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直面民科對教材的質疑,學者教授科普老師們亮劍接受挑戰吧!

2020-12-05 來這裡定有新發現

發現我在百家號的文章(對教材《地球概論》關於海洋潮汐原理與計算的質疑)被微信停止訪問後,昨天寫了《我在百家號發表的文章被微信停止訪問了,請大家給分析一下原因》,朋友們也給了一些分析意見,今天我這裡再分析一下。

文章(對教材《地球概論》關於海洋潮汐原理與計算的質疑)被多人投訴這是微信被停止訪問的關鍵原因,那麼,投訴人會是些什麼人,他們為什麼要投訴科技類文章?我分析應該會是下面幾種人:

1.偏執的 反民科人士,只要看到對權威論斷(教材)的質疑,不看內容,直接否定。

2. ……

分析這些看來也沒有什麼意義了,看到質疑的學者教授科普老師及學習海洋潮汐理論的大學生們,是不是應該批駁對教材的質疑?是不是應該堂堂正正地站出來答疑解惑、以正視聽?

科學進步需要質疑更需要爭辯,真理不辯不明,是不是這個道理?我這裡洗耳恭聽了。

下面是我在百家號發表的針對教材與科普對海洋潮汐理論的質疑資料,有需要了解的請查閱。

百家號圖文資料

對教材《地球概論》關於海洋潮汐原理與計算的質疑對《潮汐學》及《潮汐原理與計算》中關於潮汐原理與計算的質疑對教材與科普關於海洋潮汐原理的總結分析

百家號視頻資料:

第二節對教材關於海洋潮汐原理與計算的質疑之一第三節 對教材關於海洋潮汐原理與計算的質疑之二第三節 對教材關於海洋潮汐原理與計算的質疑之二(+)第四節 質疑科普對海洋潮汐原理的解釋之一第五節 質疑科普對海洋潮汐原理的解釋之二

