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工傷認定流程及賠償標準(1-10級、工亡)

2021-01-17 澎湃新聞

來源:勞動法庫

特別提示:凡本號註明「來源」或「轉自」的作品均轉載自媒體,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所分享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僅供讀者學習參考,不代表本號觀點。

2020年2月28日,國家統計局正式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201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實際上2020年1月17日上午國家統計局已經提前公布了2019年居民收入和消費支出情況),根據公布的最新統計數據,一次性工亡補助金標準有了新變化,現結合司法實踐,在去年推送的這篇文章基礎上對工傷待遇中的一些問題做了補充,供參考!

需在什麼期限內提出申請

(一)用人單位一方的申請時限

根據《工傷保險條例》、《工傷認定辦法》的規定,職工發生事故傷害或者按照職業病防治法規定被診斷、鑑定為職業病,所在單位應當自事故傷害發生之日或者被診斷、鑑定為職業病之日起30日內,向統籌地區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提出工傷認定申請。遇有特殊情況,經報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同意,申請時限可以適當延長。

特別注意:依據《工傷保險條例》第17條規定,如果單位沒有這30日內提交工傷認定申請,在此期間發生的工傷待遇等有關費用由該用人單位負擔。

  

(二)勞動者一方的申請時限

用人單位未在規定的時限內提出工傷認定申請的,受傷害職工或者其近親屬、工會組織在事故傷害發生之日或者被診斷、鑑定為職業病之日起1年內,可以直接按照本辦法第四條規定提出工傷認定申請。

特別注意:工會組織也是可以申請的哦!

(三)超過1年申請期限的特別規定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工傷保險行政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由於不屬於職工或者其近親屬自身原因超過工傷認定申請期限的,被耽誤的時間不計算在工傷認定申請期限內。

有下列情形之一耽誤申請時間的,應當認定為不屬於職工或者其近親屬自身原因:

(1)不可抗力;

(2)人身自由受到限制;

(3)屬於用人單位原因;

(4)社會保險行政部門登記制度不完善;

(5)當事人對是否存在勞動關係申請仲裁、提起民事訴訟。

需提交什麼材料

根據《工傷認定辦法》的規定,提出工傷認定申請應當填寫《工傷認定申請表》,並提交下列材料:

  

(一)勞動、聘用合同文本複印件或者與用人單位存在勞動關係(包括事實勞動關係)、人事關係的其他證明材料;

  

(二)醫療機構出具的受傷後診斷證明書或者職業病診斷證明書(或者職業病診斷鑑定書)。

社保部門多長時間受理

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收到工傷認定申請後,應當在15日內對申請人提交的材料進行審核,材料完整的,作出受理或者不予受理的決定。

材料不完整的,應當以書面形式一次性告知申請人需要補正的全部材料。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收到申請人提交的全部補正材料後,應當在15日內作出受理或者不予受理的決定。

  

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決定受理的,應當出具《工傷認定申請受理決定書》;決定不予受理的,應當出具《工傷認定申請不予受理決定書》。

多長時間作出工傷認定

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應當自受理工傷認定申請之日起60日內作出工傷認定決定,出具《認定工傷決定書》或者《不予認定工傷決定書》。

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對於事實清楚、權利義務明確的工傷認定申請,應當自受理工傷認定申請之日起15日內作出工傷認定決定。

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應當自工傷認定決定作出之日起20日內,將《認定工傷決定書》或者《不予認定工傷決定書》送達受傷害職工(或者其近親屬)和用人單位,並抄送社會保險經辦機構。

工傷認定的前提不一定要有勞動關係

最高法院認為,通常情況下,社會保險行政部門認定職工工傷,應以職工與用人單位之間存在勞動關係為前提,但特殊情況下有例外。

最高法院(2018)最高法行再151號行政判決認為,當存在違法轉包、分包的情形時,用工單位承擔職工的工傷保險責任不以是否存在勞動關係為前提。用工單位違反法律、法規規定將承包業務轉包、分包給不具備用工主體資格的組織或者自然人,職工發生工傷事故時,應由違法轉包、分包的用工單位承擔工傷保險責任。

