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寫的大量諷喻詩,揭露了封建統治階級的橫徵暴斂

2021-01-08 諸見寫歷史

白居易(772~846年),唐代著名的現實主義偉大詩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原為龜茲人,祖籍太原(今山西太原市),後遷居下邽(今陝西渭南市),出生於河南新鄭縣。他的父親曾任襄州別駕,早逝。白居易幼年聰敏過人,五、六歲開始學詩。他10歲時,又逢河北、淮南的幾個節度使發動叛亂,戰火驟起。他的父親為了保護兒子的安全,將他送到今浙江去避難,他便隨母離開家鄉,飄泊江南。  唐德宗貞元三年(787),16歲的白居易從江南來到京城長安。他寫了《賦得古原草送別》一詩,送給名詩人顧況去看。其中「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名句,令顧況嘆服,於是,顧況到處讚揚白居易的詩才,白居易也因此而初露鋒芒。他在長安住了三年,因無事可幹,於貞元六年(790)返回徐州符離(今安徽宿縣)居住。貞元十五年(799),白居易參加鄉試中選,來到長安準備參加進士考試。十六年(800),他考中進士,十八年(802)冬,他參加吏部會試,中「拔萃」科,任秘書省校書郎。這年,白居易將家由徐州遷到長安城的常樂裡居住。憲宗元和元年(806)四月,他應「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的科考,列第四名,被調任周至縣尉。在這裡,他寫下了長篇敘事詩《長恨歌》,一直傳誦至今。二年(807),他又通過了殿試,被授翰林學士。三年,擔任右拾遺。  白居易的青少年時期是在戰亂中度過的,他顛沛流離,南來北往,較多地接觸了當時的社會現實,目睹了廣大勞苦人民的悲慘生活,心懷報國之志。元和四年(809),他向憲宗皇帝上 書陳事,在《策林》奏疏中提出「重禮教,以歸仕人心」,「尊賢能,以澄清吏治」,「罷兵革,以蘇民困」,「薄賦斂,以安民生」等主張,憲宗皇帝對他的意見並不重視,只是聽聽而已。這時,他的好友元稹因彈劾-,觸犯了權貴,白居易上疏援救,憲宗皇帝便藉口將他改為京兆戶曹參軍。這是他在政治鬥爭中受到的第一次挫折。  元和五年(810)五月,白居易擔任左拾遺。次年,其母病逝。服喪期滿後,814年他入朝任左贊善大夫。元和十年(815),宰相武元衡、御史中丞裴度被刺,白居易上疏「請亟捕賊,刷朝廷恥」,觸犯了權貴,被以「僭越言事」的「罪名」貶為江州(今江西九江市)司馬。在江州四年中,他寫了許多詩篇,其著名的長詩《琵琶行》,表達了他對下層社會婦女悲慘遭遇的憤滿,也抒發了自己受貶的鬱悶心情。詩中說:「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溼」。把歌女的痛苦和詩人的惆悵心情描寫得情真意切。元和十三年(818),他得宰相崔群的幫助,調任忠州刺史(治所在今四川忠縣)。忠州地瘠民貧,白居易「勸農均賦稅」,「省事寬刑書」,勸導農民發展荔枝和木蓮樹的生產。  元和十五年(820),穆宗李恆即帝位,白居易被召回長安,任司門員外郎。後改任主客郎中,知制誥。他回朝任職,本想能有所作為。但他在京兩年,眼見朝政腐敗,朝臣中爾虞我詐、爭權奪利的鬥爭非常激烈,感到很失望。他也曾向皇帝上疏,但沒有被採納。因此,他便請求外任。長慶二年(822),他被調任杭州刺史。在杭州任上三年,他為人民辦了一些實事,如興修水利,築錢塘湖堤,引水灌田,受到當地人民的愛戴。長慶四年(824),他被召回京城,任太子左庶子,分司東都洛陽。次年,他被調任蘇州刺史。但這時,他已經對現實喪失了信心,消極悲觀,想逃避現實,獨善其身。  唐文宗李昂上臺後,朝廷的大權仍然操在大宦官手中。白居易辭了蘇州刺史職務返回家鄉。大和元年(827),他在朝中任秘書監。次年,授任刑部侍郎。大和三年(829),他以太子賓客身份閒居洛陽。這時,他對政治感到厭倦,常和香山寺中僧人交往。大和四年(830),他被任命為河南尹,只是管轄洛陽城。大和七年(833)四月任期滿,再以太子賓客身份分司東都。唐武宗會昌二年(842)春,白居易以刑部尚書的頭銜致仕,結束了他40年的仕宦生活。此後,他移居香山寺,自號「香山居士」,一心參佛,與僧人吟詩唱和。他出資幫助香山寺修建了「亭一所,登寺橋一座,連橋廊七間,大小房屋十多間」,聲稱今生信佛,「來世」也信佛。禪宗的重要典籍《景德傳燈錄》把白居易正式列為如滿的法嗣。