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的發展歷程——從團餅茶到散葉茶,從蒸青到炒青

2021-01-08 職場新世界

唐代制茶雖以團餅茶為主,但也有其他茶,陸羽《茶經六之飲》:「飲有粗茶、散茶,末系、餅茶者。說明當時除餅茶外,有粗茶、散茶,末茶等非團餅茶。所謂粗茶,是指粗老鮮葉加工的散葉茶或餅茶;所謂散茶,是指鮮葉經蒸後不搗醉直接烘乾的散葉茶所謂末茶,是指經蒸茶、碎後未拍成餅就烘乾的碎末茶,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977年)有臘麵茶、散茶、片茶三類:片茶即餅茶,臘麵茶即龍風出餅,散茶是燕後不不拍烘乾的散葉茶。《宋史食貨志》載:「茶有兩類,日片茶,日散茶。片茶………有龍風、石乳、白乳之類十二等…散茶出準南歸州、江南剩湖,有龍溪,雨前、雨後、綠茶之類十一等。

元代王橫在《農書卷十百穀語》中對當時制蒸青葉茶工序有具體的記線:「採它,以慨微蒸,生熟得所。蒸已,用筐箔薄,乘溼揉之,入培,勻布火,烘令幹,勿使焦,編竹為培,裹蒻覆之,以收火氣。茶性畏溫,故宜。收藏者必以籠,剪雜貯之,則久而不浥。

宜置頓高處,令常近火為佳。到了明代,團餅茶的一些缺點,如耗時費工、水浸和汁都使茶的香味有損等,逐漸為茶人所認識,因此感到有必要改蒸青團茶為蒸青葉茶。當時,促成這種變革的重要人物是明太祖朱元璋,他於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九月十六日下了一道詔令,廢團茶興葉茶,據《明太祖實錄》卷二一二的記載。

「庚子語……黑造龍團,惟採茶芽以進。其品有四,日探春、先春、次春、紫算由於有了這道朝廷詔令,從此蒸青散葉茶大為盛行到了清代,各茶類的散葉茶不斷發展,在貢茶精益求精技術的影響下,各種名茶大量湧現。與此同時,隨著邊銷茶需求量的增加,傳統的緊壓茶也有了很大發展,如湖南的湘尖、黑磚茶、茯磚茶、千兩茶(以後改制成花磚茶),湖北的青磚茶,四川的康磚茶、方包茶,廣西的六堡茶,雲南的沱茶、緊茶、七子餅雲南緊壓茶茶、普洱磚茶等都有相當的生產量這是古代團餅茶的繼承與發展。

從蒸青到炒青

唐、宋時代以蒸青茶為主,但也開始萌發炒青茶技術。唐代劉禹錫(772-842年)《西山蘭若試茶歌》開頭幾句:「山僧後茶數從,春來映竹抽新茸。宛然為客振衣起,自傍芳叢摘魔嘴。斯須炒成滿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新芽連拳半未舒,自摘至煎俄頃餘。」詩中斯須炒成滿室香」、「自摘至煎俄頃餘」,說明了採下的嫩芽葉,經過炒制,滿室生香,而且炒制花費時間不長,這是至今發現的關於炒青綠茶最早的文字記載。因此可以說,妙青綠茶自唐代已始而有之。

經過唐、宋、元代的逐步發展,妙青茶逐漸增多,到了明代,炒青製法日趨完善,在《茶錄》、《茶疏》、《茶解》中都有較詳細的記載。明代張源著的《茶錄》,在「造茶」、「牌茶」中記述:「新採,揀去老葉及枝梗、碎屑。鍋廣二尺四す,將茶一斤半培之,鍋極熱,始下茶急妙。火不可緩,待熟方退火,初入中輕團那數追,復下鍋中,漸漸減火,培幹為度…火烈香清,鍋寒伸倦,火猛生焦,柴疏失翠,久延則過熟,早起卻還生,熟則犯黃,生則著黑,順那則幹,逆那則溼,帶白點者無妨,絕焦點者最佳。

明代許次紓著的《茶疏》中,在「炒茶」一節詳細記述:「生茶初摘、香氣未透,必借火力以發其香。然性不耐勞,妙不宜久,多取入鐺,則手力不勻,久於鐺中,過熟而香散矣,甚且枯焦,不堪烹點。妙茶之器,最嫌新鐵,鐵腥一入,不復有香:尤忌脂膩,害甚於鐵。

