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國立物理研究所Piers Turner課題組--超聲法原位控制石墨烯片的尺寸

2021-02-24 石墨烯雜誌

超聲波法廣泛用於剝離二維(2D)範德瓦爾斯層狀材料(比如石墨烯)。其基本機制很難解釋,往往被忽視,超聲波這一策略導致低剝落率,低的合成產量和片尺寸分布不均勻,因此通過超聲剝離獲得石墨烯這一方式缺少經濟可行性。這裡,我們在超聲波處理過程中,通過優化慣性空化劑量在三小時內可實現高達18%的數層石墨烯產率。我們證明了超聲空化優先剝離較大的薄片,這與石墨烯剝離速率和薄片維度有很大關係,因此可以通過慣性空化劑量來進行調控。此外,超聲空化優先剝離較大的薄片的話,這導致剝落速率隨著超聲時間增加而減小。這種方法的未來發展方向應該會引導開發基於2D範德瓦爾斯層狀納米材料的高容量液流電池產生。

Figure 1. (a) 空化氣泡的生長和坍塌響應於施加的聲場和相關的壓力波示意圖, (b) 國家物理實驗室的17-升多頻率空化容器(周圍有傳感器)的光學照片,(c)產生於穩定和慣性空化的空化信號頻譜,(d)Ecav和石墨烯產率與前置放大器電壓的函數關係。

Figure 2.(a)石墨烯產率與ICD的函數關係,插圖為ICD的平方根,(b)石墨烯剝離速率與ICD的平方根的函數關係,(c)石墨烯長度和(d)厚度分布的對數正態分布曲線。

Figure 3.石墨烯的平均(a)長度和(b)厚度與ICD的函數關係,石墨烯平均(c)長度和(d)厚度與其產率的函數關係,石墨烯剝離速率與(e)平均石墨烯長度和(f)石墨烯厚度的函數關係。

Figure 4. (a)ICD範圍內極大值和極小值時產生的石墨烯的標準化Raman譜,(b)ID/IG比例與ICD平方根的函數關係。

該研究工作由英國國立物理研究所Piers Turner課題組於2019年發表在Scientific Reports期刊上。原文:Controlled sonication as a Route to in-situ Graphene Flake size Control(https://doi.org/10.1038/s41598-019-45059-5)

