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飯圈有句流行用語:「小心孽力回饋」。
是各家粉絲互撕時的常用語,孽力回饋就是指造孽太多,會遭到反噬。
最近日本WOWOW電視臺就出了一部講孽力回饋的劇,專業搞事情的八卦記者,吃瓜吃到自己頭上,慘遭同行圍追堵截,果然是因果循環——
《無論夜晚有多黑暗》
志賀是周刊雜誌副主編,專業產瓜30年,業內金牌八卦記者。
由他挖出來的獨家新聞數不勝數,向讀者提供有衝擊性的報導是他的工作信條。
雜誌社新人小編井波和他不同,仍懷揣一顆正義之心。
當志賀挖出偶像能賴晴美的「小三醜聞「時,井波內心五味雜陳,因為他是能賴晴美的粉絲。
偶像的醜聞發還是不發?如果發出去,偶像職業生涯可就全完了。
可由不得井波決定。不僅如此,志賀還派他報導偶像的醜聞,顯然是對他的考驗。
井波只好咬著牙和其他記者一起圍堵偶像,發出質問。
雖然他心裡仍覺得,發這樣的報導毫無意義。
放不下「正義感「的井波,做不了八卦記者。
在主編大人的壓力下,志賀還得唱白臉,他對井波放出警告:我們做的就是被人嫌討人罵的買賣,幹不了就走人。
當然,主編大人的意思並不是要趕走他,而是打壓式成長。
所以志賀開啟了職場PUA話術:如果這種程度就退縮,去哪兒都派不上用場。
沒想到第二天,志賀就遭遇了孽力回饋。
警方在一間公寓上發現了一起兇殺,嫌疑人正是志賀的兒子健輔。
受害者是一對中年夫妻,妻子是健輔的大學老師,健輔疑似行兇後自殺,失血過多送進了ICU。
警方破解健輔的手機後發現,他的相冊裡有幾十張老師的照片。
他在自殺前給同學發消息坦白:向老師表白被拒,已將老師殺害,現在準備自殺。
所有證據指向一個結論,健輔是變態殺人犯。
但,志賀和妻子無法接受這個事實,因為健輔其實是和井波一樣的正義之士。
他曾與志賀發生激烈爭執,並長期互不往來。
因為志賀的工作是「把別人的不幸當瓜吃」,不經過實地採訪就爆一些斷章取義的黑料,不知葬送了多少人的前途。
父親引以為傲的事業,令健輔感到不齒。
這樣的健輔會是變態殺人狂嗎?也許健輔醒來就能真相大白。
可是沒能搶救過來,健輔死了,他的罪名也成了板上釘釘的事實。
健輔案性質惡劣,很快引起了社會熱議,各家媒體趨之若鶩。
為了拿到獨家採訪,記者們蜂擁而至堵在志賀家樓下,任何一道門都有人把守,插翅難飛。
這些操作志賀再熟悉不過,這時只能閉口不言,從人堆裡衝出去。
雜誌社就更難辦了,副主編成了瓜,媒體都炸開了鍋,咱報還是不報?
主編大人手法高明,先以同事的身份參加健輔的葬禮,安慰一番後切入正題。
作為八卦雜誌,尤其還牽涉了內部人員,如果筆下留情,只怕要完。
志賀十分理解主編的立場,如果換做是他,只怕嫌疑人的家底早被扒乾淨了。
但是雜誌社裡誰都不願去跟蹤報導,畢竟志賀還在職,爆他的料以後還怎麼混?
主編早料到會是如此,他直接指定了井波。
他是新人,又與志賀不對付,是最合適的人選,薑還是老的辣。
志賀一如既往出門上班,穿過擁擠的記者人潮,面對他們的責問,從不作答。
井波的出現也在志賀意料之中,不過沒想到井波小宇宙爆發,直戳他的痛處。
你想過為什麼會輪到你嗎?不是一直叫囂著要提供有衝擊力的報導嗎?
面對如此質問,志賀毫無還手之力。
這還不算什麼,不知是為了幫志賀還是博眼球,主編大人搞出了一件大事。
他讓志賀把各家媒體的報導都看了一遍,並建議他寫一篇署名文章進行反駁,刊登在本社頭條。
志賀很想替兒子伸冤,但沒有證據,主編一攛掇,他腦子一熱,寫了一篇感人肺腑的文章。
文中稱永遠相信自己的兒子不是兇手,當天雜誌銷售一空。
當雜誌社喜迎售罄時,志賀被頂上了風口浪尖。
他的文章不僅沒博得同情,還引發了眾怒。
先是辦公室電話被打爆,隨後是網上鋪天蓋地的人肉信息,家庭住址、私人電話全部公開。
網友紛紛跑去志賀的公寓打卡,視頻博主有了活素材。
公寓管理員也找上了門,不僅因為人群聚集造成影響,還因為居民都不想跟殺人犯父母做鄰居,希望他儘快搬走。
志賀的工作眼看也保不住了,雜誌社給他下了調職令,說是調職,其實是變相開除。
調任部門是出了名的「流放之屋」,因為刊登歧視LGBT的言論臭名昭著,根本沒人願意去。
志賀並不想前途盡毀,他想忍忍看,等到事件平息也許有復職的可能。
但,流放之屋的小夥伴不會善待他,同屬八卦周刊,就沒有不毒舌的。
只要真相不明,志賀一家就無法正常生活。
當然,這個故事的主角不是只有志賀,還有被害者的女兒奈奈美。
她還在念高中,剛結束大學開放日參觀就被告知父母雙亡,隨後見到兩具冰冷的屍體。
要說憤怒,沒人能跟她比,其實憤怒還不足以形容。
對她來說,父母去世已經很難接受,沒多久兇手也死了,一瞬間,連發洩怨恨的對象都沒了。
志賀的文章惹了眾怒,也在她血淋淋的傷口上狠狠踩了一腳,內心積壓的悲憤噴湧而出。
這部劇共四集,目前更新一集,但節奏飛快,短小精悍。以現在的劇情推斷,健輔案的走向很可能受外界幹預。
警方已經發現健輔殺人動機不足,因為他與老師之間從沒發生過矛盾,對老師的感情更像仰慕,而非男女間的痴迷。
但上級一再暗示,老師的丈夫是某部門官員,搜查時間過長容易引起外界猜疑。
言下之意,老師的丈夫並不是什麼好人,健輔可能是無意介入了夫妻二人的紛爭,才被捲入命案。
奈奈美的心理動態、健輔案存疑都是伏筆。
父母被殺奈奈美一夜間變成孤兒,再無其他親人可依靠,報仇會變成她的執念,累積的悲憤一旦爆發,很容易黑化或走極端。
健輔到底是什麼樣的人,真如父母眼中那般善良正直,還是隱性變態殺人狂?以現在的進度,真相很快就會明了。
很多小夥伴肯定發覺了,這部劇跟《我們與惡的距離》很像。
同樣是受害者和殺人犯雙線並行,一方面受害者家屬無法原諒,另一方面殺人犯家屬逃不掉抨擊責難。
不同的是它多加了一個引人注意的點,反思。
很難說,兒子的行為到底與父親的工作有沒有關係。
這件事是否會讓幸災樂禍的八卦媒體得以反思,以製造有衝擊力的報導為己任的志賀,會因此改變信念嗎?
所謂孽力回饋不一定是報應,也許是一面鏡子,能讓人看清自己造過什麼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