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吉林新聞8月15日電(李丹)「爸爸,這魚好大呀!這是鯊魚嗎?」「不對,寶貝,這上面寫著呢,鎮館之寶——鱘鰉魚!「這魚應該有100多斤吧!」「100多斤,那比我還重啊!」
第十九屆長春農博會8月14日正式開幕。在農博園裡,有個漁業展館,佔地6400平方米。能進這個區的,那可都是些「顏值在線」、品種獨特的魚類,它們有各類淡水、海水養殖魚、觀賞魚及趣味海洋動物。
而在眾多「佳麗」中,有個體型十分出眾的,名叫——鱘鰉魚。在農博會開幕當天,就有許多遊客被它吸引,他們舉著手機相機爭相給這幾個「大傢伙」拍照,還有一對父子站在玻璃圍欄前你一言我一語議論著。它到底是啥來頭,能叫鎮館之寶呢?
市民遊客駐足觀賞鱘鰉魚 李丹/攝
鱘鰉魚介紹 李丹/攝
外表粗狂「可是我很溫柔」
來到長春農博園的漁業展館,你會發現,在一個醒目的大水池旁駐足圍觀的遊客總是絡繹不絕,探身過玻璃圍欄一看,竟然是三條體形粗長的「大傢伙」,它們正悠哉悠哉地遊來遊去。待遇如此之高,竟然住豪華的單間?
這傢伙,不用看標牌,就知道它們身份不一般。再仔細一看,喲,這三條就是「鎮館之寶」鱘鰉魚了。
李丹/攝
李丹/攝
從清水池裡,看到有影子投到水面,正遊的三個大傢伙,有兩個突然停下來,像烏龜一樣慢,那樣子,就一個字:憨!
可你千萬別被它的憨態迷惑了,它可是吃肉的。看到它細長的尖嘴沒,長而銳利,還長著幾撇鬍鬚,感覺靈敏,是它覓食的武器之一。吃東西時,它的嘴巴伸得可長了,能吞掉整條鯽魚。
仔細觀察它,會發現:它們體形粗長,背部呈棕褐色,尖尾巴、長鬍鬚、小眼睛,遊泳只會一個姿勢那就是「飄移」,偶爾脖子扭扭屁股扭扭,一副深居簡出,懶洋洋的樣子,那叫一個佛系!
漁業展館的技術員劉明亮說,鱘鰉魚的生活習性跟普通魚沒有太大區別,它們個體大,趴在水裡遊動時非常緩慢。性情比較溫順,不會傷害人,適應環境的能力也特別強。
仔細瞧,這三條鱘鰉魚動不動就簇擁在一起,好像要說什麼悄悄話。再看它們優哉遊哉的樣子,確實有點「大而萌」的感覺呢!
李丹/攝
來頭不小號稱「水中活化石」
這鱘鰉魚到底是什麼來頭?
說起鱘鰉魚,就要追溯到距今一億三千萬年的白堊紀,鱘鰉魚學名達氏鰉,它曾與恐龍在地球上共同生活,素有「淡水魚王」之稱,也有「水中活化石」的美譽。最大個體可達520kg以上,體長可達8米,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魚。
如此令人嘆為觀止的淡水生物,平日裡並不多見,稱它是長春農博園漁業展館的「鎮館之寶」絕對實至名歸了。
那它們的家鄉是哪兒啊?原來,這三條鱘鰉魚是從黑龍江運來長春的,已在農博園的漁業館生活了9年。它們可是妥妥的東北老鄉啊。
如今這三個「大傢伙」,年齡最大的已經20歲了,體重達到60公斤以上,其餘兩條也已經有15歲了,體重也在50公斤左右。在這個大魚池的角落裡,還有幾十條小鯽魚。
「這些小鯽魚是鱘鰉魚的食物,它們身軀龐大,食肉,而且食量大,每隔一兩周我們都要投放幾十斤的魚,還要配合其他的餌料顆粒。」技術員劉明亮介紹,鱘鰉魚屬軟骨魚類,雜交鱘的一種,它是全世界唯有黑龍江流域才有的珍貴魚類,以壽命長,身體大,食量多,力量強而著稱。
視力不好但感覺靈敏
這幾條「大可愛」在生長過程中,又需要怎樣照料呢?每天早上6點,工作人員就開始關心它們的飲食起居了。
首先要觀察鱘鰉魚的精神狀態和遊動時的姿勢。通過這些來判斷它們有沒有生病。
「其次還要檢測水質和水溫。」劉明亮介紹,一般來說,水溫控制在16℃~23℃,一旦發現水溫過低或過高就要進行調節。
有一點你或許還不知道,鱘鰉魚的視力可不太好,幾乎看不見東西。
「它是根據身體兩側的水的波動來判斷方向的,也是根據水的波動來識別食物位置的。」劉明亮說。
市民遊客駐足觀賞鱘鰉魚 李丹/攝
市民遊客駐足觀賞鱘鰉魚 李丹/攝
瀕危物種具有珍貴的科研價值
我國的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寬廣,水深浪闊。烏蘇里江有魚類60多種,黑龍江幹流有魚類70多種,特產的鰉魚、鱘魚等珍貴魚類作為白堊紀時期保存下來的古生物群之一,其原始古樸的外形一億多年來幾乎沒有改變,因此具有珍貴的科研價值。
如今,由於水質的變化和過度捕撈等原因,野生鰉魚的數量已經非常稀少。1998年,聯合國華盛頓公約將全世界野生鱘魚認定為瀕危動物。鱘鰉不單是中國淡水魚種體重最大的魚類,還是東北地區的代表。
鱘鰉魚不僅在研究魚類進化上具有重大意義,而且還有很高的經濟價值。
「它的魚子也十分珍貴,鱘鰉魚子是一種純天然、無汙染的綠色食品。在市面上價格差不多能賣到一千元一盒。」農博園講解員孔藝璇說,它們全身最為昂貴和營養價值最高的,莫過於有著「黑色軟黃金」之稱的魚子,其蛋白質含量和賴氨酸含量特別高。
清代皇家貢品達官貴人吃的美味
關於鰉魚的發現,還流傳著一個美麗的傳說。
相傳乾隆年間,有漁民捕獲了一條古怪的大魚,當時,誰都沒有見過這麼大的魚,感到非常驚奇。按照當時的慣例,凡是民間珍稀的物品都要送到京城獻給皇帝,所有這條「大怪物」就被當地的漁民從黑龍江,經歷了千辛萬苦,在沒有現代交通工具的情況下,送到了京城。
當時的文武百官誰也叫不出這條大魚的名字,誰也沒見過它,只能根據檢驗的結果,認為這魚肉不僅無毒,而且是上等的美味。於是,皇宮御膳房趕緊做了一盤美味的大魚肉,請乾隆皇帝品嘗。乾隆皇帝品嘗了一口,頓時感到滿口魚香。不禁龍顏大悅,當即賦詩一首。
這時站在一旁的大臣請皇上給大魚賜名。乾隆想了想說,這條大魚是目前發現的淡水魚中最大的魚,可稱作魚王。那麼從今兒起它作為皇家貢品,每年都要進貢。為皇家作貢品的大魚王就叫皇魚吧!後來有人將皇魚改稱為鰉魚。
從那時起這個故事一直流傳至今。所以在清代,鰉魚是只有京城裡的達官貴人才能吃到的美味。
(來源:中新網吉林)
(編輯:孫博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