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中科天才錯失諾獎!14歲揚名,楊振寧力薦,離諾獎只差一步

2020-10-25 一日一度渡己渡人

與諾貝爾失之交臂的她

2015年,屠呦呦成為首位獲得諾貝爾的中國科學家。那一天,48歲的莊小威也不會想到。未來,她和諾貝爾獎的距離只有四個月。

01

莊小威生於江蘇,5歲前在江蘇如皋跟著爺爺、奶奶生活。她的父母都是中科大教授,然而莊小威沒有上過幼兒園,也沒有正規地學過拼音識字。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一日一度公眾號喲:yryd115

倒是有一次,莊小威父親教哥哥物理的時候,沒上過學的她竟顯出幾分物理天分。一道初中物理問題:「一杯水放在桌子上,這個水杯受了多少力?」父親問哥哥。哥哥只能想到水和水杯的重力,桌子的支持力。在一旁的莊小威插話:「空氣對水杯還有個作用力。」父親大喜:「這孩子尚未上學,竟有幾分物理天分。」

兒時的莊小威漸漸凸顯出超過同齡人的聰慧。表妹的爸爸教她象棋,下了一遍,就能無師自通地把將、士、象,每個棋子該怎麼走,全都學會了。「神童」莊小威從上學起就走上了「學霸」之路。不僅拿獎拿到手軟,還被推薦到北京景山學校上了半年中國科大預備班。13歲轉入離家較近的蘇州中學科大預備班,數學、物理常拿滿分。兩年之後,15歲的莊小威以高考600多分的狀元成績考進了中科大少年班。

憑藉這些「超能力」,當年中科大少年班預備班的教務主任,如今已年過七旬,依稀記得30個孩子中的小個頭莊小威。22個學生,只有5個女生,莊小威個頭不算大,但卻智力超群。上課的時候,炯炯有神地眼睛跟著老師,強烈地求知慾讓她遇到問題,就要打破砂鍋問到底。

她並不在意分數,只是很享受探索問題的過程,但優秀的成績伴隨著她的努力接踵而來。在校期間,她的理論力學、電動力學、量子力學、統計力學四大力學專業課都考了滿分。這個傳奇紀錄至今仍無人打破,成為中科大物理系一個難以逾越的豐碑。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一日一度公眾號喲:yryd115

如魚得水的莊小威似乎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平臺,保留著對科研的熱情。中科大畢業後,莊小威決定到美國繼續鑽研物理學,在美國,她的開掛人生依舊讓人瞠目結舌。

02

莊小威便赴美開始碩博連讀,那年她僅僅19歲。父親建議她去舊金山,因為不用轉機,莊小威便選擇了回家方便的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她聽取楊振寧先生的建議,選擇實驗物理方向,又跟著沈元壤先生讀博士,很快喜歡上光學。在前輩的引領下,24歲的莊小威,順風順水拿下了伯克利的物理博士學位。年紀輕輕已然被各種光環和榮耀包裹其中,她成功的一面被無限放大化。

然而,在她成長為科學家的道路上,有多少心酸和苦楚,旁人是看不到的。準備博士畢業之際,導師沈元壤鼓勵她嘗試找教職試試。當時斯塔福大學對莊小威各方面甚是滿意,於是決定給她留一個職位。被橄欖枝勾得蠢蠢欲動的莊小威,開始膨脹。當別人還在寒窗做研究,她已經是史丹福大學助理教授了。她的確有為之驕傲的資本,只是一切還為時尚早。

準備進入新篇幅的莊小威,心裡描繪著自己未來。史丹福大學卻最後改口,建議她先做博士後,花兩三年時間來證明自己。這一次被拒絕給她的打擊很大。她決心將過去的成功和失敗都抹掉,一切從頭開始。

如果莊小威做了斯坦福助理教授,日後,也就不會有莊小威成立的實驗室和她做出的科研貢獻。吃了閉門羹的莊小威,抹了抹眼角的淚水,心想:或許讀博士後就是最好的結果。她打電話告訴一一拒絕了想給教職的學校,來到斯坦福讀博士後。就在這裡,她的研究方向發生重大轉變,從物理轉入到生物,進入了另一個「新世界」。

03

如此不平凡的決定,註定了她一生不平凡。當時這樣一個物理天才闖入了生物世界變成了一粒渺小的細胞,引起了小小的轟動。她對生物學沒有一點了解,甚至連DNA和RNA都分不清,物理學博士就這樣無知無畏闖入生物學。

在陌生領域科研工作的壓力絲毫沒有嚇倒她。一周七天她除了吃飯和睡覺,剩下的時間都在工作,每天都從早上10時工作到半夜12點。也是莊小威打小這種樂觀求知的態度,讓她在生物領域飛速成長。

