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三位讀者朋友留言,希望能講一下象徵手法。正好我的課堂這兩天也講過,就整理一下,貼出來。
雖然高中也會講到象徵,但我覺得以初中的課文為例子來講象徵更好一些。
萬丈高樓平地起,打牢基礎很重要。如果初中階段,我們就能把這些知識搞透,那麼到了高中,我們會更加遊刃有餘。
先舉課本裡面的例子,來說一說什麼是象徵。
部編本《語文》七年級上冊選了冰心的《荷葉·母親》,文曰:
這便是象徵。那雨中的荷葉象徵著母親,被紅葉呵護著的紅蓮子象徵著兒女。借用象徵的手法,滿含詩意,處處溫情,沒有直接寫母愛,卻完全讀得出母愛。
母愛是抽象的,荷葉和荷花是具體的,用具體生動的荷葉荷花,把母愛這種抽象的概念情感具體化,於是便產生了詩意的美感。又含蓄又形象的。
而象徵是有條件的,那就是象徵物和被象徵的對象,二者必須具有一致性。
在冰心的筆下,是對美好事物的讚美,而在另一些作者的筆下,怎麼可能用來諷刺醜惡的事物。比如高爾基的《海燕》,裡面的海鷗海鴨和企鵝,就是被諷刺的形象。
這篇散文詩,藉助刻畫海燕英姿,來反映1905年的俄國無產階級革命形勢,歌頌俄國革命先驅者堅強無畏的精神,號召人民積極行動,迎接革命。
文中海燕象徵堅強無畏英勇善戰的革命先驅者;大海和波濤象徵人民群眾的力量;暴風雨象徵革命浪潮;太陽象徵光明未來;狂風烏雲和雷電,則象徵醜惡虛弱的反動勢力;立文選段所提到的海鷗海鴨和企鵝,則象徵害怕革命的假革命和不革命者。
採用象徵手法,自然能收到平鋪直敘所達不到的效果,升華了主題,即使文章顯得含蓄雋永。
因為採用了這樣的手法,踏實的人們能從形象的本身讀到作者不曾提及的意義。
這種間接的傳達室的意義更朦朧更多,意更深遠,更讓人回味。
同樣的部編本七年級《語文》下冊的文章《驛路梨花》,也非常好的運用了象徵的手法。
作者以美麗而潔白的梨花,象徵著當時人們互幫互助,純潔美好的心靈,象徵著那一時代的雷鋒精神。甚至作者筆下的那個哈尼族女孩的名稱乾脆叫梨花。
以優美的梨花來為人物命名,既有美感又有寄託。
同樣的,我們再舉一個例子,也是七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賈平凹的《一棵小桃樹》。
這篇文章中,作者用心刻畫了小桃樹的形象,而小桃樹也絕非桃樹的本身,其實象徵了「我」。
桃樹的一栽好活不被重視,其實就是我的人生經歷,桃樹的不幸與掙扎,其實也是我的坎坷與迷茫,桃樹的開花,也是我找到了理想和希望。
但是這篇文章,好就好,在不直接寫我的奮鬥,而是把人和樹的命運緊緊相連,這樣的寫法既凸顯主題,又含蓄動人。
總結一下,象徵手法的運用要注意什麼?
1. 選擇恰當的象徵物象徵物的選擇要明確揭示其意義,如冰心的文章便直接點出。即使不直接點出,也要讓人能一下子變悟出來,含糊其辭令人費解的象徵,不是好的象徵。
2. 象徵物要具體清晰。運用了象徵,其實就是在以形傳神,如果形象寫的不清晰,不具體,被象徵的思想或觀念傳達便有障礙。如我們剛才所列舉的《海燕》,雖然高爾基並沒有直接說這文章是獻給革命者,但是在當時的背景下一讀便知道,便能清晰地掌握作者傳達的是什麼。
3. 被象徵物象徵物之間要有內在的聯繫。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這兩句大家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詩,過教師節的那一陣子又被啟用,原因是什麼?就是因為春蠶和蠟炬,以及大家想讚揚的教師,都有著內在的一致的奉獻精神。
總而言之,意在言外,而情在意中,這是象徵手法的特點,在傳情達意方面,他不直接說是委婉含蓄的,而恰恰由於委婉含蓄,才具有了永恆的美感,才具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每個人都要做好自己,相信經過你的努力之後,你會成為我們這個時代成功的象徵。
中考語文,打破陳舊思維定勢的束縛,寫出自己感動的新鮮故事
中考英語,三種技巧學會遣詞造句,成就滿分作文
中考英語語法,三種方法幫你輕鬆搞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