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正面臨新的紀年法:新冠元年前和新冠元年後

2021-01-10 觀察者網

【文/ 託馬斯·弗裡德曼】

在新冠病毒危機爆發之前,我正在醞釀一本關於21世紀政治黨派的書。但隨著新冠肺炎疫情演變為全球性的大流行病,無論你在寫什麼非小說類的書,很明顯都得放下了。當今世界將面臨新的紀年方法——新元前(新冠肺炎元年之前)和新元後。新元後的世界將會是怎樣,我們還不太清楚,但以下是我正在關注的一些趨勢。

《紐約時報》3月17日刊文《我們新的歷史紀元劃分——新冠肺炎元年前與後》

未知的未知因素

2004年我寫了一本有關全球互聯性日益增強的書,書名叫《世界是平的》。從那以後,世界變得更為平坦,聯繫更為緊密。見鬼,當我剛開始寫那本書的時候,「臉書」才剛剛推出;「推特」還只是鳥兒的叫聲;「雲」還是天上的雲;4G是指你家樓下的停車位;「領英」是一家監獄;提到Applications,大多數人會認為是向大學提交的申請材料(而不是軟體應用);看到Skype,還以為是哪個單詞拼錯了;「大數據」聽起來像是饒舌明星的名字;蘋果手機還只是賈伯斯秘密孵化的愛寵項目。

2004年之後,所有這些互聯的溝通工具真正連接了世界,更不用說全球貿易和旅遊了。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今天的世界不僅相互聯結,而且相互依存——在許多方面甚至相互融合。

這極大推動了經濟增長,但這也意味著當一個地方遭遇麻煩時,這個麻煩會以更快的速度和更低的成本傳播到更遠的距離、更深的層次。比如,一隻攜帶病毒的蝙蝠在中國咬了另一種哺乳動物,這種哺乳動物在武漢野生動物市場上出售,然後把一種新冠病毒傳染給了一家小餐館。幾周後,我附近所有的公立學校都停課了。我會和貝塞斯達居民區的每個人都保持至少六英尺的距離。

尤其可見,這場病毒危機遠未結束。昇陽電腦公司(譯註:一家軟體公司,已被甲骨文收購)的聯合創始人、計算機科學家比爾喬伊對我說:「前幾周,這場大流行的蔓延其實看起來相當正常,也在意料之中。但如今我們已經到了這樣一個階段,我們聯鎖系統中各個系統都有自己的反饋迴路,在以不可預知的方式關閉。」這將不可避免地製造一些難以預測的混亂情況,比如醫務工作者無法照顧孩子。

指數的力量

對人類來說,最難掌控的事情之一就是指數的力量——一種持續不斷地成倍增長的力量,就像大流行病一樣。隨著新冠疫情在美國不斷蔓延,如果我們現在不封城,確診病例數可能由5000例爆炸式增長到100萬例的速度不是我們大腦能夠運算的。

可以用一個簡單的辦法來解釋我們面臨的指數級威脅——像川普這種經常破產的房地產開發商應該可以理解。比爾喬伊也提出了這種辦法:「這種病毒就像高利貸,每天收取25%的利息。起初我們借了1美元(相當於此時出現第一例新冠感染者),然後連著40天我們虛報開支,到了現在欠了7500美元。要是再等三個星期才還款,我們就要欠將近100萬美元了。」

這就是為什麼,爭取現在每天的寶貴時間盡力減緩傳播速率、儘可能給每個人做測試才是唯一決勝之道。輸了這場戰役,就輸了整個戰爭。

這也是為什麼,我現在唯一關注的數字不是美聯儲的利率,而是美國新冠肺炎病例數與須用於治療這些患者的綜合醫院和重症監護病房的床位數之比。在疫情高峰時期,如果床位數足夠容納所有病例,我們就會沒事;如果無法容納,我們除了迎來了大流行病,還將迎來一片混亂。