會昌六年(846),這位偉大的詩人與世長辭,終年75歲,葬於香山寺外山坡上。  白居易一生的偉大貢獻,是他在文學創作上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他一生中寫了大量的散文和詩歌,僅詩就有三千六百多首。他是中唐時期「新樂府」詩歌運動的倡導者之一。元和十年(815)當他被貶往江州後,他給好友元稹寫了一封長信,即有名的《與元九書》,比較完整地提出了他的文學主張。他認為文學創作要為社會的政治教育服務,「補察時政,洩導人情」,使之成為改造社會、陶冶人的精神面貌的武器。他主張文學創作要反映社會現實生活,為社會各個階層尤其是處於社會最下層的勞苦人民說話;他提倡繼承《詩經》的風雅傳統和現實主義的文學創作經驗;他批評了自六朝以來詩歌創作中存在的形式主義,闡明了詩歌創作中內容與形式的關係。他的進步文學理論,對後世文學創作的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在中國古典文學批評史和詩歌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他自己的文學作品亦充分反映了他的文學創作理論。  白居易生性善良、正直,敢言直諫,有剛正不阿的操行。他坎坷的經歷,也使他有機會了解廣大勞苦人民的悲慘生活狀況,因此,他寫的大量諷喻詩,生動形象地反映了當時勞動人民受壓迫受剝削的痛苦,揭露了封建統治階級的橫徵暴斂,具有鮮明的戰鬥性和現實意義。其中《秦中吟》十首和《新樂府》50首是最光輝的代表作品。他在《新樂府序》中明確表達自己寫諷喻詩的目的是「為君、為臣、為民、為物、為事而作,不為文而作也」。他希望通過這樣的作品,使皇帝了解社會下層狀況,達到「上可裨教化,舒之濟萬民」的目的。他這種善良的願望雖然無法實現,但強烈地反映出他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白居易的創作技巧具有獨特的風格。他善於從現實生活中選取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加以藝術刻畫,使作品的主題明確,針對性強,形象鮮明突出。他作品中的語言,通俗易懂,生動準確,普通老百姓讀得通,聽得懂。宋代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稱讚說:「天下俚語被白樂天道盡。」因而他的作品得到廣泛流傳。據元稹在《白氏長慶集·序》中說:「……然而二十年間,禁省、觀寺、郵侯牆壁之上無不書,王公、妾婦、牛童、馬夫之口無不道;至於繕寫模勒、炫賣於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處處皆是。」至於他的名篇詩句,更是遠傳日本、朝鮮等國。  白居易是一位享有盛名的偉大詩人,他的文學理論和詩歌對我國古代文學的發展有重大影響,受到後世人的敬慕。他的作品輯為《白氏長慶集》71卷,成為我國古代文化寶庫中的珍貴遺產。目前,尚有許多國家的學者從事白居易的研究,表明他在世界文壇上是很有影響的。

相關焦點

  • 古人寫的這些諷刺詩,或明指或暗喻意味深長
    同樣生於唐代的邊塞詩人王昌齡,寫有一首《出塞》詩,也是首以古喻今的諷刺詩: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王昌齡之所以寫了很多的邊塞詩,是因為他生活的時代,當時的唐朝常與周邊的外族在邊境上交戰。為了鞏固邊防,朝廷不斷從內地徵調士兵,趕赴邊境作戰。但是,戰事卻曠日持久,唐軍常屢戰不利;詩人認為,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朝廷用人不當,主將無能。如果主將是如漢代的龍城飛將衛青或飛將軍李廣這樣的軍事人才,那戰事絕不會是如今這樣的局面。
  • 他把他睡的懶覺寫進了一首詩,這首詩又被寫進教科書
    原文標題:他把他睡的懶覺寫進了一首詩,這首詩又被寫進教科書,每個小學生都要背誦!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一問一文,ID:dainikaiwu】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這是一個唐朝的大詩人,這個人很會寫詩,會寫到什麼程度呢?睡個懶覺他都能給你整出一首詩,而且這首詩還被寫進了語文課本!
