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物「稟金氣,得土味」,能健脾補肺,養心安神,有四點注意。
在中醫五臟六腑裡,脾屬土、為氣血生化之源,肺屬金、主一身之氣。這兩個臟腑,對身體的氣血生化是非常重要的。
從五行角度來看,脾屬土、肺屬金,土生金。所以,肺是脾「之子」;從經絡角度來看,脾是足太陰經、肺乃手太陰經,兩者同屬「太陰經」。可見,脾肺二髒的關係是非常密切的,它們的調理上,很多時候也是密不可分的。
在數不勝數的中藥寶庫裡,剛好也有一種中藥,它「稟容平之金氣,得中正之土味」,入脾肺二經,補益脾肺二髒,它就是我們非常熟悉的:茯苓。
茯苓在中藥界裡,可謂久負盛名,大家都喜歡用它來健脾利溼。當身體有點脾虛溼盛的時候,茯苓常被人提起。常見的如茯苓粥、茯苓糕等等,都是健脾祛溼的藥膳。
雖然,很多人都知道茯苓健脾利溼,但是,您真的完全熟悉它嗎?
實際上,茯苓不僅僅有健脾利溼之功,更有不錯的補肺之用。這個方面,應該是稍微被忽視的。
據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裡的記載茯苓甘平無毒,入脾肺二經。
古人以為茯苓是松樹的附生物。現代科學證實,茯苓是一種乾燥菌藻。主要含有物為β-茯苓聚糖、三萜類化合物乙醯茯苓酸、茯苓酸等等。
茯苓在中醫裡的運用是非常廣泛的。比如著名的健脾益氣名方「四君子湯」,健脾利溼的「參苓白朮散」等等,都有它的身影。
關於茯苓,我們至少有如下四點需要了解:
1、茯苓有赤白之分:關於茯苓的分類,最直觀的就是從顏色上區分:白色和紅色。一般我們所說的茯苓,默認就是白茯苓,它才是健脾利溼、培土生金補益肺氣的「茯苓」;
紅色的叫「赤茯苓」,也有叫「土茯苓」的。主要有清熱利溼、清熱解毒之功,健脾益肺相對較弱。
2、茯苓有皮肉之分:茯苓在採挖出來後,表面有一層褐色的外皮。這層外皮和裡面白色「肉質」的功用是不同的。
「肉質」才是我們常說的茯苓,而外皮則被叫做「茯苓皮」或者「苓皮」。茯苓皮的功用,主要在利水消腫,健脾養肺的作用微乎其微,這也是需要注意的;
3、茯苓和「茯神」之分:上面兩種情況,我們所說的「茯苓」,默認就是健脾養肺的白茯苓。而茯苓裡面,還有一個小類叫「茯神」。所謂茯神,就是茯苓抱著松根的那部分。
因為古代野生的茯苓,本來就是生長在松樹根部的乾燥菌核,最中心部分是環抱著一條松樹根的。古人認為,茯神可以完全代替茯苓,並且更有「養心安神」之用。尤其裡面沒有腐爛的松樹根,更被叫做「茯神木」,也就是很不錯的養心安神之品。
4、茯苓的優劣甄別:和其它中藥一樣,茯苓的品質也有優劣需要甄別。什麼樣的茯苓比較好?這一點,相信是大家比較欠缺的。
首先聞氣味,一般來說,好的茯苓幾乎聞不到什麼特別的氣味;其次用手摸一摸,好的茯苓比較「瓷實」,拿到手裡有點沉;最後,用嘴嘗,優質的茯苓,咀嚼時有點粘牙,帶有少許的甘甜,並伴有一種做菜放鹽不夠的「淡」味。
總之,我們對茯苓都比較熟悉,但也常限於健脾利溼這個方面。其實,茯苓不但能健脾,還能養肺,這是需要了解的。此外,關於茯苓,還有上述四點需要甄別。也只有這樣,用茯苓養生時才能充分發揮它的長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