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功分離出一種含s區元素多重鍵的鈹-亞胺複合物

2021-01-10 科學網

研究成功分離出一種含s區元素多重鍵的鈹-亞胺複合物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9 22:50:56

美國維吉尼亞大學Robert J Gilliard團隊的一項最新研究成功分離出一種含s區元素多重鍵的鈹-亞胺複合物。相關論文發表在2021年1月07日出版的《德國應用化學》雜誌上。

在該文中,研究人員報導了一種鈹-亞胺(Be=N)複合物(2)的合成、分子結構和計算分析,該化合物的合成是通過一種分子Be(0)前驅體(1)和疊氮三甲基矽烷Me3SiN3(TMS-N3)之間的氧化反應實現的。

值得注意的是,化合物2中有著目前已知最短的Be=N鍵(1.464 Å)。這代表著第一個有s區金屬-氮多重鍵的化合物。所有的化合物都通過多核核磁波譜(1H, 13C, 9Be)和單晶X射線衍射研究得到了實驗表徵。研究人員還通過密度泛函理論計算對它們的成鍵模式進行了分析,該分析支持鈹原子和氮原子間存在一個π鍵的可能性。

據介紹,參與多重鍵是d區和p區元素的普遍特徵,但相比之下,含s區元素同核/異核多重鍵的化合物的合成則非常罕見。

附:英文原文

Title: s‐Block Multiple Bonds: Isolation of a Beryllium Imido Complex

Author: Guocang Wang, Jacob Walley, Diane Dickie, Andrew Molino, David Wilson, Robert J Gilliard

Issue&Volume: 07 January 2021

Abstract: A common feature of   d  ‐ and   p  ‐block elements is that they participate in multiple bonding.  In contrast, the synthesis of compounds containing homo‐ or hetero‐nuclear multiple bonds involving s‐block elements is extremely rare. Herein, we report the synthesis, molecular structure, and computational analysis of a b eryllium imido (Be=N) complex (  2  ), which was prepared   via   oxidation of a molecular Be(0) precursor (  1  ) with trimethylsilyl azide Me  3  SiN  3   (TMS‐N  3  ). Notably, compound   2   features the shortest known Be=N bond (1.464 ) to date . This represents the  first compound with an s‐block  metalnitrogen multiple bond. All compounds were characterized experimentally with multi‐nuclear NMR spectroscopy (  1  H,   13  C,   9  Be) and single‐crystal X‐ray diffraction studies. The bonding situation was analyzed with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DFT) calculations,  which supports the existence of   π  ‐bonding between beryllium and nitrogen.

