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科」並沒有一個嚴格的定義或界限,一般提到的民科都是非常有代表性的典型民科,比如自媒體借引力波捧紅的那位郭英森。這樣的民科形象是:沒有紮實的基礎知識、宣揚自己的「偉大」理論、蔑視當今科學界。
心理學上有一種鄧寧-克魯格效應,說的就是一些自以為自己很聰明但能力非常差的人,往往沉浸在自己的虛幻中,認為自己無所不知。而真正有能力的人往往知道的越多就越覺得自己無知。舉一個簡單的例子,量子力學路徑積分的創立者費曼說過「無人能懂量子力學」。費曼是愛因斯坦之後少有的物理學大師,他的「無人能懂量子力學」的觀點幾乎得到了所有物理學家的認可。而一些沒學過幾天量子力學,連個薛丁格方程都不會寫的人卻敢吆喝量子力學是錯誤,這種人就是在用民科思維否定量子力學,自己明明是站在愚昧的峰頂,卻以為自己是在聰明的頂峰。這樣的民科之所以覺得自己能夠秒殺科學家,是因為他們太無知,無知使他們超級自信。永遠不會有出路,更不要做夢談什麼成為科學家了。
當今各學科領域都有著深入的發展,學科門類變得越來越龐大,通過非常簡單的實驗就能發現的規律在百年前就被發現。一個人即使接受過非常良好的教育,如果脫離學術界一段時間,可能就已經跟不上學科的步伐。即使現在能夠非常便捷的通過各種資料庫查閱文獻,但是單打獨鬥人缺少和同行的交流、合作,或許能夠發出幾篇SCI論文,但是想做出頂尖的成就幾乎是不可能的。翻翻那些頂級期刊就會發現,作者往往供職於知名高校或研究機構,連供職於三流大學的人都很難找到,更何況是供職於家裡蹲大學的民科了。
原創作品,禁止侵權,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