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博園「水中活化石」鱘鰉魚 祖先曾與恐龍共生

2021-01-15 吉林新聞網


  中新網吉林新聞8月15日電(李丹)「爸爸,這魚好大呀!這是鯊魚嗎?」「不對,寶貝,這上面寫著呢,鎮館之寶——鱘鰉魚!「這魚應該有100多斤吧!」「100多斤,那比我還重啊!」

  第十九屆長春農博會8月14日正式開幕。在農博園裡,有個漁業展館,佔地6400平方米。能進這個區的,那可都是些「顏值在線」、品種獨特的魚類,它們有各類淡水、海水養殖魚、觀賞魚及趣味海洋動物。

  而在眾多「佳麗」中,有個體型十分出眾的,名叫——鱘鰉魚。在農博會開幕當天,就有許多遊客被它吸引,他們舉著手機相機爭相給這幾個「大傢伙」拍照,還有一對父子站在玻璃圍欄前你一言我一語議論著。它到底是啥來頭,能叫鎮館之寶呢?

市民遊客駐足觀賞鱘鰉魚 李丹/攝

鱘鰉魚介紹 李丹/攝

  外表粗狂「可是我很溫柔」

  來到長春農博園的漁業展館,你會發現,在一個醒目的大水池旁駐足圍觀的遊客總是絡繹不絕,探身過玻璃圍欄一看,竟然是三條體形粗長的「大傢伙」,它們正悠哉悠哉地遊來遊去。待遇如此之高,竟然住豪華的單間?

  這傢伙,不用看標牌,就知道它們身份不一般。再仔細一看,喲,這三條就是「鎮館之寶」鱘鰉魚了。

李丹/攝

李丹/攝

  從清水池裡,看到有影子投到水面,正遊的三個大傢伙,有兩個突然停下來,像烏龜一樣慢,那樣子,就一個字:憨!

  可你千萬別被它的憨態迷惑了,它可是吃肉的。看到它細長的尖嘴沒,長而銳利,還長著幾撇鬍鬚,感覺靈敏,是它覓食的武器之一。吃東西時,它的嘴巴伸得可長了,能吞掉整條鯽魚。

  仔細觀察它,會發現:它們體形粗長,背部呈棕褐色,尖尾巴、長鬍鬚、小眼睛,遊泳只會一個姿勢那就是「飄移」,偶爾脖子扭扭屁股扭扭,一副深居簡出,懶洋洋的樣子,那叫一個佛系!

  漁業展館的技術員劉明亮說,鱘鰉魚的生活習性跟普通魚沒有太大區別,它們個體大,趴在水裡遊動時非常緩慢。性情比較溫順,不會傷害人,適應環境的能力也特別強。

  仔細瞧,這三條鱘鰉魚動不動就簇擁在一起,好像要說什麼悄悄話。再看它們優哉遊哉的樣子,確實有點「大而萌」的感覺呢!

李丹/攝

  來頭不小號稱「水中活化石」

  這鱘鰉魚到底是什麼來頭?

  說起鱘鰉魚,就要追溯到距今一億三千萬年的白堊紀,鱘鰉魚學名達氏鰉,它曾與恐龍在地球上共同生活,素有「淡水魚王」之稱,也有「水中活化石」的美譽。最大個體可達520kg以上,體長可達8米,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魚。

  如此令人嘆為觀止的淡水生物,平日裡並不多見,稱它是長春農博園漁業展館的「鎮館之寶」絕對實至名歸了。

  那它們的家鄉是哪兒啊?原來,這三條鱘鰉魚是從黑龍江運來長春的,已在農博園的漁業館生活了9年。它們可是妥妥的東北老鄉啊。

  如今這三個「大傢伙」,年齡最大的已經20歲了,體重達到60公斤以上,其餘兩條也已經有15歲了,體重也在50公斤左右。在這個大魚池的角落裡,還有幾十條小鯽魚。

  「這些小鯽魚是鱘鰉魚的食物,它們身軀龐大,食肉,而且食量大,每隔一兩周我們都要投放幾十斤的魚,還要配合其他的餌料顆粒。」技術員劉明亮介紹,鱘鰉魚屬軟骨魚類,雜交鱘的一種,它是全世界唯有黑龍江流域才有的珍貴魚類,以壽命長,身體大,食量多,力量強而著稱。

