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植物園多篇研究論文受到國際同行的高度關注

2021-01-10 中國科學院

據ScienceDirect網站3月19日報導,中科院華南植物園蔣躍明研究員率領的果蔬採後生物學研究組近年在Food Chemistry(食品科學Top 10%)、Postharvest Biology and Technology (園藝科學Top 10%)、Innovative Food Science & Emerging Technologies(食品科學Top 30%)等國際學術刊物上發表的5篇論文受到國內外同行的高度關注,被廣泛引用,成為2008–2010年度或2009–2010年度各期刊前25篇最高引用率的文章之一。這5篇文章及其引用率的排名是:

1.Yang B., Zhao M., Shi J., Yang N., Jiang Y. 2008. Effect of ultrasonic treatment on the recovery and DPPH radical scavenging activity of polysaccharides from longan fruit pericarp. Food Chemistry, 106(2): 685–690.(2008–2010年度該期刊引用率最高的論文之一,頒發證書)

2.Prasad K.N., Yang, B., Dong, X., Jiang, G., Zhang, H., Xie, H., Jiang, Y. 2009. Flavonoid contents and antioxidant activities from Cinnamomum species. Food Science & Emerging Technologies,10(4): 627–632.(2009–2010年度引用率在該期刊排位第8)

3.Prasad, K.N., Hao, J., Shi, J., Liu, T., Li, J., Wei, X., Qiu, S., Xue, S., Jiang, Y. 2009. Antioxidant and anticancer activities of high pressure-assisted extract of longan (Dimocarpus longan Lour.) fruit pericarp. Innovative Food Science & Emerging Technologies, 10( 4): 413–419.(2009–2010年度引用率在該期刊排位第13)

4.Zhang, H., Yang, S., Joyce, D.C., Jiang, Y., Qu, H., Duan, X. 2010. Physiology and quality response of harvested banana fruit to cold shock. Postharvest Biology and Technology, 55(3): 154-159.(2009–2010年度引用率在該期刊排位第18)

5.Yao, L., Jiang, Y., Datta, N., Singanusong, R., Liu, X., Duan, J., Raymont, K., Lisle, A., Xu, Y. 2004. HPLC analyses of flavanols and phenolic acids in the fresh young shoots of tea (Camellia sinensis) grown in Australia. Food Chemistry, 84(2): 253–263.(2009–2010年度引用率在該期刊排位第21)

