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兩國鼓勵植物藥在美國上市

2020-12-05 中國生物技術信息網

在2015年07月31日發布的CFDA關於徵求加快解決藥品註冊申請積壓問題的若干政策意見的公告(2015年第140號)中,第七條意見為申請人提出的兒童用藥註冊申請和申請人在歐盟、美國藥品審批機構同步申請註冊的藥品,實行單獨排隊,加快審評審批。許多廠家萌生新的想法,與其在國內一片打假聲中喊打喊殺,好沒面子,不如也任性一把,到國外進行申請,讓CFDA瞧瞧咱的實力。

恰好此時,美國FDA不知出於何種目的,於2015年8月17日在網上頒布了修訂版的《植物藥研製指導原則》(Guidance for Industry: BotanicalDrug Products),並在全世界範圍內徵求意見。這是該指南11年後的首次更新。

評:美帝的FDA在中國的辦事處有18個人,遠道而來僅僅是傳播他們的新藥審評技術嗎?

指南修訂版大的新意沒有,就是在2004年版指南的基礎上進行修改,改進了植物藥的定義,以及提交新藥申請(NDA)的具體建議。 FDA還說了,由於植物藥的特殊性,新藥除了按照和其他非植物藥一樣要求申請外,還有一套單獨的監管政策。

單獨監管政策主要表現在臨床試驗要求標準的寬鬆。FDA將臨床試驗分為兩大類:①初期臨床試驗(Initial Clinical Trial),相當於Ⅰ/Ⅱ期臨床試驗;②擴大臨床試驗(Expanded Clinical Trial),相當於Ⅲ期臨床試驗。根據所申請臨床研究類別的不同,其臨床前研究的技術要求也有所不同,如果該植物產品以前有著廣泛、長期的人體應用史,其臨床前技術要求可進一步降低。然而對於申請擴大臨床試驗的申報資料,其技術要求幾乎同於化學藥。美國FDA之所以將植物藥的臨床研究分為兩個階段的理由是:包括中藥在內的植物藥在民間或臨床上已長期應用,這說明人體對其有較好的耐受性,而且其中必然蘊藏著具有潛在治療價值的藥品,簡言之,在安全性相對有保障、療效具有巨大開發潛力的情況下,放鬆臨床前研究的技術要求,使這類植物藥迅速進入初期臨床研究,在較嚴格控制的條件下進行科學的臨床試驗,以證明該受試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美國FDA針對植物藥的特點,將臨床研究分為兩個階段,並將初期臨床前的技術要求適當降低標準,是美國FDA對植物藥採取務實和靈活態度的一個縮影,值得相關部門學習啊。 

評:是不是跟CFDA學的,除了藥品註冊管理辦法以外,還有一個中藥註冊管理補充規定。

一看FDA鼓勵支持植物藥開發,不少中藥廠家開始興奮了,摩拳擦掌,卯足勁要到FDA去開張。不過各位老大且慢,其實植物藥和中藥,還是有差別呢!

評:現在中成藥質量標準上萬個,已取得藥品批准文號的中成藥產品50000多個,咱去了也會讓美國FDA審評擁堵的,人家也防著呢。

美國是個新興的國家,本身沒有什麼傳統醫學,對世界上其他國家的傳統醫學持非常謹慎的態度。FDA植物藥指南闡述植物藥是指根據《聯邦食品藥品化妝品法案》作為食品、藥品/生物製品、醫療器械、化妝品管理的植物、藻類、大型真菌和這類的組合。

For the purposesof this document, the term botanicalsmeansproducts that include plant materials, algae, macroscopic fungi, and combinations thereof. It does not include:

Products thatcontain animals or animal parts (e.g., insects and annelids) and/or minerals, exceptwhen these are a minor component in a traditional botanical preparation.

Materials derivedfrom botanical species that are genetically modified with the intention ofproducing a single molecular entity (e.g., by recombinant DNA technology orcloning).

Products producedby fermentation of yeast, bacteria, plant cells, or other microscopic organisms, including plants used assubstrates, if the objective of the fermentation process is to produce a singlemolecular entity (e.g., antibiotics, amino acids, and vitamins).

Highly purifiedsubstances, either derived from a naturally occurring source (e.g., paclitaxel)or chemically modified (e.g., estrogens synthesized from yam extracts).

