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網聯汽車是指搭載先進的車載傳感器、控制器、執行器等裝置,並融合現代通信與網絡技術,實現車與X(人、車、路、雲端等)智能信息交換、共享,具備複雜環境感知、智能決策、協同控制等功能,可實現「安全、高效、舒適、節能」形式,並最終實現代替人來操作的新一代汽車。是汽車、信息、通信等多學科多技術深度融合的典型應用。智能網聯汽車是智能汽車發展的戰略方向,網聯協同是智能駕駛發展的未來趨勢。
智能網聯汽車=單車自動駕駛+網聯式汽車,二者融為一體催生新產品、新模式、新生態
智能網聯汽車技術體系涉及信息通信、交通、汽車等行業,以安全為支撐,對車、路、雲端產生的信息流進行融合感知、計算、決策與信息下發。具體技術架構可劃分為「三橫兩縱」。
政策+技術+產業鏈變革,催生智能網聯車產業萬億級市場空間
政策及規劃頻發,催化智能網聯汽車行業發展
《智能網聯汽車技術路線圖2.0》明確智能網聯車分階段發展目標與裡程碑,規劃十五年清晰發展路徑,將有效促進智能網聯車產品創新及技術落地,加速市場應用。據中汽協預測,2025年新車銷量將達到3000萬輛,屆時PA、CA級智能網聯車數量約為1500萬輛,且將有1500萬輛新車裝配C-V2X終端。
技術升級,5G技術提供網聯化發展基礎及必要條件
5G具有低時延、高可靠、高速率、廣連接的特點,支撐智能網聯車與周邊環境設施實現無線通訊和信息交換,便於及時做出決策,滿足自動駕駛苛刻的延時要求。5G技術的飛速發展以及配套基礎設施的建設,為智能車聯網發展提供基礎。
產業鏈變革煥發新活力,迎來歷史性發展機遇
傳統汽車產業鏈為上下遊鏈條模式,整體產業鏈長且各環節較為獨立。上遊為原材料、零部件廠商,中遊整車廠進行整車製造,下遊汽車經銷商、汽車4S店、汽車金融公司等提供銷售及售後服務。
傳統產業鏈參與廠商盈利模式單一,價值鏈受整車廠影響大,整體業績周期波動大。整車廠作為產業鏈的核心,對上下遊廠商影響較大。整車廠主要依靠向經銷商銷售取得收入與生產成本的價差作為盈利,盈利周期較長且單一,相應業績波動較大。
智能網聯汽車發展使得汽車產業鏈產生變革性突破,新勢力廠商注入發展新活力。智能網聯車在傳統汽車基礎上通過ICT技術改造實現「自動化」、「網聯化」技術升級。新勢力、網際網路車廠突破傳統產業鏈壁壘,鯰魚效應激發產業變革活力;軟體定義汽車時代,產業鏈延伸出諸多新領域,ICT廠商有望進軍Tier 1供應商環節。
智能網聯汽車發展,煥發產業鏈新動能,重塑價值分配,拓展生態空間:
新勢力車廠、網際網路科技巨頭、零部件創業公司積極融入,與傳統廠商進行跨界合作,重塑價值分配;整車廠突破製造環節,延伸至上下遊產業鏈,開創新的業態與市場。總體上,車企突破以自身為核心的生態體系,通過與傳統製造端和外部服務端生態的合作,共同構建以用戶需求為核心的新型生態體系,單車價值量實現跨越式提升。
據智研諮詢,中國智能網聯車市場規模2019年約為1125億元,未來4年CAGR約為20.62%,有望在2023年達到2371億元。同時,根據IHS Markit數據,中國智能網聯車2019年市場滲透率約為35.3%,隨著自動駕駛及網聯技術的升級,2025年市場滲透率將達到75.9%,中國有望成為全球最大智能網聯車市場。
智研諮詢進一步將智能網聯車市場細分,並推測2020-2030年智能網聯車10年產業總規模有望達到近2萬億元。其中「聰明的車」市場規模約為8350億元,「智慧的路」市場規模約為2950億元,「車路協同」市場規模約為7630億元。
中國工信部於2020年3月發布《汽車駕駛自動化分級》推薦性國家標準報批公示,該標準規定了汽車駕駛自動化系統的分級原則和技術要求,將駕駛自動化分成0至5級,為智能網聯汽車發展提供支撐。
