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十年找礦工作取得重大戰略突破

2021-01-09 人民網

人民網濟南12月24日電(逄鑫珊)24日下午,山東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了十年來找礦突破戰略行動有關情況。記者獲悉,2011年至2020年,山東省累計投入地質勘查資金81.22億元,在重要礦產勘查、老礦山找礦、基礎地質調查、找礦關鍵理論與技術攻關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礦產勘查、老礦山找礦重大突破

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實施以來,膠東地區在國內率先實現了具有世界級影響的深部找金重大突破,探明資源儲量保持高位增長。

新發現4個儲量在100噸以上的超大型金礦床,8個大型金礦床,121個中小型金礦床,新增金資源儲量2957.62噸,超過山東省1949年至2010年建國61年累計查明金資源儲量的總和(1932噸),膠東地區一躍成為世界第三大金礦區,穩固了山東省全國最大黃金生產基地的地位。

新發現大型鐵礦產地4處、中小型鐵礦產地35處,新增鐵礦石資源量28.17億噸,在齊河-禹城整裝勘查區新發現了最厚達97.45米、平均品位55.95%的富鐵礦體。

新發現大型及以上煤礦產地4處、中小型7處,新增煤炭資源量17.76億噸。曹縣煤田的張灣和青崗集勘查區發現大型優質焦煤田,新增資源量近10億噸,潛在經濟價值達5000億元,實現了魯西南找煤重大突破。

老礦山找礦成績斐然。推動礦產勘查開發向深部、邊部拓展,擴充了找礦空間,新增金資源儲量13.54噸、鐵礦石資源量0.46億噸、銅金屬量10.98萬噸,老礦山服務年限平均延長10年,有效提高了山東省重要礦產資源接續能力。

基礎地質和礦產資源調查評價取得進展

十年來,山東省完成1:5萬區域地質調查2.04萬平方千米、礦產地質調查1.62萬平方千米、地球化學調查評價2.66萬平方千米、區域重力調查2.35萬平方千米、高精度磁測2.23萬平方千米,實現了基巖區和重要成礦區帶全覆蓋。

更新了系列地質圖件,基本查明了重要成礦區帶的區域地質特徵、成礦地質背景和成礦地質條件,並對優勢礦種進行成礦預測,新提交找礦靶區和成礦預測區238個,為下步地質找礦提供了有利的基礎數據支撐。

優選頁巖氣有利區13個,潛在原地資源量1.42萬億立方米,實現了頁巖氣評價方法重大技術突破,形成了山東省獨有的調查評價技術方法體系。

在山東省15個地市的35個縣(市、區)的城市規劃區,完成淺層地溫能調查評價0.85萬平方千米,評價潛在可供暖面積16.8億平方米,年可節約標準煤4700萬噸﹔探明中深層地熱能資源量(1.21×1021焦耳)折合標準煤413億噸。

總結推廣了地熱清潔能源供暖開發利用的「鄆城模式」「德州模式」,在東營市牛莊鎮打造了山東省第一個「地熱清潔供暖無煙小鎮」,為開發利用清潔能源樹立了典型,指出了發展方向。

地質科技不斷創新

十年來,山東自主設計研發了淺海固體礦產勘查鑽井平臺,使勘查工作由陸地向海洋拓展,我國首個海上黃金勘探項目在萊州三山島海域17平方千米布置44個鑽孔,孔孔見礦,最深孔深2000多米,實現了海上找礦重大突破。

敢於向「超深、超斜、超大、超難」挑戰,實施的「中國巖金第一見礦深鑽」,成功控制了焦家金礦帶,成為國內見到金礦體最深的鑽孔﹔完成「中國巖金勘查第一深鑽」,終孔深度4006.17米,創造了我國小口徑巖芯鑽探最深記錄,開創了我國金屬礦產深部探礦工作的先河,填補了我國深部黃金勘查和成礦規律研究的空白,推動了相關理論和技術的快速發展。

