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大地震:一個半世紀懸而未決黎曼猜想被證明?它到底說了啥

2021-01-09 長尾科技

「如何用最困難的方法去掙100萬美元?」

「去證明黎曼猜想!」

這是在數學界流傳的一個笑話,黎曼猜想的難度可見一斑。

2000年5月,美國克雷數學研究所向全世界公布了七大數學難題,每個難題懸賞100萬美金,黎曼猜想就是其中第四個。

1900年,大數學家希爾伯特提出了23個歷史性數學難題,黎曼猜想是第八個問題的一部分。

作為唯一一個連上兩榜的難題,黎曼猜想牽動著每一位數學家的神經。所以,當2018年9月阿蒂亞爵士宣稱證明了黎曼猜想的時候,整個科學界炸鍋了。那麼,黎曼猜想到底說了啥?普通的吃瓜群眾要怎樣才聽懂如此高深的數學問題?長尾科技今天就來給大家說道說道。

其實,在長尾科技的上一篇文章《終於知道為什麼宇宙是11維的了,11竟然是這麼來的……》裡還恰巧就涉及到了一點點和黎曼猜想有關的東西。

歐拉的公式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上篇文章裡提到的那個歐拉的不可思議公式:1+2+3+4+5+……=-1/12。正是這個公式讓超弦理論裡光子的能量變成可以計算的,並最終確定了超弦理論裡宇宙的維度。

上篇文章因為是講超弦理論的,所以這個公式也只是稍微提了一下,也跟大家說了當時歐拉的證明方法是不嚴謹的。並且這種加法也不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加法,而是無窮級數的求和,數學家們為此甚至重新定義了「和」的概念。數學一涉及到這種無窮,很多東西就跟平常不一樣了,就跟物理學家在量子尺度看到的完全不一樣的世界一樣。

在這種無窮級數的求和,我們平常加法所使用的交換律(a+b=b+a)和結合律【(a+b)+c=a+(b+c)】都不再適用。

比如,看這樣一個數列求和:1,-1,1,-1,1……(正負1無窮交替)。

如果我們這樣配對:(1-1)+(1-1)+……=0。(它的和應該是0)

而如果這樣配對:1+(-1+1)+(-1+1)+……=1。(它的和又應該是1)

不同的結合方式得到的結果竟然是不一樣的,這在我們普通的加法裡是不可想像的。這種問題在數學裡叫發散級數求和,我並不打算在這裡深入講這個,大家只需要知道這種求和跟我們平常所理解的求和不一樣,但是這種求和在物理上(比如超弦)具有很重要的意義就行了。

Zeta函數ζ(n)

歐拉的那個不可思議公式(1+2+3+4+5+……=-1/12)其實有一個更加一般的形式,這個更加一般形式就叫Zeta函數ζ(n):

我們可以看到,上面那個自然級數的求和就是這個當Zeta函數裡n=-1的時候的特例,即:

ζ(-1)=1+2+3+4+……=-1/12。

歐拉在1735年(28歲)就算出來了ζ(2)=1+1/4+1/9+1/16+1/25+……=π^2/6,並且通過這個一舉成名。

歐拉後面還要繼續跟這個Zeta函數打交道,並且發現這個函數裡隱藏的驚天秘密,最終給黎曼和黎曼猜想打開了一扇大門。

那麼,歐拉到底發現了Zeta函數裡面隱藏的什麼秘密呢?

答案就是:Zeta函數和質數之間有某種不可告人的關係。

為什麼質數(素數)如此重要?

質數,也叫素數,我們在小學的時候就知道它的概念:只能被自己和1整除的自然數就叫質數(比如2, 3, 5, 7, 11, 13),質數以外的自然數(就是說除了自己和1,還能被其他的)叫合數。

小時候我們知道質數和合數的定義,也知道要怎麼判斷,但是我們未必知道質數的意義(不就是只能被自己和1整除嘛,有什麼特別意義的)。

我們先來想一想,合數為什麼叫合數?我們可以理解為合數是可以由其他的質數合成的數。小學我們就學過質因數分解:每個合數都可以寫成幾個質數相乘的形式,這個質數就叫這個合數的分解質因數。

也就是說,我所有的合數都可以看成是由質數組合而成的,那麼,只要我把這些處在最低層的質數的規律摸清楚了,那麼上層的合數的規律就不在話下了。

這就好比我們學物理,只要我們把分子原子的規律搞清楚了,那麼由分子原子組成的物質的性質也就搞清楚了。而質數在自然數裡的地位,就相當於分子原子電子(現在應該是夸克)這些基本粒子在物理學的地位,所以你說它重不重要?

