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艇在水下進行飛彈發射時,會不會導致海水倒灌?有這兩種辦法

2021-01-08 迷彩虎

潛艇最早大規模出現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由於水面艦艇的發展越來越快,而潛艇因為其獨特的作戰方式而受到世界各國的青睞,隨後在二次世界大戰當中大放光芒,潛艇也迎來了快速發展的時代。相較於早期潛艇只能通過發射魚雷這一種單調的攻擊方式不同,現代潛艇不僅攻擊手段變得多樣化,擁有巡航飛彈、潛射飛彈等方式,其動力結構和性能指標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潛艇發射飛彈示意圖

目前世界現役的主流潛艇為了保證其隱匿性,經常採用潛射的方式來發射飛彈對敵方艦艇或目標發起攻擊。那麼這就對潛艇的密封性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現代潛艇往往能夠承受數百米深的水壓,這除了其特殊的材質以外,設計方面也需要慎之又慎。那潛艇在水下發射飛彈的時候是必然要打開艙蓋的,這樣豈不是會讓潛艇的密封性下降,海水倒灌進潛艇內部?

潛艇魚雷倉

潛艇的這種特殊作戰方式當然需要與之相匹配的安全措施,實際上,無論是潛艇的魚雷發射管或者是飛彈發射井,都會建設內外兩道艙門,並且根據發射方式的不同,其工作的流程也完全不一樣。現代潛艇發射飛彈分為幹、溼兩種發射方式,乾式發射就是在飛彈發射艙放置一層特殊的脆質材料,在飛彈點火之後利用自身的衝力將這層材料突破,從而讓飛彈飛出去,這樣做的好處就是飛彈發動機的啟動環境與陸地無異,提高飛彈的點火成功率。

潛艇內部的彈藥倉

而溼式發射正好相反,需要在飛彈發射之前將發射艙內灌滿海水,等到艙內的水壓與外部水壓平衡之後,將飛彈點火發射。但是這種發射方式有其固有的缺點,就是很容易讓飛彈啞火無法點燃,在戰場當中會貽誤戰機。但是溼式發射的技術門檻相對更低一些,更適合一些沒有什麼能力的小國家使用。

但是不論是溼式還是乾式,潛艇在將飛彈發射出去之後,海水必然會倒灌進來,這時候內外艙門的設計就體現出來了。在發射之前,只有當內部的艙門處於閉鎖狀態的時候,外部艙門才會打開,這樣就算海水倒灌進來,也只會停留在發射艙而不會滲透到潛艇內部。而在發射完成之後,發射艙中的這一部分海水也並不會立刻排出去,因為飛彈發射出去潛艇會失去一部分的重量,這對潛艇來說不利於保持平衡,而流入發射艙的海水可以彌補一部分失去的重量,能夠維持潛艇的水下姿態。

潛艇在水下的姿態控制極為重要

潛艇作為海軍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在設計、製造等方面對工業製造的要求極高,如此精密的裝備戰鬥力可想而知。儘管現代反潛技術仍然在不斷提升,但是潛艇的這種高度隱蔽性和戰術突然性是其他海軍艦艇所不具備的。而且遊曳於大洋深處的潛艇隨著泵噴式推進和其他新型裝備的應用,在未來的海軍力量當中仍然是不可替代的。

(狼煙)