  視力不好但感覺靈敏

  這幾條「大可愛」在生長過程中,又需要怎樣照料呢?每天早上6點,工作人員就開始關心它們的飲食起居了。

  首先要觀察鱘鰉魚的精神狀態和遊動時的姿勢。通過這些來判斷它們有沒有生病。

  「其次還要檢測水質和水溫。」劉明亮介紹,一般來說,水溫控制在16℃~23℃,一旦發現水溫過低或過高就要進行調節。

  有一點你或許還不知道,鱘鰉魚的視力可不太好,幾乎看不見東西。

  「它是根據身體兩側的水的波動來判斷方向的,也是根據水的波動來識別食物位置的。」劉明亮說。

市民遊客駐足觀賞鱘鰉魚 李丹/攝

市民遊客駐足觀賞鱘鰉魚 李丹/攝

  瀕危物種具有珍貴的科研價值

  我國的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寬廣,水深浪闊。烏蘇里江有魚類60多種,黑龍江幹流有魚類70多種,特產的鰉魚、鱘魚等珍貴魚類作為白堊紀時期保存下來的古生物群之一,其原始古樸的外形一億多年來幾乎沒有改變,因此具有珍貴的科研價值。

  如今,由於水質的變化和過度捕撈等原因,野生鰉魚的數量已經非常稀少。1998年,聯合國華盛頓公約將全世界野生鱘魚認定為瀕危動物。鱘鰉不單是中國淡水魚種體重最大的魚類,還是東北地區的代表。

  鱘鰉魚不僅在研究魚類進化上具有重大意義,而且還有很高的經濟價值。

  「它的魚子也十分珍貴,鱘鰉魚子是一種純天然、無汙染的綠色食品。在市面上價格差不多能賣到一千元一盒。」農博園講解員孔藝璇說,它們全身最為昂貴和營養價值最高的,莫過於有著「黑色軟黃金」之稱的魚子,其蛋白質含量和賴氨酸含量特別高。

  清代皇家貢品達官貴人吃的美味

  關於鰉魚的發現,還流傳著一個美麗的傳說。

  相傳乾隆年間,有漁民捕獲了一條古怪的大魚,當時,誰都沒有見過這麼大的魚,感到非常驚奇。按照當時的慣例,凡是民間珍稀的物品都要送到京城獻給皇帝,所有這條「大怪物」就被當地的漁民從黑龍江,經歷了千辛萬苦,在沒有現代交通工具的情況下,送到了京城。

  當時的文武百官誰也叫不出這條大魚的名字,誰也沒見過它,只能根據檢驗的結果,認為這魚肉不僅無毒,而且是上等的美味。於是,皇宮御膳房趕緊做了一盤美味的大魚肉,請乾隆皇帝品嘗。乾隆皇帝品嘗了一口,頓時感到滿口魚香。不禁龍顏大悅,當即賦詩一首。

  這時站在一旁的大臣請皇上給大魚賜名。乾隆想了想說,這條大魚是目前發現的淡水魚中最大的魚,可稱作魚王。那麼從今兒起它作為皇家貢品,每年都要進貢。為皇家作貢品的大魚王就叫皇魚吧!後來有人將皇魚改稱為鰉魚。

  從那時起這個故事一直流傳至今。所以在清代,鰉魚是只有京城裡的達官貴人才能吃到的美味。

 

(來源:中新網吉林)

(編輯:孫博妍)