質數的規律

既然質數這麼重要,那數學家們都去研究質數的規律啊,都別閒著啊!

數學家們自覺得很,根本不用你催就去吭哧吭哧的研究去了,但是研究來研究去,發現這質數實在太難搞了,壓根就沒啥規律可言嘛。試圖通過簡單的多項式來找到質數規律的直接被判死刑了,不信我列舉100以內的質數你自己去找找規律看看,看看能找出什麼規律:

100以內的質數:2, 3, 5, 7, 11, 13, 17, 19, 23, 29, 31, 37, 41, 43,47, 53, 59, 61, 67, 71, 73, 79, 83, 89, 97。

數學們發現質數有無窮多個,而且根本找不到簡單的多項式通項公式,要研究質數壓根不知道從而下手。

這種尷尬的局面一直要到歐拉發現了Zeta函數和質數之間的神秘聯繫之後才被打破。

歐拉乘積公式

1737年,歐拉在一篇名為《無窮級數的各種觀察》的論文中首次發現了質數和Zeta函數之間的一種關係:Zeta 函數的求和等於1減去質數的-s 次方的倒數的求積。

這個公式叫做歐拉乘積公式(p為質數):

這個公式看不太懂也沒關係,反正我們只要知道歐拉第一次發現了質數的乘積和Zeta函數的求和之間存在一種關係就行了。這種關係是現代質數理論的基礎,並且給後人指明了一個方向:想要了解質數的規律麼?那麼就去研究Zeta函數把,質數的規律極有可能就藏在Zeta函數裡面。

質數的計數函數π(x)

在上面我們提到,想找到一個簡單的多項式公式來描述質數是不可能的,那我來研究一下質數的分布規律總可以吧,我想知道100以內大概有多少個質數,100萬以內大概有多少個質數,這個也非常的重要。

高斯引入質數的計數函數π(x)就是用來幹這事的,π(x)表示小於x的質數數量,比如π(100)就表示小於100的質數有多少個。

π(x)其實是一個客觀確定的函數,比如我們都知道10以內的質數一共有4個(π(10)=4),20以內的質數一共有8個(π(20)=8),100以內的質數總共有25個(π(100)=25)等等。那麼接下來我們就要找一個已知的函數來模擬它,讓這個函數取10的時候,它的值為4,取20的時候值為8,取100的的時候值為25。

因為我們沒有找到描述質數的準確規律,所以我們也無法找到一個精確的描述質數分布的函數,於是我們就只能儘可能去找一個誤差比較小的函數來代替它,讓我們對質數的分布有個大致的把握。

質數的計數函數π(x)是高斯提出來的,他自己先給出了一個近似模擬π(x)的函數:x/ln(x)。並且提出:當x逐漸增大到無窮大時候,π(x)和x/ln(x)應該近似相等。這個就叫素數定理。

後來,人們又提出了一個模擬π(x)的函數Li(x),這個函數比x/ln(x)更加精確。

這幾個函數的圖如下,我們可以看到Li(x)偏大,x/ln(x)偏小。相比之下Li(x)確實更加精確一些。

但是,即便如此,數學家們還是不滿意。Li(x)即便精確一些,但是當x取到億級的時候,它將產生兩千多個誤差,這對眼裡容不得沙子的數學家來說,依然是不可接受的。

難道就不能再找到更好的結果了麼?