有次莊小威回母校中國科技大學做一場報告會。那次的報告主題叫《展現單個核糖核酸酶分子的摺疊和單個流感病毒的感染過程》。光這個名字讓人一聽,已經讓人迷糊了。但她把枯燥乏味的病毒,講成了故事。還會模仿病毒對細胞說:「我在這兒,讓我進來。」全場觀眾都聽懂了。

2006年,34歲的莊小威成了哈佛大學物理和化學系的雙聘教授。在哈佛大學擁有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生物物理實驗室。在這間她領導的實驗王國中,她帶領著21名博士、博士後研究流感、愛滋病、SARS病毒。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一日一度公眾號喲:yryd115

科學的進展是極其緩慢的。有一天,當她把帶螢光的分子標記物附在病毒上,用雷射照一照,標記物發出特殊的彩色光。藉助顯微鏡,莊小威有了重大發現。她拍攝到單個流感病毒的連續影像,而這,是世界上首次記錄到病毒的各階段過程。

在一次次壓力和挑戰面前,莊小威總能克服困難,走出低迷。除了對科學的痴迷外,她的訣竅是先讓自己傷心兩三天,等傷心透了,然後告訴自己:一切從頭再來,就當過去的成功都不存在,完全從零開始。一旦抱著這樣的心態,就什麼都不怕了。

04

2011年,她又開發出了更高性能的STORM,中文意思是「風暴」,很響亮。這一路走來,莊小威也成了超解析度螢光顯微鏡的大戶,隔三差五就在各個雜誌上發表重要研究成果。

莊小威在超解析度螢光顯微鏡領域具佔據了很高的權威。大家紛紛認為,諾貝爾獎莊小威必在其內。但是,世事卻總是在關鍵時刻和莊小威開玩笑。2014年的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了白茲格、赫爾和莫納三位物理學家。而最巧合的是,白茲格獲得諾貝爾獎的原因和莊小威做出的實驗論文一模一樣。

一時間關於性別歧視,種族歧視之類的猜測不斷。該領域的很多專家都為莊小威打抱不平,認為獎項評選不該厚此薄。並且不少業界人士認為,只有莊小威真正推動了這種方法的巨大發展」。北京大學副教授席鵬不無遺憾地說:莊小威沒能獲獎,我大感意外。這說明種族主義和性別歧視,其實不僅沒有消失,而是日常可見。

對於這一質疑,諾貝爾委員會給出的解釋是:白茲格在1995年就對這一技術提出理論設想,並發表論文了。且貝齊格論文的投稿時間比莊小威論文早了將近4個月。雖然最終與諾貝爾獎擦肩而過,但論起成就,莊小威實至名歸。只能說她輸給了短短四個月的時間,她曾離諾獎最近,但後來也是最為遺憾的華人科學獎。

05

無緣諾獎,她本人對於外界的紛紛擾擾並沒有太多表示。拋卻虛榮心,心無旁騖做科學,成為了她人生的關鍵詞。很快,莊小威憑藉自己的才能,在2015年又因為發明了超高解析度成像方法(STORM)。獲得美國科學院分子生物學獎,同年12月當選為中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一日一度公眾號喲:yryd115

2016上半年,莊小威和他的團隊就已經在Nature、Science、Cell等頂級學術雜誌發表了多達10篇的研究論文。未來她將繼續致力於STORM的研究,解開更多未知的生命之謎。所以,沒有人會隨隨便便成功,如果自己不努力,擁有再好的出身,也只是徒勞罷了。跨專業的選擇,不是所有人都能夠模仿,但是對於未知的探索,敢於挑戰自己認為的不可能值得我們去認可與鼓勵。

天才少有,但至少我們知道,天才也奉行天道酬勤。莊小威從物理轉到生物,從零開始,最後只離諾貝爾一步之遙。她在一次次失敗中,重頭再來,失落過、傷心過,但再次走入實驗室時,她仍舊帶著嶄新的希望。人類在無窮的未知面前,卑微如塵。但人性的堅韌和孜孜不倦地探索,足以讓我們在未知面前不斷開疆擴土。

