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人類的記憶不能遺傳?

2020-08-27 田先生生活資訊

因為記憶不是基因鏈中的信息。

即便是,胚胎發育過程中的去甲基化過程也會抹除「記憶」

人類未來的一個高級進化方向應當是知識遺傳。即父母直接將大腦中的知識通過某種途徑遺傳給胎兒。這樣就能

很明顯你想的根本不會成立,父母的知識是不會進入DNA的,不可能遺傳給下一代,知識這種東西根本不是遺傳物質,也不能轉移到DNA裡,即使人類進化也不可能做到,你以為人類的DNA是電腦硬碟可以存數據嗎

為什麼有些東西只可意會而不可言傳——隱性知識麻煩告訴我

他在對人類知識的哪些方面依賴於信仰的考查中,偶然地發現這樣一個事實,即這種信仰的因素是知識的隱性部分所固有的。波蘭尼認為:「人類的知識有兩種。通常被描述為知識的,即以書面文字、圖表和數學公式加以表述的,只是一種類型的知識。而未被表述的知識,像我們在做某事的行動中所擁有的知識,是另一種知識。」他把前者稱為顯性知識,而將後者稱為隱性知識,按照波蘭尼的理解,顯性知識是能夠被人類以一定符碼系統(最典型的是語言,也包括數學公式、各類圖表、盲文、手勢語、旗語等諸種符號形式)加以完整表述的知識。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相對,是指那種我們知道但難以言述的知識。——摘自維基百科從下面的表格可以看出這兩種知識的區別。1.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隱性知識指那些尚未被語言或其他形式表述的知識。借用古人的話來說就是,只可意會而不可言傳。在《教育知識管理》中有關於隱性知識的描述「隱性知識是深植於個人和社會之中的。它與徵兆、學術洞見、直覺、感覺、心象和情感有關。他是個人的知識,深植於個人的經驗與意識之中,而且由個人經驗、價值和文化所構成。它是協助個人了解世界意義的知識,因而通常深受個人信念和價值之影響。」我們從中可以看出,隱性知識是相對於顯性知識而言的,是不能用語言、文字、圖標和數學公式等方式表示出來的知識。其本質上是一種理解力()。莊子舉過一個關於齊桓公讀書的故事,說齊國的國君齊桓公在堂上讀書,在堂下製作木工輪扁看到後,卻說他讀的是死人的書,死人的書就是糟粕。齊桓公很生氣,要他說出道理,否則就殺他的頭。木工輪扁便拿他製作車輪的技藝作比喻,說自己做了幾十年的輪子,得心應手,但卻說不出來,也無法傳給自己的兒子。因此,那些死了的人有許多說不出來的東西也都死去了,能表達出來的並不是精髓。這個故事反映了莊子對於隱性知識存在的方式已有深刻的認識。我們看到故事中木工高超的技藝深植於他的經驗與意識之中,他知道如何做出精緻的輪子,但卻不能教給其他人。這些精髓的部分卻不能被傳授,這確實讓人感到可惜。常常會看到諸如「我的成功可以複製」「複製成功」「複製商業模式」之類的話語,就忍不住在想,這些「XX成功的經驗」真的可以複製?應該有不少複製這些偉大企業的例子。無論是沃爾瑪模式、戴爾模式、麥當勞模式,因為這些模式並不複雜,而且可以被複製。比如你可以完全按照這些成功企業的標準去經營,學習它的營銷模式或者是其他的一些東西等等。但我們會發現絕大部分的複製都是不成功的。問題就在於你可以去複製,但並不能達到他們那樣的偉大,這也就是為什麼有些方法在某個企業裡行得通,然而換一個地方就失靈。這些學習不到的東西比外在的可以學習複製的東西更加的重要,而這些在企業或組織內部的不能通過語言或其他形式表述的東西,就是企業或組織的隱性知識。個性和共性,當隱性知識深藏在我們的大腦中時具有個性;當隱性知識轉化為顯性的客觀知識時具有共性。當隱性知識轉化為顯性的語言或書面知識之後,更需要社會的接受、理解、評價和認同。