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與理性通過外感覺才得以呈現,即意象必須指向深層意識

2021-01-08 在一起並不容易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聯繫作者刪除

意象的內涵是情感(包括內感覺)與理性的結合,情感與理性必須通過外感覺得以呈現。然而人的感覺,既可能是特異的、深邃的,有可能是表淺的、浮泛的。至於情感,也是同樣。人的情感雖有多種類型,但最基本的為兩類,一為深層的情感,一為表淺的情感。前者關注人與宇宙的根本性的問題,是生命的本質體驗;後者常與生活事件、日常事務相關聯。前者是深厚的、凝重型的,後者是即興的、衝動型的。前者較有持久性,將情感深深積蓄、埋藏,有時也奮發,但絕不濫施,不隨意消耗,「蓄之既久,發之乃烈」;後者則較外露,易生也易滅。前者具有更多的個人凝思的色彩;後者則傾向於納受與輸入,個性特點相對較弱。

而理性的思索也同樣可作如是分,一種來自既有的輸入,是流行的觀念、原則、條文的複寫;另一種則是獨到的自我精神歷險,是個體對世界的深邃領會和頓悟。前者雖也有思索,但與群體的、傳統的無多大區別,是重疊、復映與傳播的東西,乃是「水平線以下的思想的平均分數」(魯迅語)。後者強調個性精神,是詩人對世界的回答,他用詩與世界對話,並以此傳達給更廣大的人群,豐富人類的精神建築兩類感覺、兩類情感、兩類理性,表現於詩作中,其品性大異其趣,能給予人的也大為不同。如何使詩歌不至於停留在生活的粗淺表象和情與理的表層,而給人以深邃的情感震撼呢?那就要求詩人在自我的心靈世界與外部世界進行深沉體驗的基礎上,使意象指向人類的深層意識。

研究者認為,無意識是人類心靈中的最大區域,其神秘與未知的程度,猶如未開發的一塊大陸,它那未被認識的邊界伸展到了無限遠的地方。人類最偉大、最基本的活動是無意識在人類意識系統中,無意識構成其最龐大的主體,自覺意識僅僅是其表面的一部分。人類生命的本能衝動、情感的發生與積累等,均來自無意識的活動。我們說的人類的深層意識,即處於人類意識系統的無意識層次之中。生活中的一些重大問題……總是和集體無意識的原始意象有關。這種集體無意識出現在每個人的內心之中,是超個人的,因此藝術不屬於個人,而屬於集體,藝術與其說是表現藝術家個人的心靈的回聲,不如說是表現人類心靈的回聲。

為了表現這種人類心靈的回聲,藝術家必須從人類的原型意象中去獲得力量,這種原型意象,是無意識中的某種「力場」或意義核心,是一種「活的心理力量」。藝術的意義,就在於「抓住了這種從最深的無意識中產生出來的原型意象,把它納入到與意識價值的關係之中,並按照當代人的接受能力,使這種意象通過變形而為人們所能接受」。他以歌德創作《浮士德》為例闡述了集體無意識的作用,認為《浮士德》「所表現的只是早就存在於德國人的靈魂中的一些深奧的東西,歌德只不過是幫助它產生出來而已」這種「集體無意識的原型表象」雖然很難得到確證,但融恩對於藝術要揭示人類深層意識|——集體無意識的肯定,對於我們的創作無疑是一種有益的啟示。

卓越的詩人,總是把自我投置於宇宙、歷史、人生的巨大環流與漩渦中進行深沉體驗與博大思考,並以獨創的建構,表達人類與這個世界的迴響。對此,一些詩人也表達了這一自覺,如島子認為:「只有思索的觸角深入到意識的各個遙遠部落,意識和記憶裡過去與現在極其複雜的見解才會相互滲透。」詩,不能不是人類心靈深處的交響。儘管將詩降格為一次性消費的即興創作仍然為一些人奉行,那種在生活表面滑行的意象充斥詩壇,但詩總是詩作為文學中的文學,詩應當有涵蓋一切精神產品的超越性、深邃性與獨具的風範。意象指向人類的深層意識,是使意象的內涵真正豐厚與博大的根本途徑。然而人類心理結構中的深層意識具體又是指哪些呢?

