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地圖和羅盤的時代,人類如何在大海上航行

2020-12-10 騰訊網

[摘要]舊時代的旅人,特別是大航海時代的探險家,只能憑著血肉之軀摸索著前行,他們既感受到了「逆旅」的真實況味,也真切地體驗到了世界的遼闊與深邃。

我們現代人差不多都是包裹在「文明的金屬殼」裡的軟體動物。憑藉性能良好的工具,我們幾乎可以去往地球的任何角落。這樣的旅行,舒適固然舒適,但毫無懸念和難度可言。相比之下,舊時代的旅人,特別是大航海時代的探險家,只能憑著血肉之軀摸索著前行,他們既感受到了「逆旅」的真實況味,也真切地體驗到了世界的遼闊與深邃。

沒有比較,就不知道人生曾經有多麼精彩。這裡我們不妨跟著德國博物學家馬歇爾·羅比森的瑰麗文字,謙遜地領略大航海時代探險之旅的奇幻以及大自然賦予探險家們的智慧。

發現島嶼

聞著醉人的香氣就能尋見

為了在茫茫大海中尋找島嶼,探險家們必須不斷地判讀各種跡象,並且綜合所有的資訊。陸地上方的雲層結構,能指引葡萄牙人從聖港島航向馬德拉群島。海流和海水中的鹽分可以作為局部地區的路標;流竄於大海軀體中的浪花,能夠指引淡水水域的方向。探險家甚至能夠從生物身上的微小細節中發現島嶼上的重要信息。海水和風為陸地的動、植物世界帶來了香氣,對需要呼吸的我們來說是很重要的信息。例如,草的香氣隨風吹拂到海面上。

澳大利亞的航海家哈洛德·蓋特在距離紐西蘭海岸70 海裡遠的地方,就覺察了黃花茅令人迷醉的芳香。西蒙·溫切斯特說,聖赫倫那島還沒出現在眼前,他就嗅到了香氣。一名周遊列國的植物學家在亞速群島經歷了類似的體驗,她說她還沒看見島嶼就感覺到那裡常年瀰漫著百合的甜蜜芬芳。地中海地區的島嶼就像是看不見的花園,四處漫溢著香氣。在拿破崙的回憶中,科西嘉島有著獨特的香味;在俄羅斯作家伊凡·蒲寧的記憶中,義大利「每座島嶼都有各自獨特的香氣」。希臘政治家米基斯·提奧多拉基斯回想起當他們尚未下船看見陸地,就「因為那奇特的柑橘香味」而聞到了克裡特島。

海岸的植物種類越豐富、原始,散發出的氣味給人留下的印象就越強烈。因為海風時而離岸時而向岸,花香在一天當中也有不同的階段,因此天時尤為重要。19 世紀的一份資料提到,夏威夷群島的黎明時刻,帶來了令船員們傾倒的香氣。特別是船員們未曾聞過的植物香氣,留給人的印象格外深刻。

最早發現夏威夷群島的歐洲人是西班牙的胡安·蓋塔諾,不過真正使夏威夷為世人所知的是英國航海家庫克船長,他於1778 年1 月登陸夏威夷群島,然後前往阿拉斯加附近,於1779 年1 月返回夏威夷時死於與土著的衝突。

發現夏威夷

「還沒看到島嶼,就能聞到它。香氣在15 公裡遠外的海上輕拂。」1616年的聖誕節,英國探險家科特普靠近肉豆蔻島時如此描述。從前橫越大西洋的船員在美洲海岸前方,最先與新大陸接觸的是從陸地吹拂而來的氣味。16 世紀的義大利探險家喬凡尼·達·韋拉扎諾提到:「歐洲為人知曉的樹木,正在遠方散發著香氣。」哥倫布穿越加勒比海地區時,古巴的樹木百花齊放,甜蜜的芳香湧向大海。水手們無不著迷於魔法般的委內瑞拉海岸,「他們享受著陸地上的植物散發出的愜意香氣」。「在特利尼達島的岸邊,經過清晨露水洗滌的草與樹木,甜蜜芬香迎面襲來。」類似的經歷於1606 年在加拿大的海岸邊發生在法國冒險家的身上。「陸地上無與倫比的香氣,隨著暖風迎面襲來,濃鬱地像是無法再傳遞更多的東方異國氣味。我們伸出雙手嘗試撫摸風,它是如此容易地抓在手中。」這是多麼棒的體驗啊!