相關焦點

  • 借網友的評論意見,談談對科學「質疑」的看法,就是雜談吧!
    前幾天在百家號發了一篇比較偏激的文章《請直面民科對教材的質疑,學者教授科普老師們亮劍接受挑戰吧》,起因是我在百家號的文章(對教材《地球概論》關於海洋潮汐原理與計算的質疑)因多人舉報被微信停止訪問了,當然,發表偏激文章的目的也是希望能夠引起人們對海洋潮汐原理的關注,因為我發現,師範類院校教材《地球概論》、海洋類院校教材《潮汐學》與科普老師們對海洋潮汐原理的解釋各不相同
  • 對教材與科普關於海洋潮汐原理的總結分析
    對教材與科普關於海洋潮汐原理的總結分析大家好,我是寧晉生。一個符合『民科』定義的科技探索者。首先提醒大家,我講的不是科普,正相反,我講的內容是與現有的科學理論不同的觀點,請大家保持清醒的頭腦,站在批判者的角度來思考、分析、判斷。
  • 我知道的「民科」
    >民科們懷揣心愛的研究成果,日暮途窮,一地雞毛。幾年後,我自己也當了老師,有了學校的郵箱,偶爾有幸收到一些群發的郵件。郵件的開頭往往比較謙虛,表示要「請教」或是「商榷」,然後語氣一轉,以不容置疑的口吻——「研究完畢,熱力學第二定律被我用科學與哲學推翻!」「新一代浮力永動機已經問世,體積縮小到1平方米,可源源不絕對外做功。不接受民間合作,部級以上幹部可代表國家來聯繫,可無償捐出。」
  • 「最牛民科」鄭曉廷:初中肄業 被聘為大學教授
    為了表達對鄭曉廷的敬意,古生物研究者們將一種新發現的恐龍命名為「鄭氏曉廷龍」。所以,當時下各種不靠譜,甚至荒誕的「民科」引發熱議時,一位科學工作者朋友建議記者去平邑,他認為鄭曉廷才是真正的中國民科。  小縣城裡的「最牛民科」  迄今為止,在《科學》、《自然》這兩本雜誌上,鄭曉廷就先後發表了6篇學術文章。
  • 中國民科,重新定義想像力
    在節目中,李宏燁和鄭鈺表演了一段利用公式創作的相聲並自認為效果拔群,不過評委郭德綱以創作理念不同對二人的作品產生了質疑,之後便引發了網絡上公式相聲一邊倒的批評。而對於網友「公式相聲不是相聲」的論調,李宏燁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做出了分析,在他看來網友包括三種人——郭德綱的粉絲、李宏燁的粉絲和根本不看相聲的人。
  • 與「民科」作戰的年輕人:一場捍衛科學的大戰
    百度「民科吧」和「反民科吧」曾是他們的主要戰場。數理定理、公式是武器。計算機本科畢業、在政府機關工作的網友「不敗少年」在「民科吧」混跡多年,他發現,有一些數學基礎十分薄弱的人,希望用半頁紙就證明出費馬大定理;數學上一些被證明無數次的內容也常受到挑戰,比如有人提出1/n調和級數收斂於400,並用自己的名字命名。韓迪覺得,自己對「民科」的印象徹底崩塌了。
  • 和「大科學家」一起,剝開「民科」的外衣!
    北京桂馨慈善基金會科學教育交流群的部分大咖表示,這樣的「爆料」很有意義,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怎樣去「甄別」或者「所有選擇地」接受信息顯得尤為重要。 浙江省的科學老師們也從多方求證,從知乎、天涯等知名網站獲取更多的「事實」,以期幫助民眾「撥開迷霧」看到真相。
  • 也談民科——一點不成熟的想法
    「民科」一詞最早的網絡記錄出現於2000年的BBS上。雖然該詞出現不過20年,但其所指向的特定人群卻擁有悠久的歷史。學者們給出的定義內涵能否全面準確地概括這個群體的特徵呢?科普作家盧昌海將「民間科學家」一詞定義為沒有接受過系統科學訓練,也無意接受系統科學訓練,遠離某一學科的基礎文獻,但卻試圖「研究」學術界最艱深、最宏大的課題,試圖「推翻」最具實證基礎的理論的人[1]。
  • 什麼是民科?
    ,也無意接受專業訓練2、對某一類學術有著極大的熱情,但拒絕溝通與學習3、當他們的觀察思考與傳統理論相衝突時,他們不是懷疑自己的認識可能有什麼錯誤,而是轉而斷言經典理論有問題4、動不動自創一套全新的理論,全部或部分意義上否定傳統理論的價值5、民科是一種妄想型精神疾患如果民科做為一個抽象名詞代表這一類特徵,而不僅僅只是指在科學領域出現的這一類現象的話
  • 為什麼從沒聽說過民科挑戰楊振寧的楊-米爾斯理論?
    當年網絡還不普及的時候,中科院數學研究所每年收到的號稱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的信件能有幾麻袋之多,那些「證明」都是全國各地民科的傑作。那些民科大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知識水平很有限,有人曾評價那些人是要「騎著自行車上月球」。
  • 這種民科水準一般但套路實在太高明
    物理學為什麼是民科的重災區?物理學家們都遇到過什麼樣的民科?他們都是如何處理的?帶著這些問題,果殼科學人採訪了不同的物理學家們,讓我們來看看他們都是如何回答的吧!*物理學家們是如何看待這件事的?王青(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一派胡言。
  • 涉嫌侮辱「民科」,果殼和中科大學者遭三名相對論反對者起訴
    儘管都志在打破校門的束縛,拉近科學研究與大眾的距離,「民間科學家」和新媒體科普平臺似乎從來就不是一路人。 近日,國內著名科普平臺「果殼網」,因為一篇文章中引用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上海分院副研究員張文卓的批評「民科」的言論,與張文卓一起被告上了法庭。
  • 國人為何熱衷於嘲諷民科
    2009.5.29日中央新聞臺報導,中國的各書店看小說欄目的人爆滿時,看科普欄目的人寥寥無幾。2009年6月10 日新聞報導,深圳市某小學給學生每人發一張答卷,內容是你最崇拜的是誰?為什麼崇拜他們?85%的學生選擇電影明星,體育明星,其餘的學生選擇英雄人物,父母,老師,沒有一個人選擇科學家。
  • 我們和那位諾獎得主、8位物理學家聊了聊凡偉……這種水準的民科很...
    帶著這些問題,果殼科學人對話了不同的物理學家們,讓我們來看看他們都是如何回答的吧!物理學家們是如何看待這件事的? 王青(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一派胡言。陸傑(上海大學物理系副教授):世界上有形形色色的民科,這很正常。現在有一些人也很會利用網絡平臺來宣傳自己。從專業的角度來說,當然他們的理論,包括這個所謂電荷不存在,從科學上都是站不住腳的。
  • 「民科」是如何煉成的
    網友們對評委嘉賓們的嚴苛評論極為不滿,人民網發微博「請你尊重別人的夢想」,微博女王姚晨則稱郭先生為「一個了不起的工人」。  「民間科學家」是當代反智騎士  那麼,這位初中學歷的郭先生真的是預言「引力波」的英雄?當然不可能,愛因斯坦在一百年前已經預言過並做過詳細計算,一百年後你喊的聲音再高,也不是「預言」了。
  • 「諾貝爾哥」與引力波無關,民科和科學不是一回事
    按照長期研究民科現象的學者田松的說法,「所謂民間科學愛好者,是指在科學共同體之外進行所謂科學研究的一個特殊人群,他們或者希望一舉解決某個重大的科學問題,或者試圖推翻某個著名的科學理論,或者致力於建立某種龐大的理論體系,但是他們卻不接受也不了解科學共同體的基本範式,與科學共同體不能達成基本的交流。
  • 荒唐透頂的中國「民科」往事
    此外,還有文章指出,北大、清華、復旦、上海交大四所中國頂級大學,在接受了廖凱原的捐資後,成為其自創理論的發聲平臺。據媒體不完全統計,廖向四所大學捐資不下6億元,四所學校都有以他名字命名的教學樓,四個法學院都設有以他名字命名的研究中心,他是這四所學校的名譽校董,是清華的客座教授,復旦和交大的名譽教授。
  • 那些荒唐透頂的中國「民科」
    此外,還有文章指出,北大、清華、復旦、上海交大四所中國頂級大學,在接受了廖凱原的捐資後,成為其自創理論的發聲平臺。據媒體不完全統計,廖向四所大學捐資不下6億元,四所學校都有以他名字命名的教學樓,四個法學院都設有以他名字命名的研究中心,他是這四所學校的名譽校董,是清華的客座教授,復旦和交大的名譽教授。
  • 中國「民科」40年之百態
    以一個「失業中學老師」的身份逐漸走上國際科學前沿的經歷,並在眾所周知的那一段歷史中被排擠、打壓、批鬥,在飽受質疑與嘲笑中堅持獨立研究的精神,大大刺激並鼓勵了一大批有志青年,使人民對科學的關注度空前提高。也直接滋生了「民科」這一特殊人群,並在80年代開啟了「民科大潮」。
  • 沉痛悼念塑性成形領域著名學者、清華大學機械系曾攀教授
    沉痛悼念塑性成形領域著名學者、清華大學機械系曾攀教授來源:「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公眾號 2019-7-8 突聞噩耗,中國共產黨黨員、塑性成形領域著名學者、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北京市教學名師、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長聘教授、博士生導師曾攀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19年7月7日18時於北京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