指數的優勢

不過,還有另一個最終可能拯救我們的指數定律:摩爾定律。該定律由英特爾聯合創始人戈登摩爾在1965年提出,他假設:隨著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電晶體數量穩步增多,電腦的速度和性能每兩年就會提升一倍。

為了解釋摩爾定律的力量是如何能讓方方面面的事物更好、更快、更智能地發展,英特爾讓工程師對1971年的大眾汽車甲殼蟲進行測算,如果從1971年開始就以微型晶片同樣的指數級速度增長,到今天將發展到什麼程度。據英特爾工程師估計,最樂觀的情況是,今天的大眾甲殼蟲每小時能跑30萬英裡,每加侖能跑200萬英裡,且只要花4美分。

這是指數定律能在工程領域發揮的積極作用,或許這種指數的力量也能很快為我們帶來新冠肺炎治療方法和疫苗。

正如位於印度班加羅爾的獨立研究中心塔克希拉研究所長尼廷派3月15日在livemint.com網站上所寫:「計算機技術和合成生物學的進步徹底改變了病原體的檢測和診斷以及疫苗的研發流程,使它們按摩爾定律式的周期發展。從非典到H1N1流感,從伊波拉到寨卡(Zika),直到今天的新冠肺炎,近幾十年的流行病將為生物學和流行病學領域帶來更多人才、創造更多智慧。」

但這會足夠快嗎?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公共領導力中心研究員高塔姆穆昆達指出,即使在超級計算機時代,「我們仍然沒有疫苗可以預防愛滋病或瘧疾——這是人們多年來與之抗爭的兩種廣泛傳播的重大疾病。毫無疑問,科學將會達到能夠快速開發新疫苗的發展階段;但問題是,目前來說這仍然非常、非常難。」

這場大流行會徹底改變美國的文化或政治嗎?

我很肯定在今年的競選活動中,共和黨政客肯定不會講一個梗。他們為了讓觀眾發笑,會說: 「嗨,我來自政府,我是來幫忙的」 ,以此來抨擊深層政府的官僚。

裡根有句名言:」英語裡最恐怖的9個詞就是——我來自政府,我來幫你。」

但是,將幫助我們度過這場危機的是我們深層政府、大政府裡專業的人才,以及他們無私的奉獻。這些人是科學家、醫療專業人員、救災專家、環境專家——都是川普想試圖「剔除」的人。現在,我支持大政府和大醫藥來拯救我們。

在這場危機結束之前,我們的政治文化可能就會改變。馬裡蘭大學教授、我的好朋友米歇爾蓋爾芬德著有《規則制定者,打破規則:嚴厲和鬆散的文化如何連接世界》一書。

在上周《波士頓環球報》的一篇文章中,蓋爾芬德回憶說,幾年前自己和同事發表在《科學》雜誌的一篇論文中,他們根據「規則」高出「自由」的程度對不同國家進行分類:「嚴厲」或「鬆散」,其中寫道:「像中國、新加坡和奧地利這些「嚴厲社會」有很多規定和懲罰措施來約束社會行為。這些國家的公民習慣了政府旨在規範良好行為的高度管控。像美國、義大利和巴西這些鬆散文化比較寬容,規則也更寬鬆。」

蓋爾芬德認為,這些嚴厲性和鬆散性的差異並不是隨機產生的:那些法律最為嚴格、懲罰最為嚴厲的國家往往經歷過饑荒、戰亂、自然災害,還爆發過流行病。」幾個世紀以來,這些災難頻發的國家吸取了慘痛的教訓:只有嚴格的規則和秩序才能拯救生命。與此同時,那些幾乎沒受到過威脅的文化——比如美國——有幸能保持社會寬鬆。」