  • 中國封建朝代的滅亡原因就兩個:外患與內亂
    南宋也是如此,只不過他遇到的是蒙古人。而清朝呢,在道光皇帝時期,如果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沒來中國,西方的資本主義文化沒有傳進中國,沒有摧毀中國傳統的經濟文化,清朝還是一個純粹的封建王朝,只是處於封建社會由盛轉衰的階段,統治仍然相當穩固。西方國家的入侵,傳來了西方資本主義思潮,清朝才開始面臨嚴重的內憂外患。外患是西方國家的侵略,他們的堅船利炮讓清朝軍隊難以抵擋。
  • 總說「封建、封建」,「封建」的具體含義是什麼?
    我們經常會提到「封建」,通常會當成一個詞理解,但實際上,封和建是兩個動詞,封的意思許慎解釋為「爵諸侯之土」,就是在分封諸侯的時候,要給他一片領土,並且要劃分出明確的疆界。封完了,並不算完事,還要「建」,就是要立法,給給這片土地制訂規矩。合在一起就是最原始的「封建」。「建」的用法複雜,今天會講到。
  • 陳詔:《金瓶梅》諷喻萬曆宮闈寵幸事件嗎?——與臺灣學者魏子云...
    魏先生用力最多,主張最烈的,當推他的《金瓶梅》「諷喻萬曆宮闈寵幸事件」說(以下簡稱「諷喻」說)。為此,他寫成《金瓶梅的問世與演變》、《金瓶梅原貌探索》等多部著作。直到一九八七年五月他寫成《馮夢龍與金瓶梅》①一文,仍反覆闡述,堅持並發展他的觀點,其治學精神和自信程度誠使人欽佩不已。
  • 花開的季節可不光只有花最美還有詩,這些關於花的詩詞你都知道嗎
    這是一首詠物詩,詩人借吟詠花影,抒發了自己想要有所作為,卻又無可奈何的心情。全詩自始至終著眼於一個「變」字,寫光的變化,寫花影的變化,傳達出詩人內心的感情變化。花影本來很美,詩人卻「幾度呼童」去「掃」,原來詩人是用諷喻的手法,將重重疊疊的花影比作朝廷中盤踞高位的小人,正直的朝臣無論怎樣努力,也把他們清除不掉,去了一批,又上來一批。
  • 淺談唐寅題畫詩的藝術特徵
    本色,既是他人格的標誌,也是他藝術特色的體現。通過對唐寅題畫詩的考察,將會對繪畫作品的題畫詩創作等方面產生強烈的現實指導意義。這樣的時代發展背景下,應運而生唐寅題畫詩最大特點——嘲諷時弊。在這一點上,他的詩與文徵明相比更有個性和時代氣息,而文徵明作品中多描寫江南風景和文人生活,抒寫寧靜優雅的情懷。二者同是吳門畫派,卻為兩種不同的類型,這是文人在面對社會風氣新變時所做出的不同選擇。在當時上層權利壓榨的黑暗統治下,底層人民悲慘的生活狀況在他的繪畫與題畫詩中都有直接或間接的揭露映射。
  • 和尚寫了首詠梅詩,大詩人隨手給他改了一個字,和尚叩頭感謝他
    筆者一個英國朋友問我:「杜甫的詩,字數也太少了吧?就這樣都能成為你們最偉大的詩人,不可思議」。我明白,他這樣說是因為看了古希臘人的《荷馬史詩》,他認為咱們的古詩也都該是洋洋灑灑寫上數萬行。其實他不明白,咱們一首20個字的五絕,28字的七絕,56字的七律,寫起來的難度很多時候是遠超數萬行的外國詩歌的,而其包含的意義也遠非幾十個字那麼簡單。
  • 蒲松齡: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木三分!
