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競爭的焦點是基建而不是科技

2020-10-23 如風如帆

在基礎科學研究領域,按照諾貝爾獎獲獎情況進行比較,中美之間的差距可以說是天壤之別,美國是遙遙領先的世界第一。

科學水平領先的美國,在5G領域的落後卻不是一星半點,跟中國展開5G競爭,手裡卻連一根燒火棍都沒有,這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於是各種不靠譜的解釋鋪天蓋地,美吹說美國要跳過5G上6G,衛星當基站覆蓋廣、速度快、成本低,馬斯克的星鏈一旦組網成功就沒5G什麼事了。

米黑說美國科技領先不過是吹出來的海市蜃樓,諾獎評選黑幕重重,按照發展趨勢,不出十年美國科技將遠遠落後於中國,5G就是鐵證。

跳過5G搞6G很不靠譜,6G要五到十年之後才能成熟,星鏈其實是速度慢、成本高的聯網方式,可以做核心網的補充,不能當核心網的骨幹。

斷定美國科技落後更不靠譜,從高科技領域而言,美國擁有多項可以對中國"卡脖子"的技術,而中國可以針對美國"卡脖子"的技術卻一項都沒有。

為什麼美國科技遙遙領先、5G卻遠遠落後了呢?原因非常簡單,因為5G不賺錢。

1G打電話、2G發簡訊、3G網際網路、4G看視頻、5G???從1G到4G應用場景十分明確,用戶需求非常旺盛,運營商的升級動力十足,錢也賺得盆滿缽滿。

5G很不一樣,用過5G的朋友心中都清楚,5G和4G的體驗沒有質的區別,運營商說服用戶多花錢買相同的服務是白費口舌,巨額投入賺不到錢就不投了唄。

這就是從1G到4G領先了四代移動通信技術的美國,到了5G時代突然落後的根本原因。問題又來了,既然5G不賺錢,那就讓華為賠個底掉看笑話就行了,那麼緊張幹什麼?

不緊張還真不行,移動通信發展到5G,正式成為標準的電信基礎設施,基礎設施的特點就是自身不賺錢,在其之上搭建大量應用之後才賺錢。

比如微信和淘寶都是免費的,建設資金的投入又是天文數字,如果用戶數少就會賠得很慘,如果用戶數達到數億規模,則會賺翻了天。

5G的應用領域是智慧城市和智能製造,在相關應用還沒建成的時候,建設5G必然賠錢,但按照基礎設施先行的原則,5G要做的就是賠本賺吆喝。

在這種情況下,電信企業國有的優勢就體現了出來,比企業盈利更重要的是社會效益,因此我們看到即使3G/4G網絡的覆蓋,中國也比西方國家好很多。

5G就更不用提了,以中國市場為依託,華為設備的量上去了,性價比優勢就體現出來了,逼得美歐日韓抱團取暖也無力競爭。

因此西方只好用意識形態做武器,用行政手段禁止部署華為設備,其實越這麼做5G的部署與推廣就越慢,時至今日只好通過想像6G和星鏈的領先獲得心理安慰。

現代社會最重要的基礎設施是交通和通信,用於保障人員、物資和信息的順暢流動。交通設備有天上飛的、地上跑的和水裡遊的,通信設施則由太空中的衛星和地面上的基站組成。

在歐洲人開啟大航海時代之後,遠洋運輸成為最賺錢的行業,歐美的造船業和航運業十分興旺發達。當航運變成全球貨物流通的基本載體之後,就從暴利變成了微利。

然後全球航運與造船的中心就被轉移到了中國,再然後中國生產的萬噸巨輪,無論軍用還是民用,都像下餃子一樣下了海,世界十大港口中有七個在中國。

高速公路和高速鐵路都不是中國人的發明,不計成本建設高速和高鐵的卻只有中國。中國的高速公路裡程數世界第一,高速鐵路的裡程數比其他國家的總和還要多。

高速和高鐵是典型的基礎設施,以直接盈利為目標就少建或不建,以創造社會效益為目的就要大建特建。西方要企業盈利,中國要社會效益,雙方基建水平會越拉越大。

航空業是賺錢的行業,因此西方擁有大量的航空公司,以及波音和空客這樣的飛機製造商。中國在航空領域正迎頭趕上,C919與C929是極具遠見的投資。

隨著航空業的基礎設施化,航空公司與飛機製造商的利潤會每況愈下,這種趨勢已經顯露無疑了。這是中國的機會,國產大飛機的前途無可限量。

星空中的北鬥和地面上的5G,使中國的電信技術領先於世界了,從部署規模看領先優勢還非常之大,5G基站數和用戶數均超過其他國家的總和。

由於中國擁有人口、規模、成本和制度等多方面優勢,再加上5G的率先規模部署,智慧城市和智能製造的率先落地,必然發生在中國。

按照阿里CTO王堅的判斷,人類城市的發展是按照馬力、電力和算力三步走的,也就是說城市發展會從規模化到產業化再到智能化。

完善的基礎設施和超大規模的人口,使中國城市擁有智能化轉型的巨大優勢,沒有這方面的優勢,美國在人工智慧領域必須領先中國就是一句空話。

基礎設施的直接利潤為負,在市場經濟準則之下,基礎設施水準的每況愈下就是必然的,這種情況通過親身經歷就能感受到。

在歐美旅行,稍微偏遠一些的地方,行動網路的通信質量就完全無法保障。地鐵、公交、城際等公共運輸的水準與設施,跟中國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在不盈利就不建設的思路下,中美兩國基礎設施的差距會越來越大,優秀基礎設施的最大受益者是中產,中國也將創造出數量與消費能力驚人的龐大中產階層。