圖片來源:網絡

相關焦點

  • 中科天才錯失諾獎,莊小威:從物理到生物,心無旁騖做科學
    不僅拿獎拿到手軟,還被推薦到北京景山學校上了半年中國科大預備班。13歲轉入離家較近的蘇州中學科大預備班,數學、物理常拿滿分。兩年之後,15歲的莊小威以高考600多分的狀元成績考進了中科大少年班。憑藉這些「超能力」,當年中科大少年班預備班的教務主任,如今已年過七旬,依稀記得30個孩子中的小個頭莊小威。
  • 楊振寧算在我國諾獎得主裡面?別為了一個諾獎,臉都不要了
    2020年諾貝爾獎主要獎項已經公布,美國有2人獲得生理學和醫學獎,1人獲得物理學家,1人獲得化學家,1人獲得文學家,共5人獲得今年的諾貝爾獎項,成為最大贏家。放眼整個諾貝爾獎生涯,美國一樣是最大的贏家,有超過377人獲獎,領跑全球。反觀我國,目前只獲得了1項生理學獎,1項文學獎。
  • 最具爭議科學家,獲諾獎後入美籍,晚年改回中國籍,82歲娶嬌妻
    但是中國有位科學家,獲諾獎後入美籍,晚年改回中國籍,82歲娶嬌妻,堪稱最具爭議的科學家。有人說他愛國,他是世界上最先獲得諾獎的中國人,為中國爭了光;但也有人說他不愛國,因為他獲得諾獎後,在中國最需要他做貢獻的時候,卻加入了美國國籍,為美國人服務了。
  • 只有24歲的他,卻是中國離諾貝爾獎最近的天才少年!
    今天,就由小編來帶著大家來認識認識這位年僅24歲的「天才少年」。曹原,1996年出生,2010年,僅僅14歲的他,因為成績突出而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錄取。在中科大畢業後,他前往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深造,攻讀博士學位。或許光看這個簡歷,人們還看不出來曹原有多麼厲害?那接下來就容小編來一一介紹下,曹原的成就究竟有多高。
  • 31歲獲諾貝爾物理學獎,35歲成美國院士李政道先生現狀如何?
    中國人作為世界上最勤勞的種族,無論是高考還是學科競賽,出現的天才年輕人都很多,但在諾貝爾獎獲得數量方面一直讓人感覺遺憾。其實中國這片土地上走出的諾貝爾獎獲得者數量並不少,除了屠呦呦、楊振寧是中國籍的諾獎獲得者外,世界上還有7位華人在自然科學領域獲得了諾貝爾獎,只不過後來都轉了國籍留在了國外,那麼這7位留在國外的諾獎華人得主現狀如何?
  • 數讀「諾貝爾物理學獎 他們與物理學獎」擦肩而過
    資料圖:2018年10月2日,諾獎委員會宣布,美國科學家阿希金 、法國學者穆胡和加拿大科學家斯特裡克蘭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數讀」諾貝爾物理學獎25歲與96歲:在物理學獎得主中,有人登頂已是耄耋之年,但有人獲獎時才年逾弱冠。
  • 14年前,中國奧數少年擊敗德國天才,現今1人獲諾獎,1人成和尚
    14年前,中國奧數少年擊敗德國天才,現今1人獲諾獎,1人成和尚 1959年7月,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首次在羅馬尼亞舉辦,最初這種數學競賽是匈牙利數學界為紀念數理學家厄特沃什·羅蘭而組織,後發展到了全球參與競賽,每年都會舉辦。
  • 「天才獎」得主餘金權:希望諾獎來得晚一點 想專注於科研
    「我希望諾獎來得晚一點比較好,讓我自己能在獲獎之前先專注於做科研,真正的科學家最大的樂趣還是來自於科研。」2018年10月31日,麥克阿瑟天才獎得主餘金權在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接受採訪時說。麥克阿瑟獎,又稱為「天才獎(Genius Grants)」,每年獎勵20至30名各個領域「在持續進行創造性工作方面顯示出非凡能力和前途」者。與很多大獎不同,麥克阿瑟獎並不注重過去的成就,而是鼓勵那些有創造力、有洞察力、有潛力的人。2016年,餘金權獲得麥克阿瑟天才獎。
  • 楊振寧學生張首晟發現新粒子,這其中會有下一個諾獎得主嗎?
    導語:馬約拉那(Majorana)費米子的發現,讓我們離量子計算更近一步。     本文作者:思穎雷鋒網按:作為楊振寧的學生,如果華人物理學家張首晟也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那將是諾獎歷史上的一件盛事,也將是中國的一件盛事。
  • 最頂尖的天才又走了一個,楊振寧惋惜
    1949年,費米和楊振寧考慮了介子不是基本粒子,而是由核子及其反粒子組成的模型。1950年代初,很多「奇異」的粒子被發現,先是在宇宙線中,後來也在布魯克海文實驗室的新加速器Cosmotron中,它們也歸為重子和介子。面對這些新粒子,諾獎得主拉比感嘆:「是誰訂購的?」另一位諾獎得主蘭姆在諾獎演講中說:「我聽說有一種說法,發現新的基本粒子以前能獲諾獎,現在應該罰款一萬美金。」
