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企提出新型核引擎設想 可令赴火星時間減半

2020-10-30 參考消息

美媒稱,一家總部設在華盛頓的公司提出了一項核動力引擎概念,它可能把未來航天任務中前往火星的時間縮短至短短3個月。

據美國《新聞周刊》網站10月26日報導,超級安全核技術公司稱,它已向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提交了自己的設計概念,這是用於太空飛行的熱核推進(NTP)系統研究的一部分。

報導稱,NTP系統由被稱為核裂變的過程提供動力。這些系統一般通過把液體推進劑注入核反應堆堆芯來運轉。原子在堆芯中分裂,從而產生熱量。這一過程加熱推進劑,使其轉化為氣體,從而產生推力。與標準的化學火箭相比,NTP系統提供的動力更多,效率也更高。工程師們使用一個名為「比衝量」的指標來評價不同推進系統的性能。「比衝量」指某項設計利用特定數量推進劑所能產生推力的量。

超級安全核技術公司的首席工程師麥可·伊茲在一份聲明中說,該公司提出的新概念比先前的NTP系統設計更加可靠,並且擁有「大約兩倍於化學推進系統的比衝量」。

伊茲說:「我們希望引領開闢航天領域新邊疆的工作,並且迅速、安全地做到這一點。」

報導指出,與目前最先進的化學火箭相比,NTP系統有望大大縮短太空旅行時間,同時搭載更重的有效載荷——儘管研發方設計它們不是為了把火箭送入軌道,只會在發射後才使用它們。

例如,這些裝置可以把前往火星的常規旅行時間——目前大約是7個月——縮短一半以上。這將給計劃將載人飛行器送往月球和火星的NASA帶來好處。

超級安全核技術公司稱,它提出的新概念吸收了用於在地面上提供能源的核反應堆的設計理念。公司執行長保羅·文內裡在上述聲明中說:「超級安全核技術公司設計的關鍵是陸地和航天反應堆技術之間的有意識重疊。這使得我們能夠利用來自陸地系統的核技術和基礎設施的進步,並把它們應用於我們的航天反應堆。」

