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記憶不是基因鏈中的信息。
即便是,胚胎發育過程中的去甲基化過程也會抹除「記憶」
人類未來的一個高級進化方向應當是知識遺傳。即父母直接將大腦中的知識通過某種途徑遺傳給胎兒。這樣就能
很明顯你想的根本不會成立,父母的知識是不會進入DNA的,不可能遺傳給下一代,知識這種東西根本不是遺傳物質,也不能轉移到DNA裡,即使人類進化也不可能做到,你以為人類的DNA是電腦硬碟可以存數據嗎
他在對人類知識的哪些方面依賴於信仰的考查中,偶然地發現這樣一個事實,即這種信仰的因素是知識的隱性部分所固有的。波蘭尼認為:「人類的知識有兩種。通常被描述為知識的,即以書面文字、圖表和數學公式加以表述的,只是一種類型的知識。而未被表述的知識,像我們在做某事的行動中所擁有的知識,是另一種知識。」他把前者稱為顯性知識,而將後者稱為隱性知識,按照波蘭尼的理解,顯性知識是能夠被人類以一定符碼系統(最典型的是語言,也包括數學公式、各類圖表、盲文、手勢語、旗語等諸種符號形式)加以完整表述的知識。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相對,是指那種我們知道但難以言述的知識。——摘自維基百科從下面的表格可以看出這兩種知識的區別。1.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隱性知識指那些尚未被語言或其他形式表述的知識。借用古人的話來說就是,只可意會而不可言傳。在《教育知識管理》中有關於隱性知識的描述「隱性知識是深植於個人和社會之中的。它與徵兆、學術洞見、直覺、感覺、心象和情感有關。他是個人的知識,深植於個人的經驗與意識之中,而且由個人經驗、價值和文化所構成。它是協助個人了解世界意義的知識,因而通常深受個人信念和價值之影響。」我們從中可以看出,隱性知識是相對於顯性知識而言的,是不能用語言、文字、圖標和數學公式等方式表示出來的知識。其本質上是一種理解力()。莊子舉過一個關於齊桓公讀書的故事,說齊國的國君齊桓公在堂上讀書,在堂下製作木工輪扁看到後,卻說他讀的是死人的書,死人的書就是糟粕。齊桓公很生氣,要他說出道理,否則就殺他的頭。木工輪扁便拿他製作車輪的技藝作比喻,說自己做了幾十年的輪子,得心應手,但卻說不出來,也無法傳給自己的兒子。因此,那些死了的人有許多說不出來的東西也都死去了,能表達出來的並不是精髓。這個故事反映了莊子對於隱性知識存在的方式已有深刻的認識。我們看到故事中木工高超的技藝深植於他的經驗與意識之中,他知道如何做出精緻的輪子,但卻不能教給其他人。這些精髓的部分卻不能被傳授,這確實讓人感到可惜。常常會看到諸如「我的成功可以複製」「複製成功」「複製商業模式」之類的話語,就忍不住在想,這些「XX成功的經驗」真的可以複製?應該有不少複製這些偉大企業的例子。無論是沃爾瑪模式、戴爾模式、麥當勞模式,因為這些模式並不複雜,而且可以被複製。比如你可以完全按照這些成功企業的標準去經營,學習它的營銷模式或者是其他的一些東西等等。但我們會發現絕大部分的複製都是不成功的。問題就在於你可以去複製,但並不能達到他們那樣的偉大,這也就是為什麼有些方法在某個企業裡行得通,然而換一個地方就失靈。這些學習不到的東西比外在的可以學習複製的東西更加的重要,而這些在企業或組織內部的不能通過語言或其他形式表述的東西,就是企業或組織的隱性知識。個性和共性,當隱性知識深藏在我們的大腦中時具有個性;當隱性知識轉化為顯性的客觀知識時具有共性。當隱性知識轉化為顯性的語言或書面知識之後,更需要社會的接受、理解、評價和認同。因為只有在得到社會廣泛承認之後才能流行並發揮重大作用。