不服工傷認定結論怎麼辦

職工或者其近親屬、用人單位對不予受理決定不服或者對工傷認定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請行政複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

特別提醒:行政複議或行政訴訟是可以選擇的,這裡的行政複議不是行政訴訟的前置程序。實務中有些單位為了拖時間通常選擇先複議再訴訟,勞動者為了省時間應當不複議直接訴訟。

工傷待遇計算標準

基於《工傷保險條例》相關規定及最新統計數據歸納總結,供實務中參考。

一、1-10級一次性傷殘補助金

依據《工傷保險條例》第三十五條、第三十六條、第三十七條規定,職工因工致殘被鑑定為一級至十級傷殘的,由工傷保險基金支付一次性傷殘補助金,標準如下:

一級傷殘

本人工資×27個月

二級傷殘

本人工資×25個月

三級傷殘

本人工資×23個月

四級傷殘

本人工資×21個月

五級傷殘

本人工資×18個月

六級傷殘

本人工資×16個月

七級傷殘

本人工資×13個月

八級傷殘

本人工資×11個月

九級傷殘

本人工資×9個月

十級傷殘

本人工資×7個月

本人工資:是指工傷職工因工作遭受事故傷害或者患職業病前12個月平均月繳費工資。本人工資高於統籌地區職工平均工資300%的,按照統籌地區職工平均工資的300%計算;本人工資低於統籌地區職工平均工資60%的,按照統籌地區職工平均工資的60%計算(下同)。

二、1-6級傷殘津貼(按月享受)

依據《工傷保險條例》第三十五條、第三十六條規定,職工因工致殘被鑑定為一級至六級傷殘的,按月支付傷殘津貼,標準如下:

一級傷殘

本人工資×90%

二級傷殘

本人工資×85%

三級傷殘

本人工資×80%

四級傷殘

本人工資×75%

五級傷殘

本人工資×70%

六級傷殘

本人工資×60%

說明:1)1-4級傷殘津貼由工傷保險基金支付,實際金額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由工傷保險基金補足差額;

2)5-6級傷殘津貼由用人單位在難以安排工作的情況下支付,傷殘津貼實際金額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由用人單位補足差額。

三、5-10級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和傷殘就業補助金

1)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由工傷保險基金支付;

2)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由用人單位支付;

上述兩金標準,根據傷殘等級確定,工傷保險條例未規定統一標準,具體標準授權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定,一般是按照本人工資一定倍數計算。可以在各省的工傷保險條例或工傷保險辦法中查閱(江蘇省的規定比較特別,採取定額標準,參見以下)。

舉例:廣東省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和傷殘就業補助金標準

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

五級傷殘

本人工資×10個月

六級傷殘

本人工資×8個月

七級傷殘

本人工資×6個月

八級傷殘

本人工資×4個月

九級傷殘

本人工資×2個月

十級傷殘

本人工資×1個月

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

五級傷殘

本人工資×50個月

六級傷殘

本人工資×40個月

七級傷殘

本人工資×25個月

八級傷殘

本人工資×15個月

九級傷殘

本人工資×8個月

十級傷殘

本人工資×4個月

江蘇的規定比較特別,依據《江蘇省實施〈工傷保險條例〉辦法》規定,採取定額標準:

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

五級傷殘

20萬元

六級傷殘

16萬元

七級傷殘

12萬元

八級傷殘

8萬元

九級傷殘

5萬元

十級傷殘

3萬元

患職業病的工傷職工,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在上述標準的基礎上增發40%。

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

五級傷殘

9.5萬元

六級傷殘

8.5萬元

七級傷殘

4.5萬元

八級傷殘

3.5萬元

九級傷殘

2.5萬元

十級傷殘

1.5萬元

江蘇還特別規定,工傷職工本人提出與用人單位解除勞動關係,且解除勞動關係時距法定退休年齡不足5年的,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和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按照下列標準執行:不足5年的,按照全額的80%支付;不足4年的,按照全額的60%支付;不足3年的,按照全額的40%支付;不足2年的,按照全額的20%支付;不足1年的,按照全額的10%支付,但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第三十八條規定的情形除外。達到法定退休年齡或者按照規定辦理退休手續的,不支付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和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