蓋爾芬德說,在這次新冠疫情中顯而易見,「應對最有效的就是那些眾所周知的『嚴厲社會',比如新加坡和香港。」

與此同時,我們白宮在協調方面的缺陷和行事魯莽的公眾人物——比如拉裡庫德洛(白宮經濟顧問)、肖恩漢尼提(福克斯新聞主播)、蘿拉英格拉姆(保守派廣播脫口秀主播)、拉什林堡(保守派廣播脫口秀主播)、凱莉安康威(川普發言人)、德文努內斯(美國眾議院情報委員會主席)和川普本人——他們有的把新冠病毒的潛在影響說得很低,有的還質疑那些拍桌子叫板要採取抗疫行動的人政治動機不純——結果反而讓我們所有人面臨的疫情風險增倍。

所以蓋爾芬德總結說:「儘管有許多不確定性,但我們要記住新冠疫情發展至今的路線既受到病毒本身性質的影響,也受到所處文化環境的影響。接下來,我們的『寬鬆』文化的程序設定需要做出巨大修改。」

這一點,美國「最偉大的一代」在二戰中做到了。我們現在也可以嗎?

只有慷慨才能拯救我們

有數以百萬計的公司老闆和僱主用貸款投資了他們認為會增值的長期資產——股票、公司、住宅、餐廳、商場。他們現在無力償還這些貸款。

因此,我們不僅需要美聯儲為銀行提供支持,防止全面崩潰;不僅需要銀行重組債務;還需要給所有工人的口袋注入現金,讓他們在用完最後一筆工資時還有錢吃飯。令人鼓舞的是我們看到政府和國會正在迅速採取行動。

越是讓我們的文化變嚴厲,越是讓人們的錢袋子變寬鬆,我們的社會在「新元後」才會變得越強大、越友好。

(觀察者網凱莉譯自《紐約時報》)