須預取一鐺,專供炊飲,無得別作他用。妙茶之新僅可樹枝,不用於葉,杆則火力猛熾,葉則易焰易滅。鐺必磨瑩,旋摘旋炒。一鐺之內,僅容四兩,先用文火培軟,次加武火催之,手加木指急急鈔轉,以半熟為度。微侯香發,是其候矣。急用小扇鈔置被籠,純綿大紙,村底燥焙,積多候冷,入瓶收藏。人力若多,數鐺數籠人力即少,僅一二鐺,亦需四、五竹籠,蓋妙速而焙遲,燥溼不可相混,混則大減香力。一葉稍焦,全鐺無用,然火雖忌猛,尤嫌鐺冷,則枝葉不柔。

明代羅康在《茶解》「制」一節中記述:「炒茶鐺宜熱,培鐺宜溫。凡妙,止可一握,候鐺微炙手,置茶鐺中,札札有聲,急手妙勻,出之箕上,薄,用扇扇冷,略加揉援,再略妙,入文火鐺培幹,色如翡翠。若出鐺不扇,不免變色。茶葉新鮮,膏液具足,初用武火急炒,以發其香,然火亦不宜太烈,最忌炒至半乾,不於鐺中焙燥,而厚罨籠內,慢火烘炙。茶炒熟後,必須揉援,揉援則脂膏鎔液,少許入湯,味無不全。

鐺不嫌熟,磨擦光淨,反覺滑脫,若新鐺則鐵氣暴烈,茶易焦黑,又若年久鏽蝕之鐺,即加蹉磨,亦不堪用,妙茶用手,不惟勻適,亦足驗鐺之冷熱。茶葉不大苦混,惟梗苦澀而黃,且帶草氣,去其梗,則味自清澈,此松蘿(安綠茶一作者注)、天池(江蘇綠茶一一作者注)法也。餘謂及時急採、急焙,即連梗亦不甚為害,大都頭茶可連梗,入夏便須擇去。」

關於「炒青」茶名,清代茹敦和《越言釋》中記載:「茶理精於唐,茶事盛於宋,要無所謂撮泡茶者。今之撮泡茶,或不知其所自,然在宋時有之。且自吾越人始之。按妙青之名,已見於陸詩,而放翁安國院試茶之作有日……日鑄(浙江紹興日鑄茶)則越茶矣,不團不餅,而日妙青。上述炒青綠茶製法大體是:高溫殺青、揉捻、復妙、烘焙至幹,這種工藝與現代炒青綠茶製法非常相似。由此可見,中國炒青綠茶的製作真可謂是「傳統工藝」。