黎曼登場

前面做了那麼多鋪墊,我們的主角黎曼終於要登場了。

我們先看一看這幾個人的出生年代:歐拉(1707-1783)、高斯(1777-1855)、黎曼(1826-1866)。高斯比歐拉小了70歲,黎曼比高斯小了49歲,而黎曼正好是高斯最得意的學生。從上面我們發現最悲傷的事情是:歐拉和高斯分別活了76歲和78歲,而黎曼只活了40歲。

如果黎曼能活得跟歐拉高斯一樣久,黎曼猜想或許早就被黎曼自己解決了,而且說不定黎曼能把相對論搞出來(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的數學工具就是黎曼幾何)。黎曼的創造力和對數學的洞察力太驚人了,他隨便一個證明從略的東西就要花費後世數學家幾十年的時間去證明,而黎曼的運氣又太差了,他極其珍貴的手稿在他死後被管家一把火燒了,可見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啊!

1859年,黎曼發表了關於質數分布的論文《論小於某給定值的素數的個數》,這是他在這個領域發表的唯一的一篇論文,卻被認為的該領域最重要的論文,不得不說有才就是任性。

黎曼 Zeta函數

關於Zeta函數我們在上面已經介紹了,歐拉第一個發現了質數和Zeta函數之前存在著某種不可告人的秘密,但是這種關係畢竟很有限。

黎曼做的一個重要的工作就是:把Zeta函數推廣到了複數,然後在複數這個更高的角度發現了Zeta函數跟質數之間更加深刻的關係。

我們先來回憶一下複數的概念:-3,2,0,1,5這種數是整數,整數加上有限小數和無限循環小數構成了有理數,有理數加上π、根號2這種無限不循環的無理數一起構成了實數,實數和虛數一起構成了複數。

虛數主要是通過一個虛數單位構成的,這個虛數單位記做i,這個i的一個神奇的特性就是:i的平方等於負一,即i^2=-1。

我們知道,在實數範圍裡,任何一個數的平方都是大於等於0的數,但是現在出現了一個i,它的平方居然等於-1,那麼這個i肯定就不是實數裡面的了。那麼,有這個i組成的數就叫虛數,實數和虛數一起就叫複數。

根據上面的定義,一個複數就可以寫成s = σ + it(其中σ 和 t 均為實數,i為虛數單位),當t=0的時候,這個複數就變成了一個實數。

黎曼Zeta函數就是把原來的Zeta函數拓展到了這個複數裡面,也就是說下面的s代表一個複數。

函數的零點

我們在初中的時候就接觸過方程和函數。

方程是一個含有未知數的等式,使用方程可以讓我們省去逆向思維的痛苦,這在數學裡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思想。通常我們會把方程裡所有的項都移到左邊,然右邊只剩下一個0,而通過解方程就可以求解出這個未知數。

比如,2x-4=0這是一個方程,因為只有x一個變量,而且最高次項只有一次(沒有平方立方啥的),所以這叫一元一次方程,也是最簡單的方程。我們通過觀察,很輕鬆的就可以發現當x=2的時候這個等式是成立,所以這個方程的解就是x=2。

然後,我們把方程的左邊單獨摘出來,把它賦給另外一個變量y,這樣就變成了y=2x-4,那麼這樣就產生了一個函數。

我們觀察這個函數,當x=1的時候,y=-1;x=2的時候,y=0;x=3的時候,y=2等等等等。給定一個任何的x,我們的y都有一個唯一的值跟它對應。

那麼,當x等於多少的時候,y等於0呢?這個問題就是函數的零點的問題,大家觀察一下就可以發現,如果y=0那麼這個函數就變成了y=2x-4=0,這不就是之前的方程麼?因為函數的零點問題其實是跟這個函數對應的方程的解的問題聯繫在一起的,所以,這個函數的零點問題就顯得特別的重要。

那麼好,在我們這個y=2x-4這個函數裡,它有零點,並且只有x=2這一個零點,但是在很多函數裡,它的零點就不止一個。比如說y=x^2-4(x的平方減4),這個函數就有x=2和x=-2兩個零點,它有兩個零點就意味著它對應的方程有兩個解,以此類推。

黎曼Zeta函數的零點

我們現在了解了一個函數的零點的概念,也懂得了它的意義,那麼黎曼Zeta函數它是不是也是一個函數呢?既然是一個函數,那麼它是不是也有零點?那麼它的零點應該是什麼樣的呢?