四、停工留薪期工資

在停工留薪期內,原工資福利待遇不變,由所在單位按月支付。停工留薪期一般不超過12個月。傷情嚴重或者情況特殊,經設區的市級勞動能力鑑定委員會確認,可以適當延長,但延長不得超過12個月。

註:實踐中主流做法是按照工傷前12個月平均工資確定。

計算停工留薪期原工資福利時是否包括加班費,實務中各地有不同的做法。

比如,廣東高院《關於勞動人事爭議仲裁與訴訟銜接若干意見》(2018)七、在工傷停工留薪期內,勞動者的原工資福利待遇不變,由所在單位按月支付。工傷停工留薪期工資應按勞動者工傷前十二個月的平均工資(包括加班工資)支付。

《上海高院民一庭調研與參考》(〔2014〕15號)傾向認為,停工留薪期內原工資不應包含加班工資。

五、停工留薪期護理

生活不能自理的工傷職工在停工留薪期需要護理的,由所在單位負責。

如果單位未安排護理,則由單位支付護理費。護理費標準如何確定?各地並無統一做法。

比如,《廣東省工傷保險條例》規定,工傷職工在停工留薪期間生活不能自理需要護理的,由所在單位負責。所在單位未派人護理的,應當參照當地護工從事同等級別護理的勞務報酬標準向工傷職工支付護理費。

六、評殘後的護理費

工傷職工已經評定傷殘等級並經勞動能力鑑定委員會確認需要生活護理的,從工傷保險基金按月支付生活護理費。

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社平工資×50%

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

社平工資×40%

生活部分不能自理

社平工資×30%

七、住院夥食補助費、交通費、食宿費

職工住院治療工傷的夥食補助費,以及經醫療機構出具證明,報經辦機構同意,工傷職工到統籌地區以外就醫所需的交通、食宿費用從工傷保險基金支付,基金支付的具體標準由統籌地區人民政府規定。

八、醫療費

治療工傷所需費用符合工傷保險診療項目目錄、工傷保險藥品目錄、工傷保險住院服務標準的,從工傷保險基金支付。

超出目錄及服務標準的醫藥費該由工傷職工還是用人單位承擔,目前實踐中各地處理存在不同做法,多數地區的做法是用人單位不承擔。比如:

浙江高院《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二)》

十六、用人單位已依法為勞動者繳納了工傷保險,勞動者工傷醫療費超出社保基金報銷目錄範圍的費用,如何承擔?

答:用人單位已依法為勞動者繳納了工傷保險,勞動者工傷醫療費超出社保基金報銷目錄範圍的費用原則上不應由用人單位承擔,但超出目錄範圍的費用經用人單位同意或者認可的除外。

深圳《2016年全市社會保險爭議疑難問題研討會紀要》

三、用人單位已為勞動者繳納工傷保險,勞動者以實際支出的工傷醫療費高於社保部門償付的醫療費為由要求用人單位補足的,不予支持。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

九、工傷康復費

工傷職工到籤訂服務協議的醫療機構進行工傷康復的費用,符合規定的,從工傷保險基金支付。

十、輔助器具費

工傷職工因日常生活或者就業需要,經勞動能力鑑定委員會確認,可以安裝假肢、矯形器、假眼、假牙和配置輪椅等輔助器具,所需費用按照國家規定的標準從工傷保險基金支付。

需注意的是,輔助器具一般應當限於輔助日常生活及生產勞動之必需,並採用國內市場的普及型產品。工傷職工選擇其他型號產品,費用高出普及型部分,由個人自付。

十一、工傷復發待遇

工傷職工工傷復發,確認需要治療的,享受工傷醫療費、輔助器具費,停工留薪期工資。

十二、因工死亡待遇標準

根據國家統計局2020年2月28日正式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201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19年,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359元,比上年增長7.9%,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5.0%。這個數據,直接影響職工工亡待遇。

依據《工傷保險條例》第三十九條規定,職工因工死亡,其近親屬按照下列規定從工傷保險基金領取喪葬補助金、供養親屬撫恤金和一次性工亡補助金。

說明:

依據《工傷保險條例》第六十二條第二款規定,應當參加工傷保險而未參加工傷保險的用人單位職工發生工傷的,由該用人單位按照《工傷保險條例》規定的工傷保險待遇項目和標準支付費用。

故員工因工死亡的,近親屬可獲得三項費用,喪葬補助金、供養親屬撫恤金和一次性工亡補助金。三項費用標準如下:

1、一次性工亡補助金:標準為上一年度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這個標準每年都會變化,一般每年至少增加數萬元。

公式: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

依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最新數據,2019年度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359元。

故2020年度一次性工亡補助金標準為42359元×20=847180元。

因《工傷保險條例》在全國統一執行,故2020年度一次性工亡補助金全國統一標準為847180元,相比上年度的785020元,增加了62160元。這個標準沒有地域之分,全國統一。

根據人社部社會保險事業管理中心《關於2020年一次性工亡補助金核定基數的通知》,最新一次性工亡補助金標準自2020年1月1日起實施。

2、喪葬補助金:喪葬補助金為6個月的統籌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這個標準同樣每年會有變化。

公式:當地社平工資×6;

3、供養親屬撫恤金:按照職工本人工資的一定比例發給由因工死亡職工生前提供主要生活來源、無勞動能力的親屬。標準為:配偶每月40%,其他親屬每人每月30%,孤寡老人或者孤兒每人每月在上述標準的基礎上增加10%。核定的各供養親屬的撫恤金之和不應高於因工死亡職工生前的工資;

公式:配偶:死者本人工資×40%(按月支付);

其它親屬:死者本人工資×30%(每人每月);

孤寡老人或孤兒:上述標準的基礎上增加10%;