相關焦點

  • 從古至今紀年法的由來?
    1、王公即位年次紀年法。產生最早。以帝王即位之年為元年,以後依次為二年、三年……,直至新君出現。新帝即位當年或次年改元。如《左傳·骰之戰》:「三十三年春,秦師過周北門。"指魯僖公三十三年。《廉頗藺相如列傳》:「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再如周平王元年(770BC),漢高祖二年(206BC),魯隱公三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等等
  • 新冠元年的普通人②|堆肥達人:通過微生物獲得慰藉和快樂
    2020年的新冠疫情也許是人類歷史的一個轉折點,全球累計新冠確診病例已超過6000萬例。尚未平息的新冠疫情會給人類社會帶來什麼影響?我們應當如何反思此次疫情背後的問題?新冠元年的普通人,該如何生活下去?為此,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與西湖國際紀錄片大會(IDF)聯合製作了這個短片系列,紀錄了新冠元年發生的三個故事,讓大家看到普通人在如何反思和行動。
  • 幹支紀年法的來歷及紀年方法
    「庚子」和「辛丑」都屬於中國古代的幹支紀年法 那麼幹支紀年法究竟源於何時,其誰創始,如何紀年?每當新春蒞臨,走親訪友之際,同仁相聚,促膝閒談之時,時不時要扯起這個話題。上下五千年,歷史萬萬千,由於年代久遠,歷來眾說紛紜。
  • 中國歷史上的四種紀年法
    一、公元紀年法 公元紀年,也稱公曆紀年,或基督紀年。以這一年為界,在此以前的時間稱公元前多少年,在此以後的時間和公元多少年,或直接稱XX年(注意,不能寫成公元後XX年)。這就是公元紀年法。 我國從1949年起開始採用公元紀年,現在的教材實際上也是把各種紀年方法換算成公元紀年來表達歷史時間的,因此,公元紀年是學生必須掌握的一種紀年方法。 與公元紀年相關的兩個概念是"世紀"和"年代"。
  • 中國古人如何紀年,為什麼現在使用西曆紀年?
    在我們的文化潛意識中,世界是無窮無盡的,我們只不過是到這世上走一遭,活一回,很久以前和很久以後的世界並沒有什麼兩樣,史前和未來對於大道而言也沒有什麼區別。 這也是為什麼佛教的輪迴理論和道教的下一世投胎理論最為契合中國人想法的原因——當然,他們其實也是入鄉隨俗,為了契合中國古人心態,為了傳教(弘法),對自己的宗教理論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是之謂「入世」。
  • 澳大利亞研究稱世界正面臨新一輪生物大滅絕
    感謝減肥藥排行榜的投遞新聞來源:國際在線據澳大利亞新聞網9月3日消息,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Macquarie University)的最新研究顯示,世界正面臨一次前所未有規模的生物大滅絕 研究過程中他發現,新一輪的生物大滅絕正在醞釀中,而此次滅絕的規模和程度遠超恐龍大滅絕。 阿羅伊指出,將要發生的新生物大滅絕不是由行星撞地球引起的,而是「人為的」。
  • 老楊的幹支紀年計算法
    轉自公眾號:老楊視聽說作者:老楊記得以前高中時候,語文考卷裡有道題目:幹支紀年法中,已知20記得以前高中時候,語文考卷裡有道題目:幹支紀年法中,已知2000年是庚辰年,那麼2008年是_______年。
  • 古老的「歲星紀年法」,蘊含了古人對天文物候的觀察和理解
    歲星紀年法「十二次」但這種紀年法有一個明顯的缺陷,因為它十二年循環一次,十二年後,又會有一個同樣的年份,相對於漫長的歷史,十二年是一個很短的周期,因此,「歲在某某」的說法就產生了準確年份指代不清的弊端。
  • 陳根:後疫情時代,面臨數字經濟新範式
    文/陳根連續幾日的北京新增新冠肺炎病例再一次引起了國民對疫情的高度關注。在疫苗尚未開發成功以前,我們仍將面臨隨時可能發生的社會停擺。此外,全球範圍內疫情仍在蔓延。而從更長期的歷史視角觀察,新冠疫情造成了供需雙弱的獨特蕭條場景,卻也加速了全球經濟的艱難蛻變。今年以來,數字經濟不斷出圈,一度成為兩會熱詞。事實上,人類社會正從物理世界全面邁入數字世界。
  • 元旦節假日與公元紀年
    凱撒紀念與耶穌誕辰非節氣紀年,雖為世界公用,與中華幹支紀年己亥新年無關。言紀時可也,非年之謂也。公元是「公曆紀元」的簡稱,是國際通行的紀年體系,以傳說中耶穌基督的生年為公曆元年(相當於中國西漢平帝元年)。公元常以 A.D.(拉丁文 Anno Domini 的縮寫)表示,意為「主的生年」。公元前則以 B.C.(英文 Before Christ 的縮寫)表示,意為「基督以前」。
  • 潮汐鎖定:人類知識面臨新突破
