肆發表「反穆斯林移民」言論。與此同時,一些穆斯林團體卻十分擔心,恐怖襲擊將觸發歐洲的反穆斯林情緒。法國輿論擔憂,隨著這些情緒的發酵,有可能引發法國的族群對立乃至引發新的衝突。

  極右翼政黨宣揚反移民言論

  法國內政部長伯納德·卡澤納夫16日表示,法國警方已在150個地點展開行動,抓獲23名恐怖組織嫌疑人,收繳武器31件,包括19把手槍、八把自動步槍以及四部重武器。此外,法國警方還將大量疑似恐怖分子軟禁在其住所內,接受進一步調查。

  法國警方表示,在法國北部的加萊地區、南部的土魯斯和格勒諾布爾,警方繳獲了武器彈藥和大量毒品,在裡昂市警方還發現了一個小型軍火庫,裡面有自動步槍、火箭彈發射器以及防彈背心。

  卡澤納夫表示,內政部正在考慮關閉兩座宣揚極端宗教思想的清真寺,一座位於巴黎北郊的波比尼鎮,另一座位於土魯斯市。但法國媒體認為此舉可能引發法國族群對立。

  另一方面,法國戴高樂號航母上的戰鬥機已經對敘利亞的「伊斯蘭國」目標發動多輪空襲,12架「陣風」摧毀了「伊斯蘭國」的一個訓練營和一處指揮所。法國媒體認為,法國未來遭受更多恐怖襲擊的風險正在上升。

  法國《世界報》16日探訪了比利時布魯塞爾的莫倫貝克區,恐怖襲擊嫌犯阿卜杜勒-薩拉姆三兄弟此前就居住在這個區。警方認為,這裡是巴黎恐怖活動襲擊者的資金和武器來源地之一,被認為是恐怖分子的歐洲大本營。

  據報導,莫倫貝克是一個典型的穆斯林移民街區,街上有很多中東風味的餐廳和服裝店。據警方稱,這裡充斥著毒品、武器交易,有著自己的宗教、文化圈子,警方很難開展情報工作。而與此同時,小鎮的居民非常擔心襲擊觸發歐洲的反穆斯林情緒。這種擔憂,同樣也反映著全體歐洲穆斯林移民的心態。

  法國極右翼政黨「國民陣線」則大肆發表「反穆斯林移民」言論。但與以往相比,法國媒體明顯降低了批評「國民陣線」的調門。

  最年輕的襲擊者年僅20歲

  更多襲擊者的身份也浮出了水面。據法國警方最新調查,在參與襲擊的八名恐怖分子中,至少三人是法國公民,其中包括一名土生土長的巴黎人,還有一對親兄弟;至少一人可能以難民身份進入歐洲,有人可能在敘利亞受過訓,是回流的「聖戰分子」。這八人中,七人已經在襲擊中斃命,另外一人在逃。

  據報導,在逃的名叫薩拉赫·阿卜杜勒-薩拉姆。阿卜杜勒-薩拉姆現年26歲,居住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郊區莫倫貝克。巴黎恐襲發生數小時後,阿卜杜勒-薩拉姆出現在法國與比利時邊境地區。法國警察攔下他乘坐的汽車,盤問並查看身份證件後,將他放行。阿卜杜勒-薩拉姆的哥哥易卜拉欣,現年31歲,在巴黎伏爾泰大街引爆自殺式炸彈背心身亡。他的另外一名兄弟穆罕默德已被比利時警察抓捕,不清楚後者是否參與了巴黎恐怖襲擊。

  而在身份已經查明的恐怖分子中,最年輕的是20歲的比拉勒·哈德菲。據報導,哈德菲也住在比利時,曾在敘利亞與「伊斯蘭國」成員並肩作戰。(本報駐巴黎記者 李斌)