上面我們也說了,這個Zeta函數之所以要稱為黎曼Zeta函數,就是因為黎曼把這個函數拓展到了複數領域,那麼相應的,這個函數的零點也應該是複數。

我們就假設黎曼Zeta函數的零點s=a+bi(這是一個複數,a為實數部分,簡稱實部,b為虛數部分,簡稱虛部)

黎曼對根據零點實部的大小給這些零點分了一個類:a<0的零點,0<=a<=1的零點和a>1的零點。

實部a<0的零點:這部分零點非常的簡單,就是在負偶數的地方有零點,比如-2,-4,-6,-8……因為這部分的零點是在是太平凡了,所以它們叫平凡零點。

實部a>1的零點:通過計算,黎曼發現當實部a>0的時候,函數壓根就沒有零點,也就是說,在這裡不存在零點。

實部0<=a<=1的零點:小於0和大於1部分的零點都容易解決,這部分處在臨界地區的零點是最複雜的,也是被研究的最多的,這部分的零點因為非常的複雜,非常的不平凡,所以被稱為不平凡零點。跟黎曼猜想息息相關的,正是這些不平凡零點。

黎曼猜想

黎曼在研究這些非平凡零點的時候,發現他求解的非平凡零點的實部a都等於1/2,但是他無法給出證明,無法從數學上推導出黎曼Zeta函數的非平凡零點的實部都等於1/2。

於是,黎曼就給出了鼎鼎大名的黎曼猜想:黎曼Zeta函數的非平凡零點的實部都等於1/2。

如果黎曼猜想是正確的,那麼以後黎曼Zeta函數的非平凡零點就可以都寫成s=1/2+bi的形式。

據說我們已經用計算機已經驗證了10萬億個非平凡零點,發現它的實部都等於1/2,但是10萬億不等於所有,在無窮面前依然是滄海一粟。

當然,因為黎曼猜想非常的好用,所以,很多數學家也等不到黎曼猜想被證明(他們相信黎曼猜想應該是對的,只是現在還無法證明而已),他們就直接假設黎曼猜想是對的,然後繼續進行他們的工作。據說,目前已經有一千多個命題是基於黎曼假設正確提出來的,也就是說,如果黎曼猜想最終被確切證明是正確的,那麼這一千多個命題就會榮升為定理,如果黎曼猜想不幸是錯誤的,那麼一千多個命題就會集體陪葬。

一條猜想關係著如此多命題的命運,這在數學史上都是前無古人的。

不平凡零點和質數

我們在上面已經說過,零點的意義是很重要的。在黎曼猜想之後,黎曼就開始研究它們和質數之間的關係,因為我們研究Zeta函數,研究不平凡零點,最終都是為了研究質數的規律。

高斯之前定義了一個質數的計數函數π(x),黎曼把這個質數的計數函數自己包裝了一層,提出了一個黎曼質數計數函數J(x),其中:

然後,黎曼給出了質數計數函數的準確形式,並發現它跟非平凡零點有非常大的關係。這樣,非平凡零點的意義一下子就凸顯出來了。同樣的,我貼出來的這些公式,不理解也無所謂,反正就是只要知道黎曼質數計數函數跟非平凡零點之間有種關係就行了,觀其大意,抓住要點,不求甚解。

再回憶一下,質數計數函數是什麼意思?它表達的是小於這個數的範圍內有多少個質數,這其實就是在研究質數的分布規律,這對於質數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我們的質數到底是隨機分布的,還是有什麼特殊的規律呢?

不平凡零點的意義

不平凡零點雖然是黎曼用Zeta函數來研究質數的時候蹦出來的東西,但是這東西一旦出來了就不再受控了。

比如,物理學家居然發現這個不平凡零點的分布跟多粒子系統相互作用下能級的分布有這某種驚人的相似性。

這些零點的分布到底有什麼規律?這些零點到底有什麼意義?它是不是無意中洩露了某種新的天機?我們可能只是通過質數的研究無意中把它炸了出來,但是它的真實能量可能遠遠不止如此。