報導稱,這方面的一個例子是該設計概念用於為其反應堆提供動力的核燃料,即所謂的「全陶瓷微封裝」燃料。這種燃料實際上是在從民用核反應堆中回收的材料的基礎上開發的。

該公司說,這種燃料比常規核燃料更加「堅固耐用」,並且能在較高的溫度下工作,從而使設計概念變得更安全。

來源:參考消息網

相關焦點

  • 去火星只需3個月!美國研製新型核動力系統,能產生超強爆發力
    根據外媒報導,近期美國華盛頓一家公司推出了一項核動力引擎計劃,據說這種核動力引擎裝置可以將探測器從地球到火星的時間縮短為3個月左右。這家名為「超級安全核技術」的公司已經將方案提交給美國宇航局,這項技術未來會得到廣泛應用嗎?
  • 大工數學學院首度開展赴美名校名企交流實踐
    大工數學學院首度開展赴美名校名企交流實踐 2019-12-21 19: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引擎壽命比飛行員長,全世界將吸新鮮核尾氣!
    但隨著戰爭結束,和平到來,人們看到了原子能中蘊含的無限可能,可以用來發電、製造核動力引擎,使任何使用核動力引擎的載具,在理論上擁有無限航程。在當時出現了核動力輪船、核動力火車,甚至是核動力汽車等多種奇妙的設想。而本文要講的,則是當時的的確確存在過的、但如果使用,可能會導致人類面臨重大災難的:核動力飛機。
  • 馬斯克「核彈炸火星」設想靠譜嗎
    想用萬枚核彈改造火星 被批瘋狂計劃太不嚴肅本報特約記者 張亦馳 柳玉鵬前些年中國網絡上曾經流傳著一個用核彈在喜馬拉雅山脈上炸開一個缺口,進而改變西藏氣候的「宏偉設想」。這和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創始人馬斯克提出的「用核彈炸火星」設想比起來,顯得有點小巫見大巫。早在2015年,馬斯克就提出設想,在火星兩極引爆核彈,進而改變火星氣候,使其成為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而最近俄航天專家對於這一想法的質疑,再次使得「核彈炸火星」話題引起廣泛關注。而對這個設想,普遍的看法是「並不嚴肅」。改造火星氣候要1萬枚核彈?
  • 移民火星——不僅僅只是設想
    有科學家預測,如果火星地層之下的水冰全部融化,可以覆蓋火星表面達1.5米水深,這對於設想移民火星的科學家來說,無疑是一個極好的消息,這一發現來自於對NASA的火星勘測軌道器MRO傳回來的數據的研究。火星改造移民的第一大問題有了解決的方案,那就是讓火星升溫,至於升溫的辦法,有很多科學家給出了種種猜想設想,但實施的難度都非常之大,不是現代的人類文明可以辦到的。
  • 人造重力版「星際飛船」的設想,通過旋轉產生重力是否可行?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YouTube用戶smallstars提出了「重力鏈星際飛船」(GLS)設想。GLS是SpaceX「星際飛船」的變種,能夠提供人造重力。SpaceX是否對這一設想感興趣,現在還是一個未知數。也許,埃隆馬斯克和他的團隊早已提出了他們自己的人造重力設想。
  • 20分鐘抵達火星?NASA發明粒子加速引擎,人類速度直逼光速
    在上世紀90年代,科學家提出「改造火星」的設想,準備將火星變成人類的新家園。那麼,從地球上出發,人類到達火星究竟需要多久呢? 按照人類目前的飛行速度,從地球到火星大約需要將近7個月的時間。
  • 探秘伊卡洛斯熱核火箭:可載人飛出太陽系
    然而,許多計劃都依賴於航天等技術的進步,從某種程度上看,有些行星登陸計劃甚至在未來很長時間內依然停留在理論階段。行星際航行的突破在於動力系統,科學家設想了多種新型發動機,其中包括了核聚變、反物質推進系統,認為這些是行星際探索的先進動力形式。但是要研製此類革命性發動機按目前的技術依然不可行,唯有離子推進器已經在為數不多的探測器上使用,比如NASA的黎明探測器、日本的隼鳥探測器等。
  • 美眾議院議員提出「防止臺灣遭侵略法案」
    科技戰略 美眾議院議員提出「防止臺灣遭侵略法案」,稱三種情況下可「武力協防臺灣」 據環球網7月31日消息,美眾議院外委會亞太小組首席議員遊賀(Ted Yoho)提出「防止臺灣遭侵略法案」。
  • 為了更快到火星 NASA重啟核裂變火箭發動機研究
    化學燃料燃燒所提供的能量能夠將太空人送上月球,但是藉助這種火箭技術前往火星將是一個漫長的旅程。儘管探索核裂變技術的研究能夠追溯到上世紀50年代,但是這種引擎從未真正飛起來過。今年8月份,美國宇航局宣稱與原子能公司BWXT籤訂了一份1880萬美元的協議,來為熱核推進系統(NTP)設計燃料和反應堆,而這項新火箭技術有可能開啟太空探索的新紀元。
