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時代民科有沒有可能成為頂尖科學家?

2021-02-08 刁博

「民科」並沒有一個嚴格的定義或界限,一般提到的民科都是非常有代表性的典型民科,比如自媒體借引力波捧紅的那位郭英森。這樣的民科形象是:沒有紮實的基礎知識、宣揚自己的「偉大」理論、蔑視當今科學界。

心理學上有一種鄧寧-克魯格效應,說的就是一些自以為自己很聰明但能力非常差的人,往往沉浸在自己的虛幻中,認為自己無所不知。而真正有能力的人往往知道的越多就越覺得自己無知。舉一個簡單的例子,量子力學路徑積分的創立者費曼說過「無人能懂量子力學」。費曼是愛因斯坦之後少有的物理學大師,他的「無人能懂量子力學」的觀點幾乎得到了所有物理學家的認可。而一些沒學過幾天量子力學,連個薛丁格方程都不會寫的人卻敢吆喝量子力學是錯誤,這種人就是在用民科思維否定量子力學,自己明明是站在愚昧的峰頂,卻以為自己是在聰明的頂峰。這樣的民科之所以覺得自己能夠秒殺科學家,是因為他們太無知,無知使他們超級自信。永遠不會有出路,更不要做夢談什麼成為科學家了。

當今各學科領域都有著深入的發展,學科門類變得越來越龐大,通過非常簡單的實驗就能發現的規律在百年前就被發現。一個人即使接受過非常良好的教育,如果脫離學術界一段時間,可能就已經跟不上學科的步伐。即使現在能夠非常便捷的通過各種資料庫查閱文獻,但是單打獨鬥人缺少和同行的交流、合作,或許能夠發出幾篇SCI論文,但是想做出頂尖的成就幾乎是不可能的。翻翻那些頂級期刊就會發現,作者往往供職於知名高校或研究機構,連供職於三流大學的人都很難找到,更何況是供職於家裡蹲大學的民科了。