初次核定時上述撫恤金之和應≤職工月工資(按月計算)。

註:以上標準均基於《工傷保險條例》規定及最新統計數據歸納總結。

相關焦點

  • 七級工傷單位就只賠了1.1萬,工傷私了應該注意些什麼?
    勞動者發生工傷事故是最容易產生勞動糾紛的情形之一,工傷賠償案件演化為刑事案件的情形也時有發生,究其原因是勞動雙方在事故發生後的處理方式有問題。 是否屬於工傷,是發生糾紛的原因之一,雙方對是否屬於工傷問題有爭議,又不知道工傷的認定流程,糾紛就產生了。
  • 工傷認定期盼「加速度」
    工傷認定「始終在轉圈」  2016年10月,江漢大學機電與建築工程學院老師徐先生在校內墜亡。根據教學安排,當天他要講授《汽車貿易》課程。公安部門經勘查,認為其系高墜死亡。  隨後,李女士就丈夫徐先生高墜身亡一事委託江漢大學提出工傷認定申請。
  • 工人被認定9級工傷 老闆僅付2萬元欲「私了」
    本報訊 受傷被認定為9級工傷後,老闆僅付了2萬元,就想了結整件事。近日,經鐘樓區法律援助中心幫助,這位打工者拿到了8.3萬元賠償款。林某是位農民,10多年前就在常州一家機械廠當操作工。2015年4月17日,林某在工作中不慎從爐臺滑下受傷,醫院診斷為左跟骨骨折,經鑑定,該傷為工傷,工傷認定的級別是9級。事故發生後,公司支付了2萬元工傷賠償和3個月的工資後,稱事情已經一次性解決。之後,公司就讓他在家休息,既不發工資,也不通知他上班,後續醫藥費也無人支付。2016年6月,走投無路的林某隻能向鐘樓區法律援助中心求助。
  • 「老工傷」人員認定難題:工傷與疾病有無因果關係?
    「老工傷」人員認定難題:工傷與疾病有無因果關係?近日,(濟寧)壹粉「左先生」通過齊魯壹點情報站反映,他想證明自己的疾病與工傷是有因果關係的,於是向濟寧市人社局申請勞動能力鑑定,可卻遲遲未能進行。對此,濟寧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勞動能力鑑定科工作人員表示,首先應由單位提交「老工傷」人員確認申請,工傷認定後可按規定手續程序進行勞動能力鑑定。  左金英收集了大量的材料,但「老工傷」人員一直無法認定。
  • 【有事@12348】十級工傷,我能領到多少賠償金?
    今天刊發【有事@12348】(十四):十級工傷,我能領到多少賠償金?2011年12月2日,韓先生向嘉定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申請工傷認定。2011年12月29日,嘉定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向韓先生出具了《工傷認定書》。2012年3月29日,勞動能力鑑定委員會出具鑑定結論,十級工傷。2016年5月2日,由於A公司的要求,需要韓先生與A公司的關聯公司B公司籤訂新的勞動合同,同時勞動合同約定由B公司承繼A公司與韓先生雙方之間勞動合同的全部權利和義務。
  • 這些工傷預防基本知識,你得知道!
    如果在用人單位沒有購買工傷保險的情況下,發生了工傷事件,該用人單位需要承擔起員工的工傷補償。如果已經購買工傷保險,則由工傷保險經辦機構結合受傷職工的實際情況,同時參考當地關於工傷的賠償標準規定,對受傷職工作出相應的賠償。此外,要有明確的勞動關係證明,一般要有用工合同才能進行工傷認定。若之後做工傷傷殘鑑定,或者處理有關糾紛的時候,也就能有理有據。
  • 2019年職工工亡能賠償多少錢?如何計算,今天終於弄清楚了
    無論個人還是企業,都不想發生工傷事故,尤其不想發生工亡事故。但意外隨時都可能發生。那麼發生了工亡事故怎麼辦呢?2019年職工發生工亡,企業能賠償多少錢?標準為:配偶每月40%,其他親屬每人每月30%,孤寡老人或者孤兒每人每月在上述標準的基礎上增加10%。核定的各供養親屬的撫恤金之和不應高於因工死亡職工生前的工資。供養親屬的具體範圍由國務院社會保險行政部門規定;(三)一次性工亡補助金標準為上一年度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
  • 可以同時主張工傷和人身損害賠償嗎?
    職工如果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責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軌道交通、客運輪渡、火車事故傷害的,應當認定為工傷。或許有人就要問了:享受了工傷賠償,還能不能要求人身損害賠償?工傷保險責任與侵權賠償責任的區別工傷保險制度和一般的侵權損害賠償制度其實在其法律價值和效用、歸責原則和賠償項目、標準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
  • 多地氣溫持續攀高 專家:工作中高溫中暑可認定工傷、獲賠償
