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如果想要喝一杯最接近於曾經的歷史中有過的味道的茶,應該選擇什麼品種呢?答案是恩施玉露。因為只有恩施玉露保留了最古老與傳統的蒸青制茶工藝。
所謂蒸青,最直白的說法就是利用蒸汽對新鮮茶葉進行殺青的制茶工藝。我國早在唐朝的時候,蒸青工藝便已經非常成熟。在茶聖陸羽所著的《茶經》一書中也有關於蒸青工藝的詳細記載:「晴,採之。蒸之,搗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幹矣」。簡單翻譯便是將晴日採摘的新鮮茶葉用蒸青的方式殺青後,再去除水汽、揉捻、造型、烘乾、最後封裝成茶。採用蒸青工藝製成的茶葉有著明顯的「三綠」特徵,即幹茶深綠、湯色淺綠、茶底青綠。這是因為用蒸汽殺青的時間段,葉綠素得以保留更多的緣故。因此,蒸青製成的茶聞起來更加新鮮清爽,味道自然甘醇,草木氣息濃鬱。
與此同時,在蒸青盛行的唐朝,另外一種制茶方式悄然成型。這種方式就是炒青。我國關於炒青最早的記載也可以追述至唐時,劉禹錫在《西山蘭若試茶歌》一詩中曾寫到「斯須炒成滿室香」。這是很明顯的炒青工藝了。但炒青工藝,一直要到明朝時期才真正的成熟、壯大,並且慢慢地取代了蒸青工藝。
所謂炒青,最簡單的說法便是用炒制的方式對新鮮茶葉進行殺青的工藝。這種方式可以令新鮮茶葉中的水分快速完成蒸發,手工炒青對溫度、茶葉的凋萎程度都能夠直觀地體會與掌握,令茶葉中的精華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
與蒸青相比,不僅工藝更加簡單易上手,而且由於炒青的溫度更高,茶葉的發酵程度更重,因此,炒青工藝製成的茶葉相較於蒸青茶,其香氣更加清香高揚,香氣持久,茶湯滋味更加鮮醇甘美,蒸青茶茶湯澀味較重、香味中蘊含青味的缺點,在炒青茶中得以避免。因此,可以說炒青是制茶工藝中的一次重大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