原創作品,禁止侵權,侵權必究。

相關焦點

  • 民科有可能發現像相對論這樣的理論嗎,為什麼?
    能夠再出現這樣級別的偉大理論,可能就需要人類等待上百年的時間,若是說這樣的偉大理論由民科做出來,可能性為0!在古代的時候,科學門類尚不齊全,科學體系也不龐大。和現在相比,那時候相對容易誕生一位研究領域橫跨整個物理學各分支的全才科學家,比如牛頓。也較容易出現一位利用業餘時間就能做出重大成就的科學家,如費爾馬。
  • 歷史上有民科出身的科學家嗎?
    按照現在關於民科的定義,從古至今歷史上就沒有民科出身的科學家,能被稱之為科學家的都不是民科。民科與科學家處於對立面。在早期民科就是指民間科學家,指一群游離在官方體制之外的科學研究者,或者說其主要工作並不是長期進行科學研究,而是業餘愛好。
  • 國人為何熱衷於嘲諷民科
    國人開始有意識的對民科感到噁心的起因,可能是與幾年前有個叫郭英森的下崗職工上電視臺闡述他提出的「加速系+引力波+物質波=速度可以極大的超光速」的闡述,被方舟子等人當眾的嘲笑和羞辱。
  • 也談民科——一點不成熟的想法
    民科(民間科學家)在當今科學普及的時代已經成為一個普遍的社會現象,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對其的研究和評價幾乎呈現一邊倒的趨勢,「科學狂人」、「科學妄想家」、「江湖科學家」、「心理問題」等情感傾向明顯的詞彙被用在民科身上。研究民科現象的學者也往往從社會行為與心理的角度來解析民科,而忽略了民科的研究工作是否具有科學意義,這必然導致對人不對事的傾向。
  • 中國民科,重新定義想像力
    後來,等到「能量守恆定律」和「熱力學第二定律」被發現,科學家們終於明白了違反兩條物理基本定律的永動機是不可能存在的,因此人類大規模發明永動機的時代才算過去。不過在民科界,對永動機的研究卻從沒有停止過,不僅有理論著述圖文並茂。
  • 為何有些民科反對達爾文、牛頓和愛因斯坦的理論?世界沒有真理?
    他就有什麼樣的,那太複雜了,你同樣你種了這一片地,同樣的施肥澆水它長出來的莊稼就是有高有低,大小不成熟的一樣的地,土地是一樣是一樣的,那莊家都一邊長嗎?所以說,這些個東西它不是說著玩的東西啊,拿著就開玩笑。特別是,因為一個科學家某些錯誤的理論就否定他所有的理論,那更是荒謬的!還有就是,科學家不是因為他是科學家才是說的對,而是他發現一些相對當時時代來說進步的東西,並且得以證明,才是成了科學家!
  • ...下崗工人,引力波,民科,民間,科學家,科學,郭英森 ——快科技...
    但民科是怎麼推翻的呢?用臆想去推翻!網友們可能又發火了:你怎麼知道民科們就啥也不懂,都是臆想?別著急,筆者先給大家看一個數據。也就是說,幾乎大部分民科集中在的熱點研究,推翻相對論等,都是具有大量漏洞的,而民科幾乎沒有能夠承認自己漏洞的,他們都會以各種理由和說法來掩蓋自己理論的錯誤之處。我們必須承認,民科肯定有發光的金子存在,但是現在這種金子用漏鬥淘金都淘不出幾個。
  • 為什麼中國特別多「民科」?丨壹讀百科
    這種「勵志宣傳」,加上上世紀80年代的科學熱,讓一些人產生了「只要努力,初中畢業也能搞科研」的錯覺,相信科學靠腦補,大力出奇蹟。5.嫉恨別人,對他人道錯不能寬容。6.脫離實際地好爭辯,固執地追求個人的「權利」或利益。7.很難以說理或事實來改變想法。
  • 你誤會民科了,真正的民科是這樣的
    不過,現在民科在很多人的眼裡成了徹徹底底的貶義詞,這主要歸功於一類獨特的群體,這類群體抱著不明的動機,他們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有自己「特殊」的邏輯,今天否定牛頓的經典力學,明天否定達爾文的進化論,後天否定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大後天製造永動機,在他們的世界裡,沒有什麼他們不能推翻的。
  • 閒話」民科」
    因此,幾乎不可能攻克諸如哥德巴赫猜想那樣的難度極高的歷史性難題。攻克歷史性科學難題猶如十年磨一劍,甚至數十年磨一劍。要磨出泰山不敢當的寶劍,除了要有過人的毅力與恆心以外,還需要有高超的專業技巧,更重要地是在工藝上要有突破性創新。否則,很可能磨出的不是寶劍,而是廢鐵。當然凡事都有例外。民間科學家當中也有水平很高的人士。
  • 網紅民科「郭英森」的民科到底是什麼圈子?
