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田生物群】後生動物(二)

2021-01-13 中國古生物化石保護基金會

環紋藍田蟲

Lantianella annularis Wan et al.,2016


總體形態與光滑藍田蟲相似,只是扇狀體表面具有橫向加厚的環紋結構。環紋5~8個,寬0.5~1.0mm;環紋間距2~3mm,從底部向上有略微增大的趨勢。

       環紋藍田蟲與光滑藍田蟲的基本形態和結構相類似,但是環紋藍田蟲這種表面的環紋結構是一種非常穩定的特徵,可能是周期性生長的結果,或者起到增加錐狀體物理強度的作用。值得強調的是,環紋藍田蟲這種具有環紋的形態與刺胞動物砵水母類(scyphozoan)營世代交替生殖時固著底棲的橫裂體階段形態特徵非常相似,而光滑藍田蟲與橫裂體階段之前的螅狀體階段形態特徵非常相似(Nielsen,2012)。也許這兩種類型代表了同一種生物的不同發育階段。

環紋藍田蟲標本

環紋藍田蟲原始形態和生態復原圖


相關焦點

  • Nature:「藍田生物群」是迄今最古老的宏體真核生物群
    他們對安徽省休寧縣藍田鎮附近的「藍田生物群」進行了大量的挖掘和深入研究,認為:(1)產自埃迪卡拉紀早期藍田組黑色頁巖中的「藍田生物群」是迄今最古老的宏體真核生物群,時代限定在距今6.35—5.8億年之間,早於以往報導的所有埃迪卡拉生物群。(2)該生物群不但包含了扇狀、叢狀生長的海藻,也有具觸手和類似腸道特徵、形態可與現代腔腸動物或蠕蟲類相比較的後生動物。
  • 埃迪卡拉紀:6億年前,地球上最早的生物群長什麼樣子?
    二、藍田生物群藍田生物群位於中國安徽省休寧縣藍田鎮,是目前為止發現最早的複雜宏體真核生物群[1]。這一生物群由中國的地質學家們在80年代最早發現,這些生物生活在50-200米的海洋中,很可能是底棲固著生活在海底,生物類型包括一些扇狀的海藻、具有觸手的動物等。
  • 甕安生物群研究取得新進展
    最近,甕安生物群動物胚胎化石的研究又有了新進展。這是該科學小組繼2004年和2006年在Science上分別報導最古老的「兩側對稱動物小春蟲化石」和「具極葉的動物胚胎化石」以來,為論證5.8億年前的甕安生物群中已經存在兩側對稱動物添加的又一力證。包括人類在內的複雜多細胞動物的始祖究竟是什麼時候開始出現在地球上的呢?這是目前科學界最引人入勝同樣也是人們知之甚少的重大科學問題之一。
  • 西北大學科研人員發現寒武紀生物群
    3月22日,《科學》(Science)雜誌發表了西北大學早期生命與環境創新研究團隊張興亮、傅東靜等人的最新研究成果,在國際上首次公布了該團隊在湖北省宜昌市長陽土家族自治縣發現的距今5.18億年的寒武紀特異埋藏軟軀體化石庫——清江生物群。此次發現被認為是繼20世紀加拿大布爾吉斯頁巖生物群和雲南澄江生物群發現以來,世界進化古生物學領域又一突破性重大發現,後續研究有望填補人類對生命起源與演化的認知空白。
  • ...生物群又現新物種 群居喇叭蟲揭示5.18億年前就有體內共生關係
    雲南大學科研人員在澄江生物群化石中發現了內共生動物群居喇叭蟲,突破了此前研究認為寒武紀早期海洋生態系統的複雜程度可能不高、物種之間的相互作用主要以捕食和表共生等為主的認識。18日,該成果以《寒武紀早期遊泳動物古蟲的共生汙染》為題,發表在《通訊生物學》雜誌上。  物種之間的共生關係是生態系統中最重要的生態關係之一,是生態系統複雜化的一項重要驅動力。
  • 西北大學科研團隊發現寒武紀大爆發極盛時期的清江生物群
    20世紀初至70年代,加拿大寒武紀中期5.08億年前的布爾吉斯頁巖化石庫中軟軀體化石生物群的發現和研究,在古生物學和進化生物學中長期「獨領風騷」。80年代以來,中國雲南寒武紀早期5.18億年前的澄江生物群研究成果已經超越前者。澄江生物群以其動物界的三個亞界的早期框架構成更為完整、化石保存更為精美,成為中國唯一的化石地世界自然遺產。
  • 科研人員發現藍田生物化石群 多細胞生命起源上推
    從貴州甕安到安徽藍田考古的一次成功大轉移具有科學預見的大轉移有了突破袁訓來也已經找了20多年。說起這次最新成果,不得不說安徽藍田鎮的化石找尋之旅。「1995年,我們在貴州甕安發現了很多動物胚胎化石。」那些動物胚胎化石,距今6億多年,是迄今最古老的動物化石。
  • 湖北宜昌現清江生物群形成於5.18億年前的早寒武紀時期
    提起證明寒武紀生命大爆發存在的化石群,人們會想到雲南澄江生物群和加拿大布爾吉斯頁巖化石庫,但今後也許會多出一個:來自中國湖北的清江生物群。中美研究人員21日在美國《科學》雜誌上發表論文宣布,他們在湖北發現寒武紀生命大爆發時期的一個新生物群——清江生物群,將為研究地球動物門類起源和早期演化提供重要科學依據。