據了解,山東省作為礦業大省,已發現礦產148種,查明資源儲量的礦產有90種,其中金、石油、金剛石、石膏、晶質石墨、鉀鹽等礦產儲量豐富,位居全國前列,國民經濟賴以發展的15種支柱性重要礦產均有探明儲量。

下一步,山東省將加大戰略性礦產勘查力度,向地球深部要資源,保障山東省能源資源安全。

(責編:公雪、邢曼華)

相關焦點

  • 礦產「百寶箱」新添「寶貝」多 河南10年「找礦突破戰略行動」新...
    大河網訊(河南日報記者 李運海)12月28日,記者從省自然資源廳獲悉,我省自2010年開展的「找礦突破戰略行動」成績斐然,發現探明了一批極具潛在經濟價值的重要礦產地,圓滿完成了既定的找礦目標,新發現礦產地269處,其中大型147處,中型70處。省內首次發現錫、稀土、頁巖氣,填補了礦產空白。
  • 藉助新技術新設備,山東地質勘查由陸地向海洋拓展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張阿鳳12月24日,山東省政府新聞辦舉行山東省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十年找礦成果新聞發布會。山東省自然資源廳二級巡視員李克強介紹,近年來,山東地質勘探領域新技術、新設備研發能力顯著增強,勘查工作由陸地向海洋拓展。產學研緊密結合促找礦。
  • 地質二隊踐行綠色勘查理念,取得找礦新突破
    地質二隊積極踐行綠色勘查理念,2020年底圓滿完成二項地質勘查項目,並取得找礦成效。其中廣東省汕頭市澄海區鴻溝山金錫多金屬礦普查項目於2018年廣東省自然資源廳列入首批綠色勘查試點項目,經過三年的綠色勘查工作,基本做到了人與環境和諧共生;而廣東省惠來縣青南徑銀錫多金屬礦預查項目於2020年被列入第二批綠色勘查示範項目,並取得了較好效果。
  • 勉略構造帶研究取得新突破,探索地質找礦與綜合研究新模式
    基礎地質研究取得新突破一是首次獲得勉略構造帶莊科、黑溝峽洋殼火山巖高精測年數據,為解決該地區長時間存在的構造演化爭議提供了直接證據;二是首次釐定水得溝金礦賦礦層位火山巖年齡與成因,為水得溝成果受到中國地質調查局西安地質調查中心、陝西地礦漢中地質大隊、西北有色地質勘查局七一一總隊的高度評價,並有效運用在地質找礦中,為水得溝金礦新增4噸資源量,實現中型金礦找礦目標,金家河、跌馬巖實現金資源量零的突破提供了直接支撐。
  • 東華理工大學三維地質調查關鍵技術取得重大突破
    歷經10年攻關,通過為大地「做CT」,為鈾礦「測三維」,實現了找礦關鍵技術的重大突破。該成果獲得2017年度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科技一等獎、2018年度江西省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面對深部找礦的世界性難題,作為老牌地質院校,東華理工人迎難而上、勇挑重擔。郭福生團隊集成創新了適用於火山—侵入雜巖礦集區三維地質調查的「地質—物探—鑽探多源信息融合」技術方法,給深部找礦裝上了「透視鏡」。三維地質調查是一項探索性很強的工作,目前國內外尚無成熟的技術方法。針對相山火山盆地這樣的複雜火山—侵入雜巖礦集區,技術攻關難度更大。
  • 中國找礦史的重大突破!探明首個獨立銣礦床,17噸礦產價值連城
    據新華社報導,在中國廣東地區探明了世界上首個獨立銣礦床,其儲量約達17.5萬噸,這是中國找礦史上的重大突破。加上絕大多數國家都還得從其他地方提取這種礦物質,因此這17.5萬噸的優勢礦產,可以說是「價值連城」的,如果研究順利,甚至可能會成為未來發電技術和能量利用領域的一場革命。
  • 中國刷新工業鈾找礦深度紀錄
    科技日報北京9月22日電 (記者陳瑜)在科技部「華南熱液型鈾礦基地深部探測技術示範」重點研發項目支持下,在廣東南嶺諸廣地區實施的長江1號鑽孔深部取得重大找礦突破。項目負責人、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院長李子穎22日告訴記者,團隊在95—1550米深度發現了8層達到工業品位的鈾礦段,特別是在1550米處發現了我國目前深度最深的工業鈾礦化,為開闢新的找礦空間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過去找鈾礦主要局限於300—500米以淺的第一找礦空間,隨著工作深入,目前找礦重點已轉移到500—1500米深度的第二找礦空間。
