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新冠病毒這樣的新興大流行,在疫苗可用之前,非藥物幹預(non-pharmaceutical interventions,而不是非醫療)是控制疫情的主要措施。
但是,這些措施有可能對社會和經濟造成一定的破壞。
那麼,哪些破壞性小的非藥物措施對於疫情控制最有效呢?
一項新的研究通過建模進行了評估。
迄今為止,為了控制大流行,不同國家/地區探索了不同的非藥物幹預措施。
這些措施可以概括為旅行限制,社會疏離,和個人保護措施等幾類。
研究者使用2020年3月到4月第一波大流行期間79個國家/地區實施的6068項(次)非藥物幹預措施進行了綜合、分層分析,並以效率最大和最小分別設定為100%和0%進行量化。
結果顯示,在所有措施中,社會疏離和旅行限制的作用最大,環境消殺措施,比如對共享表面的清潔和消毒效果最差。
具體到更細分的措施,在WHO世界公共衛生和社會措施全球數據集中的非藥物幹預措施中,取消小規模聚會效力最高,達到83%;其次是教育機構的關閉,效力達73%;邊境限制56%。
其他具有共識性的非藥物幹預措施中,提高醫療保健和公共衛生能力,比如增加個人防護設備供應效力51%;個人活動限制42%;以及國家封鎖25%。
研究還發現,14種其他非藥物幹預措施措施也有用處。
其中,取消大型群眾聚會效力53%;及時進行風險通報,加強宣傳和教育公眾效力48%;政府對弱勢人群提供援助效力41%;排在前幾位。
研究發現,最沒有效力的幹預措施包括:政府提供或獲得國際幫助的行動,旨在提高檢測能力或改善病例發現策略的措施(會導致病例數短期內增加),病例追蹤,以及邊境檢疫(像入境測試體溫),環境清潔效力最差。
最引人關注的戴口罩,在研究者使用的三種模型中都顯示出很高的效力。
當然,這只是基於數學模型的一家之言,即使不信服,也可以姑妄聽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