也正因為這些不平凡的零點慢慢變得如此不平凡,黎曼猜想就變得愈發的重要,畢竟,對於這些不平凡零點來說,它們是實部是不是永遠等於1/2,這可是個大事。

結語

不知不覺,文章快6000字了。

黎曼在1859年提出了黎曼猜想,這問題在159年之後依然懸而未決,可見問題難度之大。因此,要把這個問題跟不太懂高等數學的人講清楚是非常困難的,尤其長尾科技是打算讓初中生甚至小學生也能看懂黎曼猜想(如此偉大美妙的思想,憑什麼不讓初中生小學生了解?),因為小學初中時期是學生思想最純的時候,那個時候的學生是發自內心的想當科學家。如果我的文章能夠讓初中生小學生對黎曼猜想,對數學產生興趣並自發的研究數學,那長尾科技寫文章的目的就達到了。

長尾科技寫相對論文章的目的也是如此。長尾就是要把物理、數學、計算機裡一些最難以理解,最前沿的科學思想用初中生甚至小學生都能看懂的語言寫出來,而且是把他們的原理前前後後都寫清楚,而不是簡單的介紹一下他們。長尾科技自己沒有真的弄懂的東西,絕不輕易下筆,寧可不寫,也不要誤導別人,也因此,長尾科技的公眾號裡只有自己原創的文章。

相對論、量子力學、黑洞、超弦、無窮、哥德爾定理、貝爾不等式、人工智慧、深度學習,這些超酷的字眼我不能只讓科學家們才理解它們啊。我相信科學本身就是非常美的,只要我把科學的美自然的展現出來,別人不需要外力就能自動的愛上它,這也是科普的意義~