DOI: 10.1002/anie.202016027

Source: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2016027

相關焦點

  • 含鈹鐵鍵的BeFe(CO)4-陰離子的形成與表徵
    含鈹鐵鍵的BeFe(CO)4-陰離子的形成與表徵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7 13:48:55 來自復旦大學的周鳴飛課題組近日成功實現了含鈹鐵鍵的BeFe(CO)4-陰離子的合成與表徵
  • 元素周期錶速記卡片:4 鈹元素(持續更新)
    元素序號:4元素符號:Be元素名稱:鈹元素原子量:9.012元素類型:金屬發現人:沃克蘭 發現年代:1798年發現過程:1978年,法國的沃克蘭,在研究綠柱石時發現了鈹。高純度的鈹又是快速中子的重要來源。元素輔助資料:含鈹的礦石有許多透明的、色彩美麗的變種,自古以來是最名貴的寶石。在我國古代文獻中記載著這些寶石,如貓精,或稱貓精石、貓兒眼、貓眼石,也就是我們現在稱的金綠玉。這些含鈹的礦石基本上都是綠柱石(beryl)(3BeO·Al2O3·6SiO2)的變種。
  • 環氧-亞胺樹脂研究進展1
    固化後的樹脂用掃描電子顯微鏡觀察未發現相分離,動態力學分析表明只有一個Tg,這些都說明共混組分間能完全相容。但組分問的高相容性使形成的共混物粘度高,這可能首先影響聚合反應的動力學和選擇性,其次阻礙了相分離結構(這種結構增韌效果顯著)的形成。引入熱塑性聚醯亞胺(聚醯亞胺含量10%)使取略有提高(△Tg=5℃),斷裂應力只提高50%,臨界應變鬆弛速率(G1c)值與沒有改性的環氧樹脂相當。
  • 含生物活性pDNA複合物的電紡明膠基質
    為了探索構建具有功能基因表達系統的生物活性支架的可能性,研究了帶有質粒DNA(pDNA)複合物的電紡明膠墊。首先將pDNA與脂質修飾的聚乙烯亞胺(PEI)進行縮合,以形成包含聚天冬氨酸(pAsp)添加劑的複合物,然後將複合物在明膠溶液中混合後進行電紡。pDNA複合物大小為82 nm,ζ電位為+20 mV,均勻地包裹在纖維直徑約150至350 nm的墊子中。
  • 鈹:高科技舞臺上的新星
    而我國科學家自主研發的「第一壁」也把鈹推向了公眾視野。  綠柱石裡的「寶貝」  鈹是一種鋼灰色的稀有金屬,在元素周期表中排行第四,是最輕的鹼土金屬元素。說到鈹不能不提綠柱石,人們把鈹元素稱為沉睡在綠柱石中的「寶貝」。  一般的綠柱石和普通石頭沒什麼兩樣,其中罕有的色澤美麗者則是珍貴的寶石,如祖母綠、海藍寶石等。
  • 奇妙的化學元素——鈹元素
    可以通過X射線的金屬鈹是白色的金屬。其表面一般會覆蓋一層氧化膜(鈍化),通過這層氧化膜的保護,讓其內部不會發生化學反應,從而比較穩定。其單質與化合物都有一定的甜味,可是卻含有劇毒,哪怕是很少的量也可能置人於死地。
  • 增強全氟辛酸滲透選擇性分離的聚乙烯亞胺改性氧化石墨烯膜
    全氟烷基以及它的聚合物(PFAS)是一種由羧酸基團覆蓋的完全氟化的碳骨架結構的化學物質。由於C-F鍵的電負性大和鍵長短,因此是一個特別穩定的化學鍵,耐高溫和化學腐蝕。PFOA有中性和陰離子兩種形式,能影響它在水中的溶解性(~9.5g L-1)。在所研究的環境pH中,PFOA主要在以pKa=0.2的解離形式存在。
  • 崔歆教授:基於鐵催化的簡單烯烴化合物的胺烷基化多取代反應研究
    研究的盲點:通過分子間aza-Prins和imino-ene進行串聯反應是合成化學的一大挑戰,且烯烴化合物的C–H鍵串聯多胺烷基化反應從未被報導。2017年,我們課題組報導了In催化分子間烯烴和甲醛亞胺的aza-Prins反應引發的[2+2+2]環化反應,成功地合成了多種飽和六氫嘧啶類衍生物。
  • 鈹:高科技舞臺上的新星--中國數字科技館
    沉睡在綠柱石裡的寶貝  鈹為一種鋼灰色的稀有金屬,在元素周期表中排行第四,是最輕的鹼土金屬元素。說到鈹不能不提綠柱石,人們把鈹元素稱為沉睡在綠柱石中的「寶貝」。現在我們知道綠柱石的成分為鈹鋁矽酸鹽,可在鈹元素發現之前,人們只知道其成分為矽酸鋁。  1798年,法國化學家沃克蘭通過分析發現,綠柱石和祖母綠這兩種外觀差別巨大的石頭具有幾乎完全相同的化學成分,除了含有已知的元素鋁、矽、氧之外,還含有一種新的未知元素。
  • 化學元素—鈹的發現與應用
    在這時期的早些時候,德國科學家Martin Heinrich Klaproth、瑞典科學家Torbern Olof Bergman都在研究綠柱石(berylite)的過程中,錯誤地認為綠柱石只是矽酸鋁,遺憾地錯過了發現鈹的機會。
  • 中國科大在基於主族S區元素髮展高活性電催化氧還原反應催化劑方面...
