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大科學家」一起,剝開「民科」的外衣!

2021-01-21 大科學家

【編者按】昨天大科學家公眾號轉載發布的那篇把「芒果大大嚇了一大跳」的《重磅!中國科學家發現電荷並不存在,將改寫教科書》一文,猶如一顆「重磅炸彈」,在網絡上激起了一陣全民「關注科學」的浪潮,截止今天(5月6日)中午12:00,瀏覽總量近5萬人次,轉發分享2143次。事態還繼續在發酵……



同時,越來越多的科學工作者、專家、學者、教師也參與到這場由「大科學家」獨家策劃組織的「如何甄別真假科學發現」的大討論中來。


北京桂馨慈善基金會科學教育交流群的部分大咖表示,這樣的「爆料」很有意義,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怎樣去「甄別」或者「所有選擇地」接受信息顯得尤為重要。



美國小學科學教育博士W博士表示,這次的公眾號策劃,對於老師來說甚至可以是一個很好的「素材」,如何吸收、評判和交流信息。我們的科學教學中嚴重缺少這個環節。


   


浙江省的科學老師們也從多方求證,從知乎、天涯等知名網站獲取更多的「事實」,以期幫助民眾「撥開迷霧」看到真相。



溫州的小學科學D女士特別聯繫了溫州大學的教授W博士,期望能解開自己的疑團,並把和博士的對話記錄下來,發給芒果大大。




這是D女士和W博士的交流記錄,嗯,學霸們看得懂麼?


眾多的「證據」表明這是一起典型的「民科」之作。在短短的一天裡面,引發這麼大的關注,有眾多科學大咖和大神參與討論、科普,還真是芒果大大始料不及的,這真是一件特別好的事兒!


希望通過這次大討論,今後遇到類似的事情,我們可以先想一想這事兒靠譜嗎?再找一找相關的「證據」能支持這個事兒嗎?最後再自己做出判斷。我想,這就是我們大科學家公眾號策劃這次大討論的價值所在!我們更希望的是,這篇公眾號文章,分享的次數、閱讀的人數比之前的次數和人數更多,讓更多的人懂得「求真」和「證偽」的過程,從而去學會「甄別」結果,才是我們這次大討論的最大價值。


下文是H博士連夜撰寫的一篇「闢謠科普文」《電荷並不存在?請拿出你的證據!》


文章為H博士原創,未經「大科學家公眾號」運營者同意,任何公眾號、網站不得轉載!若需授權,請聯繫40189154@qq.com,黃先生。


正文:《電荷並不存在?請拿出你的證據!》

作者:H博士


昨天大科學家公眾號發布了《重磅!中國科學家發現電荷並不存在,將改寫教科書》。「編者按」部分特意提出:求證結果是否屬實顯然不是我們的終極目的,尋找更多的證據去「求真」或者「證偽」的過程才是我們的初衷。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分析下我們求證的過程吧!


先來看看這篇論文。



高大上的全英文寫作有木有?


格式看著很正規有木有?


另外轉載的文章中還說經受住國外學術大牛評審檢驗?很靠譜有木有?


這結論真的成立的話,網上一群正在學大學物理電磁學的大學生都要歡呼期末考試不用考了!這種重大發現必然發表在《Nature》、《Science》這種頂級期刊上啊!


等等,這篇論文發表在哪個期刊怎麼沒看到?


網上搜了一圈,發現論文發布在「中國科學院科技論文預發布平臺」。



「預發布」?幹嘛用的?看看網頁右上角的「開放存繳」、「首發登記」,小編基本懂了。一般研究做出來,要發表的話經過評審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可能在評審的過程中別人的類似研究成果文章就提前發出了,那即便你是最早發現這一成果的,但也沒法證明是你第一個發現的了。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出現,在這個網站上只要符合格式等要求,就能發上去,作為權威的首發權確認和證明,防止科研成果被別人搶佔。


但這也出現一個問題,在這個網站上的文章可以說是沒有經過常規發表的專家評審過程的……換句話說,符合格式等基本要求,就能發!!!


