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E單鹼基編輯器的Cas9非依賴型DNA脫靶風險評估及優化

2021-01-10 BioArt生物藝術

撰文 | 木蘭之枻

責編 | 兮

目前已知的人類致病遺傳變異中,約58%都屬於點突變,而約15%的致病點突變都屬於T·A--C·G變異【1】。2016年哈佛大學David Liu實驗室開發出新型單鹼基編輯器CBE(Cytosine Base Editor),可實現C·G--T·A鹼基對的轉換,這對上述的點突變遺傳病的治療有重要意義,因而在基因治療領域的應用前景相當廣闊【2】。

不過,2019年有研究通過全基因組測序分析指出,除了傳統的Cas9非特異性結合導致的DNA脫靶風險之外,CBE系統還存在Cas9非依賴型的DNA脫靶風險【3-4】,這極大地限制了CBE系統的應用。

目前,CBE系統的Cas9非依賴型脫靶風險評估主要依賴於全基因組測序分析,該方法雖然全面,但耗時費力,花費不菲,難以用於規模化的評估和篩選,因而極大的限制了相關研究的開展,對CBE系統的優化和未來應用極為不利。

2020年2月10日,來自Broad研究所、哈佛大學化學系和化學生物系的David Liu實驗室在Nature Biotechnology雜誌上發表了題為Evaluation and minimization of Cas9-independent off-target DNA editing by cytosine base editors的論文。文章對多種CBE系統的Cas9非依賴型DNA脫靶風險進行了評估並加以優化。文章開發出較全基因組測序更為快速、便捷且經濟的實驗策略,並以此為基礎對CBE系統的Cas9非依賴型DNA脫靶風險進行了有效評估;之後研究者還通過蛋白質工程等策略對CBE系統進行優化,有效地減少了Cas9非依賴型DNA脫靶風險的發生。

首先,研究者嘗試通過細菌水平的利福平耐藥實驗來檢測CBE系統的Cas9非依賴型DNA脫靶風險。其基本原理是,如若CBE系統中的胞苷脫氨基酶可誘發大腸桿菌中rpoB基因上的C-T突變,會導致大腸桿菌耐受利福平,之後根據耐藥克隆的比例便可評估其Cas9非依賴型DNA脫靶風險。

此外,研究者會同時在大腸桿菌中轉入靶位點上攜有T-C失活突變的氯黴素抗性基因表達載體,根據氯黴素抗性克隆的比例,便可同時評估CBE系統的鹼基編輯活性。在證實了系統的有效性之後,研究者首先對CBE系統的三種組分胞苷脫氨基酶、dCas9及UGI與Cas9非依賴型DNA脫靶風險的關係進行分析,發現胞苷脫氨基酶和UGI是關鍵。這兩者之中,胞苷脫氨基酶誘導利福平耐藥的能力是UGI的上百倍,因而成為後續研究的重點所在。

之後研究者發現APOBEC3G,AID,eA3A和APOBEC1的多種突變體如YE1等為基礎的CBE系統能降低Cas9非依賴型DNA脫靶風險。此外,考慮到胞苷脫氨基酶的活性多存在序列偏好性,研究者還嘗試用細菌胸苷激酶基因突變實驗進行評估以保證結果的準確性並獲得相似的結果。

先前的研究和上述的細菌實驗均證實,CBE系統的Cas9非依賴型DNA脫靶頻率低於~0.1%,傳統的定點擴增難以有效檢測。為替代全基因組測序,研究者設計出可在人源細胞系中開展的R-loop實驗方案,此方案可放大CBE系統在特定位點的Cas9非依賴型脫靶頻率,之後便可通過定點擴增加以檢測和評估。

其基本原理是,通過不同類型的CRISPR系統在基因組特定位點誘導出單鏈DNA區域(ssDNA域),以「放大」該區域CBE系統的Cas9非依賴型胞嘧啶脫氨基頻率,之後便可通過定向擴增和高通量測序加以檢測。