所以我們看到美國FDA接受包括中藥在內的植物藥,並不接受中醫理論。中醫在診治疾病方面有著自己獨立、系統和完整的理論體系,只有在中醫理論指導下應用的藥品,才是名副其實的中藥。美國FDA及其《指導原則》承認了植物藥屬於藥品,但他們所認可的僅是植物藥,而不是中藥。這說明FDA並不承認中醫藥理論體系(事實上他們也不懂或也不甚了解甚至是不願了解)。

評:中藥材90%都是植物基原,還是大有可為。

不過到目前為止,FDA批准的植物藥數量極少。2006年10月30日,FDA批准了綠茶提取物Veregen,用於治療18歲和以上免疫受損患者的外生殖器和肛周尖銳溼疣,屬於外用藥。

然後直到2012年12月31日,FDA才批准第二個植物藥,巴豆提取物Fulyzaq,用於治療愛滋相關性腹瀉,這也是FDA批准的第一例口服植物藥。

從FDA批准綠茶中的提取物Veregen上市的審評報告可以看出FDA對植物藥有如下認識:

(1)植物藥的化學組成通常為多種成分的混合物,而不是單一的化合物;

(2)植物藥中的化學成分並非完全都清楚;

(3)在多數情況下,植物藥的有效成分也並未能完全確定;

(4)在一些情況下,植物藥的生物活性並不完全肯定、明確;

(5)許多植物藥製備和加工的方法學多數源於經驗;

(6)植物藥有著廣泛、長期的人體應用經驗;

(7)植物藥在人體長期、廣泛的應用中,未發現明顯的毒副作用;

(8)一些植物藥作為保健品或營養補充劑已在市場上銷售。

FDA在對待藥品的安全性、有效性、質量可控性方面,首先考慮的是安全問題,對於植物藥也不列外,而且比起全身用藥(如口服製劑),局部用植物藥更容易獲得批准。

評:現實很骨幹,不過咱有錢。

根據美國的法律法規,中藥在美國上市有四種途徑:

中藥作為普通食品:應是口服產品,主要體現其味、香或營養價值;

中藥作為化妝品:應是外用產品,主要體現其清潔、美容或改變外貌價值;

中藥作為膳食補充品:應是口服產品,該產品所含成分預防疾病的功效已獲得公認,或該物質具有改善人體結構或功能,且符合法規中有關膳食補充劑的定義;