相關連結

相關焦點

  • 我國智能高光譜遙感研究受到國際同行高度關注
    我國智能高光譜遙感研究受到國際同行高度關注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07-07 13:45 來源: 自然科學基金會網站    6月2-5日,第七屆國際高光譜圖像與信號處理大會(IEEE WHISPERS 2015)在日本東京召開,大會共設3個特邀報告,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張兵研究員應邀作了題為「智能高光譜遙感發展展望
  • 華南植物園主任黃宏文當選國際植物園協會(IABG)秘書長
    國際植物園協會召開換屆會議11月13日至15日,第十三屆國際植物園協會(IABG)大會在廣州隆重召開。本次大會主題為「加強國際植物園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促進植物園在植物科學和生態科學研究領域的引領與示範作用」。
  • 中科院華南植物園及國際植物園協會訪問仙湖保種中心
    2016年7月23日為我園首屆公眾開放日,除市民來園參加各類開放日活動外,中科院華南植物園和國際植物園協會(IABG)的十餘位同行也組團訪問我園參加各項活動
  • 江蘇省農業科學院果樹所與華南植物園共同破解半個多世紀以來的...
    9月17日,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IF5-y=13.401)在線發表江蘇省農業科學院果樹所草莓研究室趙密珍團隊與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的合作研究成果,揭示森林草莓和飯沼草莓是八倍體栽培草莓的二倍體祖先,而綠色草莓、黃毛草莓和西藏草莓並非其二倍體祖先。
  • 華南植物園在石斛花香物質香葉醇代謝調控研究中取得進展
    很多石斛花能夠合成和釋放怡人的香味,這是其能夠開發成花茶的重要物質基礎,然而目前對石斛花香物質的合成與調控研究尚不多見。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農資中心研究人員以鐵皮石斛(Dendrobium officinale)為材料,基於香葉醇是鐵皮石斛主要單萜類花香物質之一的前期研究結果,在全基因組水平上挖掘到3個候選的香葉醇合酶,其中DoGES1定位於葉綠體中,表明鐵皮石斛可能通過甲基赤蘚糖(MEP)途徑參與香葉醇的合成。
  • 華南植物園老齡林固碳時空變異驅動機制研究獲進展
    目前已有的研究證實了我國熱帶與亞熱帶老齡林能夠固碳,但固碳能力強弱、季節動態、年際變異及其這些時空格局的驅動機制有待深入研究。中科院華南植物園生態與環境中心閆俊華研究員等利用西雙版納(熱帶)和鼎湖山(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通量觀測數據,分析了我國熱帶與亞熱帶老齡林固碳的差異及其驅動因子,發現亞熱帶老齡林固碳能力是熱帶的2.4倍;熱帶老齡林在乾季是碳匯而溼季是碳源,亞熱帶老齡林乾濕季都是碳匯;熱帶老齡林固碳的季節動態由呼吸作用驅動(單因子 ),而亞熱帶的季節動態由呼吸和光合作用共同驅動(雙因子);熱帶與亞熱帶老齡林固碳的年際變異都由年降水量驅動
  • 華南植物園在番荔枝科花粉形態研究中取得進展
    過去對番荔枝科花粉形態的研究多關注於熱帶美洲和非洲的類群,亞洲熱帶地區番荔枝種類十分豐富,但相關的研究卻很少。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植物科學中心植物結構與發育課題組博士邵云云在研究員徐鳳霞的指導下開展研究,對分布於泰國的番荔枝科19屬的49種花粉形態特徵進行了綜合分析,發現:(1)皂帽花屬(Dasymaschalon)、假鷹爪屬(Desmos)和亞洲尖花藤屬(Friesodielsia)都具有無孔、刺狀花粉,這一花粉形態在三屬中是十分穩定的,說明這三個屬具有較近的親緣關係,這一結果與最新的分子研究結果一致
  • 華南植物園研究揭示植物抗病響應的新機制
    目前,雖然對植物如何識別並響應病原菌進行了廣泛的報導,但較少關注植物抗病的精細調控。因為所有的防禦都是為了植物自身更好的生存,過度免疫必定影響植物正常生長,這就為我們帶來一個思考:植物如何識別病原菌入侵是短期的偶然事件,還是持續的侵害,並作出正確的應對?其內在調控機制迄今尚未十分清楚。
  • 華南植物園在澳門植物物候監測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在許多研究中,開花的時間是植物物候學的可見指標。華南植物園研究生張健豪在研究員邢福武和副研究員易綺斐指導下,通過大量物候數據並結合氣候因子分析發現,植物盛花期物候對極端氣候事件發生顯著的響應。  研究相關成果已發表在《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上。該研究得到國際合作(澳門)項目的資助。張健豪為論文第一作者,易綺斐為通訊作者。