法蘭索瓦·勒戈描述從留尼旺島散發出的、湧向大海的美味芳香。那股強烈的氣味喚醒了許多熟睡中的水手。當然,聞到如此充滿島嶼和冒險味道的香味,誰還捨得睡覺呢?

大海航行

靠的竟是鳥類

除了遠方飄過來的醉人香氣,海洋動物也是即將靠岸的線索。

史前時代的航海家必須跟隨鯨魚和鮪魚群,或者在海中遊水的大海雀尋找陸地。在海洋中,它們是人類的指路者。龐大的海龜群橫渡今日充滿垃圾的熱帶海洋,朝孵卵的海灘前進。有時候,鳥會在遊泳的海龜背上休息。夜晚時分,成千上萬隻動物的鼾聲繚繞在大海上。加勒比海上迷失方向的近代海盜們,能夠透過神秘的聲音信號辨別方向。

然而,海洋中最重要的辨位輔助生物是鳥類。直到近代,島嶼和北大西洋中的大陸沿岸才被發現。愛爾蘭的修道士比維京人還早抵達島嶼——他們應該是跟隨鵝群抵達的。鳥類也會帶領人類前往加那利群島和維德角群島。根據航海文學中經常提到的,應該是葡萄牙人發現了亞速群島,他們在那裡改變了航向,跟隨鳥類前進。

許多候鳥在夜晚飛行,因此以它們作為「指標」的作用也許受到了局限。然而,現今的鳥類學家觀察月圓前的鳥類飛行,發現即使在沒有月光的時候,鳥類仍然能在海上指引方向。有些鳥類在海上默不出聲,例如軍艦鳥和熱帶鳥,但是其他小鳥卻為航海家帶來了聲音饗宴。哥倫布記載:「一整個晚上都能聽到鳥兒飛過。」而愛斯基摩杓鷸和它的流浪夥伴——美洲金斑鴴,應該是不情願地擔任指路的工作。「在晚上能夠聽到(愛斯基摩杓鷸)悲傷憂愁的長鳴笛聲,讓人想起風的呼嘯聲,而非鳥叫聲。它的聲音是大自然中令人難忘的一種奇特聲響。」 19世紀美國一本與鳥類相關的書籍如此記載。如今,愛斯基摩杓鷸的聲音已經在候鳥混音合唱團裡消失了。

軍艦鳥

熱帶海鳥。翅極長,尾長呈叉形,飛翔能力強,常在空中搶奪其它海鳥的食物,其英文名為「海盜鳥」之意。雄鳥具鮮紅色喉囊,求偶時充氣膨大如球形。

愛斯基摩杓鷸

又名極北杓鷸。是體型較大的海岸鳥,曾在北美洲的北極圈裡大量繁殖,冬天則遷徙到南美洲彭巴斯草原過冬。19世紀時遭大量捕殺,數量銳減。目前已是全世界最珍稀的鳥類之一。

紅嘴熱帶鳥

鸏科鸏屬的鳥類,嘴為紅色,俗名紅嘴鸏。中型海鳥,分布於整個熱帶海洋。除繁殖季節登陸產卵育雛外,其餘時間均在海洋上飛翔。有時長期跟隨漁船飛行,於桅杆上歇息。

美洲金鴴

涉禽,繁殖於阿拉斯加及加拿大北部;越冬在南美洲。鳴聲嘹亮,十分悅耳。哥倫布在第一次航海旅程中,有65天看不見陸地。他根據愛斯基摩杓鷸與美洲金鴴的遷徙時間及模式,得以到達鄰近的陸地。

曾經成群結隊飛越美國的鳥類應該已經絕跡了。夜晚視線不佳,船隻要靠近岸邊時,陸地上的小鳥還有昆蟲的叫聲隨著水面傳到遠方,可藉以辨別方向。約瑟夫·班克斯在紐西蘭的海岸邊無意中聆聽了一場小鳥音樂會,並且給予了生動的描述。根據故事的描述,葡萄牙的水手隨著沿水面傳來的公雞叫聲,找到了錫蘭南部的城市加勒。有些人可能有這樣的印象,在柏林的某個朦朧早晨,聽到隨著萬湖湖水傳來的孔雀鳴叫;或者秋天時,被正在薄霧中旅行的野鵝叫聲喚醒。