相關焦點

  • 老茶客口中的「炒青」是什麼茶?
    炒青,聽名字便知道屬於綠茶中的一類。老茶們口中的「炒青茶」一般泛指用炒制工藝製作出來的當地綠茶。所以不同地區茶友們說的「炒青」,其實是不同的茶。炒青沒有名茶那麼高高在上,通常性價比較高,是老茶客們的最愛。比如在蘇州,本地人一般將穀雨後採制的碧螺春稱之為「炒青」。
  • 制茶工序中,蒸青和炒青有什麼區別?
    在今天,如果想要喝一杯最接近於曾經的歷史中有過的味道的茶,應該選擇什麼品種呢?答案是恩施玉露。因為只有恩施玉露保留了最古老與傳統的蒸青制茶工藝。所謂蒸青,最直白的說法就是利用蒸汽對新鮮茶葉進行殺青的制茶工藝。
  • 茶葉總共分幾種?根據什麼方式來區分的?
    我國是產茶大國,茶樹品種多,茶葉數量也很多,從古至今大概有上千種。那麼問題來了,茶葉有幾種劃分方法,總共可以分為幾種。 按照不同的劃分分法就能不同的分類,比如可以根據產區來劃分,又分4大產區,分別是華南茶區、西南茶區、江南茶區、江北茶區。如果根據季節來分,可以分為春茶、夏茶、秋茶。
  • 每天一點茶知識:茶葉的製作工藝和種類劃分
    茶作為一種悠久的歷史文化,與日常生活是密切相連的,我們常講的以茶會友,以茶禮佛,這便是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今天我們來聊一聊茶葉的製作工藝和茶葉的種類。茶,最早是被當作食物一樣充飢,到了漢、三國、兩晉時期才有了飲茶之風,《茶經》問世後,才有了成體系的茶文化。
  • 「茶葉百科」幹茶顏色深的茶葉一定是陳年茶嗎?
    擇茶,飲茶之基礎。茶葉的色澤與原料的嫩度、加工技術、產地及季節等有著密切的關係。好茶要求色澤一致,光澤明亮,油潤鮮活;良莠不齊的原料、不當的技術往往使茶葉色澤劣變。通過仔細觀察茶葉的顏色可以幫助我們選擇優質的茶葉今天小壺仙給大家分享——如何通過茶的顏色識別優質茶金毫紅茶幹茶中帶金黃色茸毫的嫩芽。紅茶發酵時,茶多酚氧化聚合形成茶黃素,茶紅素。乾燥後紅色的茶汁黏附在帶毫的茶芽,呈金色成為金毫。銀毫毫品種製得的綠茶、白茶幹茶中帶毫的嫩芽,如白毫銀針、福鼎大毫茶幹茶中銀毫。
  • 中國茶葉市場調查報告
    (1) 綠茶以製作方法不同可分為:A、炒青綠茶:眉茶、珠茶、細嫩炒青;B、烘青綠茶:普通烘青、細嫩烘青;C、曬青綠茶:滇青、川青、陝青、黔青、桂青;D、蒸青:煎青、玉露;(2)青茶(烏龍茶)以製作方法不同可分為:A、閩北烏龍茶:武夷巖茶、閩北水仙、烏龍。
  • 「一個有故事的茶」中國茶學入門知識——茶的起源與發展歷程!
    中國茶的歷史悠久, 自發現野生茶樹,從藥用食用到生煮羹飲。從綠茶到現在的六大茶類,期間經歷了歷史潮流的複雜演變。人類自早期猿人進化至今,追溯起源,也是有證可尋的。那茶葉是如何被發現到廣泛使用的呢?關於茶的起源。存在頗多的爭議。
  • 發掘「非遺」恢復出新:幾近泯滅的李白所贊仙人掌茶重放異彩
    炒青做形:又分頭青、二青、做形三個階段,是形成仙人掌茶外形和內質最重要的工序。炒青過程中,鍋溫要有變化,所以藝人們說炒茶要「活火」,不要「死火」。炒制時間也不一樣,分別應用 「抓、帶、抖、按」等手法炒制。
  • 你泡的茶又苦又澀,都是因為這幾點
    茶有苦澀之味很正常,但有時茶的苦澀之味,如同「狗皮膏藥」,在嘴裡久而不散。這苦澀之茶一喝,眉頭緊皺,沒有細品直接吞咽下肚,恰似喝中藥,不過這茶可沒有良茶苦口一說。茶葉物質的含量,會受到多方因素影響,例如土壤、光照、氣溫、製作工藝等。舉個例子,以日本為例,日本傳承我國唐宋時期的蒸青綠茶做法,品飲過蒸青綠茶的朋友知道,蒸青綠茶苦澀之味特別重。苦澀的味道大家都不喜歡,為了減輕茶的苦澀之味,我國老祖宗發明創新出了炒青、烘青綠茶的製作方法。而日本只能在茶樹生長環境上下功夫,用遮陽布包裹茶樹,減少陽光照射,這樣的茶葉製作成茶後,可以大大減輕苦澀之味。
  • 如何辨別茶葉是什麼種類的茶?
    中國茶類劃分有多種方法,根據製造方法不同和品質上的差異,將茶葉分為綠茶、紅茶、烏龍茶(青茶)、白茶、黃茶、黑茶六大類. 又稱不發酵茶。以適宜茶樹芽梢為原料,經殺青、揉捻、乾燥等典型工藝過程製成的茶葉。綠茶按其乾燥和殺青方法的不同,一般分為炒青、烘青、曬青和蒸青綠茶。 紅茶:紅湯紅葉。茶樹新芽葉為原料,經萎調、揉捻、發酵、乾燥等工藝過程精製而成。因其幹茶色澤和衝泡的茶湯以紅色為主調,得其名。