那麼就剩下最後的學術大牛的背書了!轉載文章中提到「經過一個多月的同行評審,相關論文和實驗已經通過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1973年物理學獎諾貝爾獲得者約瑟夫森教授的評審」。


可是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在讀博士生就此事聯繫新聞中提到的諾獎得主,Brian D. Josephson時,得到了以下回覆:



Josephson教授回覆中提到:
 

他覺得凡先生發給他的實驗(註:不是理論)有點意思,所以問了他幾個問題,而且沒有什麼深刻的印象。

在回信中Josephson教授還將近期對話抄送了過來,內容包括凡偉先生(論文作者)希望Josephson教授幫他的文章寫了一封推薦信,教授客氣的拒絕了,並表示不希望繼續討論下去,祝他別處好運。


所謂的「通過評審」的說法完全不成立!


此外,轉載報導中還提及感謝浙大沈建琪教授近三、四年的討論。看來沈教授很支持他提出的理論?我們來看看沈教授的回覆:



當科學家不容易,好心回復,就惹了這麼一身騷……


此外,依據論文下方作者留下了qq郵箱信息,有網友進入了作者的qq空間,找到了凡偉先生其它論文的評審意見原文(翻譯見右側)



看到最後一句了沒有?不推薦發表!


評審意見翻譯成大白話就是:既然你要提出取代「廣義相對論」的很牛逼的新理論,那你得說明「廣義相對論」哪裡不靠譜啊?可是,你就是沒說明白啊!所以,不符合要求,不推薦發表!


看看這評審意見,這審稿人真是太講道理了!


我尊重你提出觀點的權利,要挑戰權威的「廣義相對論」模型,提出新理論?沒問題!首先,證明你的模型和「廣義相對論」模型一樣牛,另外,說明廣義相對論錯在哪裡!明路已經指給你了,你來走啊!


達不到要求?怪我咯?不合格!不予推薦!而這次被轉載暴炒的論文,應該也是存在一樣的問題。看論文原文,根本就是自顧自地在提出自己的想法,而且根本就沒提及「電荷不存在」!


難道是無良媒體歪曲報導?


最後,我們再來看看作者這樣神人到底是哪裡冒出來的?轉載文章中號稱作者為雲南大學科學家。但查遍雲南大學工作人員目錄,查無此人……


根據調查,網友們發現最早發布文章的媒體是頭條號「青年傳媒」。查詢相關信息發現這樣驚人的信息:CEO:凡偉!(和論文作者同名!)看到這裡,小編有種被套路的感覺。作者根本不是雲南大學的科研人員,而是發布這篇報導的媒體公司的CEO!即便我們有理有據地質疑,可能也是在給凡總的媒體公司的炒作添柴加火……



科學的確就是在不斷地修正原有理論的情況下不斷進步的,科學也鼓勵質疑和創新,並尊重每個人發表自己觀點和研究的權利。但是,所有新理論的提出,以及對舊理論的批判,都要「擺事實,講道理」!符合研究規範,邏輯清晰、證據充足的研究成果,自然會被採納。沒有證據支撐、邏輯不能自洽,再自吹自擂,搞再大的新聞,在科學領域也沒人理你……


