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地質博物館,跟億萬年的地球歷史對話

2021-01-15 中國新聞網

  在中國地質博物館,跟億萬年的地球歷史對話

  【走進自然科學博物館】

  「我們這裡的藏品,最年輕的也有幾千萬年。」步入中國地質博物館之前,講解員打趣地告訴記者。

  此話一點不假。位於北京市西城區西四羊肉胡同15號的中國地質博物館,建成於1958年,建築面積11500平方米,展陳面積4000多平方米,館藏地質標本涵蓋地學各個領域。其中,既有蜚聲海內外的巨型山東龍、中華龍鳥等恐龍系列化石,北京人、元謀人、山頂洞人等古人類化石,大量具有科學價值和觀賞價值的魚類、鳥類、昆蟲等珍貴史前生物化石,也有巨型「水晶王」、世界最大的方解石晶洞、巨型螢石方解石晶簇標本,精美的藍銅礦、雄黃、雌黃、輝銻礦、綠柱石等中國特色礦物標本,還有包括世界已知最大的方柱石貓眼和罕見的沙弗萊石在內的寶石、玉石等大批國寶級珍品。地球廳、礦物巖石廳、寶石廳、史前生物廳……走進中國地質博物館,就猶如走進一部濃縮的地球與生命科學歷史。

  我們的參觀從三層的史前生物廳開始。這個展廳以生物進化過程中發生的重大事件為線索,旨在向觀眾介紹生物的發展歷程和各地質時期常見的化石,並展示地球上生物的發生、進化和滅亡過程。「這是小序廳,包括一面藝術化的化石精品牆、一個可以互動操作的簡明生物分類查詢系統和一些有關化石的基本常識介紹。那邊就是陳列的主要內容,包括最早期的生命、生物大爆發、海生無脊椎動物時代、脊椎動物的出現、生物登陸、生物大滅絕、恐龍與鳥類、哺乳動物與人類。」講解員介紹道。

  「這個棍棒疊層石很漂亮,跟早期生命有什麼關聯呢?」對於記者的疑問,講解員解釋說,「目前比較可信的早期生命化石是35億年前的細菌化石。當時,泥沙裹挾著細菌、海藻等保存下來,以疊層石的形式出現。你看,這塊疊層石就有一些棍棒類的東西在裡面,但是肉眼很難觀察得到。」

  在礦物巖石廳,記者遇見了來自吉林長春的二年級小學生王子奇。由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要求,東北的學校早早放了寒假,所以媽媽就帶著小子奇來北京「刷」博物館。

  「這裡有兩個『水晶球』,猜猜看哪個是真的,哪個是假的?」講解員拋給子奇一個問題。

  「嗯,我猜猜……這個是真的……」

  「猜對了!左邊是玻璃,右邊是水晶。怎麼鑑別呢?你看圓球後邊的字跡——水晶屬於非均質體,玻璃質地均勻,所以有重影的是水晶,能清楚地看到後邊字跡的就是玻璃。」

  礦物巖石廳主要按照礦物的分類進行展陳。在這裡,觀眾除了能夠欣賞到綠色的孔雀石、多彩的螢石和黃鐵礦、藍銅礦等精美奇特的礦物巖石展品,了解它們的成因、產出、分類、特徵以及用處外,還可以參與、體驗對某些礦物巖石展品的探索性操作。

  在陳列有雌黃和雄黃兩種礦石展品的櫃檯前,講解員給大家講了一個小典故:「雌黃和雄黃這兩種礦物質往往伴生在一起,而『信口雌黃』這個成語就來源於此。在古代,人們寫錯了字,又沒有橡皮和塗改液,怎麼辦呢?就用雌黃磨成粉,鋪撒在黃色的紙面上,等字跡幹了再繼續寫。」沒想到,在博物館了解礦物質用途的同時,還能學到這樣有趣的小知識。

  「哇!太美了!你瞧這光澤,還有這質地、紋理……」早就聽聞中國地質博物館寶石廳的聲名,但當真正置身其中時,我們還是情不自禁地對眼前陳列的奇珍異寶發出了如此感嘆。講解員介紹,這裡主要展示了寶石、玉石、有機寶石以及首飾用貴金屬。其中,寶石部分陳列著被譽為「世界四大珍貴寶石」的鑽石、祖母綠、紅寶石、藍寶石和各類中低檔寶石;玉石部分展示了玉石的品種、應用及評價;有機寶石部分介紹有機寶石的種類及應用;首飾用貴金屬部分則告訴觀眾各種常用的貴金屬材質及加工工藝。