因為只有在得到社會廣泛承認之後才能流行並發揮重大作用。我們知道人們對知識的探索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循環往復以致無窮,不斷深化著人們的認知。不過至於是先實踐再有認識還是先有認識再去實踐,這個對於我們認知來講,我覺得無關緊要,直接經驗or間接經驗。而且我覺得我們並不比古人聰明,原因是我們獲得認知的引擎仍然是歸納——推理。任何顯性知識都必須轉化為隱性知識才能為自己的東西並實現它的價值,顯性知識是隱性知識外化的結果。結論: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之間也並非疆界森嚴,不可逾越,而是相輔相成、可以互相轉化的。隱性知識既是一切知識的根源,也是知識的終極目標,無論什麼形態的知識都與隱性知識有關。這些蘊含在我們大腦之中的帶著鮮活思維的人們看不到的知識更有價值。2.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相互轉換的過程1)知識管理的SECI模型1995年日本知識管理專家野中鬱次郎提出了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相互轉化的SECI過程模型:(知識管理的SECI模型及其圖片來自網絡)SECI知識轉化模型揭示了知識的起點和終點,即將高度個人化的隱性知識,通過群化、外顯、融合、內化等階段,最終升華成為組織所有成員的隱性知識,它清晰地描述了知識管理四個主要過程:群化即通過共享經驗將個人隱性知識產生新的意會性知識的過程;隱性知識轉換為隱性知識外顯()即把隱性知識表達出來成為顯性知識的過程;隱性知識轉換為顯性知識融合,即顯性知識組合形成更複雜、更系統的顯性知識體系的過程;顯性知識轉換為顯性知識內化即把顯性知識轉變為隱性知識,成為企業的個人與團體的實際能力的過程。顯性知識轉換為隱性知識SECI模型清晰地辨識了知識生產模式的常規類別,即「隱性―隱性」、「隱性―顯性」、「顯性―顯性」和「顯性―隱性」,並相應地描述了每種類別所對應的具體過程和方法,對知識管理很有巨大的指導意義。要實現SECI模型,知識管理還需要通過知識管理的具體技術方法來實現。2)知識的內隱化書面知識是我們通過閱讀快速獲取隱性知識的主要來源。但是,那些通過閱讀或死記硬背貯存於人腦中的顯性知識,如果生吞活剝地吃進去,未能較好得消化和、理解,沒有轉化為自我內在的學養,(即內隱性知識),顯性知識就發揮不了作用,不能把那些從書本中得到的知識很好地消化運用。往往情況是這樣,你在看一本書的時候,書中將的一些哲理引起了你的共鳴,而你在這一刻獲得了頂峰經驗( ,馬斯洛的一個著名的理論,這個以後有機會再深入討論)然而,這種頂峰經驗會隨著時間流逝而慢慢減弱,或許像正態分布曲線一樣,過不久後你又會回到原來的水平,如果你不把知識用於實踐中的話。由於顯性知識都必須轉化為隱性知識才能為自己的東西並實現它的價值。所以我們就要將這些顯現知識或者隱性知識內隱化,使這些知識成為自己的一部分。比如非常重要的一種知識——思維法則(只不過它是元知識——是幫助我們獲得新知識的知識),我在我們學校圖書館二樓看到一句這樣的話,我覺得很不錯,「知識的一半就是要知道在哪裡尋找知識。」說的應該就是元知識了吧。我們在思考過程中覺察不到思維法則的作用,它們卻在幕後實實在在地左右我們的思維軌跡。而要將思維法則內隱化,需要不斷地練習,就像需要不斷練習才可以在無意識狀態下就能騎自行車一樣。當我們剛開始學騎車時,不會到擁擠的街上練習,我們會在僻靜或者空曠的地方慢慢練習,因為潛意識還未被訓練得可以勝任騎車的工作。當這項工作逐漸由潛意識接替,所有的這些動作變得是「自動的」。(潛意識是能夠加以訓練的,明白這點很重要)