  • 人造重力版「星際飛船」設想:通過旋轉的部分產生重力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YouTube用戶smallstars提出了「重力鏈星際飛船」(GLS)設想。GLS是SpaceX「星際飛船」的變種,能夠提供人造重力。SpaceX是否對這一設想感興趣,現在還是一個未知數。也許,埃隆 馬斯克和他的團隊早已提出了他們自己的人造重力設想。
  • 不用油也能飛 波音將開發核聚變雷射引擎
    波音將開發核聚變雷射引擎(圖片來自騰訊)    波音表示,在研發的新型發動機中,將使用核聚變雷射技術,即用高能雷射首先蒸發推進器裡的核材料,引發核聚變反應。可以說,核聚變雷射發動機除了動力強勁外,還兼具自給自足。    另外,波音公司現在已經將這項技術申請了專利,並且希望除了飛機之外,未來還能將其應用在飛彈、火箭和宇宙飛船上。當然,目前來看這還只是一個新奇的想法,想將其變成現實需要更多的努力,並且還要花費很多的時間。
  • 新的核發動機概念可能有助於實現3個月的火星之旅
    西雅圖超安全核技術公司(USNC-Tech)已開發出一種新型核熱推進該概念被認為比以前的NTP設計更安全,更可靠,並且效率遠高於化學火箭,它可以幫助實現利用核動力徹底改變深空旅行的目標,從而將地球-火星的旅行時間縮短至僅三個月。由於化學火箭已經接近其理論極限,並且電子空間推進系統具有如此低的推力,因此火箭工程師繼續尋找方法,以使用某些核能變體來製造更高效,更強大的發動機。如果設計合理,這種核火箭的效率可能是化學品種的幾倍。
  • 最有希望的無工質推進引擎,被科學家判了死刑
    飛向星辰大海,我們還有哪些引擎可以使用?當然我們並不能將這種看似「異想天開」,卻有很多科學原理在內的設想,大膽假設,小心求證,以開放的科學態度來對這種有理有據,能證偽的方式提出的種種方法,現代科學的發展就有很多就是建立在現有結果,再有理論的基礎上的!
  • 建立火星基地越來越靠譜?利用火星天然鹽水,可製造氧氣和氫燃料
    月球和火星將是人類記在小本子上要率先徵服的兩個星球。美國宇航局的重返月球計劃將在2024年之前讓太空人登陸月球。與馬斯克的太空競爭,誰將送首位女性登月,貝佐斯的BE-7引擎點火然後在2030-2040年期間將人類送往火星,美國民間商業火箭公司SpaceX在馬斯克的帶領下更為激進一些,他們的計劃是在2025年左右讓第一批人類站在火星上。
  • 比特幣減半倒計時:圍觀4種減半時間計算方案
    比特幣目前已經挖出了85.68%的代幣,剩下的14.3%需要120年才能完全產出,對於很多礦工來說這一次減半可能是最後的挖礦紅利期,以後的挖礦難度和成本將會大幅增長。對於此次減半,究竟如何確定減半時間,我們根據不同的出塊時間度量創建了四個不同的時間。
  • 揭開電磁驅動引擎的面紗:70天到達火星
    一個EmDrive引擎原型機。有些人認為該引擎可以讓飛行器在10周內就能到達火星,但更多人認為該系統違反了物理學定律。火箭推進技術對火箭的性能至關重要,其每一次進步,都預示著航天事業的巨大發展,促進著人類星際旅行的夢想變為現實,並不斷提升飛彈等武器裝備的水平。
  • 小型鈾核裂變反應器或為民火星提供電力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目前正在研發一種小型核裂變反應器,並將於今年9月對其進行測試。這一反應器有望為人類在火星生活提供電力,幫助人們在這顆紅色星球上繁衍生息。NASA和埃隆·馬斯克最近都提出了人類移民火星的計劃,但這些計劃必須考慮的一個關鍵問題就是:在這顆紅色星球上如何生產能源?
  • 英媒稱中國在天宮二號測試電磁引擎 可70天抵火星
    ——電磁驅動,由英國工程師羅傑·肖耶2000年左右提出。相比傳統引擎,EM引擎有著脫胎換骨的進步。此次中國在這項研究上的突破性進展引起了外媒極大的關注。據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12月20日報導,中國已經開發出了低軌道太空測試設備,目前安裝在了天宮二號上進行測試。《每日郵報》預計,如果EM引擎能夠成功投入實際運用,人類可以在10個星期內抵達火星。
  • 美媒:為什麼軟體機器人令科學家著迷?
    原標題:美媒:為什麼軟體機器人令科學家著迷?參考消息網1月6日報導美國《財富》雜誌網站1月1日刊發一篇報導,題為《為什麼「軟體機器人」讓NASA、醫生和技術專家如此興奮?》。全文摘編如下:多才多藝「軟體機器人」的吸引力在於其靈活性和通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