相關焦點

  • 潛艇發射魚雷,海水倒灌魚雷管怎麼處理?別著急,海軍自有妙招
    魚雷是水下潛艇的一種重要武器,一個整體實力不怎麼行的海軍有幾艘可以發射魚雷的潛艇,也能夠威懾敵人。如果在魚雷發射時候出現大量海水灌入潛艇的情況,那肯定是嚴重的水下事故,搞不好整個潛艇都要一塊完蛋。處在深水中的潛艇最大的敵人就是壓強超級大的海水,一旦海水不受控制的湧入或者潛艇外殼抵抗不住水壓,都將會造成近乎毀滅的後果。魚雷是從潛艇中發射出去的,所以潛艇就會不可避免地接觸到海水,不過以當前技術來看,還不至於發生因為魚雷發射而導致大量海水進入潛艇的情況。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各國潛艇水下發射魚雷的方式主要是不平衡式。
  • 潛艇發射飛彈時,會使用聲波和聲吶來驅趕魚群?現實並非如此
    潛艇這位深海幽靈可不是單單在深海裡面航行那麼簡單,它通過潛行的方式慢慢靠近敵軍,通過近距離發射飛彈來摧毀敵軍的水面艦艇,讓人措不及防。但是很多人開始擔心,潛艇發射飛彈時會不會把魚炸死,如果撞到魚身上會不會引爆飛彈。
  • 在水下發射飛彈,需要穿過幾十米的水層,戰略核潛艇如何做到的?
    例如,法國為「凱旋」級戰略核潛艇研製測試M51彈道飛彈時,前兩次飛行試驗都是地面發射,待到第三次飛行試驗才進行了首次水下發射試驗,2008年11月,法國在位於比斯卡洛斯的飛彈試驗發射中心的大水池(10米深度)中第一次水下發射M51成功,然後到2010年M51潛射彈道飛彈才被安裝到「凱旋」級核潛艇「可畏」號上,在海洋中進行實戰發射測試(發射深度估測在20米左右),以驗證其在惡劣海洋環境下的作戰能力。
  • 量子技術:變革潛艇通信方式 提高飛彈發射精度
    為解決這一難題,專家根據無線電波頻率越低穿透海水深度越大的原理,提出了超低頻通信方案。該方案用超低頻波來激勵大地與電離層間空腔產生諧振,使電波傳播到全球並實現海水大深度 「龍宮飛鴻」,從此超低頻系統為解決潛艇遠洋隱蔽通信立下汗馬功勞。
  • 水下帶刀護衛,093型核潛艇擁有特殊設計,水下航行超級靜音
    目前,核潛艇主要有兩種,這兩種核潛艇所執行的任務都是不同的,攻擊型核潛艇一般攜帶的是魚雷和飛彈,這種潛艇既可以單獨行動,也可以編入航母編隊中,而美國海軍的航母編隊一般就會搭配上
  • 水上水下環境中,常規潛艇的柴油機如何進氣排氣?有幾種系統?
    早期的潛艇大部時間在水面航行,新鮮空氣直接從潛艇進氣管進入艇內,供人員呼吸和柴油機工作。水下航行時則關閉柴油機、關閉進氣管,僅靠蓄電池能量驅動螺旋槳旋轉。20世紀30年代荷蘭人率先發明了通氣管技術,後來德軍入侵將技術竊為己有。1944年德國人在新型21型潛艇上使用通氣管技術,希望藉此挽回敗局。
  • 中國打造這種飛彈真艱難!兩大物質暗黑力量就擋在它面前
    對於潛射飛彈來說,剛剛離開潛艇平臺時,就遭遇外界物質的嚴重幹擾 —— 因為潛射飛彈需要克服水與空氣兩種完全不同的介質的幹擾,並正常點火進入飛行階段,需要解決很大的技術挑戰。潛射飛彈的研製工作始於1950年代中,中國始於1970年代,世界所有軍事強國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進行對潛射飛彈的研製。但因這一飛彈水下發射技術挑戰很大,只有美國、法國、俄羅斯、中國等少數幾個國家擁有可靠的潛射飛彈發射技術。水下發射潛射飛彈,必須克服水下段、出水段和空中段3個不同時間段的幹擾。
