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體基因是造成多種疾病性別差異的原因

2021-01-09 科學網

補體基因是造成多種疾病性別差異的原因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5/12 14:46:21

哈佛醫學院Steven A. McCarroll和英國倫敦國王學院Timothy J. Vyse研究組合作取得一項新成果。經過不懈努力,他們揭示補體基因在多種疾病中造成性別差異的原因。2020年5月11日,《自然》在線發表了這一成果。

研究人員發現與具有正常補體成分4(C4)基因型的個體相比,C4A和C4B的變異(其位於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MHC)所在位點)與精神分裂症發病風險增加相關,並且增加了7倍系統性紅斑狼瘡(SLE)發病的風險,在Sjögren症候群產生16倍的變化,在這兩種疾病中,C4A的保護作用均強於C4B。同樣的等位基因會增加精神分裂症的風險,從而大大降低SLE和Sjögren症候群的風險。

在所有三種疾病中,C4等位基因在男性中的作用要強於女性:在男性中,常見的C4A和C4B組合會使SLE產生的風險增加14倍、Sjögren’s症候群產生的風險增加31倍、精神分裂症的風險增加1.7倍(女性患病風險分別為6倍、15倍和1.26倍)。在蛋白質水平上,年齡在20至50歲之間的成年人中,男性腦脊液和血漿中C4及其效應物C3的含量均高於女性,這與相應的易感疾病年齡相對應。補體蛋白水平的性別差異可能有助於解釋C4等位基因在男性中更強的作用、女性患SLE和Sjögren症候群的風險更高以及男性更易患精神分裂症。這些結果暗示補體系統是多種易患疾病性別二態性的來源。

研究人員表示,尚不確定為什麼許多常見疾病對男人和女人的影響不同。例如,自身免疫性疾病SLE和Sjögren症候群對女性的影響是男性的9倍,而精神分裂症在男性中的發病率和嚴重性則比女性要高。這三種疾病在MHC基因座中具有最強的共同遺傳關聯。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SLE和Sjögren症候群是由該基因座上的人類白細胞抗原(HLA)基因等位基因引起的。

附:英文原文

Title: Complement genes contribute sex-biased vulnerability in diverse disorders

Author: Nolan Kamitaki, Aswin Sekar, Robert E. Handsaker, Heather de Rivera, Katherine Tooley, David L. Morris, Kimberly E. Taylor, Christopher W. Whelan, Philip Tombleson, Loes M. Olde Loohuis, Michael Boehnke, Robert P. Kimberly, Kenneth M. Kaufman, John B. Harley, Carl D. Langefeld, Christine E. Seidman, Michele T. Pato, Carlos N. Pato, Roel A. Ophoff, Robert R. Graham, Lindsey A. Criswell, Timothy J. Vyse, Steven A. McCarroll

Issue&Volume: 2020-05-11

Abstract: Many common illnesses, for reasons that have not been identified, differentially affect men and women. For instance, the autoimmune diseases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 and Sjgren’s syndrome affect nine times more women than men1, whereas schizophrenia affects men with greater frequency and severity relative to women2. All three illnesses have their strongest common genetic associations in the 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MHC) locus, an association that in SLE and Sjgren’s syndrome has long been thought to arise from alleles of the human leukocyte antigen (HLA) genes at that locus3,4,5,6. Here we show that variation of the complement component 4 (C4) genes C4A and C4B, which are also at the MHC locus and have been linked to increased risk for schizophrenia7, generates 7-fold variation in risk for SLE and 16-fold variation in risk for Sjgren’s syndrome among individuals with common C4 genotypes, with C4A protecting more strongly than C4B in both illnesses. The same alleles that increase risk for schizophrenia greatly reduce risk for SLE and Sjgren’s syndrome. In all three illnesses, C4 alleles act more strongly in men than in women: common combinations of C4A and C4B generated 14-fold variation in risk for SLE, 31-fold variation in risk for Sjgren’s syndrome, and 1.7-fold variation in schizophrenia risk among men (versus 6-fold, 15-fold and 1.26-fold variation in risk among women, respectively). At a protein level, both C4 and its effector C3 were present at higher levels in cerebrospinal fluid and plasma8,9 in men than in women among adults aged between 20 and 50 years, corresponding to the ages of differential disease vulnerability. Sex differences in complement protein levels may help to explain the more potent effects of C4 alleles in men, women’s greater risk of SLE and Sjgren’s syndrome and men’s greater vulnerability to schizophrenia. These results implicate the complement system as a source of sexual dimorphism in vulnerability to diverse illnesses.