  • 中國不可錯過的這十大烏龍茶
    中國不可錯過的這十大烏龍茶烏龍茶屬於六大茶類中的青茶,其製作工藝介乎於綠茶和紅茶之間。包括:萎凋、做青、炒青、包揉、揉捻、乾燥等工序。烏龍茶起源於福建的北苑貢茶,自宋朝開始,發展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
  • 茶的功效與喝法,你都掌握幾個
    白色茶葉的鮮葉要求「三白」,即嫩芽和兩片嫩葉白毫暴露。成茶包茸毛長,色如銀,故名白茶。根據茶葉品種、採摘標準的不同,白茶分為芽茶(如白毫銀針)和葉茶(如貢眉)。以單芽為原料加工而成的茶芽茶,稱為銀芽;以一芽二葉,背上濃密的白茸毛為葉芽,稱為白牡丹(大白茶品種樹,以採自春茶初生芽的品質為佳)。是福建的特產,主要產地在福鼎、泉、溪、明等地。白茶初制的基本過程是萎凋、烘焙(或陰乾)、挑選、復曬等工序。
  • 白、綠、紅、黑、黃、青這些茶都是怎麼區分呢?
    白茶,綠茶,紅茶,黑茶,黃茶,青茶這六種茶是怎麼區分呢? 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這些茶是怎麼區分的.是從製作工藝來區分的,不是按顏色區分的:(1)、白茶白茶屬輕微發酵茶,是我國茶類中的特殊珍品。因其成品茶多為芽頭,滿披白毫,如銀似雪而得名。
  • 茶的種類,標準水分含量匯總,茶葉水分檢測方法
    茶文化博大精深,飲茶,注重品茶。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壺濃茶,擇雅靜之處,忙碌的生活中泡上一壺濃茶,選清淨之處,自斟自飲或和朋友一起品茶,正所謂「千秋大業一壺茶 萬丈紅塵一杯酒」,品茶之餘,享受生活。今天本文為大家帶來茶的種類以及茶的標準水分含量,檢測方法。
  • 雲南質監抽查結果 9批次茶葉不合格
    高黎貢山 200±2g/袋2011-3-16 合格 雲南省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研究院    77 騰衝縣黃梨坡生態普洱茶業有限責任公司 保山 炒青茶 黃梨坡 300g/袋2011-4-10 合格 雲南省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研究院    78 滄源佤族自治縣國營勐省石佛洞茶廠 臨滄 蒸酶綠茶 石佛洞 200g/袋2011-3-18 合格 雲南省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研究院
  • 你泡的茶為什麼總是苦的?
    有的還會問,茶都是這麼苦嗎?我司的評茶同事當然會細心解答。比如解釋,你喝的茶是審評泡法,所以會苦;或者這是我們評的一款原料不怎麼好的茶;或者引導他們能否感覺到化苦為甘的過程等等。(來源:貝葉集選)小白在接觸茶葉之初能有這種引導自然是最好的。就怕他們遇上些頑固茶客,以「不苦不澀不是茶」來糊弄,甚至以此奚落小白不懂品茶。
  • 如何形容茶葉好喝?專家教你說一口好茶從短語「色香」!
    品茶時,我們感受到茶的芬芳,停留在餘韻的口中,愛茶的你如何表達茶是好喝的 不僅有品茶的技巧,而且還有評價茶湯的標準和精確的術語 除了水的顏色、香氣等,對於細節的使用,如「濃鬱的香味,清爽的嫩葉香」,了解茶的品嘗術語,讓你喜歡茶的專家說好茶,品嘗茶有什麼特別的術語:如何描述茶的好壞 「我想像個侍酒師一樣談論茶的香氣或味道以及如何表達 「我經常被問到 的確,描述茶葉的香氣或顏色並不容易 因此,在這裡,我將告訴你如何使用茶葉評論的術語來描述茶的顏色
  • 茶要怎么喝?高級的保存方式讓你的茶好喝百倍
    低火:一到兩個月;中火:三到五個月;足火:半年到一年 退火後的焙火茶,炭火的熱力部分消散,烏龍茶本身的花果香和滋味方才顯示出來,與火味交織,形成了焙火烏龍茶獨特的韻味。適合儘快飲用的茶,製成後儘快飲用最佳的茶,通常追求鮮爽的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