L3級別作為自動駕駛的分水嶺,是實現向高級別自動駕駛突破的關鍵階段。但現階段受限於技術、成本、倫理道德、政策法規等因素,尤其是對安全事故責任認定法規不完全,L3級別自動駕駛量產存在一定阻礙。現階段將以L2+級別自動駕駛及ADAS系統滲透率持續提升為主,逐漸過渡到高等級無人駕駛。總體上,自動駕駛技術迭代將分階段逐步推進:
1.短期(2020-2025),有條件自動駕駛L2+、L3級別產品持續放量,滲透率持續提升。ADAS系統作為實現自動駕駛的重要支撐技術,亦是自動駕駛發展的必經之路,將先行放量;同時,以Robotaxi、特定場景無人駕駛的L4級別及以上自動駕駛技術將降維應用至L2+級別自動駕駛當中,以自主泊車及導航領航功能為主,支持實現量產。
2.中長期(2025-2035),高級別自動駕駛仍然是終極發展目標。隨著技術的突破、安全等級的提升及法規的完善,L4/L5級別自動駕駛長期將逐漸落地。
自動駕駛產業鏈分為感知-決策-執行三個層面,感知是基礎,決策是關鍵。感知層通過傳感系統,代替人的視覺和聽覺感知,採集並處理環境信息和車內信息,常用的傳感器包括攝像機、雷射雷達、毫米波雷達等;決策層利用晶片+算法制定控制策略,通過具有人工智慧特性的控制系統,根據駕駛員意圖、當前車速等狀態及外部情況,規劃駕駛指令、規划行駛路徑;執行層根據反饋到底層模塊的信息,執行驅動、制動和轉向任務。
高級駕駛輔助系統(ADAS)通過傳感器、處理單元以及控制單元以幫助駕駛者察覺可能發生的危險,是提高駕駛安全的主動安全技術,也是實現自動駕駛的過程性技術,短中期具備高成長性。其具體功能可分為信息輔助類、控制輔助類。
短期內,L2+ADAS系統將持續放量,ADAS系統滲透率持續提升具有確定性,產業鏈感知層優先受益。據北京恆州博智汽車研究中心預測,中國ADAS系統市場規模有望在2023年達到1206億元,2020-2023年CAGR約為36.7%。
感知層傳感器作為ADAS系統核心,市場滲透率亦將逐步提升。據智研諮詢,自動駕駛傳感器市場到2025年規模有望達到600億,2020-2025年CAGR約21%,市場滲透率約為80%。
感知系統包括攝像頭和雷達兩類:1)攝像頭,在獲取圖像數據後,通過圖像識別技術,可以實現距離測量、目標識別等功能。 2)雷達,利用發射波和反射波之間的時間差、相位差等信息,獲得目標物體的位置、移動速度等數據。從傳感器配置上來看,自動駕駛級別越高,所需求的傳感器數量越多。ADAS系統功能主要覆蓋L0-L2級別自動駕駛,對攝像頭、超聲波雷達、毫米波雷達具有需求;L3及以上自動駕駛進一步需求雷射雷達。
隨著ADAS系統滲透率提升,車載攝像頭市場規模將持續增長。據ICVTank及前瞻產業研究院,2025年全球車載攝像頭市場規模預計達到270億美元,2020-2025年CAGR約為15.7% ;中國市場規模約為230億元,2020-2025年CAGR約為32.2%。
全球車載攝像頭市場主要由國外松下、法奧雷、富士通等國際巨頭佔據,國產廠商市場份額較低。國內市場中,舜宇光學、歐菲光等國產廠商在車載攝像頭鏡頭方面取得突破,參與車載攝像頭產業鏈。
毫米波雷達是指利用長為 1~10mm,頻率 30GHZ-300GHZ的毫米波,通過測量回波的時間差算出距離。具有體積小、質量輕和空間解析度高等特點,且使用時不受惡劣天氣影響,具有全天候全天時特性。
毫米波雷達由於技術和市場成熟,價格相對合理,規模化應用於ADAS,隨著ADAS滲透率提升,毫米波雷達市場規模將持續擴張。據艾瑞諮詢,中國車載毫米波雷達市場在2030年有望達到640億元,2020-2030年CAGR約為32%,且77GHz毫米波雷達搭載率逐漸提升。
毫米波雷達關鍵技術被外商壟斷,集中程度高,全球毫米波雷達市場主要由博世、大陸、海拉等國際巨頭佔據。中國高端汽車裝載的毫米波雷達主要依賴於國外進口。近年,國內廠商近年在毫米波雷達方面取得突破,24GHz可實現批量供貨,77GHz研發取得進展,存在國產替代趨勢,其中德賽西威、華域汽車、保隆科技可實現毫米波雷達量產。