  • 我國刷新工業鈾找礦深度紀錄
    在科技部「華南熱液型鈾礦基地深部探測技術示範」重點研發項目支持下,在廣東南嶺諸廣地區實施的長江1號鑽孔深部取得重大找礦突破。項目負責人、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院長李子穎22日告訴記者,團隊在95—1550米深度發現了8層達到工業品位的鈾礦段,特別是在1550米處發現了我國目前深度最深的工業鈾礦化,為開闢新的找礦空間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金礦找礦技術研究
    以礦床地球化學家塗光熾院士為首的幾位科學家,主動向國家請纓,從「七五」開始介入我國的黃金科研工作,並將黃金工作列為科學院「七五」重中之重項目。在取得初步成果的基礎上,「八五」又繼續設立了「我國重要金礦類型的成礦模式找礦方向及找礦選礦技術方法研究」這一重大科研項目。經過10年的艱苦努力,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1997年,這一「八五」科研項目成果獲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特等獎。
  • 松桃錳礦礦集區礦調項目野外驗收穫優
    11月18至20日,自然資源部礦產勘查技術指導中心組織專家對貴州地礦103地質隊承擔的《貴州銅仁松桃錳礦礦集區礦產地質調查(大灣地區)》項目進行野外驗收。11月18日,自然資源部礦產勘查技術指導中心、貴州省自然資源廳領導及野外驗收組專家一行在貴陽聽取了項目組的野外工作總結匯報,而後對項目原始資料及部分成果資料進行了詳細而認真的檢查,並與項目組成員進行交流與討論。
  • 山東大學:實施學術興校戰略 服務國家戰略需求
    山東大學找準科技創新的歷史方位,充分發揮高水平科研支撐「雙一流」建設的筋骨作用,實施「學術興校」戰略,在服務國家戰略和山東發展過程中不斷創新,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孕育興起新時代背景下揚帆起航。重大疾病基礎研究取得突破,山東大學突破不孕症遺傳發病與早期胚胎發育調控機制,奠定了我國在生殖領域的國際領先地位,入選「2019年度中國醫學重大進展」。科研團隊還揭示了心血管重構發生和發展的分子機制,闡明了心血管疾病防治的重要機理,研究成果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此外,山東大學首創「Red/ET DNA重組技術」,用於開展天然活性產物和靶向藥物的研究。
  • 金徽礦業榮獲第七屆中國有色金屬地質找礦成果一等獎
    11月19日,從第三屆全國礦山資源·環境·生態修復大會上傳來捷報,由金徽礦業組織實施的郭家溝鉛鋅礦資源儲量核實項目榮獲「第七屆中國有色金屬地質找礦成果一等獎」,這是繼獲得全國十大地質找礦成果獎後,金徽礦業榮獲的又一項行業權威大獎。中國工程院毛景文院士在大會上為金徽礦業頒發了獲獎證書。
  • 中國刷新工業鈾找礦深度紀錄
    我國刷新工業鈾找礦深度紀錄在科技部「華南熱液型鈾礦基地深部探測技術示範」重點研發項目支持下,在廣東南嶺諸廣地區實施的長江1號鑽孔深部取得重大找礦突破。項目負責人、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院長李子穎22日告訴記者,團隊在95—1550米深度發現了8層達到工業品位的鈾礦段,特別是在1550米處發現了我國目前深度最深的工業鈾礦化,為開闢新的找礦空間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過去找鈾礦主要局限於300—500米以淺的第一找礦空間,隨著工作深入,目前找礦重點已轉移到500—1500米深度的第二找礦空間。
  • 綠色勘查奏凱歌——青海地質勘查工作取得豐碩成果
