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人們稱為:「活著就好」的2020,你一定有過這樣的經歷:一段短暫的低迷,酸楚難耐。情感受挫,工作失利,生活迷茫,消極的自己無從發洩,唯有化悲憤為食慾,似乎情緒才能得到宣洩,結果悲情變悲劇,外形變胖,更加無措。
被人們稱為:「全新開始」的2021,想必元旦小長假中的你少不了歡慶相聚,吃嗨喝翻樂無邊。過往的晦澀一掃而光,盡顯的是心寬體胖的「每逢佳節胖三斤」。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人們似乎習慣了用「吃」來表達自己的情緒:開心了,海吃一頓;傷心了,胡塞一通;憤怒了,嘴巴不停;哀怨了,進食解憂,仿佛和食物鬥爭已經成為人們表達情緒的主要方式。
就像《吃掉情緒》書中的莫拉格會想:要是,要是瘦一點,我就不會感覺這麼糟糕了 。我就不會介意出門,因為我就不會感覺到每一個人都在看著我,想著「老天,她真胖」。也如費麗絲蒂所憶:當我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麼的時候,有一點可以給我一些安慰,至少我能夠控制放入自己嘴裡的東西。
《吃掉情緒》是茱莉亞·巴克羅伊的著作之一。作為英國註冊心理治療師的她,曾受訓於倫敦大學伯貝克學院。在依戀理論、神經科學、身體治療方法的發展,以及創傷心理輔導和認知療法方面有深刻的研究和豐富的臨床經驗,並把這些理論和案例應用於進食障礙的研究中。
她在書中列舉了大量的案例來幫助讀者分析自己是否有進食障礙,以及產生進食障礙的原因。用一種非常舒服的方式去探索「你是誰」和「什麼影響了你的進食習慣」這兩個問題。給受到飲食困擾的人們帶來新的理解和啟發,原來「我們中的很多人從未停止過與食物的鬥爭。」
01.暴飲暴食是欠下健康的債
李湘夫婦參加一檔娛樂節目時候,曾自爆體重,令人難以置信的是身高164釐米的李湘,體重已經重達136斤,體脂率更是高達40%以上。這樣的檢測報告數據,意味著她患糖尿病的風險要比常人高出7.17倍,連醫生都不禁驚嘆了。
對健康亮起「紅牌「的除了李湘,還有她的老公王嶽倫。檢測報告中,王嶽倫也存在體重超標,體脂率過高的現象。
也許你會說:會不會是天生易胖體質呢?遺傳可能會存在一部分原因,但不會成為主要原因。李湘夫婦亞健康的情況,實則跟他們日常飲食習慣息息相關。
李湘曾自爆,她們家每月用在吃上的開銷高達7萬有餘。平時家裡人都喜歡吃些高脂高糖的食物,餐餐可以說無肉不歡。
別人家一日三餐,他們家四餐是標配:早餐是一頓高脂肪的烤肉;午餐、晚餐是營養豐盛的三明治、三文魚、生蠔、香腸等高能量食物;夜宵更是甜鹹俱全,豬蹄、蛋糕應有盡有,李湘嘴裡嘟囔著:「我估計得胖2斤」卻仍將食物塞進嘴裡。
談及自己變胖的事情,李湘也十分坦然的正面回應,自己對這些八卦新聞並不介意,她認為自己的身材自己做主,跟別人沒關係,也不用刻意迎合別人而去減肥,該吃吃,該喝喝才是真我表現。
可是,真我的李湘夫婦並沒有擺脫高危健康的風險,不良的飲食習慣正在逐步侵蝕著她們的健康。健康的「紅牌」也讓他們意識到過分放縱自己的美食慾望,暴飲暴食的享樂,是對自己的極大不負責,是在為自己的健康欠債,如果不及時控制,也許這份債的償還周期就是一輩子。
02.透支健康的危害無窮
老話說得好:「民以食為天「,沒有人可以脫離飲食獨立存活;生活中也常聽聞「病從口入」,也足以見關於飲食決定人類健康與否的關鍵因素。