本期責任編輯:黃國勝

本文版權所有:大科學家公眾號運營者、H博士



相關焦點

  • 歷史上有民科出身的科學家嗎?
    按照現在關於民科的定義,從古至今歷史上就沒有民科出身的科學家,能被稱之為科學家的都不是民科。民科與科學家處於對立面。在早期民科就是指民間科學家,指一群游離在官方體制之外的科學研究者,或者說其主要工作並不是長期進行科學研究,而是業餘愛好。
  • 你誤會民科了,真正的民科是這樣的
    民科,顧名思義,就是民間科學家,和官科相比,名科的劣勢太多了,因此,民科是非常少的,每一個民科都是人類的財富。不過,現在民科在很多人的眼裡成了徹徹底底的貶義詞,這主要歸功於一類獨特的群體,這類群體抱著不明的動機,他們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有自己「特殊」的邏輯,今天否定牛頓的經典力學,明天否定達爾文的進化論,後天否定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大後天製造永動機,在他們的世界裡,沒有什麼他們不能推翻的。
  • ...下崗工人,引力波,民科,民間,科學家,科學,郭英森 ——快科技...
    這兩天,網上頻繁出現大新聞,繼引力波、sunshine組合這些事件出現後,一個叫郭英森的民間科學家出現在了人們的視線當中。他在五年前參加了一個節目,提出了和引力波有關的理論,但是卻遭到節目嘉賓方舟子和主持人的諷刺,以至於最後沒能闡述完他的理論。
  • 網紅民科「郭英森」的民科到底是什麼圈子?
    這兩天,網上頻繁出現大新聞。既引力波、sunshine組合這些事件出現後,近日一個叫郭英森的民間科學家出現在了人們的視線當中。他在五年前參加了一個節目,提出了和引力波有關的理論,但是卻遭到節目嘉賓方舟子和主持人的諷刺,以至於最後沒能闡述完他的理論。五年之後,當引力波火爆於網絡,此事突然又被網友翻了出來,大量網友紛紛力挺郭英森,認為方舟子「應該道歉」。
  • 熱力學傳奇之六:一個醫生和一個民科一起證明了熱力學第一定律
    1847年,亥姆霍茲發表了論文《論力的守恆》,不過他吸取了邁爾的教訓,在論文開頭就寫明了「論文是主要面對物理學家」,而且把能量變化從機械運動推廣到了所有的變化過程,這基本上已經超出熱力學範圍了,是真正的能量轉換和守恆定律了,我看你們還說什麼?但是物理學家們還是有辦法,他們說你這沒有試驗驗證啊。
  • 《星際穿越》:剝開科幻外衣 被親情的內核感動
    《星際穿越》:剝開科幻外衣 被親情的內核感動 時間:2014.11.13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桃桃林林 分享到:
  • 愛迪生是不是民科?為什麼網友都認為他是民科
    要回答這一問題有一個前提就是僅從字面意思來理解民科這個詞—民間的科學家。真正的民科是什麼?所謂民科一開始指我國體制外、非官方的民間科學家,後延伸為泛指所研究課題不屬於自己所學專業領域或在所研究領域沒有取得博士學位的科學家。
  • 閒話」民科」
    其才華被清華大學熊慶來、楊武之教授發現,使他獲得由一介民科轉型為職業科學家的寶貴機會。在組合論領域做出世界水平的工作的陸家羲,生前是包頭九中的物理教師。他因對不相交三元系大集的研究,解決了國際上組合設計理論中多年懸而未決的難題,因此獲得1987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 民科到底是什麼?讓我們認識和解讀一下那些著名的民科理論
    總是聽到「民科」、「民科」,到底什麼是民科呢?大多數人都知道這是一個貶義詞,不過民科指代的可並不是民間科學家,民間的也好、科班出身的也罷,在高等學府任教的也好,自學成才的也罷,只要具有科學精神,那麼就可以算是一個科學家,至少可以算是一個科學人。
  • 當今時代民科有沒有可能成為頂尖科學家?
    「民科」並沒有一個嚴格的定義或界限,一般提到的民科都是非常有代表性的典型民科,比如自媒體借引力波捧紅的那位郭英森。這樣的民科形象是:沒有紮實的基礎知識、宣揚自己的「偉大」理論、蔑視當今科學界。這樣的民科之所以覺得自己能夠秒殺科學家,是因為他們太無知,無知使他們超級自信。永遠不會有出路,更不要做夢談什麼成為科學家了。當今各學科領域都有著深入的發展,學科門類變得越來越龐大,通過非常簡單的實驗就能發現的規律在百年前就被發現。一個人即使接受過非常良好的教育,如果脫離學術界一段時間,可能就已經跟不上學科的步伐。
  • 國人為何熱衷於嘲諷民科