實際操作中,研究者在293T細胞中共轉染SpCas9為基礎的CBE系統及spsgRNA,失活型SaCas9(dSaCas9)及sasgRNA,之後檢測sasgRNA靶位點的胞嘧啶脫氨基頻率。通過該實驗,研究者發現,APOBEC1的多種突變體如YE1、YE2、EE、YEE、R33A和R33A/R34A為基礎的CBE系統有著最低的Cas9非依賴型DNA脫靶風險(圖1a-b)。

根據以上結果,研究者推測,Cas9非依賴型DNA脫靶風險主要取決於胞苷脫氨基酶的催化效率,理想的CBE系統應當有著較低的催化效率,以保證在底物低濃度時處於失活狀態(脫靶風險低)而在底物高濃度時方發揮催化功能(保證靶位點的編輯效率)。體外動力學研究證實,與野生型rAPOBEC1相比,YE1為基礎的CBE系統(YE1-BE4)對ssDNA的催化效率降低了69倍之多。隨後293T細胞中的ssDNA脫氨基實驗也證實了以上結論。而全基因組測序分析也證實,YE1為基礎的CBE系統的Cas9非依賴型DNA脫靶風險有明顯降低,與單純的nCas9風險相似(圖1c-d)。

總體而言,研究者通過細菌中的利福平耐藥和胸苷激酶基因突變實驗以及人源細胞系中的R-loop實驗、體外動力學實驗和細胞內ssDNA脫氨基實驗證實,較低的催化效率是CBE系統Cas9非依賴型DNA脫靶風險降低的基礎。

圖1(a-b)R-loop實驗分析不同CBE系統的Cas9非依賴型DNA脫靶風險;(c-d)全基因組測序分析YE1-BE4的DNA脫靶風險。

雖然YE1-BE4幾無明顯的Cas9非依賴型DNA脫靶風險,其活性窗口明顯小於傳統的CBE系統BE4,這限制了其應用。為此研究者嘗試通過蛋白質工程拓展YE1為基礎的CBE系統的活性窗口。首先,通過替換nCas9為nCas9-NG突變體,YE1-NG可識別的PAM位點從NGG拓寬為NG。研究者還通過替換nCas9為環化排列的Cas9(CP-Cas)變體CP1028得到YE1-BE4-CP1028,其活性窗口與BE4相似。

隨後為證實優化過的CBE系統在其它方面的安全性,研究者對YE1等rAPOBEC1突變體為基礎的CBE系統的Cas9依賴型DNA脫靶風險進行檢測,證實其Cas9依賴型DNA脫靶風險也明顯降低。此外,YE1-BE3等多種CBE系統的RNA脫靶風險也明顯降低。除蛋白質工程外,研究者還指出,通過核糖核蛋白轉染等方式減少CBE系統在細胞內的存留時間也能有效降低Cas9非依賴型DNA脫靶風險。

總體而言,本研究通過一系列快速、便捷和經濟的實驗策略對多種CBE系統的Cas9非依賴型DNA脫靶風險進行了系統性的分析與比較,找到了降低Cas9非依賴型DNA脫靶風險的關鍵;並通過蛋白質工程等策略構建出一系列低脫靶風險的高活性CBE系統,為CBE系統的未來應用提供了助力。

值得一提的是,2月9日,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楊輝團隊在預印版平臺bioRxiv發表文章High-fidelity base editor with no detectable genome-wide off-target effects。

David Liu文章先是在細菌(文章圖1)和HEK293(文章圖2)中建立了一套快速和成本更低的篩選Cas-independent脫靶的方法,發現YE1-BE4, YEE-BE4 and R33A + K34A-BE4等脫靶概率低。然後發現YE1-BE4的on-target效率更好(文章圖3a,3b),並用WGS驗證了YE1-BE4的脫靶效率確實是低。最後建立了YE1為基礎的不同版本的base editors,發現YE1-BE4和BE4編輯效率差不多,但是DNA和RNA脫靶都很少。