黃帝內經講道:「生病起於過用。」人的生理機能都有一個適中的「度」,超過了這個度,就是「過用」,一時的肆無忌憚,吃得痛快,喝得暢快,容易引發各種疾病,過早領取健康「紅牌」。
暴飲暴食最明顯的會引發肥胖。在高蛋白、高脂肪、高能量的「三高」飲食下,人們消化系統無法照單全收,不免營養過剩的堆積在體內,形成體胖。肥胖不僅視覺上缺少美感,而且會引發糖尿病、心血管病、高血壓、脂肪肝等諸多疾病,可以說「危力無窮。」
暴飲暴食除了讓體型變胖,還容易令人感覺神經衰弱,倍感疲勞。裝滿食物的胃腸膨脹起來,會對周邊器官造成壓迫,這種「滿足感」擴散給大腦,極易引起神經衰弱,造成大腦反應遲鈍,覺得疲勞犯困。
暴飲暴食嚴重者,還有可能出現骨質疏鬆、老年痴呆甚至誘發癌症。不要覺得這是危言聳聽。據不完全統計,老年痴呆病人中約有30~40%的人,是因青壯年時期暴飲暴食的惡習造成。
健康的「紅牌」正在趨於年輕化,透支健康換來的一時「瀟灑」危害無窮。真到疾病如山倒的一天,怕食物就不再是你慰藉情緒的妙物,而是讓自己愈發痛苦的苦藥。
懂得克制欲望的人,更能掌控自由;學會高度自律的人,才能收穫好情緒的能量。
03.你與健康之間只缺一張管好的嘴
《吃掉情緒》書中這樣說:「無論你的進食方式如何,那背後都帶有自己的目的與意義。當決定丟掉自己不好的進食行為時,你必須要找到另一種方式來照顧自己的消極情緒。」
當你在情緒和飲食的鬥爭中糾結時,自律的人們已然活成令人羨慕的樣子。不老女神趙雅芝,每天堅持運動,而且用餐只吃七分飽;「老戲骨」陳道明,生活雅致,飲食節制:不沾菸酒,不打牌,不去酒吧,還會拒絕一切「無效社交」的飯局;「娘娘」孫儷,營養飲食,養身健身,煲湯低脂低能量,泡腳加運動……這些男神女神無不向人們述說一個道理:「自律者方得自由。」
001.讀懂自己。為什麼要吃東西?是飢餓感提醒自己該吃東西,還是心情變化誘發的想吃。不管是愉悅的慶祝,悲傷的發洩還是無聊的打發,當你讀懂自己,明白究竟為什麼要吃時候,你就會考慮這個吃有沒有價值,能不能幫自己發生改變,也會「嘴下留情」了。
002.記錄飲食情況。每天將自己的飲食情況記錄下來,看看除了維持身體必需的食物之外,自己都在哪些地方吃了哪些東西,而這裡面,有多少是情緒變化引發的不必要飲食,吃完這些食物,自己的情緒是一種什麼狀態。當學會這樣對比思考後,自己也能隨之變得平靜,避免暴飲暴食。
003.重新梳理所處環境。將常處環境的食物撤掉,繼而換成令自己舒服的書籍,小玩物。當想要吃東西時候,手邊沒有唾手可得的食物,自然也就會降低飲食慾望,從而減少食物攝入量。如果覺得難受,可以聽歌、讀書甚至寫字、畫畫等等,只要能舒緩心情的事情,都可以去做。
這樣久而久之,在內外兼控的情況下,良心循環的好習慣就會替代曾經消極的習慣,讓人們在控制飲食的情況下,很好的管理自己的情緒,避免進食障礙情況的出現。
結束語
《吃掉情緒》中提及:澄清對食物的感受,理解你的情緒性進食行為,並一起探索這一問題背後的原因,這樣你就可以找到更好、更適合的應對方式來代替「食物武器」,過好每一天。
中國俗語「能吃是福」。但真正的福滿人生應該是:自我懂得克制的適當。適當的飲食,適當的運動,好吃不貪嘴,好喝不貪杯,運動常做起,心情久晴朗。
成年人的好情緒,從管好一張嘴開始,你準備好了嗎?
(本文完,圖源於網絡,侵刪) 我是@拾月嶼,願與您品生活,聊共鳴,同成長,看人生。歡迎關注~
#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