  • 天才科學家張首晟去世!師從楊振寧 最有望獲諾獎!
    華裔物理學家張首晟去世   12月6日消息,著名華裔物理學家張首晟於美國當地時間12月1日去世,享年55歲。
  • 特稿|追問諾獎:張鋒因何錯失化學獎?
    諾獎組委會將 CRISPR/Cas9 稱作基因技術中最銳利的工具之一,它可以精確改變動植物和微生物的 DNA。相對於此前的基因技術,CRISPR/Cas9 更便捷、更便宜。基因編輯光環背後懸疑一地:明星科學家張鋒為何與諾獎擦肩而過?他究竟有沒有資格獲獎?基因編輯距離我們的生活還有多遠?
  • 目標諾獎!學渣逆襲全攻略
    剛開始,戈登在科學素養方面沒有任何基礎,只有興趣,如果不參加一兩年基本的培訓,是根本沒辦法開始研究的。戈登覺得自己非常幸運,在父母的資助下,他重新進入科學研究領域,並最終榮獲諾獎。在後來的採訪中,田中耕一謙虛地說:「這已經是他在獲諾獎前的40年裡,少有的光輝歲月之一。」田中在大學裡仍舊默默無聞,德語考了三次還沒有通過,甚至還留級一年才畢業。畢業後找工作也屢屢受挫,在畢業論文導師的介紹下,才在島津謀得一個研究崗位。
  • 獲諾獎後共同拒絕回國,李政道更早入美籍,為何只有楊振寧被罵?
    獲諾獎後,兩人共同拒絕回國,事後的連環反應更是激烈,楊振寧被國人謾罵,李政道卻低調的仿佛消失在了大眾的視野之中…… 而更值得一提的是,李政道比楊振寧要更早加入美國國籍,但是卻並未因此遭受和楊振寧等同或者是超過他的謾罵。 1957年獲得諾貝爾獎不久之後,李政道就拒絕回到中國,選擇了留在美國,而楊振寧卻是在1964年才加入的美國國籍,正式成為了一名美國公民,而為啥國人只罵楊振寧呢?
  • 薛其坤將獲諾獎嗎?楊振寧也看好他,該獎項已有5人成諾獎得主
    其實,楊振寧先生早有這樣的觀點。薛其坤團隊因「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發現」獲得2018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項中唯一的一等獎,這項重大基礎物理學成果被楊振寧稱為「中國實驗室裡發表的第一次諾貝爾獎級的物理學論文」。
  • 中國醫學「諾獎」-第七屆樹蘭醫學獎:上交醫、首醫成為最大贏家
    一提到諾獎,咱們中國人就激動了,前一段時間,清華大學雙一流評估結果:清華大學全面建成了世界一流大學,結果引起了國內外一頓嘲笑:你諾獎為0,你培養的諾獎為0,你畢業生諾獎為0(楊振寧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
  • 張首晟辭世 楊振寧評價他:獲諾獎只是時間問題
    原標題:華裔物理學家張首晟辭世,他的團隊發現「天使粒子」,楊振寧評價他:獲諾獎只是時間問題來源/復旦大學12月6日上午來自美國的消息,當地時間12月1日,出生於上海的美國華裔物理學家,美國史丹福大學終身教授、美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外籍院士
  • 楊振寧能再獲諾獎?
    ,但無論如何,愛因斯坦憑光電論文獲得了諾獎,但他因約將諾獎的獎金贈予了已經和他離婚的妻子米列娃。一直到50年後諾獎評選過程解密才真相大白,但即使楊振寧和李政道的努力,還有趙忠堯同學安德遜教授的聲明,但最終科學界是普遍承認了趙忠堯的貢獻,但諾獎結果已經無法更改。
  • 盤點有趣的物理諾獎故事:最年輕的僅為25歲
    1915年勞倫斯·布拉格(Lawrence Bragg)和他的父親一起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當時他只有25歲,這使得其成為最年輕的諾貝尓物理學獎得主。 2020年諾貝爾物理獎公布結果出爐,由黑洞物理理論學家彭羅斯和另兩位天體物理學家共同獲得。我們來回顧一下歷史上的一些物理諾獎故事。
  • 楊振寧有多厲害?他原本可以再得一次諾獎,奈何搭檔過於低調
    其實這主要是因為諾獎的一個原則:一個領域,一個人只能獲得一次諾獎!就像愛因斯坦,曾因為光電效應獲得一次諾獎,但這並不是他最厲害的發現,他的廣義相對論也沒有獲得諾獎。而楊-米爾斯理論也並不是楊振寧最後的作品,除了這兩個能夠獲獎的理論和定律之外,楊振寧在80多歲時,仍然在發表論文,據統計,楊振寧一生最起碼在十個領域內都做過極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