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艇最早大規模出現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由於水面艦艇的發展越來越快,而潛艇因為其獨特的作戰方式而受到世界各國的青睞,隨後在二次世界大戰當中大放光芒,潛艇也迎來了快速發展的時代。相較於早期潛艇只能通過發射魚雷這一種單調的攻擊方式不同,現代潛艇不僅攻擊手段變得多樣化,擁有巡航飛彈、潛射飛彈等方式,其動力結構和性能指標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潛艇發射飛彈示意圖
目前世界現役的主流潛艇為了保證其隱匿性,經常採用潛射的方式來發射飛彈對敵方艦艇或目標發起攻擊。那麼這就對潛艇的密封性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現代潛艇往往能夠承受數百米深的水壓,這除了其特殊的材質以外,設計方面也需要慎之又慎。那潛艇在水下發射飛彈的時候是必然要打開艙蓋的,這樣豈不是會讓潛艇的密封性下降,海水倒灌進潛艇內部?
潛艇魚雷倉
潛艇的這種特殊作戰方式當然需要與之相匹配的安全措施,實際上,無論是潛艇的魚雷發射管或者是飛彈發射井,都會建設內外兩道艙門,並且根據發射方式的不同,其工作的流程也完全不一樣。現代潛艇發射飛彈分為幹、溼兩種發射方式,乾式發射就是在飛彈發射艙放置一層特殊的脆質材料,在飛彈點火之後利用自身的衝力將這層材料突破,從而讓飛彈飛出去,這樣做的好處就是飛彈發動機的啟動環境與陸地無異,提高飛彈的點火成功率。
潛艇內部的彈藥倉
而溼式發射正好相反,需要在飛彈發射之前將發射艙內灌滿海水,等到艙內的水壓與外部水壓平衡之後,將飛彈點火發射。但是這種發射方式有其固有的缺點,就是很容易讓飛彈啞火無法點燃,在戰場當中會貽誤戰機。但是溼式發射的技術門檻相對更低一些,更適合一些沒有什麼能力的小國家使用。
但是不論是溼式還是乾式,潛艇在將飛彈發射出去之後,海水必然會倒灌進來,這時候內外艙門的設計就體現出來了。在發射之前,只有當內部的艙門處於閉鎖狀態的時候,外部艙門才會打開,這樣就算海水倒灌進來,也只會停留在發射艙而不會滲透到潛艇內部。而在發射完成之後,發射艙中的這一部分海水也並不會立刻排出去,因為飛彈發射出去潛艇會失去一部分的重量,這對潛艇來說不利於保持平衡,而流入發射艙的海水可以彌補一部分失去的重量,能夠維持潛艇的水下姿態。
潛艇在水下的姿態控制極為重要
潛艇作為海軍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在設計、製造等方面對工業製造的要求極高,如此精密的裝備戰鬥力可想而知。儘管現代反潛技術仍然在不斷提升,但是潛艇的這種高度隱蔽性和戰術突然性是其他海軍艦艇所不具備的。而且遊曳於大洋深處的潛艇隨著泵噴式推進和其他新型裝備的應用,在未來的海軍力量當中仍然是不可替代的。
(狼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