最後,長尾科技希望這篇文章能讓初中以上(甚至小學)的人能看黎曼猜想,如果有哪裡沒看懂的可以來公眾號或者社群,我還不信就說不清楚了~

再感嘆一下:黎曼大大真的太牛了,可惜死的太早,所以大家要記得鍛鍊身體啊~

相關焦點

  • 世紀難題「黎曼猜想」被證明了?它究竟說了個啥?
    新華社記者羅歡歡攝讓數學家們魂牽夢縈的「黎曼猜想」美國數學家蒙哥馬利曾說,如果有魔鬼答應讓數學家們用自己的靈魂來換取一個數學命題的證明,多數數學家想要換取的將會是黎曼猜想的證明。這個由德國數學家黎曼於1859提出的難題,已經困擾世人一個半世紀。
  • 89歲的阿蒂亞到底有沒有成功證明黎曼猜想
    2018年9月24日,中國人正在熱熱鬧鬧的過著中秋佳節,被譽為當代最偉大數學家之一的麥可·阿蒂亞在德國海德堡獲獎者論壇上作了關於黎曼猜想證明的報告。對黎曼猜想還不是特別清楚的,可以去公眾號翻我的上一篇文章《數學大地震:一個半世紀懸而未決黎曼猜想被證明?它到底說了啥》。
  • 數學大地震!黎曼猜想證明預印本公布
    近日,菲爾茲獎和阿貝爾獎雙料得主、英國皇家學會前主席麥可· 阿提亞爵士宣稱,自己證明了數學界的世界性難題黎曼猜想。現在,阿提亞已經公布了他證明黎曼猜想的預印本,不過具體細節數學界還在研究之中,是否真的證明了黎曼猜想還有待證實。
  • 159年沒被解決的黎曼猜想「被證明」了?它究竟說了啥?
    虎嗅註:近日,菲爾茲獎和阿貝爾獎雙料得主阿蒂亞爵士聲明證明了久負盛名的黎曼猜想,引起了廣泛關注。阿蒂亞爵士的證明是否靠譜還有待數學界的確定,但是作為數學界最重要的猜想,黎曼猜想到底說了什麼?又對世界有怎樣的意義?
  • 闖海人攻下逾一個半世紀數學名題——四色問題
    據悉,闖海人協會秘書長王予經過三四十年努力,終於攻下逾一個半世紀數學名題——四色問題,給出了該問題的首個人工證明。 四色問題,也叫四色猜想,是組合數學與圖論領域的一道著名難題,最早由英國人格斯裡於1852年提出,其大意為:在用不同顏色區分地圖上的不同國家時,僅用四種顏色就足夠了。 自該問題問世逾一個半世紀以來,不乏許多歷代一流數學家曾對其躍躍欲試,但都沒有成功。四色問題也因之與哥德巴赫猜想、費馬大定律一起名列「世界三大數學難題」。
  • 看不懂「黎曼猜想」?來扒一道你能懂的數學猜想
    半分鐘過後,一位印度小哥問了句:「這個猜想算是被成功證明了嗎?」老人說他覺得已經證明了並表示自己可以退休了。數學界有了不小的一次地震!1859年黎曼拋出的這個不朽謎題,一旦得以證明,那麼現在網際網路上、甚至銀行裡大多數所謂的加密方式的安全性將被打上一個打打的問號。因為現在主流用到的非對稱加密包括RSA密鑰加密等等,基本上都與黎曼猜想相關。不止於此,黎曼猜想被證明甚至可能動搖到一些數學根基。
  • 數學史上為時300多年的懸案:費爾馬到底證明了他的猜想嗎?
    費爾馬大猜想 這就是費爾馬大猜想的由來。300多年過去了,「美妙的證法」始終沒有找到。 費爾馬大猜想幾經巨獎懸賞。 費瑪死後,他的兒子將他的研究成果整理發表出發,大家都能從已有的有限的數中驗證這個結論的正確性,但是一直沒有人能夠證明。因而被人們稱為費瑪大猜想。
  • 數學界地震!有人號稱證明了黎曼猜想
    如果為假,則阿提亞可以說是晚節不保。歷史上也有著名數學家宣傳證明了黎曼猜想的玩笑。哈代每次訪問丹麥數學家玻爾後,要乘船渡過波濤洶湧的北海回國。每次登舟前,哈代都會給玻爾寄個明信片,上面寫道:「我已經證明了黎曼猜想。」明信片的空白當然太小,證明過程自然寫不下了,因為哈代和玻爾都在求證黎曼猜想的前沿。以哈代的數學功力真有可能證出黎曼猜想。
  • 歷史上,有哪些被證明不成立的數學猜想?這些真的反人性的證明
    要證明一個數學猜想困難無比,推翻一個數學猜想卻只需一個反例!數學史上有很多著名的猜想,歷經了幾十年甚至幾百年,無數數學家的努力才將之證明出來,或者推翻.到目前為止,還有一些猜想沒有證明出來了,例如黎曼猜想,哥德巴赫猜想等.今天我們看看那些表面成立,最後卻被推翻的猜想.
  • 今日全球聚焦海德堡,數學地震之際專家細說黎曼猜想
    當地時間9月24日,阿貝爾獎和菲爾茲獎得主麥可·阿提亞在海德堡稱找到了證明黎曼猜想的「簡單思路」。當今數學文獻中有1000條以上的數學命題是以黎曼猜想或其推廣形式的成立為前提的。如果黎曼猜想被證明,意味著數學中將史無前例地於「一夜間」新增1000多條定理。如果被證偽,那數論中將發生「十級大地震」,許多仙境將遭受滅頂之災,許多頂級數學家幾輩子的成就,將化為烏有。
  • 數學界大地震?英國89歲數學家阿蒂亞公開黎曼猜想證明過程