  在令人眼花繚亂的瑪瑙、翡翠、歐泊、託帕石等眾多寶貝中間,一塊在燈光照射下發出耀眼光芒的金塊吸引住眾人的目光。「狗頭金因發現的第一塊形狀像狗頭而得名。別看這麼一小塊狗頭金,重量就達到了七斤多。」「這麼沉啊!為什麼中間有一道裂痕?」「傳說是當時兄弟倆發現寶貝以後,想要一人一半分割以後留下的。」對於觀眾的追問,講解員笑答。

  雖然目前的館址建成於1958年,但是中國地質博物館的歷史卻不能由此算起。據中國地質博物館館長姚義川介紹,1916年7月,中國人自己培養的首批18名地質學子畢業,當時的「學生成績展覽會」孕育出了中國地質博物館的雛形。自此,100多年來,博物館薪火相傳、英才輩出。「即使抗戰年間幾經搬遷、磨難,先後在北京、南京和重慶建館,從未間斷,始終作為獨立的科學機構存在且不斷發展。從這裡先後走出了章鴻釗、丁文江、翁文灝、高振西等中國地質事業奠基者,48位兩院院士和一大批傑出科學人才,這在我國地學界乃至整個科學機構中絕無僅有。」在姚義川看來,中國地質博物館厚重的歷史,既記載、見證了我國地球科學和地質事業的曲折發展,又匯聚、積澱了豐富的自然精華和無形資產。

  的確,在這裡面對地質標本,感覺自己就是在跟大自然對話,跟億萬年的地球歷史對話,跟自己的心靈對話,並從中獲得人生的啟迪與感悟……所以,還在等什麼,快來中國地質博物館,同我們一起穿越時間隧道,探究地球與生命的發展史吧!