相關焦點

  • 臺灣族群對立:「國家認同」取代民主主題
    不太可能冒著社會分裂和對立的風險,倡導分離意識。就基本的政治學原理來說,國家認同的高度分裂性,必然導致不同政治勢力的意識形態迥異,不可避免的造成族群對立和社會分化的局面,從而嚴重「侵蝕民主鞏固的前提——一個共同認可的政治秩序的疆界」。   但是,「臺獨」的謀士們認為,臺灣的政治應該獨立優先,然後再推進民主進程。從李登輝到陳水扁,自覺不自覺地受到這種思路的影響。
  • 法國「辱教」血案與異質文明對立
    新華    馬曉霖(浙江外國語學院教授)     當地時間10月16日,巴黎一名中學歷史教師塞繆爾·帕蒂被一名疑似伊斯蘭教徒殺害,引發世界十分罕見地出現伊斯蘭和西方兩個對立輿論場。表面上看,法國「辱教」血案肇啟於絕對言論自由與信仰不可褻瀆之間的二元矛盾,深層病灶卻是兩種文化價值觀和意識形態體系長期失和與拒斥。更可悲的是,此輪衝突中,雙方旗幟性人物和官方表態有失智慧與風度,進而推波助瀾,給這場衝突塗抹了罕見的陣營化乃至文明衝突色彩。    悲劇源於本月初一堂法國公民教育課。
  • 賴清德稱「臺語是閩南語」被批:是在分化族群、製造對立
    20日,臺灣客家語文學會特別召開記者會,反對賴清德的立場,批評民進黨不應分化臺灣特定族群,造成對立。據臺灣三立新聞網報導,賴清德上周接受「立法院」質詢時,被問及什麼是「臺語」。他當時回應稱,「臺語這個詞在社會上有共識」,即「臺語就是臺灣閩南語」。20日,臺灣客家語文學會特別召開記者會,重申反對「臺語等於臺灣閩南語」的立場,質疑背後隱含閩南族群「強勢而對立的意識形態」。
  • 馬戎:「文化化」族群關係
    亨廷頓在「文明衝突論」中所強調的,就是宗教和種族-族群衝突在新世紀國際關係和地區衝突中的重要性。所以,探討歷史上或近期的人口遷移所引起的宗教衝突和族群矛盾,是新世紀全世界都十分關注的焦點。各國人文、社會科學學者也都在調查、研究、討論人口遷移後對社會的衝擊,不同宗教之間如何和平共處,不同的種族-族群關係應當如何協調,而且從「民族主義」和「民族國家」理念的產生與發展歷程、從「族群」與「多元主義」的角度來探討當前和未來多族群國家應當如何引導族群關係和不同宗教群體和諧相處的思路、制度與政策。
  • 許川:臺灣人的族群認同及其異化邏輯
    以地域為核心的圈子一經形塑,那麼在圈子內就會親者更親,而只要走出圈子,似乎就會遭到圈子外他者的威脅,於是圈子內的人都願意繼續捲縮在圈內。受圈內移情的灌輸,族群意識便會膨脹,因為圈子越大,族群意識就會越強。赫爾德認為,語言喚醒了族群個別的存在意識,並使這種意識得以持續,同時藉此把自己與其他的群體區隔開來。
  • 存異求同:非遺保護與彌合族群衝突間的關聯
    非遺既體現在族群世系、血統和體質等淵源要素中,也體現在族群語言、信仰、習俗和藝術等文化要素中。非遺是族群認同的重要符號,有關族群自身的史詩、傳說、信仰、語言、習俗、藝術等非遺,是族群自我標識的符號,也是與他群識別的標誌。更重要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還是族群認同的實踐,它通過對共同祖先曾經創造、實踐文化的再創造、再實踐過程,與祖先達到精神溝通的同時,在族群內部達成一種默契和認同。
  • 吳增定 | 現代民族國家的內在矛盾與族群認同
    不管在西方世界,還是在東方世界,族群的衝突和對立都變成了一個極端令人困擾的政治和社會問題。儘管形形色色思想家、學者和專家一直在絞盡腦汁地思考問題的答案,儘管大大小小的政治領袖和政治家們也在不斷地尋找各種具體的對策和解決方案,但是時至今日,甚至在可預見的將來,族群的衝突和對立非但不會變得緩和,反而有越來越惡化的趨勢。
  • 疫情期間歐洲涉華輿論的變化及其特點
    在法國輿論中也出現了將新冠病毒指為「黃色警報」和「黃禍」的謬論,不僅批評中方在疫情暴發初期的應對工作,還指責中國政府「加強對輿論審查控制」,妄言疫情是中國「專制制度的結果」。英國一些媒體也傳播不實信息和錯誤觀點,《金融時報》和《經濟學家》雜誌都以《新型冠狀病毒暴露中國體制缺陷》為題進行不實報導,並對中國政治體製作出充滿偏見的解讀。
  • 麻國慶:明確的民族與曖昧的族群
    當人類歷史進入到後民族國家的階段,民族的實體與虛體的二元對立就被打破了,人們必須對描述文化、社會、國家的知識體系重新進行調整,回應歷史帶給我們的現實問題。在20世紀大陸民族學、人類學的研究系譜裡,建立民族國家的政治過程使得民族獲得了確定性的內涵。然而,20世紀後半葉族群理論的興起又在不斷挑戰、解構這一「確定性」,實體論與建構論再度進入對立的狀態。
  • 轉型時期的族群關係
    馬戎 熊文釗|文  編者按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馬戎,是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前任系主任、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所前任所長,在民族社會學、區域發展及民族關係方面有著深入研究。本文為3月13日作者在北京大學人大與議會研究中心、北京大學法學社等主辦的《轉型時期的族群關係》講座上的發言,題目為編者所加。  馬戎:中國民族政策應做重大調整