美國模式最大的受益人是佔人口總數約5%的富人與精英,這種模式對頂級人才的吸引力是非常高的,美國也用這一模式保持了科技和教育頂尖水準的領先。

美國模式中國學不來,因此在尖端科技和文化藝術等領域,美國將保持長時間的領先。中國有可能在某些領域接近或反超,近期實現全面超越不可能。

這種情況說明中美是高度互補的,但由於擔心中國的綜合國力超過美國,美國不僅拒絕向中國出口高科技產品,而且還要對中國的高科技產業進行打壓。

在中國巨大的市場規模和發展紅利面前,這種打壓註定無效,沒有用戶的高科技就是廢銅爛鐵,新基建讓中國基礎設施更上一個臺階之後,美國會發現合作才是硬道理。

相關焦點

  • 【深度回顧】美國前助理國務卿坎貝爾:中美競爭仍是主旋律,但要...
    本文約3600字,讀完約9分鐘【小i導讀】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0年會上關於中美關係的討論中,喬·拜登(Joe Biden)無疑是話題焦點。拜登在其30餘年的華盛頓政治生涯中結交了許多朋友。他們有中不少人都是論壇的常客,庫爾特· 坎貝爾(Kurt M. Campbell)就是其中之一。
  • 中美戰略競爭與未來國際秩序的轉換
    他們預言中美可以通過制度競爭,以和平方式實現全球治理的領導權轉移。但我們不清楚的是,這種和平方式是指美國和平地「退位」、中國和平地「上位」,還是指中美和平分手、各建一套體系,並在和平競爭中實現領導權轉移。  其他一些學者從不同側面研究了大國崛起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 從《星際穿越》看奇點來臨,人工智慧或成科技公司競爭焦點
    當然,我們研究人工智慧的目的,並不是希望讓智慧機器人取代人類,而是讓人工智慧更好的造福人類。就如雷蒙德·庫茲韋爾所希望的那樣,希望在一個「奇點」,能夠讓人類與人工智慧相互融合,以迎接人類新紀元的到來。而這個新紀元,必定是一個人類高度文明,能夠走向更廣闊的宇宙。
  • 如何理解「新基建」的意義?
    關於「新基建」的三重解讀理解「新基建」,首先要知道它的具體指向是什麼。目前來看,主要是三種不同範疇的定義。1、狹義的理解狹義的「新基建」主要就是與數字經濟相關的新型基礎設施,這也是2018年底以來中央歷次重要會議明確宣示的範疇。
  • 中美科技競爭白熾化:我國科研深藏危機?
    最近關於中科院的麻煩有點多:1.中科院合肥核能安全技術研究所90多名員工集體離職;2.中科院上海腦研究所某科研人員遭美國加州大學教授實名舉報;3.雲南中科院員工幫助孩子競賽論文造假在中美科技競爭白熾化的今天
  • 新基建為雷射行業帶來機遇 光纖雷射器應擺脫同質化競爭
    近期,「新基建」一詞成了各大搜尋引擎的熱門關鍵詞。目前官媒定義的「新基建」主要包括七大領域:5G基建、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儘管我們所關注的雷射產業並不在「新基建」名單之列,但實際上雷射技術與「新基建」密切相關。
  • 何謂新基建中的「新」「基」「建」
    書中進而指出,這種新基建倡議並非一時頭腦發熱,而是結合當前現實。以目前中美競爭最為激烈的5G技術為例。隨著5G技術的發展,未來衍生出的市場不僅龐大,還可能為人工智慧、數據中心、物聯網等打下堅實的基礎。另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是,經過數十年的艱苦追趕,目前我國以華為和中興為代表的5G技術終於躋身強手如林的一線梯隊。
  • 中美科技關係發展歷程及其展望
    在過去40餘年裡,中美科技關係日趨緊密,也日漸複雜,雙方既有競爭也有合作,既有溝通也有防範,伴隨雙邊關係變化,科技關係也跌宕起伏,其影響既不局限於科技領域之內,也不局限於兩國之間。時下,受川普政府執政風格影響,中美科技關係面臨較大的不確定性,但展望未來,雙方資源互補、彼此依賴的情況不會改變,合則兩利、鬥則兩敗的局勢仍是不爭的事實。
  • 「新基建」帶來「化學變化」,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是幾何級數
    傳統基建是「物理變化」,對經濟的推動作用是線性的,而「新基建」帶來的是「化學變化」,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是幾何級數的。構建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將會帶來幾倍於投資額的社會總需求和GDP的「乘數效應」,成為我國經濟長期發展新的增長點。
  • 人工智慧助新基建數位化轉型
