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的顯著性差異|從O型血不易感新冠病毒說起

2020-12-06 一麾一麾

今年三月份MedRxiv上發表的預印版論文"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BO Blood Group and the COVID-19 Susceptibility"提出,A型血人群有更高的風險患新型冠狀病毒,而O型血患病風險則相對低。

其中,分析的樣本有武漢市金銀壇醫院的1775名新冠肺炎患者,以及武漢市3694名正常人的血型分布,我們整理出來表格對比一下:

新冠肺炎患者與正常人群血型分布對比

當時有人調侃說這個研究有什麼用,還不如做點別的。但是從統計學角度來看,這個研究發現,是非常有價值的。

揭示事物奧秘的動力,來自於好奇與發現;新的科學理論的產生,往往是由於舊的理論無法解釋某些現象。例如,牛頓經典力學無法解釋觀測到的星際現象與按照理論計算出來的差異,才有了相對論的提出與驗證。

根據新的現象分析思考新的理論,是科學家的工作。

下面來講,這個數字差異為什麼有意義,以及什麼是顯著性差異。

用通俗的講就是,分布有些不同,是偶然現象,還是非偶然現象?

統計學上,顯著性檢驗的定義:「顯著性檢驗(significance test)就是事先對總體(隨機變量)的參數或總體分布形式做出一個假設,然後利用樣本信息來判斷這個假設(備擇假設)是否合理,即判斷總體的真實情況與原假設是否有顯著性差異。」

教科書式的解釋就是:「顯著性檢驗是針對我們對總體所做的假設做檢驗,其原理就是「小概率事件實際不可能性原理」來接受或否定假設。抽樣實驗會產生抽樣誤差,對實驗資料進行比較分析時,不能僅憑兩個結果(平均數或率)的不同就作出結論,而是要進行統計學分析,鑑別出兩者差異是抽樣誤差引起的,還是由特定的實驗處理引起的。」

舉個日常生活中的例子:

住在兩個相鄰的小區(小區A、小區B)的初三學生,每月月考,現在有6個月的數學學科成績數據。小區A有4個月平均成績高於小區B,有2個月成績低於小區B;總體上,小區A的整體平均分,高於小區B。是否說明住在A小區的學生數學學習比B小區的好?並涉及到決策:為了孩子,我是否應該從B小區搬到A小區?

一般的想法是,兩個相鄰的小區、同一學校、老師也一樣,偶爾一次兩次不同,成績應該差不多的。

但從統計學角度,需要具體分析兩組數據是否有顯著性差異。

這涉及到了統計分析,A小區的學習成績是否顯著高於B小區?說得通俗些就是,A小區成績高於B小區,是不是偶然現象?

a. 如果統計學上不具有顯著性差異,那麼就說明"小區A成績高"很可能就是個偶然現象,兩邊成績其實沒什麼差異。

b. 如果統計學上具有顯著差異,那麼"小區A成績高"不是偶然現象,有一些潛在因素在起作用,需要找到那個原因。

比如,可能的原因或許有:

(1)A小區富裕些,補課的孩子多;

(2)B小區最近在施工,影響了孩子的休息;

(3)B小區有幾個不學習的壞孩子,影響了孩子學習。

如果只是補課的原因,那麼你就不需要搬家,因為你家孩子也一直在補課;如果是因為施工,那就要考慮怎樣消除影響;如果是周邊學習環境不好的原因,那就要考慮搬家事宜了。原因找到了,才能對症下藥。

這個例子是說明,從「現象」到「尋找原因」這個過程。直覺往往是不準確的,很可能的情況是,統計學上已經有了顯著性差異,但直觀上沒有感受;如果不針對潛在的因素加以控制,會造成更嚴重的後果。

再回到O型血的人不易患新冠病毒這個論文。

我們看到,O型血正常人群比例33.84%,新冠樣本中比例為25.80%,統計學分析計算後,表明有顯著差異(P小於0.001);而AB型血正常人群比例9.10%,新冠樣本中比例為10.03%,計算後,不能說明具有顯著差異(P=0.291)。(註:P值越小,「樣本分布與假設分布一致」發生的概率越小)

