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諾貝爾失之交臂的她
2015年,屠呦呦成為首位獲得諾貝爾的中國科學家。那一天,48歲的莊小威也不會想到。未來,她和諾貝爾獎的距離只有四個月。
01
莊小威生於江蘇,5歲前在江蘇如皋跟著爺爺、奶奶生活。她的父母都是中科大教授,然而莊小威沒有上過幼兒園,也沒有正規地學過拼音識字。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一日一度公眾號喲:yryd115
倒是有一次,莊小威父親教哥哥物理的時候,沒上過學的她竟顯出幾分物理天分。一道初中物理問題:「一杯水放在桌子上,這個水杯受了多少力?」父親問哥哥。哥哥只能想到水和水杯的重力,桌子的支持力。在一旁的莊小威插話:「空氣對水杯還有個作用力。」父親大喜:「這孩子尚未上學,竟有幾分物理天分。」
兒時的莊小威漸漸凸顯出超過同齡人的聰慧。表妹的爸爸教她象棋,下了一遍,就能無師自通地把將、士、象,每個棋子該怎麼走,全都學會了。「神童」莊小威從上學起就走上了「學霸」之路。不僅拿獎拿到手軟,還被推薦到北京景山學校上了半年中國科大預備班。13歲轉入離家較近的蘇州中學科大預備班,數學、物理常拿滿分。兩年之後,15歲的莊小威以高考600多分的狀元成績考進了中科大少年班。
憑藉這些「超能力」,當年中科大少年班預備班的教務主任,如今已年過七旬,依稀記得30個孩子中的小個頭莊小威。22個學生,只有5個女生,莊小威個頭不算大,但卻智力超群。上課的時候,炯炯有神地眼睛跟著老師,強烈地求知慾讓她遇到問題,就要打破砂鍋問到底。
她並不在意分數,只是很享受探索問題的過程,但優秀的成績伴隨著她的努力接踵而來。在校期間,她的理論力學、電動力學、量子力學、統計力學四大力學專業課都考了滿分。這個傳奇紀錄至今仍無人打破,成為中科大物理系一個難以逾越的豐碑。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一日一度公眾號喲:yryd115
如魚得水的莊小威似乎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平臺,保留著對科研的熱情。中科大畢業後,莊小威決定到美國繼續鑽研物理學,在美國,她的開掛人生依舊讓人瞠目結舌。
02
莊小威便赴美開始碩博連讀,那年她僅僅19歲。父親建議她去舊金山,因為不用轉機,莊小威便選擇了回家方便的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她聽取楊振寧先生的建議,選擇實驗物理方向,又跟著沈元壤先生讀博士,很快喜歡上光學。在前輩的引領下,24歲的莊小威,順風順水拿下了伯克利的物理博士學位。年紀輕輕已然被各種光環和榮耀包裹其中,她成功的一面被無限放大化。
然而,在她成長為科學家的道路上,有多少心酸和苦楚,旁人是看不到的。準備博士畢業之際,導師沈元壤鼓勵她嘗試找教職試試。當時斯塔福大學對莊小威各方面甚是滿意,於是決定給她留一個職位。被橄欖枝勾得蠢蠢欲動的莊小威,開始膨脹。當別人還在寒窗做研究,她已經是史丹福大學助理教授了。她的確有為之驕傲的資本,只是一切還為時尚早。
準備進入新篇幅的莊小威,心裡描繪著自己未來。史丹福大學卻最後改口,建議她先做博士後,花兩三年時間來證明自己。這一次被拒絕給她的打擊很大。她決心將過去的成功和失敗都抹掉,一切從頭開始。
如果莊小威做了斯坦福助理教授,日後,也就不會有莊小威成立的實驗室和她做出的科研貢獻。吃了閉門羹的莊小威,抹了抹眼角的淚水,心想:或許讀博士後就是最好的結果。她打電話告訴一一拒絕了想給教職的學校,來到斯坦福讀博士後。就在這裡,她的研究方向發生重大轉變,從物理轉入到生物,進入了另一個「新世界」。
03
如此不平凡的決定,註定了她一生不平凡。當時這樣一個物理天才闖入了生物世界變成了一粒渺小的細胞,引起了小小的轟動。她對生物學沒有一點了解,甚至連DNA和RNA都分不清,物理學博士就這樣無知無畏闖入生物學。