    編者按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穩定經濟運行成為重點工作,我國加快推進國家規劃已明確的重大工程和基礎設施建設,「新基建」成為國內外關注的焦點。人工智慧對5G基站建設、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工業網際網路各新基建科技端領域具有重大促進作用;人工智慧與5G、大數據等技術結合,將帶動諸多行業快速發展,為很多領域數位化智能化轉型奠定基礎。本期刊發中國人工智慧學會副理事長、中南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蔡自興教授的觀點。作為新基建主要支撐的人工智慧技術,對國民經濟發展和新基建都起到巨大作用。
  • 兩個火星探測器先後升空,兩架X37B同時在軌,中美展開太空競爭?
    特別是中美兩國的探測器,將會在火星表面降落和巡視,開展許多科學探測活動。火星直升機未來我們也可以嘗試下實際上,除了火星探測器之外,此時此刻,正在太空運行的,還有兩架空天飛機,它們分別隸屬於中美兩國,其中一架是大名鼎鼎的X37B,而另一架則是中國的類似飛行器。
  • 科技知識:「新基建」
    「新基建」的內涵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主要包括5G基站建設、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七大領域,涉及諸多產業鏈,是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技術創新為驅動,以信息網絡為基礎,面向高質量發展需要,提供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等服務的基礎設施體系。
  • 新基建,是什麼?
    對此,並不是所有人都認同。十三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劉世錦就認為,「七大領域」在重要性上並不完全均衡。比如,特高壓與新能源汽車充電樁雖然重要,但「特高壓輸電和城市地鐵等,其實已經進行了很多年,把它列到新基建裡面比較勉強」 。
  • 「新基建」應堅持科學思維
    原標題:「新基建」應堅持科學思維 近期,中央對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作出部署,有關部門和地方紛紛出臺相應舉措。「新基建」正在成為經濟建設領域的焦點之一,市場掀起一股「新基建」的熱潮,受到全社會廣泛關注。
  • 採訪丘成桐:中美科技競賽,誰會贏?
    這個戰略要求在亞洲地區打造更強有力的傳統聯盟和新的夥伴關係,來面對地緣政治競爭,並就此提議了一項新政策:限制籤證,以防止外國人盜用智慧財產權,特別是前往美國學習科學、工程、數學和技術的中國人。以商業利益掛帥的川普政府不止一次點名中美之間的科技競爭。
  • 太空寫入新基建,航天領域將迎來新的兩強爭霸!
    在未來十到二十年的時間裡,航天領域將是中美兩強爭霸的時代!當年,美蘇在相互競爭壓力的影響下,不計代價地發展太空事業,從而彰顯國力的強大。舉例說明,1957年世界第一顆人造衛星剛剛發射成功,1959年1月蘇聯就成功發射了第一顆月球探測器。1959-1976年期間蘇聯共發射64個月球探測器,美國1958-1973年共發射36個月球探測器。
  • 長江產經智庫圓桌會:中國新基建:發展機遇、策略與影響
    新冠疫情對中國和世界經濟的穩定構成了巨大挑戰和影響,封城、斷航和停工停產對經濟造成極大衝擊,其中消費和對外貿易受到的影響最大,在這種情況下,推進新基建投資是穩增長最為直接可行的手段。同時要實行疫情防控常態化和精準防控離不開5G、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等技術支持。第三,中美貿易摩擦和美國的科技封鎖。
  • 專家:世界正形成未來技術領域中美兩極競爭格局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莫斯科12月10日消息 俄羅斯量子中心總經理、俄國家原子能集團量子技術項目辦公室主任魯斯蘭∙尤努索夫認為,如今在量子技術和人工智慧領域這些最有前途的兩種未來技術方面,中美之間的兩極競爭格局正在形成。
  • 日本航天獲重大突破,有一技術已領先中美俄,應該提高警惕嗎?
    大國競爭在幾個世紀以來,一直是世界發展的主旋律。進入21世紀後,世界各國的競爭,演變為了經濟、軍事、科技、人才等綜合實力的較量。如今,隨著人類不再滿足於只在地球上活動,於是航空航天也成為了大國競爭的其中一個方面。
  • 新基建帶動上遊金屬製品需求 行業龍頭恆星科技有望充分受益
    相關分析人士認為,近期金屬製品板塊持續走高與下遊新基建刺激需求有較大關聯。2020年以來,「新基建」重要性再次提升。由於年初受到疫情影響,全年經濟增長承壓,逆周期調節有望發力,「新基建」成為拉動投資擴大需求的方向。全國各地紛紛搶佔「新基建」風口,僅根據各地政府公布的重點項目計劃估計,投資規模已達數十萬億元。其中,城際高速鐵路和軌道交通及特高壓均為「新基建」重點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