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 王俊)近年來,隨著氣候變化、耕作栽培方式改變和農作物複種指數提高,農作物病蟲害呈多發、頻發態勢,重大農作物病蟲害時有發生,如2019年草地貪夜蛾入侵,嚴重威脅我國玉米生產安全。
近期《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公布,自2020年5月1日起施行。今天(4月7日),司法部、農業農村部負責人就《條例》答記者問。
縣級以上農業農村主管部門商同級應急管理部門發布災情信息
監測預報是做好農作物病蟲害預防控制的前提和基礎,《條例》完善了監測預報制度。
《條例》規定,省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農村主管部門負責編制監測網絡建設規劃並組織實施,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農村主管部門加強對監測網絡的管理。
此外,《條例》還規範監測內容,主要監測病蟲害發生種類、時間、範圍、程度等,並規定監測技術規範由省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農村主管部門制定。
對於監測信息的報告及預報發布,《條例》規定監測信息應當及時上報,預報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農村主管部門發布。
對於災情信息發布,《條例》要求,農作物病蟲害災情信息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農村主管部門商同級人民政府應急管理部門發布。
「應確定一、二類病蟲害具體種類,以便明確責任」
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所長周雪平表示,我國是農業有害生物災害頻發的農業大國。據統計,常見農業害蟲有739種、病害775種、雜草109種、鼠害42種,農作物病蟲害分布廣、危害重、突發性強,如果不採取分類管理,難免導致重大病蟲害防控中出現責任不清的情況,貽誤防治時機,加劇危害損失。
《條例》要求實行分類防控,按照農作物病蟲害特點和危害程度將農作物病蟲害分為三類,明確一類農作物病蟲害嚴重發生時,國務院農業農村主管部門應當對控制工作進行綜合協調、指導;二類、三類農作物病蟲害嚴重發生時,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農業農村主管部門應當對控制工作進行綜合協調、指導。
「開展病蟲害分級分類管理,明確責任劃分,使我國病蟲害防治更加科學規範。」周雪平說。
同時,他也強調,對當前我國這1600多種病蟲草鼠害如何分級?確定哪些分類指標?例如危害損失、發生面積、公眾影響、國際關切的程度,怎樣定性和定量區分?這是隨著《條例》頒布對植保科技工作者、管理者提出的首要命題。
「需要儘快開展相關研究,尤其是確定一類、二類病蟲害具體種類,以便儘快明確責任,推進後續防治工作。」
一家一戶防病治蟲難 政府應鼓勵和扶持專業化病蟲害防治服務組織
據了解,在田間管理環節,也就是病蟲害防治環節,目前大部分地區仍然以一家一戶背著噴霧器打藥來完成,與現代農業的發展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
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主任、研究員魏啟文表示,專業化病蟲害防治服務,也稱統防統治,是適應現階段農業農村生產實際,適應病蟲害防治規律,解決一家一戶防病治蟲難題的重要手段。
他舉例稱,一家一戶防治多年用一種農藥等不合理用藥的現象非常普遍,導致許多農藥新品種上市2-3年就產生抗藥性、防效下降,只有專業化防治才能做到交替輪換用藥,延緩抗藥性產生。
不過,實際情況中,專業化服務仍面臨扶持政策不穩定、內生動力不足、開展服務風險大等難題。
此次《條例》中對專業化服務進行了專章表述。
《條例》指出,國家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鼓勵和扶持專業化病蟲害防治服務組織,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農村主管部門應當為其提供技術培訓、指導、服務。
並且,要求專業化病蟲害防治服務組織應當具備相應的技術人員、設施設備以及規範的管理制度。田間作業人員應當能夠正確識別服務區域的農作物病蟲害,正確掌握農藥適用範圍、施用方法、安全間隔期等專業知識以及田間作業安全防護知識,正確使用施藥機械以及防治相關用品。
此外,《條例》規定專業化病蟲害防治服務組織應當遵守國家有關農藥安全合理使用制度,建立服務檔案,為田間作業人員配備必要的防護用品。
■ 背景
近5年我國農作物病蟲害年均發生面積65億畝次
據周雪平介紹,近年來,隨著國際農業貿易的增長和人員往來不斷頻繁,多種農作物病蟲害入侵我國並造成危害。例如草地貪夜蛾2019年入侵後,迅速擴繁到26個省市區,發生面積1600多萬畝,嚴重威脅我國玉米生產安全。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吳孔明認為,病蟲害治理能力是農業生產力的組成部分,是糧食供應能力的基本保障。
據統計,近5年我國農作物病蟲害年均發生面積65億畝次、防治面積80億畝次,經病蟲害有效防治,每年挽回糧食產量損失2000億斤左右,佔糧食總產量的六分之一。
「也就是說,病蟲害防治工作的意義不啻於擁有3億畝隱形耕地。」吳孔明稱。
不過隨著農作物病蟲害呈多發、頻發態勢,現行制度存在不足。司法部、農業農村部負責人坦言,現行的一些制度規範難以適應防治工作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
「亟須通過立法明確防治責任,規範防治規程和防治方式,鼓勵專業化、綠色防控,加強責任追究等,為防治工作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新京報記者 王俊
編輯 劉夢婕 校對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