楊輝團隊的文章先是篩選了不同版本的base editors,挑選出on-target效率和WT base editor差不多的版本——YE1、FE1、R132E、R126E,然後用GOTI和RNA-seq分別檢測他們的DNA 和RNA脫靶,發現YE1、FE1、R132E都不脫靶。

相同點:發現YE1是最好的版本,on-target效率不變,DNA和RNA脫靶同時減少;on-target編輯窗口都變窄;

不同點:David Liu是用多位點粗篩多方法快速找到脫靶低的candidate,然後用WGS驗證。楊輝團隊用GOTI和RNA-seq同時驗證,發現了DNA脫靶和RNA脫靶並不完全一致,有些版本有DNA沒有RNA脫靶,有些有RNA沒有DNA脫靶,需要同時檢測。

總體來說,這兩篇文章用不同篩選策略,得到相似結果,很好的印證了彼此的發現。

原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38/s41587-020-0414-6

製版人:琪醬

參考文獻

1. Rees, H.A. & Liu, D.R. Base editing:precision chemistry on the genome and transcriptome of living cells.Nat Rev Genet(2018).

2. A. C. Komor, Y. B. Kim, M. S. Packer, J. A.Zuris, D. R. Liu, Programmable editing of a target base in genomic DNA withoutdouble-stranded DNA cleavage.Nature533, 420-424 (2016).

3. Zuo E, Sun Y, Wei W, Yuan T, Ying W, Sun H,Yuan L, Steinmetz LM, Li Y, Yang H. Cytosine base editor generates substantialoff-target single-nucleotide variants in mouse embryos.Science. 2019 Apr19;364(6437):289-292.

4. Jin Shuai., Zong Yuan., Gao Qiang., ZhuZixu., Wang Yanpeng., Qin Peng., Liang Chengzhi., Wang Daowen., Qiu Jin-Long.,Zhang Feng., Gao Caixia., (2019). Cytosine, but not adenine, base editorsinduce genome-wide off-target mutations in rice.,Science, 364, 292-295.