筆者認為主要有三類,這就是關於人自身的存在、發展的生命意識,表達社會和文化環境的歷史意識,以及表達人類生存的自然環境的宇宙意識。在作品之中也只能是滲透,是模糊的籠罩,是朦朧的存在,而不是獨立在外、凌駕其上,或依附其表的。宇宙意識不是獨立的山峰,不是孤聳的島嶼,它是漫蓋在人類頭頂的光與雲,是穿透曠野的風,又似萬古不語的星空;它不僅僅屬於遠古、原始、歷史,它與人類是並行的,與詩人心心相印,在詩人不安的靈魂裡永恆悸動;它同樣也屬於現代,涵蓋未來。宇宙意識不是漂浮無定的神秘之物。它雖則空靈,但並非無根底。既然宇宙意識是人與宇宙的交會,那麼內中也就必然蘊含人的意識、人間意識。

問題在於這種人間意識須表現得非同一般。被沈德潛稱為「有吞吐宇宙氣象」的《觀滄海》一詩,其結局「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寫得何其沉靜,通篇無一字提及人與自我,而仍然可以感受到人在其間的位置。宇宙意識不是高處不勝寒的玉宇瓊樓,卻有與現實人生相依的內在機理;也不是與現實意識相對立而是包容涵納現實意識,是最高層次的對現實的注視。詩人以宇宙意識俯仰萬象,觀照人間,就更真切明了,昭然徹然,以之審察人生,體悟痛苦,也便更為清明澄澈、肅穆深邃。內有人說得好,哲學語言的終點往往就是詩的起點。

宇宙意識即哲學的思辨意味對世界的燭照。宇宙是人類的生存境地,也是人類永恆的精神家園,對宇宙,人類的依戀與迷茫並存。宇宙與人間同樣都是人類的探究對象,又都是無法深究窮盡的,但人類仍然會探究不息,具有恆久的執著與熱望。維根斯坦有句名言:「凡是不可以言說的,對之必須緘默。」對此,我們可以在後面再加上一句:以緘默之心,走向接近。