超聲波雷達利用超聲波測算距離的雷達傳感器裝置,通過發射、接收40kHz、48kHz或58kHz頻率的超聲波,根據時間測算出障礙物距離,當距離過近時觸發報警裝置發出警報聲以提醒司機。
超聲波雷達主要包含UPA(安裝在前後保險槓上)及APA(安裝在汽車側面)兩類,一般汽車需要配備8個UPA及4個APA。據易車網,目前大部分車載超聲波雷達為UPA,配備車款有6508款,佔總數8239款的78.99%,滲透率較高。具備APA車款僅有622款,僅佔總數8239款的7.55%,隨著ADAS及自動駕駛滲透率提升,APA市場將逐漸打開。
超聲波雷達市場主要供應商有博世、法雷奧、日本村田、日本尼賽拉、臺灣同致電子、深圳航盛電子、深圳豪恩等。
雷射雷達使用發射器發射雷射束,並通過接收器對遇障礙物後返回的雷射束進行探測。車規級雷射雷達線束包括1線、4線、8線、16線、32線及64線,線束越高,反應速度、精確度越高,相應成本也更高昂。目前主要存在四類雷射雷達,其中固態雷射雷達是未來的應用趨勢。
雷射雷達具有精度高、可靠度強、探測距離遠等優勢,能夠提供更精確的3D環境探測數據,對高級別自動駕駛不可或缺。隨著自動駕駛技術迭代及成本下降,雷射雷達市場有望進一步打開。據國際知名調研機構Markets and Markets預測,全球雷射雷達市場規模預計將從2019年的8.44億美元增長到2024年的22.73億美元,2019-2024年的CAGR約為21.9%。
車載雷射雷達市場供應商主要集中於國外,包括Velodyne、Quanegy以及IBEO等。目前市場競爭活躍,晶片巨頭英偉達、Mobileye進入雷射雷達市場,國內主要參與廠商有禾賽科技、速騰聚創、北科天繪、鐳神智能、華為、大疆(覽沃)等。小鵬汽車已宣布在2021年推出的全新量產車型上使用雷射雷達,供應商為大疆孵化的Livox覽沃科技。目前市場競爭格局尚未形成,未來能夠加速實現量產、降低雷射雷達成本的企業,將具備競爭優勢。
多傳感器融合方案是趨勢,以保證自動駕駛安全及可靠性。不同傳感器具有不同的感知特性,能夠在各自適合的應用場景下實現特定功能,未來多傳感器融合將是實現車輛環境感知的主流方式。不同傳感器的測量數據通過信號處理、模式和圖像識別、人工智慧和信息理論等技術進行融合,保障行駛途中的安全性及技術冗餘,實現基於全面環境信息融合的自動駕駛。
高精度定位能夠為自動駕駛汽車提供車輛的空間坐標與當前場景下的相對位置坐標,以及位置相關信息,通常藉助RTL、GNSS傳感器等融合實現。由於傳統傳感器存在魯棒性缺陷,採用高精度定位能夠進一步提升定位精準度。
據IMT-2020(5G)推進組預測,中國V2X用戶在2020年將超過4000萬,按照30%的需求實現高精度定位能力,市場規模將達到1200億元。未來隨著高級別自動駕駛技術迭代,高精度定位滲透率將進一步提升。
國內提供高精度定位技術廠商主要有華測導航、北鬥星通、中海達等。高精度定位通常與高精度地圖結合使用。
據蓋世汽車研究院預測,2025年國內高精地圖市場規模將達到80億元,2026年會出現快速增長,突破100億元。
高精度地圖行業具有較高的準入和技術壁壘,國產廠商具有明顯優勢。高精度地圖的開發需要測繪資質,必須滿足甲級電子導航地圖測繪資質要求。同時,高精度地圖測繪需要前期投入,成本高昂。除此之外,地圖行業涉及國家機密,存在政策門檻。目前市場主要參與者為國內圖商及網際網路公司,包括四維圖新、百度地圖、高德地圖等。
汽車電子電氣架構(E/E 架構)是指整車電子電氣系統的總布置方案,即將汽車裡的各類傳感器、處理器、線束連接、電子電氣分配系統和軟硬體整合在一起,以實現整車的功能、運算、動力及能量的分配。自動駕駛系統由感知層、決策層和執行層構成,要求更高的算力和更多傳感器件,以實現汽車的感知、決策以及信息交互。