  • 族群性的文化內涵——民族關係研究的重要方面
    國際人類學與民族學聯合會民族關係委員會所採用的族群定義是族群性理論引起社會科學家的注意,是在上世紀60年代。它突出了多民族地區國家構建問題。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於分析族群性問題有著獨特的貢獻,在當前研究的問題中,分析族群性的文化內涵無疑是一個重要的方面。  研究族群性的文化內涵非常重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首先,它可能是明晰族群性和社會分層二者相互關係的最好方法。
  • 鄭若麟:恐襲後法國政壇可能「向右轉」
    問:為什麼IS會把法國作為實施恐怖襲擊的對象?答:IS把對法國實施恐怖襲擊和法國的內政外交政策失誤有密切關係。自薩科齊政府以來,法國在對外政策上放棄了戴高樂主義,採取了全面親美的立場,同時在中東也採取了比較激進的反對法國人所認為的「獨裁政權」的態度。
  • 「五月」之後打破對立的法國蓬皮杜藝術文化中心
    法國蓬皮杜文化中心分館將於明年落戶上海。巴黎的蓬皮杜國立藝術文化中心(Centre national d』art et de culture Georges-Pompidou, 簡稱Centre Pompidou)於1977年成立,至今已40餘年。它始建於1968年的「五月風暴」發生之後的一年。
  • 法國「向右轉」 後果很嚴重?
    這是一次政治版圖大洗牌的選舉,必將深刻地影響法國乃至歐洲的政治生態。國民陣線將在大區選舉中有所斬獲雖早在人們的意料之中,但取得如此大範圍的領先仍然在法國政壇掀起極大的震動:「衝擊」、「驚雷」、「國民陣線來了」等標題佔據了7日法國主要全國報紙的頭版標題。  法國政治生態的主流歷史上長期為左右對立。
  • 世界史:平等應是處理族群關係的一個原則
    華人能否順利地保持自己的文化的一個重要因素是這種保持對於族群關係的發展起一種怎樣的作用。政府制定對華人的政策、主體社會對華人的態度,都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他們對華人文化的認識。與此同時,華人保持自己的文化也只有遵循一定的法則才會收到較好的效果。
  • 21世紀的族群政治:議題、理論與制度
    上面這些文獻和數據,不僅說明了族群政治的重要性,而且論證了族群衝突已經成為全球範圍內國內暴力衝突乃至戰爭的主要形式。既然族群衝突是族群關係最為激烈的呈現形式,加上族群衝突導致的巨大災難,很多學者將主要精力用於研究族群衝突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有學者主張,族群衝突吸引了學術界的過多注意力,族群政治的另一端——族群融合與族群合作——其實同樣重要。
  • 當代西方多元文化主義思想中的族群與國家關係理論研究
    因此,族群與國家的關係構成了這種多元文化主義研究的交點。  多元文化主義有不同的思想流派與學說主張,但總體上看,多元文化主義圍繞族群與國家關係提出一系列自己的政治主張。  首先,多元文化主義把維護族群的集體權利作為了政治主張的基礎。在他們看來,所謂的集體一是國家以少數民族權利的名義,對不同少數民族文化採取特別的措施,給予他們以「特殊地位」,以「保護文化共同體免受不必要的解體。」
  • 克里斯多福·諾蘭的電影,《盜夢空間》中,二元對立關係的展現
    克里斯多福·諾蘭的電影,《盜夢空間》中,二元對立關係的展現通過對克里斯多福·諾蘭當電影中的敘事文化進行剖析不難發現,在他的作品中,傳統的經典的電影敘述方式己經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改造。在這裡,我們將W《盜夢空間》、《記憶碎片》、《星際穿越》和"騙幅俠黑暗騎-上H部曲"為主要研究對象,著重分析其中所存在的文化批判和後現代主義傾向。在《盜夢空間》中,諾蘭為作品中的角色創造了多種二元對立。
  • 高認同與高衝突:反思共和模式下法國的移民政策
    在對國族的理解上,兩派的分野體現為:雅各賓派認為,國族是以公民身份而非其他任何屬性作為連接紐帶的共同體(不存在「差異」);而對于吉倫特派,國族是將所涉及地域的不同文化囊括在一起的公民總體(包含「差異」)。傳統上,法國也有關於「多樣性」的實施,但主要側重中央與地方的關係。  實際上,共和模式是對全球備受推崇的「多樣性」的反動。
  • 何故為敵:差異性必然引發族群衝突嗎?
    他將對社會結構與文化的思考延伸至族群研究領域,認為社會的邊界並不一定總和文化的邊界相一致,擁有不同文化的兩個群體並不意味著它們必然分屬於兩個不同的社會體系;諸如語言、服飾和儀式這些文化特徵可能只是某個範圍廣泛的結構體系中不同部分的符號標籤。在其經典著作《緬甸高地諸政治體系——對克欽社會結構的一項研究》中,利奇以動態平衡的「鐘擺模式」挑戰了以往族群研究中認為族群是某種客觀靜態之文化現象的陳舊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