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7月28日新媒體專電 外媒稱,去火星可不像到地中海藍色海岸度假那麼容易:這是一趟耗時六七個月的旅程,而且因為軌道和距離問題,每26個月才會出現一次窗口期。然而嘗試者越來越多。在今年7月15日至8月15日這個發射窗口期,太空之路像度假外出的高速路一樣擁堵。雖然歐洲已經將其「火星太空生物學」計劃推遲至2022年秋季,但仍有另外三個項目要進行。
據法國《新觀察家》周刊網站7月18日報導,首先是阿聯的「希望」號火星項目,其任務是研究火星的氣候。然後是中國的「天問一號」計劃,其任務是分析火星的構造,這是中國首次火星之旅。最後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火星2020」計劃,其探測器將於30日發射升空,預計2021年2月中旬在火星著陸。
美國的火星計劃或許更令人感興趣,首先是因為其投入了約合22億歐元的巨額預算,其次是因為包括法國在內的很多西方國家都會分享探測成果。一些發現很有可能是顛覆性的。「火星2020」計劃實際上是要去發現火星生命的痕跡,如有可能甚至會像一些科幻電影中那樣將它們帶回地球!
如此瘋狂的想法為何能夠突破想像而進入探索範疇呢?這主要受益於對火星了解的深入和國際合作。對於美國航天局來說,「火星2020」計劃是2011年推出的「火星科學實驗室」計劃的延續,當初也是為了尋找火星上的生命痕跡。
在35億年以前,火星和地球很相似。現在怎麼樣了呢?
為了得到答案,9年前發射的美國「好奇」號火星探測器已經探查過火星表面的蓋爾隕石坑,目的是分析其構造。藉助其核動力發動機,如今「好奇」號仍在工作,但是它有一個極大的弱點:火星表面布滿尖銳的巖石(這事先並未預料到),其輪子已經被毀壞。這個可憐的傢伙只在火星表面走了22公裡……
9年後的新計劃將會讓探測器降落在一個成功機率更高的地方——湖區後山口:這裡曾是一個河流三角洲,通往一個巨大的湖泊。參與「火星2020」計劃的法國國家航天研究中心負責人讓-伊夫·勒加爾表示:「如果火星上真有生命,就應該在那兒。」
新的火星探測器被命名為「毅力」號。為了避免重蹈其前任的覆轍,它的輪子得到加固,並且配備了一個微型垂直起降無人機,後者將為探測器提前標註前行路上的障礙物。