相關焦點

  • 在中國地質博物館,跟億萬年的地球歷史對話_國內新聞_新聞_湘潭在線
    位於北京市西城區西四羊肉胡同15號的中國地質博物館,建成於1958年,建築面積11500平方米,展陳面積4000多平方米,館藏地質標本涵蓋地學各個領域。地球廳、礦物巖石廳、寶石廳、史前生物廳……走進中國地質博物館,就猶如走進一部濃縮的地球與生命科學歷史。我們的參觀從三層的史前生物廳開始。這個展廳以生物進化過程中發生的重大事件為線索,旨在向觀眾介紹生物的發展歷程和各地質時期常見的化石,並展示地球上生物的發生、進化和滅亡過程。「這是小序廳,包括一面藝術化的化石精品牆、一個可以互動操作的簡明生物分類查詢系統和一些有關化石的基本常識介紹。
  • 中國地質博物館抖音直播揭秘「中華神鳥」化石
    抖音與中國地質博物館獨家合作,推出《館長聊國寶——北京猿人頭蓋骨重磅在線》,在這場直播中,中國地質博物館副館長劉樹臣與講解員雷明月對話,將北京猿人頭蓋骨和中華龍鳥的故事娓娓道來。以下為對話內容整理:抖音:這次展覽選擇了北京人頭蓋骨和恐龍展區,為什麼選擇這些展區跟抖音用戶交流?嘉賓:我們中國地質博物館最有特色藏品之一,就是古生物和古人類化石。這次跟大家展示的藏品,一部分是公眾感興趣的,比如恐龍;一部分是社會非常關注的,比如北京猿人頭蓋骨。
  • 走進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逸夫博物館
    據中國博物館學會大學博物館專業委員會提供的數字,我國高等學校現建有不同規模、不同層次、各具特色的地質地理類、考古類、人文歷史類、生物類、中醫藥醫史類、航空交通類以及機械、電子類等博物館或陳列室100多所,這些博物館為大學的教學和科研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保障條件,同時在面向社會開展科普教育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 宇宙的奇蹟,地球與生命:地球歷史與生命演化展舉行開幕式
    8月22日,「宇宙的奇蹟,地球與生命」地球歷史與生命演化展在青島西海岸新區的城市傳媒廣場舉行開幕儀式。北京大學地質博物館鎮館之寶雲遊到青島,講述恐龍時代的海洋霸主興起與滅絕的故事,帶領青島市民穿越時空,探索地球圈層與板塊的構造,與珍貴化石和礦物對話,感受地球演化的一點一滴。
  • 中國地質博物館遊記(第14篇)
    2020年12月31日參觀中國地質博物館。
  • 恐龍蛋等數百地質珍寶亮相中國地質博物館
    新京報快訊 (記者吳為)8月17日下午,建館百年的中國地質博物館舉行媒體開放日活動,220多件具有重大歷史價值和觀賞價值的自然珍寶亮相
  • 張掖地質公園精品研學旅遊線路如約而至【線路三】「探秘地球•...
    探秘億萬年的地球印記追尋天地間的詩與遠方張掖地質公園研學旅遊線路攻略張掖丹霞大景區管理委員會張掖國家地質公園管理局(2020年4月29日)西漢置郡、佛教東漸、王朝更迭、民族融合、西路軍魂,遠去的歲月為張掖地質公園留存了絲路文化、農耕文化、遊牧文化、邊塞文化、少數民族文化、紅色文化等光彩閃耀的文化瑰寶。祁連山橫亙地質公園南部,發育於祁連山的眾多河流蜿蜒奔騰,億萬年的繁衍進化,孕育了青海雲杉、祁連圓柏、雪豹、白唇鹿、藍馬雞等豐富的動植物種群。
  • 中國最「牛」古村落,蓋房的材料都是古化石,材料有億萬年歷史
    中國最「牛」古村落,蓋房的材料都是古化石,材料有億萬年歷史中國疆域遼闊,在漫長的歷史中留下了很多寶貴的財富,比如長城、古城、古村落、各種燦爛的文化等,這些寶貴的財富,豐富了如今的世界。在我們印象中化石是很珍貴的,形成的時間要很久,而且裡面還會有一些億萬年前的動植物,更顯得珍貴,而老旭甸整個村落都是用億萬年前的古化石建成的,所以說老旭甸是中國最「牛」古村落,這厲害之處就是蓋房的材料都是用古化石的,而且還有億萬年歷史。老旭甸這裡到處都是古化石,房子、道路都是由三億年前的化石建成,而且周邊的山上有可以隨處看到化石,被譽為「中國化石第一村」。
  • 【臨夏地質公園】佔據6項世界之最——和政縣古動物化石博物館
    在2013年5月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評選活動中,「和政四大古動物群化石展」榮獲2012年度全國十大精品陳列展覽獎,實現了甘肅省縣級博物館榮獲全國精品獎零的突破。 一號展覽館為臨夏地質館,展示了青藏高原隆升變遷的原理,以及臨夏盆地形成的地質歷史發展延續的概況。
  • 走進哈佛自然歷史博物館