相關焦點

  • 原位生長+氫刻蝕:石墨烯納米帶陣列的快速、高質量製備方法|NSR
    最近,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於貴課題組和清華大學徐志平課題組合作,在《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 NSR)發表研究論文,報導了一種快速、高質量製備石墨烯納米帶陣列的方法:以液態金屬為催化基底,通過化學氣相沉積方法原位生長石墨烯薄膜
  • 科學家用原位電鏡石墨烯液相反應池方法生長BeO新型二維晶體結構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表面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白雪冬課題組在過去二十年致力於發展高分辨原位綜合物性測量系統,在透射電鏡內構築器件單元和微納測量系統,在外場(力、熱、電、光等)激勵下,產生、觀測和調控新物態與新物性。
  • 中科院物理所等用原位電鏡石墨烯液相反應池方法生長BeO新型二維...
    自然中普遍存在的現象,如雲層中水分子在灰塵礦物質表面的聚集造成的降水/降雪、生物礦物質的形成等物理/化學過程等,都與基於結構物態相變的物理機制有關。發展液固相變成像技術,在原子尺度上對液固相變自下而上的成核結晶熱力學/動力學行為進行實時觀測表徵,揭示相變微觀物理圖像,對生長機理研究和新材料合成及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 中科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709課題組攻堅「石墨烯」
    「這就是人們所說的『黑金』,是人類目前已知的最輕、最薄的材料,是名副其實的新材料之王……」5月17日,中科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709(石墨烯與新能源材料)課題組實驗室裡,組長陳成猛向記者介紹著。透過電子顯微鏡,記者看到,石墨烯形貌類似於絲綢和紗,異常柔軟輕薄,薄到只有一個原子的厚度,大概是頭髮絲的二十萬分之一。
  • 進展 | 原位電鏡石墨烯液相反應池方法生長BeO新型二維晶體結構
    自然中普遍存在的現象,如雲層中水分子在灰塵礦物質表面的聚集造成的降水/降雪、生物礦物質的形成等物理/化學過程等,都與基於結構物態相變的物理機制有關。發展液固相變成像技術,在原子尺度上對液固相變自下而上的成核結晶熱力學/動力學行為進行實時觀測表徵,揭示相變微觀物理圖像,對生長機理研究和新材料合成及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 物理所等用原位電鏡石墨烯液相反應池方法生長BeO新型二維晶體結構
    自然中普遍存在的現象,如雲層中水分子在灰塵礦物質表面的聚集造成的降水/降雪、生物礦物質的形成等物理/化學過程等,都與基於結構物態相變的物理機制有關。發展液固相變成像技術,在原子尺度上對液固相變自下而上的成核結晶熱力學/動力學行為進行實時觀測表徵,揭示相變微觀物理圖像,對生長機理研究和新材料合成及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 石墨烯摩擦表界面結構演變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磨損與表面工程課題組發現了摩擦力致氧化石墨烯向理想石墨烯表界面結構原位轉化的現象,並與清華大學馬天寶教授團隊合作,結合實驗和分子動力學模擬揭示了結構演變過程的分子作用機理與規律,提出了一種利用簡便的摩擦力作用,即可實現選擇區域的石墨烯表界面結構調控的新方法。
  • 化工系燕立唐課題組發文報導石墨烯納米片在細胞雙層磷脂膜間的...
    化工系燕立唐課題組發文報導石墨烯納米片在細胞雙層磷脂膜間的輸運機理清華新聞網6月12日電 6月7日,清華大學化工系燕立唐課題組與中國科學院過程所魏煒課題組合作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發表文章《石墨烯納米片在細胞膜夾層間的輸運》(Transport of a graphene
  • 進展|原位電鏡石墨烯液相反應池方法生長BeO新型二維晶體結構
    自然中普遍存在的現象,如雲層中水分子在灰塵礦物質表面的聚集造成的降水/降雪、生物礦物質的形成等物理/化學過程等,都與基於結構物態相變的物理機制有關。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表面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白雪冬研究員課題組在過去二十年致力於發展高分辨原位綜合物性測量系統,在透射電鏡內構築器件單元和微納測量系統,在外場(力、熱、電、光等)激勵下,產生、觀測和調控新物態與新物性。最近,基於像差矯正電鏡技術和原位液相反應池技術,該課題組王立芬副研究員與合作者在新型二維結構的液相合成方法與生長機理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 物理所二維膠體晶體刻蝕法製備石墨烯納米帶研究取得進展