相關焦點

  • 人類基因是否遺傳祖輩的記憶?專家做出這樣解釋,扎心了
    對於人類基因是否遺傳祖輩的記憶呢之話題,我個人的觀點認為,人類基因具有逐代繼承的能力,是能遺傳祖輩基因源之記憶複製的情況。
  • 為什麼線粒體DNA不能通過父系遺傳?
    (記者林小春)眾所周知,人類的遺傳物質除細胞核中的DNA(脫氧核糖核酸)外,還有線粒體DNA。一個國際團隊24日說,他們探清了為什麼線粒體DNA不能通過父親的精子,而只能通過母親的卵子遺傳給後代。線粒體是細胞中提供能量的細胞器,被稱作細胞的「能量工廠」。
  • 拓腦時代來臨「人類記憶移植」
    人們的記憶在一生中呈現倒U型發展趨勢,不管正確記憶還是錯誤記憶,人類記憶在13歲左右達到巔峰也就是初中階段。到30歲開始下降。其實它們是通過基因把記憶遺傳給了下一代。進化心理學中有些觀點與基因記憶遺傳很相近比如它其中提出為什么女性喜歡包
  • 記憶還能遺傳?你吃的魚,可能就殘留著史前的記憶
    魚的記憶不僅長,還能遺傳給下一代 近日發表在《自然—通訊》上的的一項研究成果,更是顛覆了人們的認識。來自紐西蘭Otago大學的科學家通過對斑馬魚研究發現,斑馬魚的表觀遺傳記憶,能夠通過保存DNA甲基化的方式連續遺傳給後代,簡而言之,魚的記憶能夠遺傳給下一代,甚至下幾代。
  • 人類為什麼不能冬眠?
    早上也越來越難以離開溫暖柔軟的被窩每到這時肯定不少人都想要仰天長嘯:「人類為什麼不能冬眠要想了解人類為什麼不能冬眠那為什麼人類不能冬眠呢?在一定的溫度下,人的心臟不能去除多餘的鈣,因此,當中心血液的溫度在28℃以下的時候,人類的心臟就會停止工作。相比之下,冬眠動物的心臟即使在1攝氏度的環境下也能繼續跳動,因為它們的心臟可以自動去除多餘的鈣,這是人類所做不到的。
  • Cell:記憶也是可以遺傳的
    ,而且這種遺傳功能能夠開啟或關閉。表觀遺傳學是研究基因表達的遺傳變化的學科。雖然一些變異能夠遺傳,但並不是由於DNA本身的變化導致的。例如,我們的生活經驗是不由DNA編碼控制的,但這些信息也能夠通過遺傳的方式傳遞給我們的孩子。
  • 如何編輯人類的記憶
    在許多科幻電影和科幻小說有這樣的情節,人們的記憶被人為操縱或修改,比如從《黑暗之城》中的大規模的記憶編輯到《黑衣人》中精確的記憶擦除。在人類可以直接改變一個人記憶的世界裡,有許多富有想像力的故事。最近有兩項最新的研究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它們表明發生在科幻電影和小說中的情節,完全可能變成現實。
  • 魚類並不是只存在7秒的記憶,可能超過三個月,甚至遺傳給後代
    "為什麼魚經過那麼多次的垂釣,還是願意上鉤呢?"此時肯定會有人回答道,魚的記憶只有七秒,當你第一次對他垂釣時,他險些逃脫了。但是第二次你在對他垂釣時,他已經忘記了七秒前記憶了。對我們常人來理解說魚的記憶就是只有七秒,但是魚的記憶真的只有七秒嗎?
  • 人類為什麼沒有三歲之前的記憶?看完你就明白了
    人類為什麼沒有三歲之前的記憶?經過很多的科學研究,還有測試調查,我們都可以看得出來,很多人在三歲之前是沒有任何的記憶的。人類為什麼沒有三歲之前的記憶?他們是想不起來的,就算你在小的時候有非常深刻的事情,只要你超過了三歲,你就會把這件事情忘的一乾二淨,所以就造成了很多人都說三歲之前是沒有任何的記憶的,但有人說了,如果三歲之前沒有任何記憶的話,他們是如何去判斷自己的爸媽的呢?
  • 終於知道人類為什麼不能冬眠了!
    原標題:終於知道人類為什麼不能冬眠了!而人類偶爾可以選擇睡上一天,卻沒有辦法一直睡。這似乎有點不太公平,到底為什麼呢?如果冬眠是有益的,為什麼人類不能冬眠?要想找出人類無法冬眠的原因,我們首先需要了解的是,動物為什麼要冬眠…… 動物為何要進入冬眠模式 1.
  • 人類為什麼沒有三歲之前的記憶?
    人類為什麼沒有三歲之前的記憶?你們知道其中原由嗎?首先小編帶大家一起來初步了解一下關於記憶方面的知識,我們腦海中的記憶分為長期記憶和瞬間記憶,運用最多的都是長期記憶,因為瞬間記憶很快就會忘掉,但是在我們在生活中瞬間記憶是非常廣泛的。所以就早知道我們腦海中很多零碎的東西拼湊不起來了。