  • 印度試射超音速反潛飛彈,速度是魚-8飛彈10倍,650公裡擊沉潛艇
    印度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表示,新型超音速反潛飛彈的飛行速度和飛行高度都是按照預期設定的程序來執行,並且反潛飛彈在抵達預定區域之後減速釋放魚雷的步驟非常順利,這也從側面證實這次試射非常成功。其實早在2016年的時候,印度就開始了超音速反潛飛彈的研發計劃,旨在利用超音速飛彈的高速飛行特點,可以在短時間內對敵方的潛艇和其他水下作戰目標進行攻擊,以達到實時攻擊的效果。
  • 中國水下發射大型火箭的新絕技
    這也是充分利用飛彈全長內所有容積的最有效的辦法。問題是這樣一來,氣動阻力就大了。發射重量比減阻杆更大,但出水後拋掉圓鈍整流罩後,重量並不更大,彈內空間的損失也較小。 有消息說,「巨浪2改」還採用了尾整流罩,也在出水時拋掉。尾整流罩與首整流罩不同,圓鈍的首整流罩可以包覆在尖銳的圓弧錐形的內整流罩之外,並不增加飛彈總長。尾整流罩就要顯著增加彈尾長度了,這對艇體高度嚴重受限的潛艇是不能接受的。
  • 什麼是「水下魔鬼」?潛艇在水下有多危險?
    潛艇在大洋中航行,就像闖龍潭虎穴,步步危機。不但有暗礁、山峰、暗流,還有讓人聞之色變的「海中斷崖」和「水下魔鬼」。潛艇有三怕,一怕掉深,二怕進水,三怕起火。掉深是潛艇浮力突然減小,急速掉向海底,若超過極限潛深,就會被海水壓垮,艇毀人亡。
  • 潛艇長時間待在水下,船員是如何呼吸的?方法還真不少
    由於潛艇作戰方式的特殊性,因此就需要在水下長時間的潛行,這是對潛艇的安全和質量的一個重大考驗,尤其是潛艇內部的氧氣來源,更是關乎到士兵的生命。世界上就曾經發生過一起因為缺氧而導致士兵喪生的事故。當時有一艘載有70名海軍的潛艇在浮出海面進行換氣時,由於事發海域風浪較大,許多海水倒灌進潛艇的通氣口導致排氣系統自動關閉,由於該潛艇設備落後因此船員們並沒有發現異常,而潛艇內的氧氣在短短幾分鐘之內就被全部耗光,這70名船員就在毫無察覺的情況下犧牲了。此次事故也再一次給世界敲響了警鐘,很多國家開始大力發展潛艇制氧技術。
  • 095會不會成為水下速度100節的磁流體潛艇?(完整篇)
    和大多數人的想像不同,水下,包括水上,也就是水中的磁流體不論是潛艇還是其他的水中物體,並不是自身有強磁性就可以在水中自己高速跑起來;這就像一臺可以發出強磁性的物體在地面上並不能自己運動起來一樣的原理。磁性的物體產生運動力,都需要磁場和電場相互作用,也就是通過洛侖磁力讓物體運動。強磁體之間可以相互吸引和相互排除,這個過程中會導致相對運動。
  • 俄羅斯推出食人魚AIP潛艇,用水下燃氣輪機,與其他AIP潛艇不一樣
    P-750B型潛艇屬於俄羅斯「食人魚」型小型潛艇,「食人魚」型潛艇是俄羅斯孔雀石設計局設計的一系列採用閉循環動力系統的小型近海潛艇代號,有P-550、P-650、P-750等多個型號,項目在蘇聯時代就開始,並且在蘇聯解體前已經趨於成熟,本次展出的P-750B型潛艇相比較之前的設計外形得到了進一步優化。
  • 潛艇上沒有窗戶,如何水下航行,怎麼觀察外面?這一資料庫太關鍵