    《聊齋志異》是清代小說家蒲松齡所寫的一部文言小說集,它借談狐說鬼,來揭露和批判醜惡的現實社會。 《聊齋志異》突出地提出了幾個重大的社會問題。首先,它揭露了當時的黑暗政治。為他申冤的席方平遭到下油鍋、鋸解的酷刑。陰司裡面從上到下,都是一些「人面獸心」的官吏,使他們貪得無厭,徇私枉法,胡作非為,這陰司,不過是現實世界的虛幻手法而已。蒲松齡尖銳地指出,那官吏本身,便是為非作歹的強盜:「官吏半強寇,不操矛弧者耶?」(《成仙》)「天下官府而吏狼者,比比也。」
  • 李賀「鬼詩」中最陰森料峭,鬼魅飄飄的一首詩,通篇寫得很悽美!
    李賀,字長吉,唐朝著名的詩人,也可以說是天才詩人,他一生只活了短短的二十六歲,但是卻同樣的創造出了奇蹟,特別是他最令人津津樂道的「鬼詩」,讀來更是令人讚嘆不已,而且很多的作品裡,自有一種鬼魅飄飄的感覺,也正是這個原因,使得人們往往把他的這一類詩稱為「鬼詩」,然而他本人,也是被後世稱為「詩鬼」。
  • 看了他寫的詩,整個人覺得不好了,蘇軾為什麼還要嘲笑他?
    孟郊汲汲於功名,只是象他這樣出身低微的寒士,很難得到權貴的舉薦,因此他的科舉之路註定不會平坦。「秋風白露沾人衣,壯心凋落奪顏色。少年出門將訴誰?川無梁兮路無岐。」孟郊的這首《出門行》,寫的就是這種進取受挫、彷徨無依的狀況。
  • 唐代高壽詩人顧況十首詩,七言絕句太精彩了,清新自然,詼諧滑稽
    顧況成就最高的是七言絕句,每一首都十分精彩,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顧況的詩歌世界,欣賞他筆下妙筆生花的詩句。顧況是一位長壽詩人,晚年他隱居茅山,身輕如羽,卒於家中,據說當時已經94歲。例數滿天星鬥的唐朝詩人,比顧況還長壽的詩人可能也就只有王維的好友丘為了,有記載後者活了96歲。
  • 蘇軾寫詩詞背後的趣事:給王安石續詩,結果被他貶到黃州看菊花
    於是這個憨憨提起筆來,續詩兩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王安石回來以後,看了這兩句詩,心裡很不滿意。他為了用事實教訓一下蘇東坡,就將他貶去了黃州。我們來看看這首詩"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遍地金。
  • 他堅持寫佶屈聱牙的舊體詩,面對了多少質疑?卻仍然堅守文化尊嚴
    其實我對志英並不是很了解,只知道這個人很痴、不敏感,不像最初做海員時那麼暢逸;因為家庭變故,他三十歲就退役了。志英寫得一手好字,喜舞文弄墨,愛謅古詩詞,與基層宣傳幹部的本職似乎不太搭。他又太過厚道,有「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那麼一股子肝膽照人的任俠之氣。這,或許就是我「無相忘」的原因吧。
  • 哪種詩,杜甫寫不過王維?
    朝罷香菸攜滿袖,詩成珠玉在揮毫。欲知世掌絲綸美,池上於今有鳳毛。從賡和的角度來衡量,杜甫的和詩是有罅漏的。賈至的原唱寫了早朝前、早朝中和早朝後,而杜甫的和詩只寫了早朝前後卻未寫早朝中。這非杜甫一時疏忽,而是有一定原因的。杜甫在任左拾遺之前就沒有上過早朝,任左拾遺到京都長安後,朔望朝參只有屈指可數的幾次,而且幾乎排在末尾。他對早朝中既沒有什麼經驗,也沒有什麼感受。
  • 他,被譽為百年詩壇「地魁星」,他的詩,具有「詩史」的特徵
    他,被譽為百年詩壇「地魁星」,他的詩,具有「詩史」的特徵 2020-09-20 21: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