DOI: 10.1038/s41586-020-2277-x

Source: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277-x

相關焦點

  • 一切罪惡根源於基因差異 性別起源於基因突變?
    基因使我們存在差異  為什麼有人天生膽大有人天生膽小?有人愛刺激有人愛安靜?有人易憤怒有人易焦慮?有人聰明有人愚笨?……這裡都有基因在起作用,是基因讓我們存在差異。  我們可以這樣說,一個擁有「幸福」基因的人很容易感到幸福,而一個擁有「抑鬱」基因的人則很容易感到壓抑。
  • 新研究發現大腦中的性別差異:這意味著什麼?
    儘管如此,拉茲納漢仍在繼續研究性別差異,希望能更好地理解人類的神經發育障礙。他所關注的,是那些性染色體為非整倍體的人,或者在XX(典型的女性)和XY(典型的男性)之外出現任何變異的人。基因變異者(如XXY)患上其他疾病,如自閉症譜系障礙、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ADHD)和焦慮症等的風險更大。
  • 一個基因突變改變人類性別
    Alice所患的疾病屬於「性別發育異常」(Differences in sexual development,簡稱DSD)。平均每2500~4000人中,會出現一位DSD患者。研究人員最開始一度認為Alice和大部分患者一樣,患病的原因是本應該存於在Y染色體上的SRY基因,因為染色體交叉互換轉移到了X染色體上。
  • 腦科學日報:性別差異對基因表達的影響;同情心可抑制生理性疼痛
    1,生而不同:Science論文揭示性別差異對不同人體組織基因表達的影響  來源:小柯生命  Stranger、Meritxell Oliva等研究人員合作揭示性別對不同人類組織中基因表達的影響。相關論文發表在2020年9月11日出版的《科學》雜誌上。  研究人員通過基因型組織表達計劃(GTEx,v8)調查了44個人類組織來源的基因表達以及基因表達的遺傳調控中的性別差異。研究人員證明性別影響整個人體組織樣本的基因表達水平和細胞組成。
  • 科學家揭示性別差異對不同人體組織基因表達的影響
    科學家揭示性別差異對不同人體組織基因表達的影響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12 15:23:00 美國芝加哥大學Barbara E.
  • PNAS:性別差異的歷史
    美國加州大學歐文分校的研究者,通過分析兩種蛋白(HAP2 和GEX1)的同源關係,發現真核生物的性別分化出現的很早,很可能在真核生物的上一個共同祖先中就存在。而且他們認為有性生殖起源於線粒體帶來的活性氧自由基的氧化壓力相關。針對很多原生動物的研究發現,很多時候我們沒有觀察到這些真核「微生物」的有性生殖過程。
  • 新發現:除了XY,決定性別還有另一種關鍵基因
    據科技日報8月20日報導 ,男人和女人有許多明顯不同的地方,以往認為所有這些不同背後的本質原因隱藏在我們的第23對染色體——X和Y染色體中,過去的絕大部分研究都集中在這兩個基因是怎樣編碼蛋白質從而決定性別的。最近,美國冷泉港實驗室(CSHL)科學家發現,還有一種非常小的亞基因單位能編碼一種短RNA分子(miRNAs),在區別兩種性別方面也發揮著關鍵作用。
  • 借「大數據」強化性別差異,不如反思差異何以形成
    在男生女生的學習是否存在差異這個問題上,你可以有很大的數據,但是它並不回答核心的問題。研究者永遠要問的是:大數據是如何產生的?有沒有把孩子隨機分組,安排在一模一樣的教學環境裡?你需要控制其他所有潛在的變量,把性別這個變量隔離出來,才能夠確定,最終觀察到的差異是由性別造成的。這一點在社會科學研究中基本上很難做到。
  • 借大數據強化性別差異,不如反思差異何以形成
    在男生女生的學習是否存在差異這個問題上,你可以有很大的數據,但是它並不回答核心的問題。研究者永遠要問的是:大數據是如何產生的?有沒有把孩子隨機分組,安排在一模一樣的教學環境裡?你需要控制其他所有潛在的變量,把性別這個變量隔離出來,才能夠確定,最終觀察到的差異是由性別造成的。這一點在社會科學研究中基本上很難做到。
  • 男女大不同-關於性別差異的解釋
    演化並非基因決定論,自然賦予我們最重要的特徵就是適應能力-學習和改變。激素作為另一種與生俱來的因素,也切實的影響著兩性的體徵和行為,例如攻擊行為的性別差異似乎受到睪丸素的影響。隨著人類進入中年甚至老年期,就會出現一種奇怪的現象:女性變得更加獨斷和自信,男性則更多的表現出同理心,更少的支配他人。要解釋這種變化,激素分泌的減少可能是原因之一。