從古至今,鳥類一直在航海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大航海時代的船長仔細地在航海日誌上記載所有海洋哺乳動物、海龜、飛魚或鳥類。1722年4月3日,荷蘭籍船長雅可布·羅赫芬在前往東南太平洋的航程中記載到數種鳥類出現在海面上;隨後,在4 月5 日發現了海龜、在海水中漂動的植物和許多鳥類,同一天他還發現了復活節島。

喬治·羅伯森是發現大溪地那次遠徵中的甲板軍官,他寫道:「因為我從未在距離陸地十多公裡之外的海上看見小鳥,所以看到在海岸邊歇息的小鳥時,我一直猜想陸地應該不遠了。譬如,玄燕鷗和軍艦鳥幾乎每個晚上都會在岸邊休憩,除非海上有許多小魚,它們才會滯留在海面上。」認識鳥類是最基本的知識,葡萄牙探險家佩德羅·基羅斯記載道:「如果看見秘魯鰹鳥、鴨、赤頸鴨、海鷗、燕鷗、雀鷹或者紅鶴,就代表非常接近陸地了。但是如果是紅腳鰹鳥,就不用多加理會,因為在距離陸地遙遠的地方也能發現這種鳥類。同樣地也可以忽略熱帶鳥,因為熱帶鳥會隨意亂飛。」人類不斷地觀察大自然,將其當作星象圖、羅盤和地圖之外的補充資訊,直到每一個海岸都被發現,原來的方向指引者便失去了作用。

鷗科玄鷗屬鳥類,以海中遊魚或軟體動物為主食,主要棲息於熱帶及亞熱帶區域之海岸或島的礁巖峭壁上。

玄燕鷗

中型鴨類,雄鳥頭、頸為棕紅色,額至頭頂有一乳黃色縱帶;雌鳥上體大都黑褐色,翼鏡暗灰褐色,上胸棕色,其餘下體白色。棲息於江河、湖泊、水塘、河口、海灣、沼澤等各類水域中,尤其喜歡在富有水生植物的開闊水域中活動。