我們知道人們對知識的探索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循環往復以致無窮,不斷深化著人們的認知。不過至於是先實踐再有認識還是先有認識再去實踐,這個對於我們認知來講,我覺得無關緊要,直接經驗or間接經驗。而且我覺得我們並不比古人聰明,原因是我們獲得認知的引擎仍然是歸納——推理。任何顯性知識都必須轉化為隱性知識才能為自己的東西並實現它的價值,顯性知識是隱性知識外化的結果。結論: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之間也並非疆界森嚴,不可逾越,而是相輔相成、可以互相轉化的。隱性知識既是一切知識的根源,也是知識的終極目標,無論什麼形態的知識都與隱性知識有關。這些蘊含在我們大腦之中的帶著鮮活思維的人們看不到的知識更有價值。2.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相互轉換的過程1)知識管理的SECI模型1995年日本知識管理專家野中鬱次郎提出了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相互轉化的SECI過程模型:(知識管理的SECI模型及其圖片來自網絡)SECI知識轉化模型揭示了知識的起點和終點,即將高度個人化的隱性知識,通過群化、外顯、融合、內化等階段,最終升華成為組織所有成員的隱性知識,它清晰地描述了知識管理四個主要過程:群化即通過共享經驗將個人隱性知識產生新的意會性知識的過程;隱性知識轉換為隱性知識外顯()即把隱性知識表達出來成為顯性知識的過程;隱性知識轉換為顯性知識融合,即顯性知識組合形成更複雜、更系統的顯性知識體系的過程;顯性知識轉換為顯性知識內化即把顯性知識轉變為隱性知識,成為企業的個人與團體的實際能力的過程。顯性知識轉換為隱性知識SECI模型清晰地辨識了知識生產模式的常規類別,即「隱性―隱性」、「隱性―顯性」、「顯性―顯性」和「顯性―隱性」,並相應地描述了每種類別所對應的具體過程和方法,對知識管理很有巨大的指導意義。要實現SECI模型,知識管理還需要通過知識管理的具體技術方法來實現。2)知識的內隱化書面知識是我們通過閱讀快速獲取隱性知識的主要來源。但是,那些通過閱讀或死記硬背貯存於人腦中的顯性知識,如果生吞活剝地吃進去,未能較好得消化和、理解,沒有轉化為自我內在的學養,(即內隱性知識),顯性知識就發揮不了作用,不能把那些從書本中得到的知識很好地消化運用。往往情況是這樣,你在看一本書的時候,書中將的一些哲理引起了你的共鳴,而你在這一刻獲得了頂峰經驗( ,馬斯洛的一個著名的理論,這個以後有機會再深入討論)然而,這種頂峰經驗會隨著時間流逝而慢慢減弱,或許像正態分布曲線一樣,過不久後你又會回到原來的水平,如果你不把知識用於實踐中的話。由於顯性知識都必須轉化為隱性知識才能為自己的東西並實現它的價值。所以我們就要將這些顯現知識或者隱性知識內隱化,使這些知識成為自己的一部分。比如非常重要的一種知識——思維法則(只不過它是元知識——是幫助我們獲得新知識的知識),我在我們學校圖書館二樓看到一句這樣的話,我覺得很不錯,「知識的一半就是要知道在哪裡尋找知識。」說的應該就是元知識了吧。我們在思考過程中覺察不到思維法則的作用,它們卻在幕後實實在在地左右我們的思維軌跡。而要將思維法則內隱化,需要不斷地練習,就像需要不斷練習才可以在無意識狀態下就能騎自行車一樣。當我們剛開始學騎車時,不會到擁擠的街上練習,我們會在僻靜或者空曠的地方慢慢練習,因為潛意識還未被訓練得可以勝任騎車的工作。當這項工作逐漸由潛意識接替,所有的這些動作變得是「自動的」。(潛意識是能夠加以訓練的,明白這點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