    而且推翻一個理論,一般科學家都是從理論的瑕疵去進行,例如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推翻了牛頓力學,牛頓力學僅僅是我們處在低速情況下的一個效果,當速度達到高速的時候,牛頓力學就失效了。但是由於我們處在低速情況下,所以牛頓力學對我們依然是有用的,因而沒有被完全拋棄。這是愛因斯坦用數萬字的論文方程等推導和實驗結果的參考,以及等待了長達十數年的實驗結果最終證實的理論。但是民科是怎麼推翻的呢?用臆想去推翻!
  • 愛迪生是不是民科?為什麼網友都認為他是民科
    要回答這一問題有一個前提就是僅從字面意思來理解民科這個詞—民間的科學家。真正的民科是什麼?所謂民科一開始指我國體制外、非官方的民間科學家,後延伸為泛指所研究課題不屬於自己所學專業領域或在所研究領域沒有取得博士學位的科學家。
  • 從「諾貝爾哥」說起:讓公民科學取代「民科」—新聞—科學網
    「民科」不是民間創新的代表 上世紀八十年代,大量的業餘科學愛好者開始進入科學哲學研究者的視野。2000年以後,網際網路逐漸興起,「民科」才成為人們對這個群體的稱呼。 「愛好科學,就像一個人愛好樂器、書法等一樣,可以作為個人生活的調劑。」
  • 我知道的「民科」
    它或許是一個故事、一段經歷;也可能是一個觀點、一種態度。我們希望這裡會成為「一個」App和您文藝生活的延伸——文藝路上,有你不孤單。我知道的「民科」by 路明 那年我還是個物理系的本科生,有天做完實驗,打算回宿舍打盤CS。看見樓下布告欄前站著一個大叔,四五十歲模樣,微禿,拎一個人造革公文包。有幾分儒雅,也有幾分寒酸。
  • 人人都有過一個民科的夢
    老實說,我自己對這樣的爭論不是特別感興趣,因為科學家們的「引力波」我還沒完全理解,就更別提「民科」的了。不過,對於「民科」,我卻印象深刻。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我剛畢業到報社工作,首先要去群工部見習,拆讀者來信,然後把它們分到各個部門去——這其中有大量的來信都是「民科」寫的,主要內容,一大部分在證明「哥德巴赫猜想」,另一大部分,說的則是「永動機」,還有幾篇,講的是「水變油」的。
  • 民科發明的各種永動機 為什麼民科喜歡發明永動機?
    ——因為有民科意識到,宇宙中旋轉的星體,包括地球,就是永動機(容小編笑會)!這種機器不違背能量守恆定律,但是也肯定都沒有成功。民科最喜歡第一類了,因為他們是喜歡做大事的人,他們的目標一般都是想要改變世界載入史冊,但是他們的永動機發明一般不輕易拿出來示人,據說是害怕抄襲(太簡單了很容易抄)。
  • 為什麼中專文科生到美國會成為天體物理學博士
    很多民科,妄想推翻相對論,成為下一個愛因斯坦,想想都可笑。不說連相對性原理到底是啥都不知道,只知道幾個名詞就要上天。說實在的任何人都可以學的非常熟練,但任何人也不會成為下一個愛因斯坦,包括當今牛頓,超弦理論第一人,M理論創始人威騰,也永遠成不了愛因斯坦,連職業高手的都不行,別說民科了。
  • 什麼是民科?
    在說什麼是民科的時候,我要特別提到最近美國的一個民科笑話:外國「民科」把水平儀帶上飛機測試 以此證明地球是平的,這個笑話大概是這樣的,一個美國小夥將水平儀帶上飛機,希望能用他的方法證明地球是平的。「我記錄了整整23分45秒的飛行過程,在此期間,飛機大約飛過了203英裡。根據用來解釋球狀模型的曲率數學,這應該會產生5英裡的曲率補償。但你們看,儀器並沒有測得任何的可測量的曲率補償。」
  • 世界欠中國民科一個諾貝爾數學獎
    古往今來,像蔣春暄一樣不尊重科學的人不計其數,但是並不意味著這些人都是民科——他們很可能只是沒文化。而來自民間的科學愛好者也不一定全是民科——因為他們也可以通過正統的學術訓練而成為真正的科學家,比如著名的古生物學家鄭曉廷。
  • 中國民科獨特的歷史根源
    [摘要]1978年,郭英森22歲,而現在的大多數民科,年紀在40-60歲,當年也處於少年與青年時期。雖然民科的年齡段與心理疾病的發病年紀關係可能更大,但很難說沒有當年鼓動群眾的輿論導向的作用。信息技術的發展,網際網路的出現,加快了科學家之間的交流。早在1991年,甚至在WWW網頁都不存在的時候,網絡上就有了預印本資料庫arXiv。這個資料庫的出現,是因為專業科學期刊發文的速度,延緩了科學家了解業內進展,而且延遲發表很可能還會把本來屬於自己的諾貝爾獎拱手讓給同行,完全不能滿足物理學家對交流速度的需求。因此,最前沿的物理學家就用arXiv來交換自己處在投稿前的科學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