    除了幾個富有特色的藝術博物館之外,哈佛最出名的要數其自然歷史博物館了。由於該館對本校師生優惠,不僅他們免費,還可以免費帶一位朋友。於是,在一個晴朗的日子裡,我和一位朋友就來到了位於牛津街上的自然歷史博物館參觀。
  • 旅遊:它是中國地質科學的發源地,培養中國地質工作者的搖籃
    南京地質博物館位於南京市玄武區珠江路,建於1935年,原名中央地質調查所地質礦產陳列館,是中國歷史最悠久的自然科學博物館之一。中國第一個以地質礦產為主要內容的專業博物館,其前身是1913年成立於的中央地質地質調查所礦產陳列室,是中國地質科學的發源地,也是培養中國地質工作者的搖籃。南京 的地質博物館免費參觀,有老館和新館兩部分,介紹地質知識,老館介紹地質研究所的發展歷史。離總統府不是很遠,屬於鬧中取靜的位置基本上都是家長帶著小朋友來參觀,贊。舊館一般,新館強烈推薦。
  • 一座地質公園 一部地球歷史
    張恣寬攝江西廬山世界地質公園九華山地質公園雲臺山世界地質公園沂蒙山地質公園蒙山珠峰之龜蒙頂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據百度世界地質公園鏡泊湖景區迎來遊客高峰安徽黃山世界地質公園中國是世界上地質遺蹟資源豐富、分布地域廣闊、種類齊全的少數國家之一,擁有著千姿百態的地貌景觀,其中,地質公園這種地質資源記錄了地球滄海桑田的變遷
  • 安徽被忽視的地質奇觀,自然形成擁有億萬年歷史,形似月球表面
    都知道中國四大石窟(敦煌莫高窟,山西雲岡石窟、洛陽龍門石窟、天水麥積山石窟)地鬼斧神工之處,可你們知道,在中國廣闊的土地上,存在這著未被人為雕琢,自然形成的石窟麼?那種靠著自然力量,經過千萬年,甚至億萬年的風化剝離下才能形成的地質奇觀。
  • "巖石的循環"展項亮相中國地質大學逸夫博物館
    "巖石的循環"展項亮相中國地質大學逸夫博物館 發布時間:2021年01月08日 17:36 來源:中新網湖北   中新網湖北新聞1月8日電 (徐燕 隋吉祥)火熱的火山熔巖流噴出地表,滾滾的火山灰直衝雲霄、遮天蔽日,巖漿流宛如一條火紅的瀑布沿著山體流動,冷卻形成火山巖塊
  • 地大逸夫博物館:「穿越」地球46億年滄桑歷史(圖)
    中國地質大學逸夫博物館是武漢市標誌性建築之一(地大逸夫博物館提供)  荊楚網記者 劉鄲  在這裡,你會感嘆都教授弱爆了,400年算神馬,你可以分分鐘「穿越」到2億年前。  近日,記者走進中國地質大學逸夫博物館,這座埋在校園裡的「金山」,六大展館內幾乎一步一景,地球起源的恢弘畫卷在眼前舒展開來,讓你直呼過癮。
  • 科學網—走進哈佛自然歷史博物館
    ■郭英劍 哈佛不僅圖書館多,博物館也不少。除了幾個富有特色的藝術博物館之外,哈佛最出名的要數其自然歷史博物館了。於是,在一個晴朗的日子裡,我和一位朋友就來到了位於牛津街上的自然歷史博物館參觀。 「哈佛自然歷史博物館」(Harvard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實際上包括三個博物館:植物標本館、比較動物學博物館和地質學與礦物學博物館。由於該館的大樓還與一座人類學與民族學博物館相連,因此,進去之後,實際上可以參觀上述四個博物館。
  • 巨型石膏晶洞亮相河南省地質博物館
    8月26日上午,河南省地質博物館舉行巨型石膏晶洞揭幕儀式,又一鎮館之寶,一塊重達36噸的巨型石膏晶簇晶洞標本揭開其神秘的面紗,正式與廣大觀眾見面。省自然資源廳副廳長杜清華出席揭幕儀式並講話。杜清華指出,地質標本是地球46億年歷史演變的見證,是人類揭示地球奧秘
  • 哈佛的自然歷史博物館
    哈佛不僅圖書館多,博物館也不少。除了幾個富有特色的藝術博物館之外,哈佛最出名的要數其自然歷史博物館了。由於該館對本校師生優惠,不僅他們免費,還可以免費帶一位朋友,於是,在6月一個晴朗的日子裡,我和一位朋友就來到了位於牛津街上的自然歷史博物館參觀。
  • 地球的歷史丨認識地質年代名稱的由來
    在往期《地球的歷史》系列文章裡大家知道了在我的漫長演化歷史中,具有明顯的階段性。地質學上,為了研究我的地質歷史,從我誕生直到現代劃分了一系列的時間單位,以便於進行對我和生物演化的表述,這就是地質年代。冥古宙:距今46-40億年,具有開天闢地之意,是地球發展的初期階段。太古宙:距今40-25億年,已有大量巖石記錄的最古老的地質年代,這一時期的生物僅有極原始的菌藻類。
  • 地球的歷史丨認識地質年代名稱的由來
    地球的歷史大約46億年前,我誕生了。在往期《地球的歷史》系列文章裡大家知道了在我的漫長演化歷史中,具有明顯的階段性。地質學上,為了研究我的地質歷史,從我誕生直到現代劃分了一系列的時間單位,以便於進行對我和生物演化的表述,這就是地質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