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期間上映的電影無疑各個都是拼盡全力往前衝,正值國慶小長假,所有的電影都想搏一個票房最高。今年的國慶期電影每一個都很出彩。《攀登者》是在極其惡劣的環境下努力攀登珠穆朗瑪峰,為國爭光。《中國機長》則是根據川航真實事件改編,影片中的一個片段都能讓觀眾們揪心很久。今年的國慶有一部不同的影片,就是這部《我和我的祖國》,它是由很多個片段組成的電影,每個片段都讓人記憶深刻,唯獨陳凱歌導演的《白晝流星》片段被網友吐槽了很多,甚至被稱為最差片段。
原本這個片段是很令人期待的,畢竟這是第一次陳凱歌父子一起聯手製作的片段,還有演技出眾的劉昊然加入,應該是個很有新意的片段,現在卻成為了口碑最差的一個故事。很多網友都說看不懂這個故事到底在講什麼?到底想表達什麼?原因可能是陳凱歌想借這個故事表達太多,但篇幅太短,剪輯太分散才導致了這個結果。
陳飛宇和劉昊然在這個故事中表現得演技都很不錯,兩個人都是演藝圈的新生代演員,演技相比於一些小鮮肉來說就會比較自然,對於自己本身演繹人物的理解與表述都很精確,只不過這個故事想要表達的意思並不是浮於表面的,需要觀眾們去深究很多。《白晝流星》這一片段講述的故事看起來似乎是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但其實深究下去,想要表達更多的是我國的經濟發展。影片主要想用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將這一點表現出來。
可以想想影片中的場景,給人最大的感覺就是貧窮,片中強調最多的就是扶貧。劉昊然與陳飛宇飾演的兩個問題少年就生活在這個發展並不好的村莊。為什麼發展不好?因為貧窮。但是故事的最後,因為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和太空人的返航都讓這兩個問題少年看到了村莊的希望,中國的希望。簡單來說就是,中國當時就已經能飛上太空,在太空遨遊並且能順利返航,在老百姓眼裡就是無所不能的了。
神州的順利返航給這兩位少年帶來了希望,也給祖國未來的發展帶來了希望。這樣,即使生活在這樣貧窮的村莊,大家也不會再害怕。畢竟按照中國這樣的發展,解決大部分人的貧困也是來日可期的。《白晝流星》重點並不是在航天,而是航天事業發展給中國人民帶來的希望。或者說,《白晝流星》並不只是指航天精神,而是中國摸黑前進時的一種鼓勵,一種繼續前進的希望。但因為影片時長真的有限,這個主題並沒有向觀眾們闡釋清楚,從而觀眾會有看不懂,看了也摸不著頭腦的感覺。
不過看電影就是帶著自己的想法去看的,每個人的想法看法不同也是理所應當,讓我們為祖國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