相關焦點

  • 長春農博園憨憨大魚,祖先竟與恐龍是舊識!
    鱘鰉魚 第十九屆長春農博會8月14日正式開幕 鎮館之寶鱘鰉魚 號稱「水中活化石」 祖先曾與恐龍互叫「小老弟」 「爸爸
  • 黑龍江邊地,瀕臨滅絕的「水中大熊貓」——鱘鰉魚重生記
    赫哲人撒開千張網,船兒滿江魚滿艙……」《烏蘇里船歌》曾以其悠揚的旋律描繪出黑龍江、烏蘇里江「兩江」流域人魚共處共生的美好畫面,如今「船兒滿江」依舊,「魚滿艙」卻成了遙遠的回憶。因人類的無窮索取和自然的變遷,黑龍江和烏蘇里江「兩江」流域盛產的「水中活化石」──鱘鰉魚產量銳減。
  • 漁民捕獲罕見鱘鰉 有水中活化石之稱!
    漁民捕獲罕見鱘鰉 有水中活化石之稱!時間:2017-05-11 18:50   來源: 重慶晨報上遊新聞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漁民捕獲罕見鱘鰉 有水中活化石之稱!中新網消息,黑龍江省佳木斯市公安邊防支隊10日發布消息,當日12時許,黑龍江撫遠市漁民在中俄界江(撫遠市境內)捕魚作業時意外捕獲一條重達450斤的雌性鱘鰉魚。 據了解,10日中午當地邊防派出所接到漁民周某、張某報警稱   原標題:漁民捕獲罕見鱘鰉 有水中活化石之稱!
  • 愛輝區多舉措保護鱘鰉魚
    從今年禁漁期結束至今,愛輝區漁民每天捕獲小體鱘鰉魚10餘條,目前已累計捕獲300多條小體鱘鰉魚,都立即放歸黑龍江,有效保護了鱘鰉魚資源。  鱘鰉魚是施氏鱘和達氏鰉兩種魚類的統稱。鱘鰉魚是一種大型的溯河洄遊性特產魚類。據史料記載,鱘鰉魚為地球上現存最古老的脊椎動物,素有水中「活化石」之稱,具有重要的科研價值,屬國家二級水生野生保護動物。
  • 17萬尾水中「活化石」幼魚放流黑龍江
    17萬尾水中「活化石」幼魚放流黑龍江 2020-07-09 08: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鰉魚之鄉」漁業產值21億元
    東北網7月24日訊(郭明儒 記者 王亮)「中國鰉魚之鄉」不是一個鄉,它是指地處三江交匯處的同江市憑藉轄區內206公裡長的水域、7萬畝的水域灘涂養殖面積,因漁業資源豐富,故贏得了美名。記者從省農業農村廳漁業漁政管理局了解到,2018年,全省18個邊境縣(市、區)水產養殖面積達到104.8萬畝,佔全省養殖面積的17.5%;水產品產量7.86萬噸,佔全省水產品產量的12.8%;名特水產品養殖產量1.91萬噸,其中,鱘鰉魚322噸,河蟹400噸。鱘鰉魚養殖是我省名特水產品養殖代表之一。
  • 曾與恐龍在地球上共同生活過的一種江魚——黑龍江鰉魚
    黑龍江鰉魚學名為達氏鰉,俗稱;鰉魚、東亞鰉魚、牛魚(古名),是鱘魚的一種。黑龍江裡有兩種鱘魚:施氏鱘和達氏鰉魚,故現黑龍江本地魚民統稱為鱘鰉魚。達氏鰉魚是一種大型的不洄遊入海的魚類,是我國淡水魚類中個體最大的魚類.
  • 鴨綠江裡這種魚被稱為「活化石」,體長1米9還得用擔架抬?
    答案是咱遼寧丹東鴨綠江裡的鱘鰉魚!今年4月,遼寧丹東3個養魚人曾捕獲一條身長1米9、估重120斤的鱘鰉魚。當時的養魚人說,這種10年生的鱘鰉魚僅僅算一般的,鴨綠江裡養殖的鱘鰉魚12年生的,體長一般都在2米以上、重量超過200斤。要說這鱘鰉魚,它是我國比較珍貴的一種淡水魚,因體重高達1000公斤,且曾與恐龍在地球上生活,被稱為「活化石」。
  • 滿清侯爺微服私訪,責令圈養鱘鰉魚,待封凍後千裡迢迢晉貢給朝廷
    之所以叫黃魚圈,是因為此處盛產鱘鰉魚,曾被滿清王朝的一位少年侯爺私訪發現,於是指令在水中圈養,冬季作為貢品進貢朝廷。松花江在古時候叫鴨子河,水草豐美,是一個「棒打狍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裡"的好地方,特別是以出產鱘鰉魚聞名。此魚背上有甲,嘴上有須,皮肉皆黃,金光四溢,大者可達一、二百斤,味道極其鮮美。鱘鰉魚兇猛異常,一般的漁網根本無法捕獲。
  • 世界上最古老的一種魚類,素有「水中熊貓」和「水中活化石」之稱
    鱘魚是世界上現有魚類中體形大、壽命長、最古老的一種魚類,迄今已有2億多年的歷史,起源於億萬年前的白堊紀時期,素有「水中熊貓」和「水中活化石」之稱,1994年3月18日,為了宣傳保護珍稀瀕危動物的意義,郵電部發行了《珍稀魚類--鱘》特種郵票,全套4枚。(4-1)為「鰉」。