  • 中國科學家發現地球早期最原始低等的真後生動物
    新華網西安5月6日電(記者許祖華馮國)中國科學家對早期動物起源、演化的研究又取得重要突破,一種名為春光蟲和另一種俗稱「海筆」的八射珊瑚化石被證實是現代兩類最低等的真後生動物――櫛水母類和刺胞類的原始代表,進而首次勾勒出了整個動物界早期譜系演化的全貌輪廓。
  • 熱河生物群及燕遼生物群:化石演繹中生代地球生命史(二)
    熱河生物群以及燕遼生物群的化石几乎囊括了中生代向新生代過渡的所有生物門類,對研究熱河生物群起源、鳥類起源(包括羽毛起源)、哺乳動物的起源、被子植物起源及昆蟲與有花植物的協同演化等重大理論問題,提供了極為寶貴的化石依據。因此,熱河生物群被譽為『20世紀全球最重要的古生物發現之一』,遼西地區為中心的熱河生物群是世界級化石寶庫。
  • Nature:世界上最早的後生動物
    專題:Nature報導動物界中除原生動物外所有其他動物總稱為後生動物(後生動物亞界)。其特徵是體軀由大量形態有分化、機能有分工的細胞構成;與群體原生動物的兼有營養和生殖功能的細胞不同,其生殖細胞和營養細胞有明顯的分化。
  • 全球最早原始動物化石竟然在貴州!
    朱茂炎說:「這一發現將消除學界對6億年前地球上是否出現動物的疑問。」  甕安生物群位於貴州甕安縣境內,距今已有約6億年歷史。這種最古老的原始動物化石,是整個動物界中最原始的類群。它們沒有真正的組織和器官,只有分化的細胞。
  • 《我的世界》MC棲息於叢林生物群系的四種動物,最後一種難馴服?
    《我的世界》MC棲息於叢林生物群系的四種動物,最後一種難馴服?《我的世界》四種棲息於叢林生物群系的動物,第一種還會打噴嚏?在沙盒遊戲《我的世界》裡面,存在各種各樣的生物群系,而叢林生物群系是最重要的生物群系之一,這裡資源豐富,還有珍稀動物!
  • 「清江生物群」距今5.18億年 為進化古生物學重大突破 西大女教授...
    「清江生物群」為頂級「化石寶庫」「清江生物群的特色和優勢,體現在新屬種比例最高、後生動物相對多樣性最大、軟軀體生物類群最多、化石形態保真度最優、原生有機質的埋藏保存最好等五個方面,具有難以估量的研究潛力。」傅東靜介紹.。原來,寒武紀大爆發與生命起源、智能起源等共同被列為「六大自然科學難題」。
  • 新藍田!2020年八項工程,幸福藍田人!
    2019年,藍田的難事急事喜事交織疊加。先後榮獲「中國天然氧吧」、全國綠化模範單位稱號,入選住建部「共同締造」第一批試點縣、全國第二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順利通過國家衛生縣城覆核驗收,國家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評估認定得分位列全省第一,被省政府確定為縣域經濟發展和縣城建設試點縣,續寫了藍田追趕超越發展的精彩篇章。
  • 拜訪「 藍田人」
    拜訪「藍田人」「藍田人」,即「藍田猿人」,學名「直立人藍田亞種",是生活在距今約110萬年前至115萬年前的直立人種。1964年發現於陝西藍田的公王嶺,是目前亞洲北部發現的最古老的直立人。雖然他們不是我們直接的祖先,但確是人類進化過程中的重要階段,從這個意義上說 「藍田人」是我們的先祖,也沒有太大的錯誤。我從孩提時代便知曉了「藍田人"的故事,但那時相距千餘公裡之外,很難萌生觀覽遺址的念想。大學畢業後,分配至三秦大地工作,自然而然產生了一種現場看一看的想法,但往往是越近的地方越不容易去,因此一直拖到天命之年,才邁進了「藍田人」的故土。
  • 雲南發現寒武紀"動物軍團" 三葉蟲化石最長5釐米
    「『寒武紀生命大爆發』被稱為古生物學和地質學上的一大懸案,因為在其時的地層中,幾乎是『同時』、『突然』地出現門類眾多的無脊椎動物化石,而在寒武紀之前更為古老的地層中長期以來卻找不到動物化石」。參與此項研究的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趙方臣副研究員介紹說,在寒武紀開始後的短短數百萬年時間裡,出現了目前生活在地球上的各個動物門類的祖先,這一爆發式的生物演化事件被稱為「生命大爆發」。
  • 熱河生物群及燕遼生物群:化石演繹中生代地球生命史(一)
    陸地上的生命嚮往著天空,無論是爬行類、鳥類還是哺乳類動物,飛天都是他們的夢想,但陸地上的生命又是如何飛上藍天的?人類是哺乳動物的傑出代表,是萬物的靈長,可是最初的人類是如何進化出來的?這一系列問題的研究都需要科學的解答,然而科學是講求證據的,求證這些問題的證據是什麼?它們又在哪裡? 答案證據就是化石的發現,什麼是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