    很多潛艇的圍殼上都設置有舷窗,在蘇/俄的潛艇上,這個舷窗內往往是一個小型操舵室,當潛艇在水面上航行時,為了更好地躲避海面上的船隻和障礙物,操舵兵需要從潛艇內部的指揮控制艙來到這個小型操舵室內進行水面航行的操作。特別是在一些特殊情況,例如風雪交加、風大浪急的海區進行水面航行時,有一個非開放式的操舵室是非常有實際意義的。
  • 什麼是海水斷崖,為什麼潛艇遇到會九死一生?
    大海是神秘莫測的,同時大海也是兇險異常的,對於在水下執行任務的潛艇來說,不僅要時刻防備人為的襲擊和破壞,還要提防來自海洋的威脅,這其中最令人聞之色變的便是海水斷崖。海水斷崖不是海底的山峰斷崖,如果是那樣的話,聲吶完全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 絕沒有忽悠你:局座說海帶纏潛艇,霧霾防飛彈,竟然都是真的!
    不久前,在我軍的演習中,「霧霾防飛彈」也被證實的真的,很多網友說:局座誠不欺我!「海帶纏潛艇」的段子是這樣來的,一次局座在做客央視時,談到美國核潛艇在我國黃海周邊的活動時,表示美國核潛艇不太可能進入黃海,因為黃海非常淺,只有幾十甚至十幾米,而且到處都是漁民養海帶的網,潛艇在水下很容易被纏上。局座說的,其實是指養殖海帶所使用的尼龍網才是潛艇的天敵。
  • 095會不會成為水下速度100節的磁流體潛艇?(上篇)
    如此高的速度之下,絕大多數魚雷都追不上,想對付這種潛艇幾乎毫無可能,因此一旦研發出來就是絕對領先,成為水下跨時代的不明物體。但實際上到目前為止,瀚海狼山(匈奴狼山)認為,對任何大國,真正實現這個技術並不容易。因為其中有很多難關需要去克服。首先還是要先解釋一下水下超導磁流體的基本推進原理。
  • 我海軍第一支核潛艇部隊水下發射運載火箭[圖]
    這是一支象徵大國地位、支撐國家安全的戰略部隊,一支馳騁大洋深處、點燃深海雷霆的神秘部隊。這就是中國海軍「殺手鐧」部隊——海軍北海艦隊某潛艇基地。  組建以來,基地官兵駕馭核潛艇縱橫大洋、建功深藍,一座座豐碑巍然挺立:水下長航,創造世界核潛艇一次長航時間新紀錄;大深度極限深潛,檢驗了中國核潛艇深海作戰性能;水下發射運載火箭,宣告中國海基戰略威懾力量正式形成;作為一支重點建設作戰部隊,具備核威懾和核反擊能力;連續42年守護核安全,從未發生過核事故……  第一批艇員
  • 潛艇在深海工作時,不小心遇到海洋巨型生物該怎麼辦?
    「本文章已經通過區塊鏈技術進行版權認證,禁止任何形式的改編轉載抄襲,違者追究法律責任」潛艇的出現是一個國家的軍事力量代表之一,是海軍中非常重要的武器,現在大多數國家都潛心發展自己的武器設備。潛艇一般都會做一些探測任務,會對敵方構成嚴重的威脅,這也是比較厲害的武器之一。有的網友就比較好奇了,潛艇一般都是在水下工作,如果潛艇到達的位置比較深,可能會碰到一下大型魚類,如果不小心遇到了這些海洋巨型生物應該怎麼呢?其實這樣的事情很少發生。在海洋中,雖然生活著很多大型生物,但是這些生物不會隨意的攻擊比自己大的物體。
  • 超越時代的設計:德國XXI型常規潛艇卻被美軍當靶子
    這艘潛艇配備了伸縮式水下通氣管,可以在水下啟動柴油機進行充電,減少暴露機會。與二戰中大部分潛艇不同的是,這艘潛艇取消了甲板炮,指揮圍殼上也沒有高射炮。這樣做可以大幅度降低水下航行阻力,並減小噪音。當時德國設計師就已經敏銳地意識到,潛艇最有效的武器應該是魚雷,而不是火炮。這是縮回的通氣管,上面有防止海水倒灌的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