    此前,這位菲爾茲獎和阿貝爾獎的雙料得主宣布,已證明世紀難題黎曼猜想。就在演講前,網傳一份證明黎曼假設(猜想)的的5頁預印本被人貼出。 DeepTech深科技刊文稱,從這次會議來看,阿蒂亞實際上並沒有完全給出黎曼猜想的證明,他的工作似乎集中在試圖推導出精細結構常數上,而證明黎曼猜想只是個意外的驚喜。無論結果如何,阿蒂亞的演講引發了一次空前的科普盛世,推動分支學科進行更深入的交叉。
  • 一場天才的證明遊戲:「黎曼猜想」被證明了嗎
    一場天才的證明遊戲連續幾天在社交網絡刷屏的黎曼猜想,已被提出159年之久。1859年,德國數學家波恩哈德·黎曼在一篇名為《論小於給定數值的素數個數》的論文中提出了這一猜想。此後它便折騰了數學家超過一個半世紀。
  • 黎曼猜想證明結果即將公布,這個問題到底有多麻煩?
    在數學王國裡,「猜想」的發明和發現是層出不窮的。如「哥德巴赫猜想」、「費爾馬猜想」、「四色猜想」、「黎曼猜想」、「希爾伯特猜想」等等。被譽為數學皇冠上明珠的哥德巴赫猜想是公元1742年由德國的數學家哥德巴赫發現的。他提出:「任何一個大偶數都可以表示為兩個素數之和」,但是他無法證明這個猜想的成立。
  • 黎曼猜想:證明它,你將會不朽;否定它,後果很嚴重!
    但在旁聽了大數學家高斯的課後,黎曼向父親坦承,他對數學的興趣遠遠超過了神學。慈祥的父親同意他以數學為職業。自此,黎曼逐漸成為了一名數學家;之後,世上才有了黎曼幾何、黎曼空間、黎曼積分……以及,黎曼猜想。 1847年,黎曼轉到柏林大學學習。兩年後,他回到哥廷根大學攻讀博士。又過了兩年,他提交了一篇關於複變函數的論文,拿到博士學位。現在,他的博士論文被當作19世紀數學的經典。
  • 黎曼猜想到底有沒有被證實?同行似乎並不買帳
    9月24日,一位著名的數學家宣稱自己解決了黎曼猜想——一個懸而未解近160年的關於質數分布的難題。 「他展示的內容不太可能是我們所知的黎曼猜想的證明,」 曾經研究過黎曼猜想的挪威科技大學經濟學家喬爾根·維斯達爾(J?rgen Veisdal)這樣說,「它太過模糊和不具體了。」維斯達爾補充說,他需要仔細研究一下書面證明方能給出最終的判斷。
  • 世界7大數學難題之1被解?數學家稱能證明黎曼猜想
    在這之後的159年裡,數學界一直沒有停止對它的探索,但迄今並未獲得顯著進展。德國數學家戴維·希爾伯特在第二屆國際數學家大會上提出了20世紀數學家應當努力解決的23個數學問題,其中便包括黎曼假設。現今克雷數學研究所懸賞的世界七大數學難題中也包括黎曼假設。
  • 荔枝說:「黎曼猜想」被證明了?!想起了那些年被數學支配的恐懼
    說真的,不管「證明」是否正確,普通人哪裡看得懂?!   因為它關係到很多數學命題是否「成立」,如果它被證明,則很多數學命題可以「榮升」為定理;如果它被否證,則很多數學命題將一同「陪葬」。而佩雷爾曼成功證明「龐加萊猜想」後,卻拒絕了克雷數學研究所頒發的100萬美元獎金,儘管他已經「家徒四壁」。佩雷爾曼表示:「我對金錢或名望沒有絲毫興趣,我不希望自己像動物園的動物一樣成為一件展品。」
  • 「數學地震」來了:「始作俑者」是個小神童
    9月20日,數學大伽阿蒂亞爵士宣布證明了「黎曼猜想」,引爆了一場規模空前的「數學地震」。這場「數學地震」,已不僅僅局限於數學圈,整個科技圈以及普通公眾都付出了極大的熱情。那麼,「黎曼猜想」提出者黎曼的就近有怎樣的故事?他是如何隨手拋下的一個猜想到底蘊含有多大的能量,竟然能在159年後的今天被引爆出如此璀璨的光芒?
  • 證明「黎曼猜想」?再等等
    張軒中說,「也許在數學上是對的,畢竟阿蒂亞也是懂物理的,可能他有獨到的見解,但這個還需要時間論證。」  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賈朝華也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說,「立刻對阿蒂亞的研究做分析解讀,會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這需要專家們經過較長一段時間的研究探討。」
  • ...要"大地震"?高中生自稱已證明哥德巴赫猜想,並發表了證明過程...
    原標題:學術圈要"大地震"?高中生自稱已證明哥德巴赫猜想,並發表了證明過程... 1742年6月7日,當時的大數學家歐拉收到了德國數學家哥德巴赫的來信,信中寫到: 歐拉,我親愛的朋友,你用極其巧妙而簡單的方法,解決了千百人為之傾倒又百思不得其解的七橋問題,使我受到了莫大的鼓舞,一直鞭策著我在數學的大道上前進,經過充分思考,我想冒險發表一個猜想,現寫信以徵求你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