    全國總工會也於近日下發《關於做好2020年職工防暑降溫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級工會督促用人單位按規定發放高溫津貼,不得以防暑降溫飲料和必需藥品充抵高溫津貼。從發放時長來看,其中海南省的發放時間最長,為4月1日到10月31日,時間跨度長達7個月。記者還注意到,目前已有28個省份公布高溫津貼標準,其中高溫津貼分為按月、按天和按小時發放三類。
  • 【2020-82】<以案釋法>工傷事故索賠艱難,錯過勞動仲裁怎麼辦?
    【2020-82】工傷事故索賠艱難,錯過勞動仲裁怎麼辦?調解當天,當事人之間對工傷事故中的各項費用承擔、支付時間等問題爭鋒相對、各執己見、互不讓步。但法官耐心細緻地對雙方當事人做思想工作,就工傷保險有關法律法規進行宣傳、解讀,同時針對賠償數額這一關鍵問題,多次的勸說和調解,最終當事人達成一致並籤訂調解協議。
  • 勞務派遣未買社保產生工傷 兩方都不認應該由誰承擔賠償
    以工傷賠償為例,《勞務派遣暫行規定》第十條 被派遣勞動者在用工單位因工作遭受事故傷害的,勞務派遣單位應當依法申請工傷認定,用工單位應當協助工傷認定的調查核實工作。勞務派遣單位承擔工傷保險責任,但可以與用工單位約定補償辦法。雖說明確的規定勞務派遣人員的工傷保險由勞務派遣公司繳納,工傷保險的責任由派遣單位承擔。
  • 搶救途中死亡如何認定工傷?
    何從美、吳海波系死者吳亞海的妻子和兒子,兩人於2014年10月13日向普陀人保局提出申請,要求對吳亞海於2013年12月23日在工作中突發疾病於次日搶救無效死亡進行工傷認定。 二、普陀人保局於2014年10月22日受理後,進行了工傷認定調查,同年12月19日作出普陀人社認(2014)字第1194號認定工傷決定,認為吳亞海受到的傷害,符合《工傷保險條例》第十五條第(一)項之規定、《上海市工傷保險實施辦法》第十五條第(一)項之規定,屬於視同工傷範圍,現予以視同為工傷。溫和服務部不服,訴至原審法院,請求撤銷上述認定工傷決定。
  • 用商業保險替代工傷保險 企業須另付工傷賠償金
    祝先生等老職工得知後很高興,以為企業已經為他們上了工傷保險,終日懸著的一顆心終於落了地。  2010年12月21日,祝先生駕車出外送貨時,為避讓行人緊急剎車,不料貨車一個側翻,將祝先生甩了出去,被人送進了醫院。  出院後,祝先生要求進行工傷認定,但公司不配合,他只好自行向勞動部門提出了認定申請。2011年3月,勞動部門認定祝先生受傷為工傷並評為五級傷殘。
  • 員工工傷送往醫院搶救後,發現HIV呈陽性,會不會影響工傷賠償
    最近一直在講工傷職業病的案子,不過講的都是些比較常見、比較典型的案子,有些普遍的大家也會覺得老生常談,有些因為有獨特的切入點或者說是角度,比較受歡迎。今天跟大家分享一個非常特殊的工傷案件,說它特殊是因為在工傷救治中,發生了令人意想不到的事。這個案子是我本人親自經歷參與的,直到現在為止,沒有遇到過第二例一樣的案子。
  • 事實勞動關係認定之思考
    第二種觀點認為,出於保護勞動者權益的考慮,可認定車輛實際所有人聘用的司機與掛靠單位之間存在擬制勞動關係,該擬制勞動關係只解決勞動者的工傷保險待遇問題,勞動者不能因此主張用人單位為其繳納社會保險等其他福利待遇。第三種觀點認為,根據勞動合同法規定的精神,上述情形不具備勞動關係的基本特徵,故不宜認定其形成了事實勞動關係。
  • 女子廠裡上班手指被機器壓斷,認定工傷後老闆賠2萬5:6萬私了
    女子廠裡上班手指被機器壓斷,認定工傷後老闆賠2萬5:6萬私了 本期情感調解的主題是廠裡事故 女子在廠裡工作七八年了,一直沒籤勞動合同,女子也不識字,因為工廠離家太遠,本來女子沒打算繼續幹下去,可就在前不久一天晚上加班時,女子的兩根手指不幸被機器壓斷了
  • 工傷私了 8萬賠償差點打水漂
    2003年1月,老趙要求僱用單位一次性解決這筆費用,該公司同意了老趙的要求,並與老趙達成了《關於老趙事故受傷和解協議書》,公司一次性給付老趙3萬元後,今後出現一切後果老趙自行負責,公司不承擔任何責任。  沒過多久,老趙的病情出現惡化並做了第二次手術,老趙為此又支付了高額的手術費用和治療費,遠遠超過公司當初給付的3萬元。
  • 農民工工傷賠償180萬律師拿90萬,情理法三方面談為何爭議大
    楊某的兩個兄弟於是就委託廣州某律師事務所的律師辦理工傷賠償事宜,並籤訂了風險代理協議。今年9月6日,楊某與用人單位籤訂賠償協議書,獲得了一次性的賠償款180萬元。那麼根據雙方籤訂的風險代理協議,楊某拿到了90萬元賠償費,律師事務所拿走90萬元律師費。楊某的前妻王某認為律師拿走的太多了,於今年10月到廣東省司法廳上訪,要求律師事務所返還多收的律師費。從純粹的法律角度看,律師代理分為全風險代理、半風險代理和無風險代理三種。
  • 給包工頭幹活受傷,人社局沒有勞動關係不認工傷,該怎麼辦?
    用人單位將項目分包出去,分包單位的員工工作中受傷,發包單位有賠償責任嗎?一般情況下是沒有賠償責任的,因為都不是本單位員工,不存在勞動關係,工傷賠償自然也沒有關係。那如果用人單位將項目分包給不具備資質的個人或施工隊,屬違法分包情形,發生工傷後應該如何賠償?沒有勞動關係能認定工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