就是說,新冠樣本中AB型血比例高,可能是偶然現象;而O型血比例低,很可能是有原因的,需要科學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BO Blood Group and the COVID-19 Susceptibility"

https://www.medrxiv.org/content/10.1101/2020.03.11.20031096v2

相關焦點

  • ...感新冠有關?研究發現:A型血易感及出現嚴重症狀風險較高,0型血...
    【環球網報導 記者 張曉雅】對新冠病毒的易感性與血型有關?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美國《新英格蘭醫學雜誌》17日刊登歐洲一科學家小組的研究報告,將基因和血型與嚴重的新冠病毒感染風險聯繫了起來:其中,A型血的人感染新冠病毒和出現嚴重症狀的風險較高,相比之下,O型血的人風險較低。
  • 病毒感染風險可能與血型有關 A型血更易感?
    原標題:病毒感染風險可能與血型有關 A型血更易感?一項針對義大利和西班牙人群的新研究顯示,新冠病毒感染風險可能與血型有關,A型血人群更易感染新冠病毒,而O型血人群更不易感。這項研究17日發表在美國《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
  • 武漢金銀潭醫院研究顯示:A型血易感,O型血不易感
    「具有A型血型的人獲得COVID-19的風險顯著較高,而具有O型血的人則具有較低的感染風險。」上海交通大學楊廣宇,武漢大學王行環,周曉洋,南方科技大學邢明照,王鵬及武漢金銀潭醫院Zhang Li共同通訊在預印版平臺medRxiv 在線發表未經同行評審的題為「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BO Blood Group and the COVID-19 Susceptibility」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發現與非A血型相比,具有A型血型的人獲得COVID-19的風險顯著較高,而具有O型血的人則具有較低的感染風險
  • 最新:這種血型的人,新冠病毒「見了都怕」
    近期,丹麥和加拿大發表的兩項研究均發現,血型不僅可能影響人體感染新冠病毒的機率,還可能影響感染者的病情,而O型血的人相對來說不易感染且感染後發展為重症的可能性更低。丹麥的研究發現,在7422名新冠病毒檢測呈陽性者中,僅38.4%為O型血。而在另一組未檢測的220萬丹麥人中,O型血人數佔比達到41.7%。
  • 最新研究發現,這種血型的人新冠病毒「見了都怕」
    近期,丹麥和加拿大發表的兩項研究均發現,血型不僅可能影響人體感染新冠病毒的機率,還可能影響感染者的病情,而O型血的人相對來說不易感染且感染後發展為重症的可能性更低。丹麥的研究發現,在7422名新冠病毒檢測呈陽性者中,僅38.4%為O型血。而在另一組未檢測的220萬丹麥人中,O型血人數佔比達到41.7%。
  • A型血更容易感染新冠?研究發現新冠感染風險還與血型有關!
    哎,這煩人的病毒什麼時候是個頭啊~ 浩哥今天又給大家帶來一篇重磅科研論文的解讀,論文發表在醫學頂級神刊新英格蘭醫學上,研究人員試圖發掘新冠感染與個體基因差異之間的關係,結果一不小心發現感染風險居然跟血型有關……..
  • O型血又強大了,新冠肺炎感染率最低
    O型血的朋友們應該自行慶祝一下,你們或許離新冠肺炎更遠一步。南方科技大學、上海交大、武漢中南醫院、武漢金銀潭醫院等8家單位的最新研究發現,新冠肺炎易感性與血型有關。通過對大量患者的調查統計發現,O型血新冠肺炎的感染率、死亡率明顯比其它血型低。有人歡喜有人憂,A型血的朋友現在應該瑟瑟發抖,論文數據中A型血的感染率、死亡率名列前茅。其實,以前也有關於血型與其它冠狀病毒易感性的研究。
  • 研究證實:部分野生動物對新冠病毒的易感程度與人類一樣
    文章主要作者、比利時魯汶大學微生物學、免疫學和移植系研究人員索菲·格裡塞爾斯對西班牙《公眾》日報記者說:「對於許多種類的哺乳動物來說,它們感染新冠病毒似乎不存在生物學障礙。事實證明,諸如雪貂、倉鼠、獼猴和其他一些哺乳動物對這種病毒的易感程度與人類一樣。」
  • A型血真的更危險嗎?從新冠肺炎看血型與疾病的關係
    近日,國際權威醫學期刊發表了一項新的研究,稱血型與新型冠狀病毒確有關聯:相比較其他用戶,A型血患者在感染新冠病毒後出現呼吸衰竭的風險更高,O型血患者出現這種危重病情的風險卻明顯偏低。無獨有偶,在新冠疫情爆發初期,武漢中南醫院和武漢金銀潭醫院在內的8家中國機構也曾發出過類似警告。