  • 人類為什麼會丟失嬰兒時期記憶?看看科學家如何解釋
    如果人類沒有記憶,或者說沒有將記憶長時間留存的能力,那麼人類根本無法完成複雜的工具製作,更不可能將製作方法教授給其他人,現在也就不會有人類文明的存在。  此時問題來了,既然對於人類來說記憶如此的重要,為什麼在生長發育過程中還是會丟失3歲之前的記憶呢?究竟是誰拿走了我們嬰兒時期的記憶?
  • 揭示表觀遺傳記憶跨代傳遞新機制
    2016年4月7日/生物谷BIOON/--根據表觀遺傳學---研究可遺傳的基因變化,其中這種基因變化並不是由我們的DNA直接編碼的---的說法,我們的生活經歷可能傳遞給我們的孩子和我們的孩子的孩子。對創傷事件存活者的研究已提示著遭受應激(exposure to stress)可能確實持續地影響子孫後代。但是這些表觀遺傳「記憶」是如何傳遞的呢?
  • 為什麼人類記憶一點點信息都需要很長時間?
    這個問題的原因就在於:人類大腦與機器對於信息的存儲是完全不同的!在小時候相信每個人都經歷過背誦古詩文、英文單詞的「恐怖時光」!當時就在想為什麼自己的腦子不像U盤或者電腦一樣直接存儲呢?長大之後才知道自己小時候的想法有多可笑!
  • 為什麼近親不能結婚?
    而這,也解釋了為什麼近親不能結婚的原因。近親繁殖近親結婚的主要危害是後代容易出現遺傳疾病。遺傳病又分為單基因遺傳病,多基因遺傳病和染色體遺傳病。其中單基因遺傳病就是由一個基因控制的疾病,而多基因疾病就是多種基因相互配合導致的疾病,染色體疾病就是染色體異常出現的疾病,比如:唐氏兒就是21號染色體異常。
  • 揭開大腦結構奧秘,進化和遺傳相關組織軸是如何塑造人類大腦的?
    記憶、語言和情緒等複雜的生理現象均源自於大腦的一系列電生理活動,作為意識的載體,大腦使得人類在感知世界的同時,對外界的諸事諸物做出即時性的判斷和反應。毫無疑問,大腦是人體最複雜的器官,直至現在,人類對自身大腦的認知仍極為有限。
  • 人類的記憶正被篡改?為什麼曼德拉效應出現的越來越多?
    這個與我們每天息息相關的東西,記憶是人類的一種基本心理過程,是我們學習、工作和生活的基本機能。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做任何事情都不能離開記憶,如果我們失去了記憶的能力或者記憶發生了任何混亂都會給生活造成很多麻煩。
  • 人類的記憶,到底是儲存在哪兒的?為什麼有的事一輩子都忘不掉?
    人類的記憶,到底是儲存在哪兒的?為什麼有的事一輩子都忘不掉?說起人的記憶,其實這是一個許多科學家都無法做出準確解釋的領域。就比如人類常常無法記住自己在三歲之前做過什麼事情,有一些事情明明是很想記住的但是卻很快忘記了,或者說有些痛苦的回憶卻停留在腦海中揮之不去了。那麼這一次我們就要來了解更多關於人腦的知識了,人腦當中其實具有非常複雜的結構,不同的區域會有不同的功能。那麼我們人類的記憶一般都是儲存在哪兒的呢?為什麼有的事一輩子都忘不掉呢?
  • 為何人類記不住三歲前的記憶;為什麼會有「似曾相識」的感覺?
    二,為什麼會有「似曾相識」的感覺?似曾相識」:描述的是人在清醒的狀態下,雖然是第一次見到某個場景,卻感到在什麼地方見過、或經歷過這個情境。人群中超過2/3的人,至少有過一次「似曾相識」的感覺;大約有1/3的人有過多次類似的體驗,特別是15-25歲的年輕人。
  • 人類的記憶正被篡改?為什麼「曼德拉效應」出現的越來越多?
    這個與我們每天息息相關的東西,記憶是人類的一種基本心理過程,是我們學習、工作和生活的基本機能。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做任何事情都不能離開記憶,如果我們失去了記憶的能力或者記憶發生了任何混亂都會給生活造成很多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