赤頸鴨

鷗科中體型較小的類群,因與家燕的尾型相似而得名。此屬鳥類分布幾遍全球,絕大多數分布於熱帶、亞熱帶。

燕鷗

中等體型而翼短的鷹。從棲處或伏擊飛行中捕食,喜林緣或開闊林區。其模式產地在瑞典。為世界瀕危物種之一。

雀鷹

鰹鳥科下的一種大型海鳥,廣泛分布於太平洋、印度洋及澳大利亞等溫帶及熱帶地區附近的海島上。飛翔能力極強,也善於遊泳和潛水,在陸地上行走也很有力。

紅腳鰹鳥

本文來自騰訊新聞客戶端自媒體,不代表騰訊新聞的觀點和立場。

相關焦點

  • 五百年前的世界地圖裡為什麼沒有中國
    習慣了蘋果或者百度地圖的路痴們,可能不太清楚大航海時代水手們的苦。比如,今天的我們打開一張五百年前的世界地圖,可能會冒出一大堆疑問:南極怎麼沒有啊?美國怎麼只有一個角?南美洲是不是沒畫完?日本呢?竟然沒有中國?
  • 連載歐洲探索時代的世界地圖——世界地圖的完善
    《裡貝羅世界地圖》(1529年),由葡萄牙製圖學家裡貝羅根據西班牙皇家海圖和麥哲倫船隊環球航行及戈麥斯北美探險的新資料繪製而成,較為準確的繪出五大洲尤其是中南美洲的輪廓,首次將北美海岸繪成連續形態,並繪出太平洋輪廓,用玫瑰羅盤及其放射線構成的航路突出表現了麥哲倫船隊所發現的麥哲倫海峽
  • 明朝沒有衛星導航技術,鄭和是怎麼實現萬裡遠洋航行的?
    鄭和是我國古代最為傑出的航海家,他七下西洋,浮舟數十萬裡,傳播了中華文明,促進了中外經濟文化交流和經貿往來,書寫了人類航海史上的輝煌壯舉。今天人們出行,無論是開車還是其他交通工具,往往藉助衛星定位導航軟體。
  • 人類達到光速,就可以在太空航行了嗎?科學家:沒那麼簡單
    在古時候,古人們駕著一種叫做「鼓車」的馬車丈量世界,馬車走到哪裡,地圖就畫到哪裡。在古人的眼中,天和地都是沒有邊際的,於是有了「不知天高地厚」的說法。相傳大禹治水成功後,就命人丈量四方土地,最後把繪製好的地圖繪製在夏禹的九鼎上,這可能也是古代中國有關地圖最早的記載了。
  • 艱難的壯舉:麥哲倫與人類歷史上的首次環球航行
    在總督阿爾梅達的指揮下,船隊在東非和印度西海岸展開了一系列徵戰活動。麥哲倫也是首次接觸到擊劍和划船,並開始熟悉指南針、羅盤與鐵鍬等航海儀器。由於自己的小貴族出生,他有機會成為軍官,並積累其指揮部隊的經驗和商人式的精明思維。這些都是未來環球航行中要派上用場的技能。
  • 大航海時代的開啟,還原麥哲倫的環球航行,揭開血腥的遠洋航行!
    自此,人類偉大的壯舉,認識世界的新開端——環球航行開啟了。二、出海的麥哲倫得到西班牙國王的支持後,麥哲倫帶著不少補給和五艘船向西出發了。這次航行的意義是世界級的,歷史性的,但也是危險重重的。無法得知的目的地,充滿迷幻的大海,未知的領域……一切的一切,都在訴說著這次旅途的不一與艱難險阻。此外,也因為航行的一切未知性,願意上船的不多,故而有不少船員是一些罪犯、流亡者等。這點上,也讓的這支隊伍暗藏危機。果不其然,他們第一次大危機,就是船員之間的背叛。一路向西行的麥哲倫一行人,此時已經來到了南美洲的阿根廷地區的一個海灣。
  • 墨卡託投影法:有約450年歷史的地圖投影法
    是把三維的地球原封不動地展開在一張平面上嗎?實際上這是不可能的。例如,如果想要保持地圖上的陸地面積和實際面積的比例不變,那麼角度就無論如何不可能正確了;想要保持地圖上地點之間的距離和實際距離的比例不變,那麼陸地的形狀就必然會有變形。  其原因顯而易見 ,因為地球是球形的。1777年,著名的數學家歐拉就已經證明了:將球面上的世界投影到平面上卻沒有任何變形是不可能的。
  • 這些精美的航海圖,是人類俯瞰世界的嘗試
    隨著各國殖民貿易和航海的興起,地理知識不斷豐富,又需要更加精確的地圖。隨後的製圖學即藉助於羅盤、望遠鏡、氣壓計等儀器和文藝復興時期不斷發展的數學知識不斷更新,逐步形成了按照數學法則繪製、通過地圖符號並經過取捨和概括而繪製地圖的新地圖學。
  • 第一張世界地圖是如何誕生的,其中有哪些「秘密」?
    地理地圖反映了人類對周圍世界的認知。幾千年前出現的第一張地圖,在其可靠性和所描繪區域的大小等各個方面,都是原始且有限的。直到中世紀,歐洲世界的地理還依然局限於三大洲範圍。且這些地圖大多數是藝術品,而不是導航工具。在中世紀時期,未知的陸地和海洋為地圖製作者的想像力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 第一張世界地圖是如何誕生的,其中有哪些「秘密」?
    地理地圖反映了人類對周圍世界的認知。幾千年前出現的第一張地圖,在其可靠性和所描繪區域的大小等各個方面,都是原始且有限的。直到中世紀,歐洲世界的地理還依然局限於三大洲範圍。且這些地圖大多數是藝術品,而不是導航工具。在中世紀時期,未知的陸地和海洋為地圖製作者的想像力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 在前哥倫布時代航行在太平洋上的水手,玻里尼西亞人