中藥作為新藥:應具有診斷、治療或預防疾病功效,可提出臨床試驗申請,如果安全性,有效性和質量可控性複合上市要求,可提出上市申請。

評:考慮到膳食補充品和新藥是主要途徑,以後就聊聊這兩種上市途徑。

相關焦點

  • 2019年中美十大暢銷抗腫瘤藥對比
    作者 | 菜菜近日,業內相關諮詢機構公布了2019年中美十大暢銷抗腫瘤藥物。從藥物類別看,中美差距較大。2019年,美國十大暢銷抗腫瘤藥均為創新藥,而中國十大暢銷抗腫瘤藥中,有4個為傳統化療藥物。但也可以側面反映,中國十大暢銷抗腫瘤藥升級換代空間巨大,未來將會有更多創新藥取代傳統化療藥而走進榜單。
  • 【中美研究】何亞非:扭轉中美「自由落體」,需重新認識兩國關係
    中美戰略競爭並非中方所願,那是美國多年反思兩國關係之後得出的戰略判斷,或者說誤判,短期內恐怕難以改變。既然如此,現在的關鍵是如何把競爭關進籠子,扭轉兩國關係的「自由落體式」下滑,同時通過對話和建立信任措施爭取和擴大必要的合作空間。拜登上臺為中美對話提供了機會,雙方需要冷靜思考兩國關係「從哪裡來、到哪裡去」的問題,努力避免新冷戰,重新開啟合作空間。
  • 亞盛醫藥新藥獲中美兩國臨床研究許可
    原標題:亞盛醫藥(6855)新藥獲中美兩國臨床研究許可   亞盛醫藥(06855)公布,
  • 【調查顯示中美兩國企業願繼續在對方國家經營】多位中美專家學者...
    【調查顯示中美兩國企業願繼續在對方國家經營】多位中美專家學者和業內人士日前在美國中國總商會舉辦的視頻對話活動上表示,多項調查顯示,儘管中美兩國企業因疫情面臨挑戰,但大都表示願意繼續在對方國家經營。普華永道美國公司市場分析部中國分析業務負責人克雷格·斯特龍貝爾表示,中美兩國企業願意在對方市場繼續經營。
  • 抗癌靶向藥糖尿病創新中藥相繼上市,我國自研原創新藥碩果頻出
    1999年立項研發,2010年聯合五和博澳啟動臨床試驗,今年國家藥監局批准上市,糖尿病創新中藥桑枝總生物鹼片成為10年來國內首個獲批的降糖新藥,也是全球唯一植物組分的降血糖藥。它不僅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並掌握關鍵核心技術,還突破國際技術壁壘獲得了美國、加拿大和日本等國授權專利,這款中藥有望衝出國門走向世界。在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藥物所研究員劉玉玲、申竹芳和北京五和博澳藥業的醫藥工作者看來,按照化學藥進行高標準臨床評價,是中藥傳承發展和守正創新的必經之路。
  • 中美不能脫鉤 航空業正在發力!兩國同時增加往來航班
    這篇國際評論,木叔來分析中美關係問題。先說一個最新消息吧。因為之前一直有朋友在猜測,中美之間是不是會形成一種脫鉤的關係。木叔明白無誤地表示,這是不可能的。在全球化時代,即使一部分美國人想脫鉤,也脫不了,因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已經是一個趨勢了。美國交通部的命令以及我國民航部門之前給美國航班的命令,就是很好的一個例子。
  • 昆藥集團創新植物藥在非洲坦尚尼亞上市
    日前,昆藥集團宣布其創新植物藥——血塞通軟膠囊正式在非洲坦尚尼亞上市,坦尚尼亞是該產品在非洲上市的第一個國家。據介紹,昆藥集團於2015年向坦桑藥監局提交了血塞通軟膠囊的註冊申請,經過兩年嚴格的註冊審批,以LUOTAI為商品名的血塞通軟膠囊正式獲得坦桑TFDA的註冊批文,並於今年3月正式在坦尚尼亞首都三蘭港、第二大城市姆萬紮及莫西等三個城市啟動了上市推薦會。
  • 寫意報告:從FDA植物藥想到經典名方的開發
    也就是說,植物藥可以有各種劑型和給藥途徑;但不包括微生物發酵提取物,純化後單一分子,和轉基因植物製品。《植物藥指南》有個基本思路,即相對於化藥而言,植物藥是一個複合物,故對其有「相對寬鬆」的化學生產和質控理念:不一定純化和明確鑑定有效成分,但需要控制原藥材的質量。I期II期臨床的安全性可以用已有傳統藥使用經驗支撐,而不做動物毒理試驗。
  • 中美策 | 美國學者激辯:中美關係進入「寒流」了嗎?
    在這樣的背景下,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推出「中美策」專欄,集納中美兩國學者的聲音,希望為推動兩國關係在新時期的健康發展提供積極的思維角度,提出建設性的論點。雖然雙方在確立彼此存在分歧上有進步,但是中美政府都忽視了兩國客觀存在的不信任。
  • 外交部:對中美兩國而言,求同存異、合作共贏才是開闢未來的正道
    第三,關於美國政府內部會不會有一些在這方面或那方面持強硬或者其他什麼立場的勢力的問題,我們不作預判。我只想說,中美建交近40年來,兩國關係的發展本質上是互利共贏的,也給雙方和兩國人民都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我相信,雙方政府內部不管什麼人,只要真正從本國人民利益出發,從維護和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出發,都會在中美關係上作出一個正確選擇。