  • ...Med:年齡、性別和遺傳因素或會影響不同人群機體免疫反應的差異
    2018年8月9日 訊 /生物谷BIOON/ --在生命的整個過程中,我們會經常暴露於諸如病毒、細菌等多種病原體中,也就是說,我們機體的免疫系統一直在發揮作用,當其被病原體或疫苗刺激時,免疫系統就會明顯增強機體的「體液反應」(humoral response),從而就能製造出多種抗體來幫助機體有效抵禦感染,並產生長效保護機制。
  • 擁有XX染色體,卻發育出男性性器官,一個基因突變改變人類性別!
    哺乳動物的性別決定受兩種遺傳途徑的拮抗作用所支配,這種失衡可能導致人類性發育(DSD)障礙/差異。在該模型中,睪丸的形成是通過在性腺早期起作用的前卵巢基因和抗議基因基因調控網絡之間的平衡不穩定而誘導的,從而有利於後者。結果,特異性影響WT1的ZF4的變體可以啟動XX個體的睪丸形成,因此是46,XX TDSD / OTDSD的原因。
  • 蒙格斯智庫:性別歧視?或為性別差異
    作者利用涵蓋76個國家、包絡8萬個樣本的全球範圍性別差異調查結果,發現顯示男女在利他性、信任他人、積極互惠、消極互損、冒險精神和耐心程度六大指標上存在顯著的傾向性差異,這些差異與經濟發展和性別平等呈正相關,物質和社會資源可獲取性方面的性別平等促使了男女傾向性的差異。
  • CKD進展與死亡率的性別差異
    CKD進展與死亡率的性別差異 2021-01-12 18: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為什麼人的性別只有兩種而不是多種呢?
    在自然界中生物周圍的環境一直在不斷變化,而環境如何變化是無法預料的,無性繁殖會使得各代個體具有相同的基因與性狀,無法預料的環境變化可能使得無性繁殖的個體無法生存下去,最終造成團滅,如果採用了有性繁殖策略,每代的基因與性狀都與其上代可能有所不同,雖然其中不能適應環境變化的個體以及它們的基因還是會被淘汰,但是由於產生了新的基因組合帶來了不同的性狀表現,還是有可能會有一部分適應環境變化的個體存活下去並通過繁殖將它們的基因繼續傳遞
  • 別鑽牛角尖了,想要提高補體只有這個辦法!
    所以要想解決補體問題,還是要從根本入手,找到問題點,逐一擊破。首先我們先看一下補體跟身體的哪些部門關係密切。這裡再次強調下,當我們在說SLE補體時我們通常都是在說C3和C4(原因在上文已經說明啦,想複習的小夥伴點這裡→血沉&補體,SLE活動風向標!)
  • Science揭示生物鐘的性別差異
    然而,在大量的研究中很少有關注晝夜節律在性別間的差異。這項涉及對超過53000參與者的記時型或晝夜偏好的研究強調了年齡和性別對晝夜節律的影響。他們發現年齡和性別確實存在晝夜節律差異。兒童通常是早起的,不分性別,但青春期後性別間的差異開始產生。
  • 科學家們如何利用基因療法治療多種人類疾病?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近期科學家們發表的多篇研究報告,共同聚焦基因療法治療多種人類疾病的研究新進展,分享給大家!圖片來源:CC0 Public Domain【1】Brain解讀:科學家或有望利用新型基因療法來治療多種人類大腦疾病
  • 科學網—老鼠大腦結構關乎焦慮性別差異
    在5月23日刊登於《細胞—通訊》期刊的論文中,科學家研究了小鼠藍斑大腦結構,意外發現該結構在雌雄小鼠大腦中存在大量分子水平的差異。他們發現,雌鼠的前列腺素受體EP3含量比雄鼠高3倍,而Slc6a15和Lin28b水平也有所升高,這兩種基因都與重度抑鬱症相關。 「這非常有趣,因為許多相同疾病的藥物都以該結構為靶點,如多動症和抑鬱症。」
  • 沈奕斐《透過性別看世界》:如何理解性別差異?
    在一個多元化的時代,希望通過「性別」這一視角來探討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看待差異,理解差異和處理差異。當人們能以欣賞的眼光來發現差異的美,能讓差異共存,也有讓差異一致的能力,才能做到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如何突破對性別的刻板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