相關焦點

  • 發現單鹼基基因編輯造成大量脫靶並開發出優化解決方法
    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楊輝團隊與合作者率先建立了一種名為「GOTI」(Genome-wide Off-target analysis by Two-cell embryo Injection)的新型DNA脫靶檢測技術,並使用該技術發現:近年來興起的單鹼基編輯技術有可能導致大量無法預測的脫靶,因而存在嚴重的安全風險。
  • 中國科學家發現胞嘧啶單鹼基編輯器存在全基因組範圍的脫靶效應...
    中國科學家發現胞嘧啶單鹼基編輯器存在全基因組範圍的脫靶效應
  • 中國學者開發新型單鹼基編輯工具,顯著降低基因編輯脫靶效應
    研究團隊根據蛋白結構預測了基因編輯過程中決定脫靶的重要胺基酸,並在不影響催化活性的情況下突變相應的胺基酸,最終得到了顯著減低基因編輯脫靶效應的單鹼基編輯工具。2016年,美國博德研究所、哈佛大學的David Liu的實驗室開發出新型單鹼基編輯器CEB(Cytosine Base Editor)。但從2019年開始,單鹼基編輯工具的安全性受到了質疑。楊輝、美國麻省總醫院J.
  • DNA鹼基編輯器或能誘導大量脫靶RNA突變!
    2019年6月12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中國科學院和四川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DNA鹼基編輯器能夠產生成千上萬個脫靶的RNA單核苷酸變異(SNVs),同時通過將點突變引入脫氨酶或能消除這些脫靶的SNVs;本文研究揭示了此前DNA鹼基編輯器風險中被忽略的一方面,同時研究者通過引入工程化的脫氨酶或有望解決這一問題
  • 中科院遺傳發育所高彩霞團隊建立鹼基編輯器特異性評估方法
    單鹼基編輯技術可以實現目標基因組位點的鹼基替換,能夠在多種應用場景中發揮作用。然而,脫靶是其商業化應用的主要問題之一。
  • 遺傳發育所首次在個體水平上發現單鹼基編輯系統存在脫靶效應
    基因組編輯工具單鹼基編輯器的開發,為定向編輯和修正基因組中的關鍵核苷酸變異提供了重要工具,展現了其在遺傳疾病治療與動植物新品種培育等方面潛在的重大應用價值。單鹼基編輯器主要分為兩類,胞嘧啶單鹼基編輯器(CBE)與腺嘌呤單鹼基編輯器(ABE),分別由胞嘧啶脫氨酶或改造的腺嘌呤脫氨酶與nCas9蛋白融合而來,對應地可在基因組中的靶向位點實現C>T或A>G的鹼基編輯。
  • Nat Biotech 導讀 | 雙鹼基編輯器、編輯器定向優化等
    撰文丨十一月2020年7月刊,Nature Biotechnology共發表7篇文章,其中包括3篇Brief Communications、2篇Letters、2篇Articles,主要介紹了雙鹼基編輯器、基於CRISPR-Cas12進行COVID-19病毒快速檢測、腺嘌呤鹼基編輯器定向優化等
  • 《科學》:CRISPR兩大先驅合作,揭示單鹼基編輯易脫靶的原因
    以經典的CRISPR-Cas9為基礎,科學家們還開發出一系列工具,例如可以轉換單個核苷酸的鹼基編輯器,以期治療單基因點突變導致的遺傳疾病。然而,這些先進的新技術並非完美,其可能的脫靶效應及潛在的安全隱患同樣十分引人關注。
  • 不僅是DNA,基因編輯脫靶還會造成RNA突變!好在上海科學家讓單鹼基...
    今年3月,由上海科學家主導的研究適時為這項熱得發燙的技術「降溫」——通過新型脫靶檢測技術,研究人員發現,近年來興起的單鹼基編輯技術有可能導致大量無法預測的脫靶。在此基礎上,團隊又有了新的收穫!記者從昨天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團隊進一步研究發現,脫靶效應會導致RNA突變,且會帶來較強的致癌風險。
  • 《科學》:CRISPR兩大先驅合作,揭示單鹼基編輯易脫靶的原因
    以經典的CRISPR-Cas9為基礎,科學家們還開發出一系列工具,例如可以轉換單個核苷酸的鹼基編輯器,以期治療單基因點突變導致的遺傳疾病。然而,這些先進的新技術並非完美,其可能的脫靶效應及潛在的安全隱患同樣十分引人關注。
  • 一文讀懂所有的鹼基編輯器技術!