在陌生領域科研工作的壓力絲毫沒有嚇倒她。一周七天她除了吃飯和睡覺,剩下的時間都在工作,每天都從早上10時工作到半夜12點。也是莊小威打小這種樂觀求知的態度,讓她在生物領域飛速成長。
有次莊小威回母校中國科技大學做一場報告會。那次的報告主題叫《展現單個核糖核酸酶分子的摺疊和單個流感病毒的感染過程》。光這個名字讓人一聽,已經讓人迷糊了。但她把枯燥乏味的病毒,講成了故事。還會模仿病毒對細胞說:「我在這兒,讓我進來。」全場觀眾都聽懂了。
2006年,34歲的莊小威成了哈佛大學物理和化學系的雙聘教授。在哈佛大學擁有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生物物理實驗室。在這間她領導的實驗王國中,她帶領著21名博士、博士後研究流感、愛滋病、SARS病毒。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一日一度公眾號喲:yryd115
科學的進展是極其緩慢的。有一天,當她把帶螢光的分子標記物附在病毒上,用雷射照一照,標記物發出特殊的彩色光。藉助顯微鏡,莊小威有了重大發現。她拍攝到單個流感病毒的連續影像,而這,是世界上首次記錄到病毒的各階段過程。
在一次次壓力和挑戰面前,莊小威總能克服困難,走出低迷。除了對科學的痴迷外,她的訣竅是先讓自己傷心兩三天,等傷心透了,然後告訴自己:一切從頭再來,就當過去的成功都不存在,完全從零開始。一旦抱著這樣的心態,就什麼都不怕了。
04
2011年,她又開發出了更高性能的STORM,中文意思是「風暴」,很響亮。這一路走來,莊小威也成了超解析度螢光顯微鏡的大戶,隔三差五就在各個雜誌上發表重要研究成果。
莊小威在超解析度螢光顯微鏡領域具佔據了很高的權威。大家紛紛認為,諾貝爾獎莊小威必在其內。但是,世事卻總是在關鍵時刻和莊小威開玩笑。2014年的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了白茲格、赫爾和莫納三位物理學家。而最巧合的是,白茲格獲得諾貝爾獎的原因和莊小威做出的實驗論文一模一樣。
一時間關於性別歧視,種族歧視之類的猜測不斷。該領域的很多專家都為莊小威打抱不平,認為獎項評選不該厚此薄。並且不少業界人士認為,只有莊小威真正推動了這種方法的巨大發展」。北京大學副教授席鵬不無遺憾地說:莊小威沒能獲獎,我大感意外。這說明種族主義和性別歧視,其實不僅沒有消失,而是日常可見。
對於這一質疑,諾貝爾委員會給出的解釋是:白茲格在1995年就對這一技術提出理論設想,並發表論文了。且貝齊格論文的投稿時間比莊小威論文早了將近4個月。雖然最終與諾貝爾獎擦肩而過,但論起成就,莊小威實至名歸。只能說她輸給了短短四個月的時間,她曾離諾獎最近,但後來也是最為遺憾的華人科學獎。
05
無緣諾獎,她本人對於外界的紛紛擾擾並沒有太多表示。拋卻虛榮心,心無旁騖做科學,成為了她人生的關鍵詞。很快,莊小威憑藉自己的才能,在2015年又因為發明了超高解析度成像方法(STORM)。獲得美國科學院分子生物學獎,同年12月當選為中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一日一度公眾號喲:yryd115
2016上半年,莊小威和他的團隊就已經在Nature、Science、Cell等頂級學術雜誌發表了多達10篇的研究論文。未來她將繼續致力於STORM的研究,解開更多未知的生命之謎。所以,沒有人會隨隨便便成功,如果自己不努力,擁有再好的出身,也只是徒勞罷了。跨專業的選擇,不是所有人都能夠模仿,但是對於未知的探索,敢於挑戰自己認為的不可能值得我們去認可與鼓勵。
天才少有,但至少我們知道,天才也奉行天道酬勤。莊小威從物理轉到生物,從零開始,最後只離諾貝爾一步之遙。她在一次次失敗中,重頭再來,失落過、傷心過,但再次走入實驗室時,她仍舊帶著嶄新的希望。人類在無窮的未知面前,卑微如塵。但人性的堅韌和孜孜不倦地探索,足以讓我們在未知面前不斷開疆擴土。
圖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