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公益訊 由鳳凰公益頻道、安平公共傳播公益基金聯合主辦的「正益論」沙龍第三期《水殤:中國的飲用水危機》於4月25日舉行,樂水行項目發起人張俊峰表示發達國家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存在汙染的轉移,而且從世界範圍來看,這是一個必然的過程,沒有治理汙染成功的例子。
以下為文字實錄:
張俊峰:但是我覺得是這樣的,發達國家的汙染治理實際上是很嚴格的標準,另一個最關鍵的他是把他汙染的東西轉移到別的國家去了。那就說實際上到最後我們會發現整個歷史軌跡來看,整個汙染的這種治理過程是一種轉移的過程,對於這種情況之下那我們就要問,中國現在的這種環境治理的問題,汙染的問題,我們下一步要把它轉到哪兒去。
主持人:首先您是認同這種邏輯的嗎?就是一邊發展一邊轉移?
張俊峰:因為從事實狀況來看的話,它就是一個轉移的過程。大家聽說過那種垃圾船的問題嗎?大概在70、80年代的時候,發達國家有很多那種不用的東西,或者廢棄的東西它是要運到國外去的。包括我們國家現在的福建地區的經濟發展,很多地方是靠垃圾的,靠處理國外的這種垃圾,來獲取他們的經濟利益,這是大面積的,在中國這個問題還非常嚴重。
楊繼富:這東西我覺得大傢伙不能接受,現在大傢伙的意識都提高了,過去比如說發達國家侵略別人,現在你把這汙染轉移了,我這意識提高了,這路不通了。是不是你還得要自己的事自己辦,咱們中國做事也是這樣,我也不侵略別人,但現在我也不行,那我的東西就得自己誰汙染誰負擔。
主持人:現實的情況來說其實在咱們國內也確實有一個汙染產業轉移的這麼一個現象,比如說從東部相對沿海比較發達的地區,轉到中西部地區。因為這些地區有一個緊迫的產業經濟發展的需求,往往就一犧牲這個環境為代價,這是一個現實存在。我們不說我們是否認同這種邏輯,但它是個現實存在。
張俊峰:但是從目前的這種汙染治理,從宏觀的這種生態經濟也好,或者生態生產的這種鏈條也好,看的話,從這個角度來看的話,從現在我們看的全部的這種例子,沒有發現有一例汙染治理的成功的例子。沒發現在世界範圍,沒有,我們看到的都是一種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