E/E架構的升級是智能網聯汽車發展的關鍵,傳統汽車架構升級遵循分布式架構-域集中架構-跨域融合-中央計算平臺路徑。傳統汽車採用分布式的電子電氣架構具有計算能力不足、通訊帶寬不足、不便於軟硬體升級等缺陷,無法滿足現階段汽車發展的需求。架構升級能夠有效提升系統算力;使汽車軟硬體解耦,OTA升級更加便利;有助於加快汽車開發流程,降低成本;減少線束總長度,減輕車重。
車載AI晶片是實現自動駕駛決策控制環節的基礎,也是實現自動駕駛大規模落地的前提。
據商業新知數據,2025年中國AI晶片市場規模將達91億美元,2030年有望達到177億美元,2020-2030年CAGR約為22.8%。自動駕駛汽車數據處理量巨大,對汽車晶片要求極高,隨著智能汽車E/E架構升級,域控制器/中央計算平臺廣泛使用,車載AI晶片市場規模將持續增長。
全球主要的自動駕駛晶片廠商為高通、Mobileye(英偉達收購)、英偉達、特斯拉,國內市場參與者為地平線、華為、黑芝麻。基於高性能、低功耗的要求,自動駕駛晶片至少需要5nm、7nm製程,目前高通晶片製程水平領先,各大廠商也在持續推出更高等級自動駕駛晶片計劃,晶片廠商格局未穩,國內廠商有望佔據一席之地。
車載計算平臺是由傳統ECU逐步向智能高速處理器轉變的新一代車載中央計算單元,包括晶片、模組、接口等硬體以及驅動程序、作業系統、基礎應用程式等軟體,能夠保障智能網聯汽車感知、決策、規劃、控制的高速可靠運行。
車載計算平臺方案包括基於GPU、FPGA、DSP、ASIC四種方式,現階段採用GPU架構、GPU+FPGA異構化、ASIC架構的車企並行存在,但綜合來看,車企更傾向於選擇ASIC專用型晶片,以自身更好的軟體算法同時滿足高性能和低功耗的要求。
主流AI晶片廠商基於自研車載晶片,推出車載計算平臺,從主流參考指標功算比來看,目前特斯拉、黑芝麻、華為處於領先地位。
車載作業系統是用戶和車載硬體的接口,也是車載硬體和上層軟體的接口。其按照應用程式的資源請求,分配資源,控制程序運行;改善人機界面,為上層軟體提供支持;讓車機系統的資源以及接收到數據、信號、音頻、視頻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提供各種形式的用戶界面(UI),保障駕駛人員有一個安全高效的行駛環境。
傳統的底層車載作業系統主要有QNX、Linux、Android以及WinCE,國際市場上,目前主要形成了以黑莓QNX為主、Linux次之的競爭格局,Android系統市場佔有率保持上升趨勢,WinCE系統逐漸退出車載作業系統市場。
車載作業系統是未來汽車構建完整生態體系的核心環節,且在安全性、穩定性方面具有較高要求,能夠基於底層作業系統自建駕駛平臺的車企,例如特斯拉、蔚來、小鵬等,具備更強競爭優勢。網際網路、ICT廠商基於強大的應用生態優勢,有望在與傳統車廠合作當中受益。
車聯網(V2X)是實現車輛與周圍的車、人、交通基礎設施和網絡等全方位連接和通信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能實現「人-車-路-雲」協同。車聯網通信具體包括車與車之間(V2V)、車與路之間(V2I)、車與人之間(V2P)、車與網絡之間(V2N)等。
V2X車聯網通信技術主要包括:基於WiFi的專用短程通信IEEE 802.11p/DSRC技術、基於移動蜂窩通信系統的C-V2X技術。
車聯網技術為駕駛安全、出行效率、高等級自動駕駛服務,並為智慧交通體系構建提供支撐。車聯網能夠彌補單車智能的不足,為自動駕駛提供輔助決策能力,並為車輛群體協同感知、決策提供條件,以提升駕駛安全性;能夠降低車輛適應各種道路條件成本,加速自動駕駛落地;有利於構建智慧交通體系,促進汽車和交通服務的新模式新業態發展。