    國人開始有意識的對民科感到噁心的起因,可能是與幾年前有個叫郭英森的下崗職工上電視臺闡述他提出的「加速系+引力波+物質波=速度可以極大的超光速」的闡述,被方舟子等人當眾的嘲笑和羞辱。
  • 民科發明的各種永動機 為什麼民科喜歡發明永動機?
    相對論和永動機是民科的兩大「瑰寶」,圍繞它們產生的民科理論層出不窮,其中永動機還造就了大量「發明家」。那麼這到底是為什麼呢?關於永動機,上過初中的朋友都知道,違反能量守恆定律。那為什麼民科還發明出這麼多「偉大的」永動機?
  • 「諾貝爾哥」與引力波無關,民科和科學不是一回事
    第一點屬於嘉賓素質問題,尊重他人這個道理顯而易見,不做展開論述了,第二點和第三點其實都在說一個問題,民科是不容輕視的,有可能是中國未來科學的突破口。老郭在節目中號稱發明了足以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新理論,能夠讓人類長生不老。這是非常典型的民科。在中國有數量龐大的一群人都屬於這個範疇,他們號稱發明了永動機,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創建了新的科學理論乃至體系。
  • 為何有些民科反對達爾文、牛頓和愛因斯坦的理論?世界沒有真理?
    特別是,因為一個科學家某些錯誤的理論就否定他所有的理論,那更是荒謬的!還有就是,科學家不是因為他是科學家才是說的對,而是他發現一些相對當時時代來說進步的東西,並且得以證明,才是成了科學家!民科,我理解是民族科學家。現在是還原論與整體論交替時期,而我們國家正是整體論思想的國家,出現一些思考很正常。老楊也只是階段性地,還沒有真正窮極真理。
  • 世界欠中國民科一個諾貝爾數學獎
    但中國民科在數學界的「成就」一直舉世矚目,例如蔣春暄。或許你沒聽說過蔣春暄這個名字,但你可能聽說過他「成功證明」過的一些理論:費馬大定理和哥德巴赫猜想。聽上去,他本該是和歐拉、高斯一起進入高數課本的大師。
  • 為什麼中國特別多「民科」?丨壹讀百科
    而在這段時間,出於「大躍進」的需要,各種挑戰想像力的「科學發明」受到廣泛宣傳。比如用在小高爐內添加槐角,雞胃,龜甲等中藥來提高煉鋼效率,比如給豬注射牛奶促進長膘。缺乏科學訓練的人,迎來了「科學的春天」到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後,全國上下重新回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正常軌道上來,改革開放開始起步。當年,數學家陳景潤因為一篇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而紅遍大江南北,成為科學偶像。
  • 中國民科,重新定義想像力
    民科,是對自稱民間科學愛好者的一類人群的簡稱,區別於廣義上的科學愛好者和非專業科學家,民科身上都有一種極強的「拒絕屬性」,用一段話來總結那就是:「拒絕以現有學術基礎為研究出發點,拒絕承認既有的專業規範,拒絕專業的基本訓練,拒絕同行評議,拒絕專業領域的批評,只有自己是對的。」
  • 別再說愛因斯坦是民科了,其實這是誤解!
    ——愛因斯坦常常看見某些自媒體文章的作者說愛因斯坦、法拉第等大名鼎鼎的科學家是民科,其實他們是在誤導讀者。因為,這些人內心理念中的「民科」概念,其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民科概念。他們誤以為,「來自於民間」「起步於草根」,就是民科。
  • 如何辨識民科?判斷民科的標準是什麼?
    如何辨識民科?判斷民科的標準是什麼?如何將民科和有意義的猜想區分開來?我認為目前中國網上輿論對民科民哲的聲討肯定是過了,這並不是什麼好現象,當然也與目前我國大多數科學基本常識普遍缺失有關,即使一個大學生往往連高中物理知識也不知道,比如讓任意一個大學生解釋一下現在大夏天從冰箱拿出一瓶可樂,為什麼瓶子表面有一層水汽之類的問題,這些本來高中生都知道的,但估計至少有一半人無法回答。
  • 荒唐透頂的中國「民科」往事
    他是振興由中華引擎提供動力的軒轅2.0的第一人,能通過科學公式得出詳細數字,也可闡釋和預測現行的牛頓引擎、愛因斯坦相對論、大統一理論(GUT)和標準模型宇宙學均無法闡釋和預測的事物。KQID引擎能用公式和數字進行詳細而精確的計算,因而也是可證實、可證偽的。廖教授扼要地重申道,軒轅2.0就是道治,它依據實事求是和形名統一,將人文與科學相結合,而這也是所有可能的治理方式中最好的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