  • 漁民捕獲罕見鱘鰉 「水中活化石」被賣86000元(組圖)
    網絡配圖  近日,一則漁民捕獲罕見鱘鰉的新聞引發社會熱議,5月10日消息,漁民捕獲罕見鱘鰉:重達450斤,是有記錄以來,體型最大的鱘鰉,此消息一出,引無數釣魚愛好者神往。  據了解,此次被捕獲的鱘鰉魚也是街津口地區今年捕撈上的第一條過百斤的鱘鰉魚。  黑龍江省佳木斯市公安邊防支隊10日發布消息,當日12時許,黑龍江撫遠市漁民在中俄界江(撫遠市境內)捕魚作業時意外捕獲一條重達450斤的雌性鱘鰉魚。
  • 現存活化石,但也差點被吃滅絕!!!
    生活在白堊紀的恐龍鰉魚:鱘形目科,所以也叫鱘鰉魚。,和其他中華鱘一樣是現存的活化石(鱷魚:把我放哪裡了?)有水中大熊貓之稱(大熊貓:誰敢吃我?養殖的也不行)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當地發現此魚類資源豐富,且又奇特,就感嘆為什麼一直沒有開發利用起來,於是乎大肆捕撈,剛開始還只捕撈大魚,後來大魚急劇減少,後來發現幼魚也挺大的,所以就有人開始捕撈幼魚。
  • 3米長,1028斤的鰉魚只是中國紀錄,國外還有這3種超級大魚
    一周前,黑龍江省撫遠市的幾位漁民在黑龍江捕獲了一條千斤重的野生鰉魚,經測量這條鰉魚為雌性,長達3米,準確重量1028斤。撫遠市本來就有鱘鰉魚之鄉,大馬哈魚之鄉,淡水漁都等美譽,漁業資源非常豐富,過去幾年這裡就曾有漁民捕獲到超過500斤,接近1000斤的多條大魚,這一次突破了千斤這道坎,確實可喜可賀。據悉這條魚已經被撫遠市水產部門收購,將在人工孵化(魚卵)後進行增殖放流,近些年撫遠市一直非常注重漁業生態的保護,也是因為保護的力度足夠大,漁民們才有這樣的超級大魚可以捕撈。
  • 漁民捕獲537斤達氏鰉魚 生性兇猛被稱"水中活化石"
    長2.7米重537斤的大鰉魚。(視頻截圖)   據龍視都市頻道《新聞夜航》節目報導,8月25日,漁民白文杰遇上了大喜事,他用幾張漁網網住了一條特別大的魚,用他的話說,自己抓住的魚和海豚似的。
  • 10萬尾鱘鰉魚幼魚放歸黑龍江幹流
    生活報8月12日訊 近日,記者從省水生動物資源養護中心獲悉,我省在蘿北縣肇興鎮舉行了2020年黑龍江幹流蘿北段鱘鰉魚增殖放流活動,10萬尾鱘鰉魚幼魚放歸黑龍江。據了解,此次增殖放流的鱘鰉魚分別是體長16釐米以上施氏鱘幼魚4萬尾、體長7.8釐米以上達氏鰉幼魚6萬尾。其中,增殖放流的達氏鰉幼魚,「母親」是今年6月10日黑河市愛輝區漁民誤捕的一尾體長2.9米、體重約300斤的雌性達氏鰉,這條「母魚」經省水生動物資源養護中心專家救治救護,並進行人工輔助催產、孵化、培育成功繁衍,此次放流的是其後代的一部分。
  • 它是恐龍時代的魚類,自以為是水中霸王,沒想到輸給了中國吃貨
    筆者-小文地球漫長的46億年歷史當中,誕生了無數的物種,而說到過去曾稱霸陸地的怪物,人們都會想到恐龍,作為肉食動物的一種,恐龍尤其是霸王龍絕對是肉食世界中的佼佼者。話雖如此,恐龍的主要範圍還是在陸地上,在浩瀚的海洋中恐龍的存在根本不值一提,而在海裡除了橫行霸道的滄龍和巨齒鯊以外,還有一種歷史悠久的魚類,它們雖然生活在淡水中,但兇狠程度卻不亞於鯊魚。在中國東北跟俄羅斯的交界處,有一種名為鰉魚的大型淡水魚,這種魚類只生活在黑龍江的寒冷水域中,一般人鮮有耳聞。
  • 黑河市愛輝區現300斤達氏鰉 堪稱「水中活化石」
    近日,一條體長兩米九,體重約三百斤的巨型受傷鰉魚,在黑河市愛輝區農業綜合行政執法大隊漁政中隊的護送下抵達黑河鱘魚養殖中心臨時救護點進行暫養救治。
  • 東北「天價」鱘鰉魚被指或產自湖北 市場價並不高
    人工養殖的鱘鰉魚(資料圖)  世界鱘魚保護大會盛讚宜都對鱘魚的保護(組圖)  哈爾濱天價魚飯店主被罰50萬 相關責任人被問責其間,有媒體探訪曝出,哈爾濱市場上並沒有到野生鰉魚,當地鱘鰉魚多來自湖北。荊楚網記者近日了解到,鱘魚尤其是大斤兩鱘鰉魚在國內卻為湖北地區養殖的較多,然而上岸銷售價目前並不高。  「『天價魚』的事兒我們早就看了,商家行為我們不評論。我們這邊走的魚肯定明碼實價,現在整個市場行情也一般。基本上銷售價都是成本價。」荊州一家大型鱘魚養殖場的負責人表示。她介紹,其養殖的以雜交鱘魚、鱘鰉魚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