  • 如何比較兩組數據的變化趨勢是不是有顯著性差異?
    2)這兩組數是否有差異?我們把數據先丟進Excel,再細講怎麼分析:1)首先回答第一個問題:這兩組數的變化趨勢是否一致?分析兩組數的變化趨勢是否一致,應當選用相關性分析。相關性分析,是指分析兩組或多組數據間聯繫緊密程度的分析方法,通常用來分析和評估兩組或多組數據的變化趨勢是否一致。
  • 新研究:新冠病毒感染風險可能與血型有關
    分析顯示,A型血人群的新冠感染風險比非A型血人群高45%,O型血人群的新冠感染風險則比非O型血人群低35%。
  • A型新冠患者死亡率高,A型國家是死亡率最低,怎麼回事
    匯總多方數據後,研究團隊得出結論,A型血人群感染新冠病毒的風險比非A型血人群更高,O型血人群感染新冠病毒的風險比其他人群更低。O型對新冠病毒最不易感,死亡率最低隨著疫情在世界範圍內的爆發正如A型血的血型性格決定了他在某一個疫情的國家易感病毒且死亡率高一樣。
  • 新冠病毒在時刻突變,複製和感染能力顯著變化並導致患者病情差異
    自2019年冬天新冠疫情出現以來,新冠病毒以穩定速率持續突變之中,例如,現在在歐洲暴發的主要就是新冠病毒的D614G突變型。 儘管我們知道新冠病毒在持續突變之中,但還有一個關鍵問題我們並不清楚:這些突變是否會對新冠病毒的複製能力和感染能力產生實質性影響?
  • 新冠病毒可破壞血腦屏障
    據新華社北京11月2日電 新冠病毒感染症狀多樣,呼吸道症狀是其主要表現,還有一些患者症狀指向血管炎症。一個美國研究團隊最新發現,新冠病毒還能讓血腦屏障出現「漏洞」,潛在破壞大腦神經網絡。美國坦普爾大學劉易斯·卡茨醫學院等機構研究人員在新一期學術期刊《神經生物學疾病》報告說,全球各地新冠患者中30%到80%出現神經系統症狀,包括頭暈、頭痛、噁心和注意力渙散等,表明新冠病毒可能影響了中樞神經系統的細胞。
  • CELL:大數據檢測新冠病毒的新策略—病毒追蹤算法
    新冠疫情爆發不久,我國科技人員就研發出診斷試劑盒,為我們防控疫情和拯救群眾的生命做出了重大貢獻。目前,國外新冠疫情發展態勢依然嚴峻,並呈加速擴散趨勢。國內新疆自治區和遼寧省疫情的反彈,以及香港地區疫情所處最嚴峻局面,使我國各級政府和群眾更加注重科學精準有效的常態化防控工作。
  • 新冠病毒已產生149個突變點 兩個亞型傳染力有差異
    截至2020年3月4日,中國共確診80424例新冠病例,有2984人死亡。更為嚴峻的是,在中國之外的46個國家和地區,已有超過4000例確診病例。新冠肺炎防治仍然處於關鍵階段。新冠病毒如何進化?是否已經發生突變?是目前學界研究的焦點之一。
  • O型血的人不易患痴呆?血型對於機體健康到底有多重要?
    研究者發現,在COVID-19患者群體中,O型血患者的比例較低,而A型、B型和AB型患者的比例則較高。也就是說,相比O型血個體而言,A型、B型和AB型血個體更有可能發生COVID-19感染,而感染率在這三種血型的人群中中相似。在第二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納入了在加拿大住院治療的95名重症COVID-19患者進行研究。他們發現,A型和AB型血患者或許更需要利用機械通氣方式來呼吸。
  • 如果野生動物感染新冠病毒怎麼辦?
    文章主要作者、比利時魯汶大學微生物學、免疫學和移植系研究人員索菲·格裡塞爾斯對西班牙《公眾》日報記者說:「對於許多種類的哺乳動物來說,它們感染新冠病毒似乎不存在生物學障礙。事實證明,諸如雪貂、倉鼠、獼猴和其他一些哺乳動物對這種病毒的易感程度與人類一樣。」
  • 石正麗研究員及陳化蘭院士新研究發現,貓咪對新冠病毒易感
    新冠病毒引發的疫情已經在全球範圍內爆發,目前確診感染人數已經超過100萬,並且這一數值還在持續猛增中。隨著人們對SARS-CoV-2的認知越來越清晰,已經有科研人員進行了動物傳染性方面的研究。雪貂通常被用作人類呼吸道病毒的感染動物模型,因此,研究人員率先測試了SARS-CoV-2在雪貂中的易感性。研究結果表明新冠病毒可以在雪貂的上呼吸道複製,但無法在其他臟器中複製。新冠病毒可在雪貂體內複製長達8天而不會引起嚴重的疾病或死亡。
  • 武漢病毒所建立新冠小鼠感染模型,有望緩解動物模型緊張問題
    澎湃新聞記者 賀梨萍新冠病毒感染的動物模型對新冠研究及疫苗評價等研究至關重要。此前的研究已知,新冠病毒(SARS-CoV-2)感染的受體為人血管緊張素轉化酶(hACE2),然而由於與hACE2存在關鍵胺基酸位點差異,小鼠ACE2(mACE2)不能介導病毒入侵,因此SARS-CoV-2不能感染普通小鼠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