    最近,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表面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白雪冬研究組的王文龍副研究員及其合作者在石墨烯納米帶的可控制備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工作發表在Adv. Mater. 23,1246 (2011) 上。 石墨烯(Graphene)自2004年發現以來,成為凝聚態物理與材料科學等領域的一個研究熱點。
  • 盧紅斌課題組在構建交替排列的石墨烯基二維異質結構取得重要進展
    為了解決此問題,復旦大學高分子科學系盧紅斌課題組報告了一種基於非剝離層狀氧化石墨烯(LGO)的主客體策略,以構建由多層交替排列的石墨烯和金屬氧化物納米片組成的石墨烯基異質結構。二維排列的氧化石墨烯和開放的層內空間使LGO成為創建周期性二維宿主框架的理想平臺。
  • 納孔石墨烯的合成及其在分離分析中的應用
    現有的納孔石墨烯的製備方法包括「自上而下」的物理或化學方法以及「自下而上」化學合成法。其中,「自下而上」的方法主要利用化學合成手段將有機小分子組裝成二維納孔石墨烯片,但是該方法具有高耗能和低產率等缺點。而「自上而下」物理合成方法主要利用高能粒子、射線等對石墨烯進行適當的輻照,進而在其表面製備出一定數量、密度和孔徑的納米孔。
  • 介電襯底長出「高」「大」石墨烯—新聞—科學網
    該重大項目負責人、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顧長志告訴《中國科學報》。 自2004年以來,科學家們已發展出多種製備石墨烯的方法,包括機械剝離法、SiC或金屬單晶表面外延生長法、化學氧化剝離法、插層剝離法及化學氣相沉積(CVD)法等。其中,CVD法由於具有可控性高、結晶質量好、均勻、薄膜尺寸大等優勢而成為製備石墨烯最為普遍的方法之一。
  • 合肥研究院等研製出硫摻雜石墨烯基柔性全固態超級電容器
    > 小】 語音播報   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博士王奇和南京師範大學教授韓敏課題組合作
  • 北大:直接製備圖案化石墨烯納米片,用於發光二極體
    本文要點:利用垂直石墨烯納米片的特殊結構,促進紫外LED器件散熱的新方法成果簡介 以氮化鋁北京大學的劉忠範教授和高鵬助理教授、韓國蔚山國立科學技術研究所的Feng Ding以及中科院半導體研究所的魏同波研究員(通訊作者)等人聯合在《Adv. Funct.
  • 【中國科學報】介電襯底長出「高」「大」石墨烯---中國科學院
    該重大項目負責人、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顧長志告訴《中國科學報》。  自2004年以來,科學家們已發展出多種製備石墨烯的方法,包括機械剝離法、SiC或金屬單晶表面外延生長法、化學氧化剝離法、插層剝離法及化學氣相沉積(CVD)法等。其中,CVD法由於具有可控性高、結晶質量好、均勻、薄膜尺寸大等優勢而成為製備石墨烯最為普遍的方法之一。
  • 中科大朱彥武課題組JACS重磅!石墨烯電化學能量儲存取得新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朱彥武課題組聯合法國土魯斯第三大學Patrice Simon課題組報導了石墨烯在離子液體電解液中的離子動力學響應行為,為理解石墨烯基電極材料的電化學能量儲存提供了理論指導。圖1用於離子響應機制探究的石墨烯結構模型與複雜的三維多孔碳或者多孔石墨烯相比,該課題組指出石墨烯堆疊薄膜提供了一個相對簡單的二維結構模型,可用於研究離子在平面以及受限空間的吸附/傳輸等電化學效應(圖1)。
  • 中國科學家實現石墨烯納米結構原子級精準可控摺疊
    中國科學家實現石墨烯納米結構原子級精準可控摺疊中新網北京9月6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6日發布消息說,該院物理研究所高鴻鈞院士領導的研究團隊,最近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原子級精準控制的石墨烯納米結構摺疊,這是目前世界上最小尺寸的、可按需定製的石墨烯「摺紙」。
  • 史上最全石墨烯行業人物(國外篇下)
    從事科學、化學和生物學跨學科研究,旨在實現原子和分子級材料控制,一方面實現對受量子行為控制的系統和設備的設計,另一方面實現對生命物質的功能研究。Seto獎獲得者(日本社會顯微鏡2005),Martin Wood獎得主(英國大使館2006),住友基金會(1997)和CREST-JST(2006)。
  • 天津大學課題組:大尺寸二維單晶材料在銅基底上的可控成長
    1993年畢業於湖南大學化學化工系,1996年在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獲得碩士學位。1999年在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獲得博士學位。同年,在日本學術振興會(JSPS)的資助下,赴日本大阪大學太陽能化學研究中心工作;2001年,在德國洪堡基金的資助下赴德國斯圖加特大學第一物理研究所工作。2003年4月加入日本電話電訊株式會社(NTT),同年9月底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