    通常主族金屬元素由於本身非局域化的外層電子導致其缺乏合適的半滿軌道進行多電子催化而被認為活性較差,因而基於主族s區金屬製備的材料作為ORR電催化劑的研究還未見報導。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和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陳乾旺教授課題組在基於主族s區金屬發展高效ORR反應催化劑上取得進展,他們在密度泛函理論的計算指導下,實驗合成了含有鎂(Mg)輔因子的碳基催化劑,將主族s區金屬Mg發展成了活性可比貴金屬的ORR電催化劑。該研究成果於2020年2月18日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 多肽物質分離與分析研究進展
    Geng等利用HIC柱的低變性特點,將大腸桿菌表達出的經鹽酸胍乙啶變性得到人重組幹擾素-γ。通過HIC柱純化、摺疊出高生物活性的產品。不同人尿表皮生長因子(EGF)也利用HIC純化到了,均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HIC可將未經離子交換柱的樣品純化。而RP-HPLC則不能達到這一要求。
  • 酶促對映選擇性還原α, β-不飽和亞胺合成嗎啡烷關鍵中間體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朱敦明、吳洽慶帶領的生物催化與綠色化工團隊,利用亞胺還原酶(Imine Reductase,IRED)對映選擇性還原了一系列α, β-不飽和亞胺(1-苄基六氫異喹啉衍生物),成功有效製備了相應的1-苄基八氫異喹啉衍生物,為該類化合物的合成提供了一種有效的生物催化方法。
  • Cell丨代謝標記法研究多蛋白複合物的成熟過程
    與此相比,由於缺乏合適的高通量方法,絕大多數蛋白質複合物的生物發生和動力學的表徵較差。經典的體外重組策略雖然在破譯蛋白質複合物的功能方面非常成功,但一次通常只適用於少數蛋白質。另一方面,自上而下的遺傳方法在識別相關的分子參與者方面具有強大的能力,但不能從引入變化導致的間接結果中辨別直接影響。即使將這些策略結合在一起,也無法輕鬆解決一些關鍵問題,如組裝動力學或結構成熟過程的順序。
  • 中國科大發現對piRNA生成以及染色體分離起重要作用的PICS複合物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學院光壽紅教授課題組與許超教授課題組以及生物物理所董夢秋教授課題組合作在《Cell Reports》上在線發表了題為「Functional proteomics identifies a PICS complex required for piRNA maturation and chromosome segregation」的研究論文,發現了在秀麗隱杆線蟲中對
  • 國內外鈹資源現狀
    鈹是密度最小的鹼土金屬元素,在地殼的豐度約為6×10-6。含鈹礦石約30多種,具有經濟價值的主要有綠柱石、矽鈹石、金綠寶石等幾種,世界上開採鈹礦石的國家主要有巴西、前蘇聯、美國、中國、印度、阿根廷、南非等。
  • ...教授課題組發表Ni催化的亞胺與苯乙烯及其衍生物加氫烯化反應
    為了避免使用敏感的烯基金屬,研究人員還開發了一些替代方法:一種是通過還原偶聯或炔烴與亞胺在鹼存在下的烷基化偶聯(Scheme 1b)。另一種是在諸如Morita-Baylis-Hillman反應和C-H加成中活化烯烴與亞胺之間的偶聯反應。儘管取得了這些進展,來源豐富的烯烴如苯乙烯和α-烯烴與亞胺的偶聯仍然是一個挑戰。
  • 水是一種混合物?科學家成功分離出新型水分子,徹底顛覆中學認知
    近日,科學家成功將純淨的水分離成兩種完全不同類型的分子,揭示了關於水(H2O)不為人知的秘密…更好地理解水的反應性對研究其性質具有重要意義雖然在化學中,水(H2O)只是一種由兩個H和O組成的簡單分子,但在不同條件下,它可以表現出許多不尋常的性質,形成一種奇怪的物質狀態。自旋(自旋)是粒子的固有性質。它是質點的角動量,它的量是量子化的。複合粒子的自旋是相對軌道角動量的矢量和其內部分量的每個分量的自旋,這是由量子力學中的角動量加法規則計算的。根據自旋值對不同類型的粒子進行分類。
  • 醯亞胺基N-型高分子半導體研究進展| 南方科技大學郭旭崗教授特約專論
    專論系統評述了醯亞胺基N-型高分子半導體的最新研究進展。對N-型醯亞胺高分子在高性能全聚合物太陽能電池及有機場效應電晶體方面的前景和重點發展方向進行了展望。由於有機材料易於氧化不易於還原的特性,絕大多數高分子半導體呈現P-型性能,在有機場效益電晶體以及有機太陽能電池器件中,P-型高分子半導體都顯示出了化學結構的多樣性和優異的器件性能。
  • 西藏喜馬拉雅成礦帶發現超大型鈹-錫-鎢稀有金屬礦床
    記者15日從中國地質調查局獲悉,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地質調查中心科學家在西藏喜馬拉雅成礦帶東段扎西康礦集區南部的錯那洞一帶,識別出大型片麻巖穹隆構造,穹隆內高分異淡色花崗巖具有多期侵入特徵,在穹隆邊部發現厚大的矽卡巖型鈹-錫-鎢稀有金屬礦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