    《智能爆炸:開啟智人新時代》將系統地梳理和描繪在中國風起雲湧的智能化浪潮,並進一步探討這股浪潮最終對社會和人本身的影響。     這是一本十分有趣的書。掩卷沉思,難道我們真到了人工智慧時代了嗎?
  • 科技大事件:Google正為iPhone研發新輸入法 植入谷歌搜索
    Google正為iPhone研發新輸入法 植入谷歌搜索  據知情人士透露,Google目前正在為iOS平臺研發一款新輸入法,將在其中植入自家的搜索服務據悉,谷歌為iPhone研發的新輸入法已經有幾個月時間了,只是目前還不知道何時上線發布,而谷歌在面對媒體的諮詢時候也並未置評。為iOS平臺研發的Google輸入法將支持手勢輸入,所以用戶能夠在不離開屏幕的情況下從一個字母滑動到另一個字母實現輸入。但是iOS用戶大部分習慣了自帶的輸入法,而且iOS平臺第三方輸入法也特別多,谷歌輸入法的競爭力並不是很強。
  • 公元前和公元後,是如何劃分的?公元1年,是我國的哪個朝代?
    眾所周知,公、元是一種紀年法。也正因為公、元的存在,才有了公元前和公元後的說法。現如今我們常說的2019年、2020年,其實也就是公元後2019年、公元後2020年。又為了傳播和應用的方便,常常將「公元後」,簡稱為「公元」。那麼,公元前和公元後,又是如何來劃分的?
  • 二十四節氣,歲差、歲差紀年法
    有學者依據「歲差紀年法」推知:「堯帝所處的時代,當據虞喜所處年代,約2700年前,亦即:據虞喜39-49歲盛年期的326-336年,上推2700年,約略可知:堯帝所處年代,應為西元前2374-前2364年前後,與北宋邵雍《皇極經世》推算堯帝即位元年為西元前2357
  • 2018年是農曆戊戌狗年,中國傳統的幹支紀年法是怎麼排序的?
    幹支紀年法在不同的曆法當中,有不同的紀年方式,比如今年是公元2018年,公元即公曆紀元,又稱基督紀元,或者叫西方曆法,是一種源自西方社會的紀年方法,源自義大利,在1582年,時任羅馬教皇的格列高利十三世予以批准頒行。它以耶穌誕生之年作為紀年的開始,成為公元元年,現在是耶穌誕生後的第2018年。我國在辛亥革命之後,中華民國政府採用公曆作為國曆。
  • 2020後全球氣候談判: 新問題、新挑戰、新方案
    2020年初,美國經濟學家託馬斯·弗裡德曼在《紐約時報》上發表了題為《全新的歷史分界線:新冠疫情前時代和新冠疫情後時代》的文章,提醒人們注意疫情發展過程中的指數效應(the power of exponentials)。他提出,疫情一旦進入指數級傳播狀態,就會發展得異常迅猛。「當前世界正面臨前所未有的衝擊和風險,新冠肺炎疫情對世界的影響將長久持續。」
  • 新冠疫情與人工智慧倫理準則面臨的新挑戰
    然而,在新冠疫情中,已有倫理原則的局限性顯現,主要體現在不同倫理準則之間面臨衝突。本文將分析疫情背景下AI倫理準則面臨的新挑戰並探討對策。我們迫切需要形成新的倫理依據,以確保在後疫情時代人工智慧得以安全而有益地應用於社會的各個領域。
  • 新資本、新價值、新世界 創可持續發展新文明時代
    國際金融論壇(以下簡稱為IFF)作為獨立的國際智庫,嘗試性地提出了創建「全面可持續發展:新資本、新價值、新世界」的宗旨和綱領,希望能通過IFF成員間的研討和互動來探索可行的解決方案。全球化社會網絡、全球經濟金融一體化等加速形成了全球化時代,本應帶給人類更美好的生活和生存發展空間,但近年來,全球極端災害頻發,地震、洪澇、乾旱、泥石流、龍捲風、火山噴發、海嘯等災難不斷上演,人類社會正面臨「覆巢之下無完卵」的災難險境。面對大自然災難,人類改造自然和世界所表現出的「強大」蕩然無存。而此後全球範圍內頻頻爆發的各類天災人禍、道德淪喪、醜聞黑幕,更是加劇了人們對未來世界前景的惶恐和擔憂。
  • 金髮忠:新《食品安全法》具有裡程碑式意義
    在下午的分論壇一"聚焦新修《食品安全法》"上,農業部農產品質量監督管理局副局長金髮忠與會並表示,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的將食品安全面臨的問題都納入法制的框架下,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點擊進入專題   金髮忠介紹,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因瘦肉精群體性中毒等事件,引起了高度重視,和公眾的廣泛關注。
  • 繼偷獵和棲息地喪失之後,獰貓正面臨一種新威脅,蜜獾也未能倖免
    繼偷獵和棲息地喪失之後,獰貓正面臨一種新威脅,蜜獾也未能倖免獰貓是生活在非洲的一種野生貓科動物,它們長著長長的耳朵,矯健的四肢和鋒利的爪子,這註定它們會成為優秀的獵手。獰貓的食譜很廣泛,主要捕食鼠類、野兔和鳥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