我國C-V2X產業鏈較完備,其中核心晶片、模組及終端產品的研發已經基本成熟,相關產品已具備商用基礎;汽車廠商對車聯網接收程度較高,並開始研發相關產品,推動新車聯網功能,助力實現C-V2X汽車量產;跨行業測試驗證穩步推進,安全認證技術已形成較好積累,初步具備支持大規模試驗和產業化條件。
車聯網產業發展需要汽車、交通、通信、IT與網際網路產業跨行業協同推進,由於技術、法規、政策、商業模式等問題尚待解決,目前無法大規模進行推廣。短期內,需要政策推動,加速車載終端OBU滲透率,提升路側設備RSU及雲控平臺覆蓋率,相關通信晶片、模組、車載終端、路側設備、雲控平臺廠商優先受益;中長期,隨著車聯網技術的不斷演進及成熟,網聯覆蓋區域擴大,產業鏈各環節將大規模受益,價值鏈向運營和應用轉移。
通信模組屬於底層硬體環節,具有不可替代性,和車聯網保持一一對應的關係。車載通信模組是汽車感知層和網絡層連接的關鍵環節,所有車聯網感知層終端產生的數據都需要通過無線通信模塊匯聚至網絡層,進而通過雲端管理平臺對汽車進行遠程管控。
車聯網發展推動車規級模組需求旺盛,LTE-V2X模組搭載率優先提升,5G-V2X模組迎來長期發展機遇。據智研諮詢預測,全球車聯網通信模組數量在2023年將達到15億塊,中國市場車聯網通信模組數量將達到2.8百萬塊。按照800元/塊均價進行車聯網模組市場規模測算,2023年中國車規級模組市場規模將達到22.40億。
現有車載模組由主流通信模組廠商提供,競爭格局可參考現有模組廠商競爭情況。在全球蜂窩通信模塊市場,主要模塊供應商包括Sierra、Gemalto、U-Blox、移遠通信、芯訊通、廣和通等。據Counter point,2020年Q2,全球蜂窩通信模組出貨量第一名為移遠通信,佔比高達33.9%。總體上,中國模組廠商發展迅猛,對海外模組廠商形成趕超趨勢。
車載單元OBU是車輛的中央通信單元,是車聯網時代汽車與外界實現V2X通信的關鍵設備之一,與路側設備RSU相聯,進行數據的讀取、接收、發送等,車載設備單元通常包括以下子系統:無線電通信子系統、定位系統、車載設備處理單元、天線等。
目前國內主要C-V2X車載終端設備提供商主要有千方科技、萬集科技、金溢科技、大唐電信等,且已參與智能網聯示範區測試驗證。上述廠商具備技術、市場資源積累,積極迎合技術迭代的需求,在車聯網發展時期,有望迎來業務新增長點。經保守測算,車載單元OBU市場規模在2025年有望達到365億元,2020-2025年間市場總規模約為1028億元。
路側單元(RSU)是部署在路側的通信網關,具有多種形態(有線、無線),匯集路側交通設施和道路交通參與者信息,上傳至V2X平臺,並將消息廣播給道路交通參與者,是車聯網業務不可缺少的錨點。
車聯網發展推動C-V2X路側單元覆蓋率提升,主要由政府推動進行交通基礎設施數位化升級。短期內主要由政府聯合產業各方率先在示範區及高速公路進行智慧道路升級,小規模鋪設路側設備,待基建及技術成熟,進行規模化部署。
目前國內主要C-V2X車載路側設備提供商主要有千方科技、萬集科技、金溢科技、大唐電信等,與車載終端具有重合度,且已參與智能網聯示範區測試驗證。經保守測算,路側單元RSU市場規模在2025年有望達到525.4億元,2020-2025年間市場總規模約為1515.5億元。
雲控平臺是車聯網的核心環節,也是實現網聯協同感知、網聯協同決策與控制的關鍵基礎技術。通過雲控平臺賦能,為車輛提供高精度、低時延、超視距增強安全感知的能力,將有效提升智能網聯汽車的安全性與行駛能效,推進產業化落地。目前參與智能網聯示範區測試的雲控平臺提供商主要有中興通訊、大唐高鴻、啟迪雲控、華錄易雲等。
智能網聯汽車發展路徑整體遵循軟硬體優先發展,軟體算法逐步升級的方式,並結合V2X車聯網技術實現高級別自動駕駛。
重點關注:德賽西威,華測導航,四維圖新,移遠通信,廣和通;建議關注:中海達和北鬥星通