    David Liu實驗室開發了三種不同的鹼基編輯器,分別是胞嘧啶鹼基編輯器(CBE)、腺嘌呤鹼基編輯器(ABE)和先導編輯器(Prime Editor),這些鹼基編輯器在工作時不依賴DSB的產生,也不需要供體DNA的參與。2.
  • Nat Biotechnol:構建出具有自我編輯活性的DNA鹼基編輯器
    為了將鹼基編輯效率提高到50%以上,人們需要採取一種方法將靶DNA鏈上的鹼基編輯複製到另一條DNA鏈上。為了做到這一點,Komor等人將dCas9換為Cas9n來模擬錯配修復,從而構建出第三代鹼基編輯器(BE3)。BE3在非互補DNA鏈上產生切口,使得它在細胞看來是「新合成的」。因此,細胞使用含尿嘧啶(U)的DNA鏈作為模板來進行修復,從而複製這種鹼基編輯。
  • Science:中科院高彩霞課題組發現胞嘧啶鹼基編輯器引發意想不到的...
    2019年3月2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中國科學院的高彩霞(Caixia Gao)課題組通過對作為一種重要的作物物種的水稻進行全基因組測序對胞嘧啶鹼基編輯器(BE3和HF1-BE3)和腺嘌呤鹼基編輯器(ABE)產生的脫靶突變進行全面調查。他們發現胞嘧啶鹼基編輯器(BE3和HF1-BE3)誘導全基因組脫靶突變。
  • 中美學者各自開發新型雙鹼基編輯器,同時實現兩種單鹼基編輯
    Keith Joung 的研究基礎上首次開發出了單鹼基編輯器(Base Editor),在不依賴DNA雙鏈斷裂的情況下,實現對單個鹼基的定向修改。  單鹼基編輯器依據 Cas9 nickase(D10A)融合不同的鹼基修飾酶,分為胞嘧啶鹼基編輯器(CBE)和腺嘌呤鹼基編輯器(ABE),可分別在實現精準的CG到TA或AT到GC 的替換,由於其高效、精準和低脫靶性,以及不依賴DNA雙鏈斷裂的優點,得到了廣泛的關注和快速發展。
  • 單鹼基編輯為何易脫靶?冷凍電鏡帶來全新視角
    CRISPR-Cas9還衍生了強大的DNA操作工具——單鹼基編輯器,用以幫助修復導致遺傳性疾病的基因突變。這種四年前開創的單鹼基編輯器,能夠在不造成DNA雙鏈斷裂的情況下,修正人類基因組中的單鹼基突變。
  • 世界首次證實單鹼基基因編輯存在脫靶效應
    世界首次證實單鹼基基因編輯存在脫靶效應 原標題:   本報上海3月1日凌晨電(記者顏維琦)基因編輯技術越來越火,然而針對基因編輯工具最大的風險——脫靶效應,一直以來缺乏良好的檢測工具。
  • ...高彩霞課題組發現胞嘧啶鹼基編輯器引發意想不到的全基因組脫靶...
    2019年3月2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中國科學院的高彩霞(Caixia Gao)課題組通過對作為一種重要的作物物種的水稻進行全基因組測序對胞嘧啶鹼基編輯器(BE3和HF1-BE3)和腺嘌呤鹼基編輯器(ABE)產生的脫靶突變進行全面調查。他們發現胞嘧啶鹼基編輯器(BE3和HF1-BE3)誘導全基因組脫靶突變。
  • 單鹼基編輯技術有致癌風險!中國團隊發現新一代基因編輯工具
    隨後出現的單鹼基編輯技術BE3則是被寄予厚望的高精度基因編輯技術。由於單鹼基基因編輯器不引入DNA斷裂,過去一直被認為比傳統方法更加高效而安全,成為脊髓性肌營養不良、地中海貧血、血友病、視網膜黃斑變性、遺傳性耳聾等罕見病基因治療的熱門工具之一。
  • 高彩霞/王延鵬開發出高精準胞嘧啶鹼基編輯工具
    CBE的不依賴sgRNA的脫靶效應。而且,這兩個鹼基編輯器變體通過產生較少的C編輯,在其目標位置更加精確。總之,該工作結合基於結構信息的蛋白理性設計、植物個體全基因組脫靶檢測技術和高通量R-loop脫靶檢測技術,進一步提高了單鹼基編輯的精確性,開發出的兩種能保持高編輯效率且無隨機脫靶效應的CBE變體,為基因治療和植物分子設計育種提供了強有力的工具支撐。
  • 高精度單鹼基基因編輯工具研究獲進展
    >團隊和楊輝團隊又分別報導了胞嘧啶單鹼基編輯器和腺嘌呤單鹼基編輯器存在大量的RNA脫靶效應。雖然先前的研究中通過引入突變的方式顯著降低了RNA的脫靶,但是胞嘧啶單鹼基編輯器的DNA脫靶依然沒有得到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