  • 廣州華南植物園禾雀花在哪裡?華南植物園禾雀花在哪個位置?
    2019年廣州華南植物園的禾雀花來得特別早,二月份已經迫不及待和遊客見面。花色特別多,有白色、粉紅色、紫白相見色和深紫色。一簇簇盛放的禾雀花,綽約風致,嬌憨柔媚,預計禾雀花的最佳觀賞期在三月初到中旬。
  • 華南植物園在生物固氮的環境響應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華南植物園在生物固氮的環境響應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2020-09-23 華南植物園 【字體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生態中心鼎湖山站生態系統管理研究組副研究員鄭棉海通過整合分析人為幹擾活動(通過比較3類不同生態系統:未管理、恢復和人為幹擾的系統))和全球環境變化(升溫、CO2濃度升高、降雨量增加、乾旱加劇和氮沉降增加
  • 華南植物園南亞熱帶地帶性森林固碳的動態規律研究獲進展
    中科院華南植物園生態及環境研究中心閆俊華研究員等利用對鼎湖山國家級保護區7年的通量觀測數據,分析了我國南亞熱帶地帶性森林固碳的季節和年際變化規律。結果發現,該森林固碳的主要季節並不是水熱豐沛的溼季(通常認為是生長季),而是非生長季(即乾季),在年際變化上同樣是較乾旱的年份為該森林固碳提供了有利條件,因此,認為乾旱時期是南亞熱帶地帶性森林固碳的主要時期。
  • [分享]華南植物園施工圖資料下載
    華南植物園施工圖專題為您提供華南植物園施工圖的相關資料與視頻課程,您可以下載華南植物園施工圖資料進行參考,觀看相關視頻課程提升技能。  華南植物園內違規別墅群坐落在人工湖邊 八棟!
  • 數據造假、論文高度重複,這個研究團隊有10篇論文被一次性撤回
    近日,《The Saudi Journal of Anesthesia》期刊一次性撤回了印度一個麻醉學研究團隊的10篇論文,原因是「文章的重複性很高,以及大量數據造假」。文章的通訊作者為 Anjan Das。
  • 科學節,來華南植物園與科學家一起「玩科學」
    ……今天(1日)在華南植物園啟動的「中國科學院第三屆科學節暨核心植物園青年科學節(廣州)」,為廣大觀眾帶來一場科學知識大餐。本屆科學節由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與華南植物園共同主辦。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系統各科研院所單位、攜手中國科學院核心植物園以及華南農業大學等11家單位共同參與,向公眾展示科學之美、環境之美、文化之美。
  • 華南植物園研究發現中國烏龍茶香氣酶促形成機制
    在這六大茶類中,烏龍茶的香氣特徵最為豐富,也是該類茶首要關注的品質特性。因此,烏龍茶香氣的研究一直是茶葉研究領域的熱點。中科院華南植物園楊子銀研究團隊近年來系統解析了烏龍茶加工過程中香氣的酶促形成機制。茶葉中含有大量的香氣糖苷體,香氣糖苷體的酶水解在早期一直被認為是茶葉加工過程中游離態香氣形成的主要來源之一。
  • 三方共建領導建設小組考察華南植物園
    4月12日,應中科院華南植物園主任黃宏文的邀請,三方共建華南植物園領導小組和工作小組成員:廣州市人大常委、財經委主任高殿贏,市政府副秘書長郭志勇,市發改委副主任陳浩鈿,市建設委員會副主任陸原,以及廣東省政府辦公廳、省建委員會、省檢察院、市財政局等省市有關政府部門領導一行考察華南植物園。華南植物園副主任任海,園主任助理蟻偉民、夏漢平等熱情接待了客人。
  • 偽造同行評議,30餘篇論文被撤!傳統審稿模式再受質疑
    值得關注的是,偽造同行評議幾乎存在於每篇撤稿中。 關於同行評議的另一個不好消息是:據Science網站報導,一項最新研究表明,經過同行評審的論文質量僅比預印本文章提升了4%。 該研究將2016年發表於bioRxiv的56篇預印本文章與後來在期刊上發表的同行評審版本進行了比較。其中,大多數文章屬於遺傳學和神經科學。
  • 107篇中國論文被撤稿,是國際期刊把關不嚴的錯?
    所謂同行評審造假,就是論文作者寫上了評審人的真實姓名,但虛構了評審人的電子郵箱,編輯把論文發到虛假的郵箱地址,從而收到「百分百認可」的同行評審,以致於讓不合格的論文得以發表。斯普林格這次發現,旗下的《腫瘤生物學》從2012年到2016年,有107篇來自中國機構的論文屬於這種情況,因此決定撤稿。
  • 中國又有121篇醫學論文被曝學術造假!實驗圖像高度相似,被疑出自「論文作坊」
    繼今年2月,中國400多篇醫學論文被曝造假後,近日《華爾街日報》又報導,中國至少有121篇發表在經同行評審的國際期刊上的醫學論文涉嫌造假。據悉,這些有問題的論文發表時間超過四年,涉及不同的主題,作者來自中國多所大學。而且這些論文中出現的實驗圖像均與其他至少一篇論文中的雷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