德賽西威:汽車電子領軍企業
關注邏輯:公司是國內汽車電子領軍者,已連續多年布局智能座艙、智能駕駛以及車聯網領域,持續投入新技術及新產品研發,具備優質的產品結構與客戶群體。公司智能座艙及智能駕駛新產品在多家核心客戶眾多車型中配套供貨,包括比亞迪、奇瑞、長城、廣汽等。公司L3級別自動駕駛域控制器產品IPU03正式量產,配套供貨小鵬P7。隨著自動駕駛技術迭代,ADAS系統及智能網聯車滲透率持續提升,公司各項主營業務將明顯受益,增長空間廣闊。
財務表現:受益於自動駕駛景氣度高企,公司營收及淨利潤增速觸底反彈,2020年前三季度實現營收42.98億元,同比增長21.22%;實現歸母淨利潤3.18億元,同比增長123.02%。
華測導航:高精度衛星導航定位核心公司
關注邏輯:公司聚焦於高精度衛星導航定位相關核心技術研發,具備多年行業經驗及技術積累。北鬥三號完成全球組網,衛星導航下遊應用市場加速擴張;北鬥與5G、物聯網、車聯網等領域深度融合,推動高精度定位產業進一步發展,公司作為產業領先企業之一,有望明顯受益。公司發布定增預案,擬募集不超過8億元資金,用於北鬥高精度基礎器件及終端裝備產能建設項目、智能時空信息技術研發中心建設項目。產能建設項目達成後,公司產能提升將助力市場份額提升。同時,公司自研高精度定位晶片「璇璣」已實現投片並成功量產,未來有望成為新的業務增長點。
財務表現:公司營收持續增長,2020年前三季度實現營收8.41億元,同比增長20.33%;實現歸母淨利潤1.1億元,同比增長56.26%。
四維圖新:高精度地圖領軍企業
關注邏輯:公司深耕導航地圖十餘年,技術優勢明顯,通過打造「智能汽車大腦」戰略,進一步聚焦於高精度地圖、高精度定位、雲服務平臺、車規級晶片等核心業務,在智能網聯汽車領域夯實領先優勢,穩固行業領導者地位。智能網聯汽車在政策、技術及產業鏈驅動下,迎來萬億級成長空間,行業增長確定。公司與上汽、寶馬、騰訊、滴滴等整車廠及網際網路科技巨頭合作,拓展生態渠道,未來業務有望保持高增長。
財務表現:業績短期承壓,2020年三季度業績環比改善,具有向好趨勢。公司2020年前三季度實現營收15.3億元,同比下降0.36%;實現歸母淨利潤-1.95億元,同比下降904.4%。
移遠通信:物聯網模組龍頭
關注邏輯:公司專業從事物聯網無線通信模組及解決方案的設計、生產、研發與銷售服務,是全球第一大蜂窩物聯網模組供應商。公司採取全球渠道布局,國內外認證較齊全,營銷體系完善。公司依託規模生產獲得低成本優勢,推出高性價比產品,有利提升市場份額。隨著物聯網技術逐步成熟,各類物聯網連結需求持續拓展,公司作為通信模組龍頭將率先受益。在車聯網領域,公司可基於高通晶片提供C-V2X通信模組,伴隨智能網聯滲透率提升,公司車規級模組將明顯受益。
財務表現:公司營收高速增長,2020年前三季度實現營收42.08億元,同比增長47.4%;實現歸母淨利潤1.25億元,同比增長33.84%。
廣和通:消費電子模組龍頭,加碼布局車聯網
關注邏輯:公司深耕物聯網模組二十餘年,在PC無線通信模組領域保持全球領先,與HP、Dell、Lenovo等客戶綁定,建立穩定的供應關係,確保公司銷售收入穩步增長。車聯網方面,公司通過收購Sierra Wireless車載前裝業務相關標的資產,快速切入國際車廠品牌,拓展業務領域,成為車聯網模組供應商。在車聯網滲透率持續提升背景下,公司有望啟動新增長引擎。
財務表現:公司營收及淨利潤持續增長,2020年前三季度實現營收19.68億元,同比增長48.01%;實現歸母淨利潤2.24億元,同比增長85.65%。
本文節選自民生證券《汽車智能網聯化風起雲湧,萬億市場蓄勢待發》。
不構成投資建議,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