    檢測結果發表在同行評議的期刊上(Malaspinas, A. S. et al., 2014),這兩個來自巴西米納斯吉拉斯州的人類頭骨的碳十四同位素分析和基因組序列對比數據,明確了他們是生活在巴西的一個的土著群體。更進一步的研究發現他們的基因組兩個男性個體均呈現出線粒體DNA變體的組合,這種變體在當今大洋洲人群中很常見,並且沒有檢測到任何的美洲土著成分。
  • 人類能否在宇宙中航行?
    我們知道對於人類來說,最希望的就是能夠在整個宇宙中穿梭,甚至能夠自由地到達任何一個星球上,這相信是每一個科幻小說永恆的主題。那麼我們可以設想一下人類能否在宇宙中自由的航行呢?我覺得目前來說肯定是不可以的,因為現在的科技發展還沒那麼成熟,真正到了那個程度的話,相信人類已經是高度文明了,而這樣的時期不知道要等多久,所以我們現在還不知道人類能否在宇宙中自由航行。儘管如此,我們知道,人類要想實現在太空中的夢想,其實也是有可能的,因為太空航行是我們人類畢生的願望。
  • 潛艇上沒有窗戶,如何水下航行,怎麼觀察外面?這一資料庫太關鍵
    潛艇到底是怎麼在海底航行的?如何前進、後退、左拐、右拐的,估計用雷達吧?要不然能看到外面嗎?海底不是漆黑一片嗎?還會打探照燈嗎?是不是也有小窗戶?可以看到深海魚?潛艇不是觀光遊艇,在水下靠海圖封閉航行。如果真的要「咬文嚼字」起來,「潛艇上沒有窗」這句話還真的不成立呢!
  • 《文明6》地圖上的海怪,究竟有什麼來頭?
    舉例來說,麥哲倫的環球航行船隊在僅僅經過大西洋以後就已經陷入了缺衣少食的窘迫局面,而在航行結束後,5艘船270人組成的船隊僅剩下1艘船和18人,早期航海之艱辛可見一斑。  這也就意味著,在大航海時代的第一個世紀裡,人們一般只能沿著前人用性命開闢出來的少量航線航行,當然大部分船隊也只需要前往亞洲進行香料貿易,少量的航線就足以滿足他們的要求,至於此外的廣闊世界,則在足足三個世紀後才探索完畢。
  • 核潛艇在海底航行是如何導航的?
    核潛艇是一種工作環境極其特殊的船舶,因此其在導航方式上也具有特殊性。與水面戰艦相比,核潛艇由於長時間在水下潛航,因此不能依靠衛星導航或天文導航。如果浮出水面,那麼在戰時這對於核潛艇的隱蔽性損害極大。為確保核潛艇能夠在水下保持正確的航向,在核潛艇啟程執行任務之前,要仔細制定航行路線,以儘量規避可能的敵方水下監聽系統和自然環境較為危險的海域。在潛航時,核潛艇除非遇到特殊情況(遭遇敵方反潛力量、臨時變更任務、遭遇突發性水體活動等),否則一般會按照預先制定的航路航行,並使用慣性導航系統對航向進行修正。
  • 談談羅盤測量與地球經緯度、衛星定位形成磁偏角問題
    隨著人類的進步和社會需要,於是,人們在羅盤上添加了八卦(乾坎艮震巽離坤兌)、二十四山【八幹(甲庚丙壬乙辛丁癸)、四維(乾坤艮巽)、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以及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可以說,羅盤能發展到今天,人們用它來做風水,特別準確。尤其是在《吳氏風水》即鈞洲派風水學之玄空理氣方面,用羅盤測量之後,可以準確地預測出吉兇禍福。
  • 是什麼樣的船,幫助麥哲倫完成了環球航行的夢想?
    六年後,他意外進入國家航海事務所工作,開始了與大海結緣的一生。在他青少年時代,哥倫布發現了美洲新大陸,達·伽馬開闢了通往印度的新航道。麥哲倫在進行環球航行前(1505年-1513年),已經到過印度、非洲和東南亞。
  • 太平洋島嶼的土著幾千年前是怎樣穿過大海到島上的?答案就在本文
    太平洋上的島嶼星羅棋布,這些島嶼從大航海時代開始被逐一發現,但令人費解的是,被發現的島嶼上竟然大多住滿了原始土著,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夏威夷群島和復活節島。為什麼這些遠離大陸、深處茫茫大海中心的孤島上會有土著部落存在?他們到底是從哪裡來的呢?這個問題從數百年前就困擾著全球的人類學家和考古學家們。
  • 世界最神秘的地圖, 誕生於500年前, 地圖上出現了不該出現的畫面!
    地圖是人類在發展的過程中,為了研究世界環境而製作出來的一種圖像,地圖上記載的是不同時代和地區人們對世界真實面貌的描述,不同地方的人們在地圖的製作上也有所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