    青海省自然資源部門聚焦經濟發展新需求,突出礦產資源勘查,拓展地質服務新領域,著力推進綠色勘查,持續推進地質工作高質量綠色發展,2020年地質勘查工作取得一系列新成果,亮點紛呈,為全省生態文明建設、「五個示範省」建設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和保障。
  • 山東大學:實施學術興校戰略,服務國家戰略需求
    山東大學找準科技創新的歷史方位,充分發揮高水平科研支撐「雙一流」建設的筋骨作用,實施「學術興校」戰略,服務國家戰略需求,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歷史方位中找準定位,在服務國家戰略和山東發展過程中不斷創新,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孕育興起新時代背景下揚帆起航。
  • 武漢科學家研發鑽孔攝像助深部找礦 突破千米深度
    原標題:武漢科學家研發鑽孔攝像助深部找礦 地下1500米也能傳回3D大片  古人投石問井深,今人鑽孔一窺神秘地下世界。13日,中國科學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向長江日報獨家披露,該所數字鑽孔攝像學科方向組研究員王川嬰團隊,已實現1500米深鑽孔攝像測試的技術突破,這在可查文獻或報導中尚屬最深。
  • 臨沂有鑽石嗎鑽石礦咋發現的 常林鑽石怎麼被發現的
    記者在近日召開的紀念中國第一個金剛石(鑽石)原生礦發現50周年暨山東金剛石找礦座談會上獲悉,從1965年我省發現中國第一個具有工業價值的金剛石原生礦至今   結束了中國沒有金剛石原生礦的歷史,開創了中國金剛石找礦的新紀元,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科學技術工作重大貢獻」獎,1980年原國家地質部「地質找礦重大貢獻」獎。   此後,七院相繼勘探和評價了兩個大型礦區,提交金剛石儲量1000餘萬克拉,形成了我國第一個金剛石原生礦基地。在此基礎上,1970年,建成我國第一座大型金剛石原生礦礦山。
  • 我國在超冷原子量子模擬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中國證券網訊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北京大學相關研究人員組成的聯合團隊在超冷原子量子模擬領域取得重大突破。中國科大-北大聯合團隊在國際上首次理論提出並實驗實現超冷原子二維自旋軌道耦合的人工合成,測定了由自旋軌道耦合導致的新奇拓撲量子物性。
  • 重大突破!山東大學新增兩個ESI前1‰和兩個ESI前1%學科
    山東大學一校三地。分別在山東濟南,威海和青島辦學。山東大學新增兩個ESI前1‰和兩個ESI前1%學科2020年1月9日,科睿唯安(原湯森路透)發布ESI最新排名,山東大學取得重大突破:臨床醫學、藥理毒理學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同時新增微生物學、地球科學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
  • 穩居黃金產量第一省 山東計劃在地下5000米「掘金」
    一般情況下,人們對黃金的計量單位是「克」,而山東對黃金的計量單位是「噸」。20日,山東省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該省在國土資源科技創新工作的有關情況。其中,關於黃金等礦產資源的下一步勘探計劃引人注目。發布會上介紹,上世紀60年代,山東省找到了全國第一個金剛石原生礦;70年代,發現和評價了一大批金礦,特別是特大型「焦家式」金礦的發現,在金礦成礦理論上取得了聞名中外的重大突破;80年代末,發現和評價了大型的「歸來莊」金礦,這一新類型金礦的發現打開了魯西地區找金的新局面。2015年,山東在煙臺市萊州三山島北部海域探明資源量超過470噸的我國第一個海上特大型金礦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