相關焦點

  • 外部意象 | 陳蒙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藝術意象的後面到底存在著什麼樣的原始意象?總有一種超越的幻象向有限的人敞開,這種幻象的奧秘指向宇宙,指向它的起源。對人類而言,它是一種超越力量的顯現。然而我們人類從來就沒有存在過一隻直接「純真的眼睛」去觀看、去感受,卻總是遲鈍地通過符號來間接地接觸世界。當我們擁有觀看宏大、觀看美的意識時,被靜觀的世界就放射出光明的能量。
  • 對中西「意象」概念的考察和梳理
    具體來說,西方「意象」在接受者內心中的呈現是沒有穩定模式的,每個讀者基於自己的個體接受圖式而創造出差異性極大的想像空間。而中國意象在具體生成的過程中,有一個從「預備」到「生發」的過程。在「預備」的過程中,意象由特定的物象引導,而這些物象都指向特定的「約定俗成」的文化意義。 以龐德的詩歌為例:「蘆葦重,彎曲了。竹子言說,似乎在流淚。」
  • 帶你了解什麼是意象
    雖然《周易》與《莊子》分別對「意」、「象」進行了論述,但此時的意象仍然只是一個模糊的範疇,並未形成明確的概念。意象作為一個美學概念,最早出現於劉勰的《文心雕龍神思》篇。《神思篇》說:「積學以儲寶,酌理以富才,研閱以窮照,馴致以懌辭,然後使玄解之宰,尋聲律而定墨;獨照之匠,窺意象而運斤;此蓋馭文之首術,謀篇之大端。」
  • 什麼是色彩意象?各種色彩的象徵和意象的含義
    「意象」的概念是出自於中國傳統美學的範疇。「意」即「意境」,是指在創作過程中設計者的個人感受、情致和易趣;「象」即「朦朧美」,是指客觀對象經設計者想像後的形象。在具體的繪畫中,兩者相輔相成,以意表象,以象達意,密不可分。在色彩設計中,「意象」是指設計者主觀情感意願與客觀對象交融而成的心理形象。
  • 幸福存在於思考中,需要智慧與理性,取決於感知能力而非外在條件
    幸福雖然不受掌控,但是卻源於我們的體驗感,通過理性的思考能夠獲得幸福感。幸福與的激情、情感、欲望、信仰息息相關,與我們賦予生活的意義息息相關。能夠意識到幸福是很重要的,動物當然也能夠感受到所謂的至樂,但是它們意識不到自己有幸擁有這樣的至樂。幸福是一種與自我意識密切相關的人類情感。
  • 方法論意識與中國傳統美學研究
    以感性及其價值關聯性為學科意識參照,中國傳統文化整體中所涉及的生命感悟、情感體驗、自然觀照、人物品藻、文藝—儀式—器物創賞、生活情態、政治圖景等感性層面都可成為美學學科的研究對象。一般來說,研究者的問題域與研究對象呈現形態的相互結合,就可以形成一條學科研究路徑。
  • 從意象到意境——以吳耀華荷花圖意象體系為例
    作者:閔靖陽(南通大學藝術學院教授、中國國家畫院博士後)  「意象」是中國美學的核心範疇,中國畫通過筆墨色、章法等形式語言塑造「意象」,通過「意象」實現真、善、美的統一,而真、善、美又凝合成「意境」,因此「意象」是中國畫一切元素與關係的中心。南通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吳耀華的荷花圖系列中國畫作品,以荷花意象塑造為中心,建立了具有三重結構的荷花意象體系。
  • 如何理解「美在意象」說
    朱光潛早年提出「美感的世界純粹是意象世界」的觀點, 在20世紀50年代的美學討論中他仍堅持這個觀點。他區分了「物甲」和「物乙」的概念:梅花是「物甲」, 「物甲」不是美, 是美的條件;而梅花反映到人的意識裡, 和人的情趣相結合成了物的形象, 這叫「物乙」, 「物乙」才是美。這「物乙」就是美的意象。
  • 意境、意象、境界怎麼區別,寫好詩文的關鍵是什麼?
    意象「意象」就是我們腦海中對客觀事物帶上了主觀色彩的反映。比如一匹馬站在那裡,就是現實存在的一匹馬,我們不能稱之為意象。但是一旦進入文人筆下,成為文藝創作的素材,附帶了文人心境的主觀意識存在,它就變成了「意象」。
  • 戲曲認同的多樣性取向除了對應戲曲身份外,還有自己獨特的取向
    這個道理也說明,戲曲認同作為一種主體性的審美文化意識,一種精神上的自我歸屬感情,一種社會化的藝術品鑑結果,在不同的社會歷史階段和政治文化氛圍中,其支配性的戲曲認同取向與形式是不盡相同的,或者說是複雜性的、多層面的、差異化的。
  • 蟬:中國詩歌中的獨特意象,既是文人的高潔心態,也是價值取向
    同時,蟬意象在不同的層面上,分別折射出中國文人的各種心態:高潔心態、避禍心態、超脫心態等等,而這些折射在作品中的心態,最後外化為文人們各異的人格和價值取向。而蟬意象所表現的價值取向,則是詠蟬詩吟詠內容從蟬之聲擴展到蟬之品格的演變,所體現的是蟬意象由感性情感層面到理性道德層面再到非理性超脫層面的價值建構。同時,在中國儒家、道家這樣典型的文化類型下,蟬意象也有了更豐富的文化內涵。
  • 情境理性與生命理性
    因此,這種理性不是「稀少的」,不能視為特例,相反,人作為「萬物之靈」,追求生命價值的最大化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的理性」,應該被視為「主流」予以重視和發揚,而那些放棄這種追求,只考慮特定情境下的最大利益,隨波逐流的平庸之人才應該視為例外。
  • 自然中最神奇的現象——感覺的由來?
    從科學角度,宇宙中最高端的存在物是人腦,人腦最神奇的現象是意識。意識從兩方面體現:一方面是智能(邏輯思維、意象呈現等方面),另一方面是感覺(感知、情感等方面)。目前人類已初步掌握了智能製造的原理並研發出人工智慧機器。但對「感覺」的產生原因一無所知。若不借用自然中的生物材料(比如,神經組織、感知細胞等),科學家在實驗室不能獨立製造出能夠產生感覺的物體。
  • 呂國英:意象 抽象——論高維之美的藝術創造⑤
    此「象」外之「象」,是為象之遠方之象,即為 「靈象」,就是「氣墨靈象」之核心與靈魂概念之。  人類藝術語言濫觴於具象,無不與自然物象之「映象」相關。老莊「天人合一」哲學思想的建構與一脈相襲,既令成就東方藝術體系之中國成為意象的故鄉,也使意象語言似乎「名正言順」地「統攝」至今,雖時間演進而於宇宙萬物之意象「立象」幾近未變。
  • 宋人在詠三國人物時,有著怎樣的深層意識,在當時有什麼作用?
    導語:宋人在詠三國人物時,有著怎樣的深層意識,在當時有什麼作用?萬物的精華即是英雄,在太平之世,他能施以仁義,上安宗廟,下安黎民;在兵亂之世,他能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於將傾。以「三國人物」頌美朋友,通過對友人德行、才識、丰神、偉業進行評贊和讚揚,進而達到勉勵友人戮力國事、奮志封疆的目的,同時也傳遞出自身報國殺敵的豪情壯志。共同的時代悲劇,相似的宦海浮沉,對朝廷的失望,對現實的不滿,延伸出英雄無用武之地的苦悶。
  • 香港首場「社區對話」,邁向理性思考的第一步
    對話雙方必須既是言說者,也是傾聽者,既是參與者,也是思考者。對話的目的是為了促進擁有不同價值觀的人能夠相互理解,為了對本來帶有偏好的觀點進行融合,從而創造出新的共同價值或意涵。對話不同於爭論,爭論的指向是「贏」,是一個觀點壓倒其他觀點,而對話指向的是價值融合。對話也不同於協商,協商本身是目的指向的,是政策與共識形成的途徑,對話為協商開放了空間,是協商必須經歷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