  • 植物藥市場發展加速 全球市場容量巨大
    隨著科技的大力發展,化學藥物的出現曾一度將植物藥擠入市場的邊緣。而今,人們在衡量、取捨化學藥物速效和嚴重毒副作用所帶來的痛苦時,植物藥又一次以其回歸自然的理念走到藥物學家和患者的面前。世界植物藥市場中主要以美國、德國、法國、日本等佔主導。 歐洲:龐大的市場,快速發展的產業     歐洲是世界最大的植物藥市場之一。
  • 中美關係四十年發展歷程
    作為總統在電視上講美國要武力協助臺灣,這在歷史上是第一次,而且小布希宣布大規模對臺出售武器。這段時期,一方面中美關係起伏不定,另一方面中美關係在經貿領域實現質的突破。原來中美關係合作的基礎是對付共同的敵人,「冷戰」結束了,蘇聯解體,中美兩國日益緊密的經貿關係就成了中美兩國關係的基礎。中美建交的時候,中美貿易額只有29億美元,而到了2001年,中美兩國的年貿易額達到近800億美元。
  • 中美兩國心照不宣,原因非常簡單
    蘇聯是第一個將太空人送上外太空的國家,而美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將太空人登上月球的國家,這名太空人就是阿姆斯特朗。自從1969年美國太空人成功登上月球之後,這些年來美國就再也沒有登月,因此導致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懷疑,美國當年並沒有成功登月。
  • 中美航線又有好消息!兩國航班從每周4班增至每周8班
    【中美航班快訊】①美交通部8月18日發布公告,中美將各自允許其國內航司將兩國間的航班總數量從此前的每周4班增至每周8班,立即生效③繼中美達成協議,將兩國間的航班增加到8個之後,達美航空和聯合航空將各自增加兩架往返上海的航班,並將繼續成為唯一兩家在中美之間運營的美國航空公司。
  • 同樣是做科普,中美兩國有何異同?
    剛開始到美國啟動系統的科學傳播學術訓練與研究時,懷著一種膜拜的心情,但隨著了解的加深,發現很多對美國科學傳播能力的理想化想像不斷被現實所消解。但是當我臨近回國,開始強化科學傳播實踐方面的訓練時,又發現了中美之間新的差距。
  • 傅瑩在《紐約時報》發文:重新激活中美關係
    例如,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作為全球公共產品,旨在促進更多的經濟增長和更大的互聯互通,而美方視之為一種謀求地緣政治主導力的戰略;隨著兩國關係日趨緊張,華盛頓開始打壓中國科技企業,給中國留學生製造麻煩,我遇到許多曾經在美國留學的中國青年企業家,在兩國經歷了多年富有成效的合作夥伴關係之後,他們現在被美國視為安全上的威脅,這使他們感到很困惑;
  • 世界銀行前行長:中美兩國應各自後退一步
    作者| 邊際實驗室世界銀行前行長表示,中美兩國當前的關係正面臨幾十年來最緊張的局面,雙方發生直接對抗的風險越來越大,並可能對全球秩序產生很大的影響。他表示,「兩國關係目前處於自由落體狀態。這是相當危險的。人們需要認識到這一點。」他在發言中尖銳地抨擊了美國美國政府近期的一些政策,認為美國最近的一些行為明顯「更有敵意」。他說,「美國的敵意似乎更加強烈,因為它有一種被排斥的感覺。我認為,承認中國本來的樣子,而不是我們可能希望的樣子,才是最有益的。」
  • /難治T-幼淋巴細胞白血病的IIa期臨床研究獲中美兩國臨床試驗許可
    此前該研究方案已獲美國FDA臨床許可。該研究是一項全球多中心、開放、IIa期臨床研究,旨在評價APG-115單藥或聯合APG-2575治療復發/難治T-PLL患者的安全性、藥代動力學及初步療效。T-PLL為侵襲性T淋巴細胞白血病[1]。該疾病非常罕見,人群總發病率僅0.6/百萬人,中位診斷年齡61歲[2],[3]。
  • 張文木:太平洋容得下什麼樣的中美兩國(上)
    【從習近平到希拉蕊,都曾表示過「太平洋很大,容得下中美兩國」的意思,可見已是中美高層許多人的共識。這句話為何能夠成立?如果我們回眸歷史,就能發現,美國的東亞外交雖然一波三折,但最終總是證明:美國在北太平洋的控制有效範圍達不到太平洋西岸。
  • 美國總統對中國的態度決定了兩國的關係,和平交流,才能更好發展
    美國和中國的關係追溯歷史,並不是什麼愉快的相處經歷,從中國建國以來和美國的摩擦幾乎都沒斷過,即使經歷了七十多年的"磨合"中美兩國依舊是"滿身稜角",甚至比起最初的外交還要惡劣。但是現在的世界格局已然不同,美國不再是一家獨大,所以中美問題的矛盾開始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